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微博)消息:今天,「NIKO EDWARDS」新青年藝術團隊發表文章《少年不可欺》,稱其製作的視頻《追氣球的熊孩子》被優酷剽竊創意翻拍為陌陌的最新商業廣告片。對此優酷下午回應,將嚴肅處理;陌陌已在全平臺停止播放。
優酷土豆集團聲明
陌陌公司聲明
從輿論的角度來看「少年不可欺」這一事件,當事人雙方一方是企業,另一方是青年個人及其團隊,雙方身份形成的懸殊差距使得這一事件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目前輿論關注的關鍵點在於弱勢一方如何向強勢一方進行維權,然而在關注雙方侵權及維權事件發展的同時,我們不妨看一看「抄襲」、「盜用」在咱們的創意產業中有多普遍。
平面廣告萬泰地產報廣 VS 先生的湖
《先生的湖》系列廣告以胖先生角色和絕妙的文案給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曾在《煙臺晚報》上投放的萬泰地產廣告則強行給胖先生搬了家。其廣告語:發現是智慧。對該廣告的拿來主義行為則無疑是一種諷刺。
龍虎MOCO國際 VS Johnnie Walker
知名名牌的平面廣告一向頗具逼格,於是國內品牌像要有逼格就從「模仿」開始。
聯通wo 3G廣告VS Dequadin咽喉含片廣告
如果說小品牌為了彌補自身「創意費用」的短缺而選擇抄襲大牌,那麼像聯通這樣的知名企業還要做抄襲、盜用這樣的事就是在是與身份不符了。
聯通wo廣告曾經直接抄襲2010年坎城廣告界獲獎作品,後者製作團隊為馬來西亞奧美,而為聯通製作這則廣告的代理公司則明目張胆的盜用了這張圖片,其行為令人汗顏。
網頁設計畢竟由於影響力與投放的時間和範圍有關,因此在平面廣告上做抄襲這種事不太容易被發覺,即使偶爾抄襲一次兩次也不會被原作者和受眾發現。那麼在內容與自身品牌息息相關的網頁設計中,抄襲是不是就變得更露骨呢?
it.me VS we heart it
作為以圖片為主要內容的網站,it.me受到了很多國內網民的喜愛,然而不得不說,國內圖片網站 it.me確實存在涉嫌抄襲國外圖片網站 we heart it。從顏色、排版、標籤甚至到logo都極為相似,只是中文山寨版在用戶體驗方面略遜一籌。
如果你認為只是在網頁的外形上有所「借鑑」是情有可原,那麼連自身產品以及品牌都類似「粘貼&複製」的話,你還能忍麼?
電商品牌 Cotton Pop VS Happy Socks趣玩網CEO周品創辦襪類B2C網站CottonPop被指涉嫌抄襲瑞典品牌Happy Socks。
二者網站:
周品的 CottonPop 瑞典襪子軍團HAPPY SOCKS通過對比可以直觀的發現,CottonPop從產品設計,產品照片風格,品牌LOGO,網頁設計都與HAPPY SOCKS十分相似,甚至CottonPop標誌下的「棉線」設計都一模一樣,據悉,自稱「HappySocks中國」的微博:「我們已開始採取必要的法律手段追究他們的責任。」
電影海報
「少年不可欺」事件中,涉嫌侵權方被指剽竊「NIKO EDWARDS」新青年藝術團隊的視頻作品並將其翻拍為商業廣告片。
而在電影行業中,業內人士一般把疑似抄襲的借鑑稱之為「致敬經典」。內容尚且如此,也難怪有那麼多「眼熟」的國產電影海報了。
少年不可欺,創意亦然
國內的廣告行業,總是被人批「沒想法」、「沒創意」,於是為了「有想法」、「有創意」,我們走上了借鑑的道路。
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即便是在一向以「創意不值錢」著稱的國內廣告行業,當抄襲、剽竊走上了侵權的道路,法律就會證明創意的價值。
然而創意的價值不應只有在發生侵權之後,由法律來為其正名。無論是廣告行業還是影視劇製作行業,從創意的產生、衍化到傳播,與之相關的每一部分其價值都應當受到尊重,這是每一個躬耕於創意產業的人必須要達到的共識。
#少年不可欺#讓輿論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了創意的價值上,但是要想讓創意的價值得到重視,並不是關注一個事件就能辦到的。
今天,我們關注#少年不可欺#事件的事態發展,但我們也應該號召每一個身處創意產業的企業和個人,以獨立思考、合理借鑑為追求,明禮知恥、向抄襲和盜用說不,用自身行動為行業的規範做出應有的貢獻。
少年不可欺,創意亦然!
消息源:廣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