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類。譬如糟魚,20天才能吃到嘴。
家常類。滷菜、涼菜、小炒,當然包括下飯菜。
簡單類。各種能吃的,生瓜李棗,點心飲料,甚至醬油鹹鹽,只要能沾個嘴,平和下酒味,能救急,都是下酒菜。
最簡單的下酒菜其實最複雜,能吃能救急又方便進口的都是了。這裡面有很多趣聞軼事,我就挑幾個比較新奇的分享這裡,權當各位酒鬼們的下酒小菜。先說三個場景的下酒菜。
吃酒席,應酬和被應酬,各種席面都吃過吧?但你不一定分清席面菜式的各自用途。譬如信陽光山傳統席面,過去家宴流水席,一般的規制:
4葷4素8涼菜;
4熱炒。青椒肉絲、木須肉片、番茄炒蛋、雞雜;
4燉菜。燉雞、燉牛肉、燉豬肚、燉火肉;
4蒸菜。醡肉、扣肉、咯炸雞、炸塊魚;
一羹一湯。酸湯木耳醒酒羹、雞蛋湯;
一幹一稀主食。餈粑、掛麵。
上菜順序:
先上涼菜,桌面一圈均勻的擺開,中間位置留空,這個格局直到吃完不變。涼菜不動,宴席結束再撤。
然後所有正菜挨個上來,先熱炒,來得快,分分鐘接上下道菜,慢了空盤不好看,下道菜上來上道菜基本空盤。放下新菜盤,撤下空菜盤。4熱炒保持席面中間一個主菜。
接上來上硬菜,也是一個一個的上。燉菜和蒸菜穿插著上。遇上客人飯量大,或者餓了,再或者主家小氣,菜不實在,前幾輪硬菜會和小炒一樣下得快,上新菜就要隨手撤下空菜碗。是等到沒有空菜碗,說明客人已經吃的差不多飽了,下菜進度慢了,有菜的碗就不撤下,堆放在桌面上。一般從桌面上菜碗的數量就知道主家厚道程度。剩菜越多菜碗越多,有的都要層層摞摞。摞的越多,主人越厚道,參加的客人都心裡有數,這個主人以後要多交往。
主食饅頭隨著醡肉或條子肉上桌,醒酒羹和掛麵後上,表示菜快上完了,還沒吃飽就喝點稀的灌灌漿。最後上雞蛋湯,被人戲謔滾蛋湯,菜上完了,可以下席。
酒席怎麼吃法有講究:
酒席的下酒菜都比較規矩,葷素都有,但是格式化,不會根據個人口味做調整,菜式顯著呆板。
家庭版的下酒菜就隨意多了,怎麼合適怎麼來。一般情況下,愛喝兩口的,平時就要留意準備點。譬如家裡會有個滷罐子,滷肚滷腸滷耳朵,牛肉豬蹄豬尾巴什麼的,滷罐裡隨時都有,想吃了撈出來切切就是。再個少不了花生米,買點上好的生花生米,想吃了炒炒,或者微波,幾分鐘的事就好。市場買菜也會注意番茄黃瓜之類的不能少。總之,家裡下酒菜圖的就是個方便,吃著趁口,喝著順心,幸福感就不期而至。
這個其實不用見到別人怎麼樣,我就有過很多經驗經歷。我就挑幾個故事:
(1)印象最深的。
那次出差淮濱呆了幾天,我是個骨灰級釣者,得空就去淮河邊溜達,看水情,看魚口,結識了河邊一條小漁船的主人。這天早起又去岸邊,倆人談的甚是歡心,忘了時間。到了飯點,主人留飯,我也不是客氣人,就認真的坐下當客。誰知船主倉裡摳索好大一會,然後壞笑著出來對我說,今天給你開個眼,然後準備飯菜。聽到他在船艙裡炒菜,炒鍋鍋鏟聲聲響亮,不覺食指大動,有河鮮吃了。一會做好了,端來船頭,我猛一看,不認得什麼美食,圓不溜秋,醬色明亮,還帶著菜湯。及至筷子夾去,那麼硬,那麼沉,mmd,原來是紅燒鵝卵石!朋友大笑道:「看你也是酒鬼,沒吃過這道下酒菜吧?來來,看我手藝怎樣。」原來我們只顧說話,他沒來得及捕魚,船上翻騰半天沒找來陳貨,急的沒法,就用到原先的救急辦法,鵝卵小石塊洗了炒了,下酒。別說還真的不同一般,喝口酒,夾個小石頭嗦嗦,味道蠻足,完全壓下了酒味,過癮。那次喝多了。
(2)最節儉的。
有天晚上加班,記得是整一篇論文,查資料,做對比,找論據,細推理,忙到半夜才有個頭緒,也累的不行,很想喝口緩緩神。酒是現成的,柜子裡沒斷過。可是哪來的下酒菜呢?總不能茶水下酒吧。再說已經喝了半夜的茶,感覺都要茶醉了。翻騰半天,一無所獲,結果還是桌子上沒扔的晚飯盒,裡面只有一根雞腿骨頭。就這也比沒有強啊,再細看,腿骨兩頭的關節上還有些許筋頭巴腦呢。於是,一口酒,啃下骨頭,半瓶下肚,兩頭的骨膜筋頭啃個乾淨。
(3)最原生態的。
有段時間,很羨慕歪果仁喝酒的瀟灑,啥都不要,褲兜裡摸出個扁酒壺,嘴對嘴掫一口。想到就要做到,找來個扁玻璃酒瓶,半斤容量,灌滿酒,天不亮騎車出去釣魚。我釣魚專找沒人煙的水域,釣著清靜,沒幹擾,能全身心融入自然,愜意。到了塘邊,打了窩子,整好釣竿,半天不吃鉤。這樣正好,急不可待掏出酒瓶,先來一口感覺下。沒想到很嗆很辣,完全找不到享受的感覺。怎辦?想著的功夫,釣上來一隻青蝦,一指長,算是很大的。我平時釣魚就喜歡釣到蝦,鉤都不用摘,直接的兩頭一擠,晶瑩剔透大蝦米就出來了,好吃的不得了。就這,鮮蝦下酒,美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