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要防
秋季燥氣傷人,而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當「秋燥」犯肺時,容易出現「津幹液燥」的現象,比如口鼻咽喉發乾、皮膚乾裂、大便乾燥等。
日常飲食上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蘿蔔、番茄等新鮮果蔬,以養陰潤燥,避免燥邪傷害。
在滋補上,可選擇阿膠,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增強體質等功效,阿膠常常是秋季滋補首選之一。
秋天燥氣傷肺,很容易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堅持服用阿膠可以達到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調大腸的作用。這個時節服用阿膠糕,女性秋冬季節手腳冰涼的狀況也將得到有效改善。
01 防秋涼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開始天氣轉涼。夜越深,寒氣越重,也更易侵入體內,一定要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防止寒氣入體,埋下健康隱患。早晚溫差大,幅度甚至高於10℃以上,應注意及時添加衣物。
02 防秋乏
秋分來臨,更應該多運動,尤其是做伸展運動,加強血液循環,舒展身體,收斂心神,防止勞累疲乏。但早晚天冷,儘量選擇在室內運動。
一到初秋,不少人會出現「秋乏」,典型症狀就是渾身疲軟,精神欠佳,睡意連綿,呵欠不斷,食慾增強卻又不易消化。對付「秋乏」應從起居上進行調節,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切忌過勞。
秋季天高氣爽,是戶外活動的黃金季節。所以要積極參加活動健身鍛鍊,可選擇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鍛鍊項目。
03 防秋鬱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萬物枯敗,一片昏黃,易使情緒受到消極影響。而憂思多慮,必傷肝脾,致使百病縱生。應注意調養脾胃,多曬太陽,多補充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有助於改善情緒。
秋分之後,養生有哪些養生要點呢?
01 添衣保暖防秋燥
秋分之後,涼燥主氣,易發胃腸病或使舊有的胃腸病復發,因此秋分後養生很重要!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秋季要特別重視保養內守之陰氣,凡飲食、進補,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專家提醒,秋分過後,養生保健特別要注意防止寒涼之氣傷身,及時添衣保暖,特別是注意胃部的保暖,夜晚睡覺蓋好被子。
在風多乾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溼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據專家介紹,秋季感冒的病人,剛開始的時候是鼻咽部黏膜皺縮而感覺乾燥,繼而由於充血會有痛感,出現鼻咽部發癢不適、幹灼疼痛、乾咳少痰,氣管喉頭黏膜發病而咳嗽不止,稱為「燥咳」。
「如果燥咳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釀成氣管炎和支氣管炎,使肺部更受傷。」專家提醒,由於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竅,會常常伴有口鼻咽喉乾燥和陣發性較重的乾咳等症狀。如果僅以咳嗽為主症者,則稱為「秋燥咳嗽症」。
秋燥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它們的結果都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其症狀主要表現為口乾、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乾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帶血的痰等一系列,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乾燥症」。針對以上的症狀,應該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藥。
02 早睡早起好作息
秋季晝夜溫差大,易邪氣入體,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秋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03 輕鬆平緩做運動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鍊和有氧運動,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極拳、跳舞等。適當的冷水鍛鍊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