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01-14 騰訊網

藍鷹書畫專注於文化領域,書畫傳播推廣領先品牌。

兩兄弟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華勇

眾所周知,我國的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技藝,所以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歷史文明。然而,也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沒有悠久的歷史。

▲郭海龍

有一對兄弟,哥哥名叫郭海博,弟弟名叫郭海龍,他們從小熱愛繪畫。後來,他們突發奇想,並很快發明了一種新興的繪畫藝術「鐵板藝術畫」。經過30多年的努力,這種新興的藝術也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郭海博

1、突發奇想,發明鐵板藝術畫

因為家裡有很多姐姐和哥哥熱愛畫畫,所以在他們的影響下,郭海博和郭海龍這對兄弟小時候也耳濡目染地愛上了畫畫。長大成人以後,這對兄弟卻轉而對雕塑很感興趣,尤其是喜歡泥塑,他們製作的泥塑作品甚至斬獲過獎項。

原本他們打算一直從事泥塑藝術,然而他們很快就發現泥塑作品很難保存,所以他們打算用某種材料來讓自己的作品能夠長期保存下來。不過,花費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找到理想的材料。

有一天,弟弟郭海龍從工廠裡帶回來一塊鐵片,並製作了一個人物雕像。哥哥郭海博很開心,隨即和弟弟一起研究如何在鐵板上作畫。不過,鐵板可不像畫紙,想要在上邊作畫談何容易。

摸索了一陣子過後,這對兄弟便想出用錘子當畫筆,然後在鐵板上打出各種圖案。漸漸地,他們便成功發明了一種新興的繪畫藝術,名曰「鐵板藝術畫」。

2、用4年打造價值50萬的鐵板畫

由於兄弟倆每天都在家裡用錘子敲個不停,所以人們總是能夠聽到打鐵的那種「丁零噹啷」的響聲。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家是開了鐵匠鋪呢,兄弟倆也戲稱他們就是鐵匠。

郭海博和郭海龍兄弟倆都有很強的藝術天賦,所以他們很快就熟練地掌握了在鐵板上作畫的技巧。不過,創作一幅鐵板畫可並不輕鬆,因為兄弟倆都必須要在鐵板上用鐵錘敲打無數次才能完成。後來,兄弟倆還用4年打造了一幅鐵板畫,而且這幅畫價值50萬。

3、堪稱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過多年的不斷摸索,這對兄弟甚至能夠在很多金屬上作畫,著實厲害。另外,他們還想出用高溫氧化的獨特方法使金屬變出多種顏色,這樣一來,就算不用任何顏料也能創作出絢麗多彩的鐵板畫。

可喜的是,郭海博和郭海龍兄弟倆發明的這種別具一格的「鐵板藝術畫」也很快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這種鐵板畫發明至今不過30多年,所以也絕對堪稱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對兄弟不僅擁有超強的藝術天賦,而且還有創新精神,畢竟他們獨創一種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鐵板藝術畫」。後來,這種繪畫藝術也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鐵板畫的歷史只有30多年,所以也算得上是歷史最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END—

本平臺所發布的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本文由藍鷹書畫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以上為嘉賓觀點言論,不代表本館立場。

相關焦點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世紀30年代,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憲章》中明確提出「有價值的建築和地區」的保護問題,確定了一些個體建築保護基本原則及具體的保護措施,促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國際運動的展開。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從個體的文物建築擴大到歷史地段。1960年代美國白宮會議首先提出設立「世界遺產信託資金」的建議案。提出要保護世界上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
  •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永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班開班 2020-07-1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石頭做的菜在陝西竟然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道作為非物質文化的名菜。河中的白色卵石,除了碾成石英砂、提煉矽,還有何用?這可在漢陰派上了另一種用場--用它氽肉餅湯,成了漢陰一道名菜,又是獨特小吃。此乃在中國少聽說,在中華菜譜中難覓其名,也算是一件奇事。
  • 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程景亮)旨在團結服務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相關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瀋陽市渾南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於11月24日成立。非遺項目——滿族傳統搓背技藝傳承人、遼寧舉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蘇德勝當選為會長。渾南區委統戰部副部長童丹、渾南區工商聯主席趙勇為商會授牌。
  • 一張圖看懂朝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是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朝陽區以多彩文化著稱,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成為公眾了解朝陽區歷史的一大途徑。
  • 韓國佛教燃燈會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國|佛教...
    (觀察者網訊)12月16日,繼江陵端午祭、阿里郎、醃製越冬泡菜文化等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韓國佛教慶典活動「燃燈會」(Lantern Lighting Festival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非物質文化遺產——談「瀏陽花炮製作工藝」
    王安石的一首《元日》,描繪出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更是談到了一種歷史悠久的特產——爆竹。說到煙花爆竹,便不得不提及因製作煙花爆竹而久負盛名的鞭炮之鄉——瀏陽。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灕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讚譽。而瀏陽煙花的結構新穎,裝潢美觀,燃放時,絢麗多彩,有聲有色,能給人以清新舒暢,歡快曠達的感受。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藏醫藥浴法列入代表作名錄,有助於從整體上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見度,並提高對其重要意義的認知,促進不同民族關於生命健康和尊重自然的對話,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確定而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遺產項目。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展》虎門海戰館開展
    1月11日,由湖北省鄂州博物館和虎門鴉片戰爭博物館共同主辦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州雕花剪紙展》在東莞市海戰博物館開幕。該展主要展出的是傳統的花樣子和刺繡品,以及部分現代作品。這些展品均充滿了濃鬱的鄂州鄉土氣息,展示了鄂州的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
  • 傳承安圖文化!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開館啦!
    11月26日上午10:30安圖長白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正式開館了帶您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走進「安圖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族記憶的背影。安圖縣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非遺」保護成果顯著。目前,安圖縣獲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有37項,包括國家級1項,省級7項,州級3項,縣級26項。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走進安圖、認識安圖、了解安圖的重要視角,是積澱長白山文化底蘊的寶貴財富。
  •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岡舞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0-12-20 18: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再添一筆?這次是意式濃縮咖啡
    編譯 | 黃聖勳 繼2017年義大利將那不勒斯披薩製作藝術列入聯合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這一次,輪到了意式濃縮咖啡。 據外媒報導,近日義大利正努力將意式濃縮咖啡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保護其傳統的製備和釀造技術,並藉此來推廣義大利的傳統文化。
  • 歙縣杞梓裡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再添新裝備
    走近一看,原來是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在發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需的道具設備。據該鎮文化分管領導方娟敏介紹,此次發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類項目所需道具是世行貸款安徽黃山新農村建設示範實施項目,此項目旨在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村莊環境和周邊生態和諧統一,現代生活與歷史文化和諧統一。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動力臂短,移動距離也短,相應地,你就得付出更多的重量。這就叫槓桿原理。松溉鹽白菜的源頭,已無法落實到某個人或某個家族身上。我們只知道它大概發源於300年前,康熙、乾隆那會兒。只有常年跑船的人,才需要大量脫水處理過的蔬菜。而要批量製造這種菜,就必須有方便充足的鹽源。清代繁華的松溉碼頭,向來活躍著鹽幫與船幫兩大勢力,發明鹽白菜這東西,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紙技藝
    仿宋羅紋皮紙從晉代開始,古人就有了用竹子造紙的技藝,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全手工竹紙技藝至今仍有傳承,但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機。會呼吸的纖維   竹紙裡的生命密碼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富陽市竹紙製作工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富陽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的誕生地。
  • 延禧攻略採用古典素雅莫蘭迪色調 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來,古裝劇《延禧攻略》引發網友熱議,該劇以貼合歷史的改編、簡約細膩的美感,成為暑期檔「爆款」。除了考究用心的清宮布景、古典素雅的「莫蘭迪」色調外,有細心的觀眾發現,劇中有不少非遺元素!崑曲、緙絲、絨花、打樹花……透過螢屏觀眾可以真切感受到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美。不過,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採訪時,有專家認為,劇中關於香雲紗的展現,有點「說不通」。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和國家凝聚力的重要所在。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麥麥酒:探尋歷史名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鄭家園主要經營麥麥酒套餐系列產品,是溫州麥麥酒行業的領軍品牌,先後獲得了浙江省老字號、浙江省非遺項目、溫州市農業龍頭企業、市民最喜愛十大農產品等榮譽,在浙江省麥麥酒行業,是唯一的省級非遺。常有像來自國家和省級文化、農業、衛計委部門的領導和專家來參觀指導;近兩年來,不斷有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蒙古等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前來探訪和尋求合作。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示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孫冬寧、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小虹、福建老字號協會會長鄭禮水、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福建非遺》原編輯部主任劉如珍參加儀式並致辭,此次啟動儀式由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劉藝主持。
  • 21世紀前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理念、實踐與經驗
    作為世界文化多樣性重要體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是人類漫長歷史發展進程中創生、傳承、發展而來的重要的文明遺存和珍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歷史見證、文化傳承、教化審美、社會聚合、經濟導進等功能,具有珍貴的歷史、文化、藝術、科學、認同、資源、社會等重大價值,對世界繁榮、人類文明、國家興旺、民族發展、社會進步發揮著十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