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元旦明明還沒入春,為何被稱為「春節」?

2020-12-14 騰訊網

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曆新年,是我國和全球華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一直受我國文化影響的周邊國家,如漢字文化圈的韓國、朝鮮和越南等國也將農曆新年視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春節在公曆的1、2月份,以我國的氣候,除南方極少數地方外,大部分地區還處於冬季,有的地區甚至還處於零下冰凍天。那麼,為何將處於冬季的農曆新年取名為「春節」呢?

民國才有「春節」

其實,現代意義上「春節」這一概念出現得很晚,是民國初年才有的。農曆正月初一古稱「新年」「元旦」「歲首」,正規場合一般稱「元旦」,俗稱「過年」「過新年」,是漢族傳統四大節日之首。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寫道:「正月朔,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在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的字典《說文解字》裡,「元」指「始」;「旦」則解釋為:「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旦」是個會意字,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

「旦」字的演變

我國歷史上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帝王刷存在感改元,朝代刷存在感改歷。春秋以來,為了否決前代,我國許多諸侯和帝王都進行了改歷。戰國時期,秦昭襄王改用《顓頊曆(古六歷之一,系託古)》,以十月為歲首。漢初並未改歷,後為糾正顓頊曆的錯誤和樹立漢朝權威,漢武帝下令制訂了《太初曆》,改用正月初一為歲首。《史記·天官書》因此明言:「正月旦,王者歲首。」

這種伎倆也被後世沿用,鹹豐元年(1851年)閏八月一日,太平軍攻克永安州(今廣西蒙山)後進行了一系列政權建設,史稱「永安建制」。為了對清朝「正朔」進行公然否定,洪秀全正式頒行了馮雲山所創製的新曆《太平天曆》,以立春為歲首。「天曆」頒行最大的考量是出於政治方面,將流傳兩千多年的農曆視作「妖歷」,嚴禁人民過農曆新年。它實行於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即清鹹豐元年農曆十二月十四日乙未,1852年2月3日。

上書太平天國年號的營業執照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同時發布《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宣言書》。宣言書末尾所署時間為「大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從此,「元旦」不再是正月初一的名稱,變成了西曆新年的稱呼。次日,為了表示和舊時代決裂,他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發出了《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各省份都督鑑:中華民國即日起改用陽曆,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的元年元旦。經各省份代表團決議,特由本總統頒行。訂於在陽曆正月十五日補祝新年,請布告,孫文。」

《中華民國大總統孫文宣言書》

也就是說,「元旦」一詞系中國原產,並已沿用數千年;但現代意義上的「元旦」其實是孫中山定的,只有一百多年歷史。無獨有偶,日本明治維新後,為了表示脫離舊時代,採取「脫亞入歐」政策。1872年12月3日,日本改用西曆,規定明治六年(1873年)1月1日起廢除農曆,並曾禁止民間慶祝農曆元旦。新年也隨之改為西曆1月1日。

明治初寺廟過舊曆新年的日本人

袁世凱成為大總統後,起初一度規定新年、元宵、端午節、七夕、重陽等農曆傳統節日,一律改成按陽曆對應的日子過(日本就是如此操作)。但數千年習俗又豈是一朝可以改易的,民間仍然按照傳統沿用農曆,在正月初一過元旦。從魯迅日記可知,民眾並不接受「新元旦」,而習慣於「舊元旦」。1913 年2月6日,「舊曆元旦也。午後即散部(步)往琉璃廠,諸店悉閉。」

1913年1月21日,為了順應民意,北洋政府內務部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遞交了《呈擬規定四節由》。文稱:「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鑑核施行。」袁世凱閱後,全部同意:「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23日,內務部要求各地順應民意,尊重社會風俗習慣,以西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這就是「元旦」被改名「春節」的由來。

《呈擬規定四節由》

冬季的「元旦」何以被稱為「春節」

那麼,朱啟鈐為何將處於冬季的「元旦」改名「春節」呢?這就要研究下「春節」的「春」是什麼涵義了。如今,我們所理解的「春」一般指春季。西曆3月起,太陽直射角度開始傾向北半球,因而氣溫開始升高。根據2012年出臺的標準,春季的劃分指標為日平均氣溫或滑動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且小於22℃。氣象學上入春的標準是當滑動平均氣溫連續5天(5天的滑動平均氣溫就是5天的平均氣溫之和再除以5)大於等於10℃,則從計算這5個滑動值所對應的9天實測日(滑動平均氣溫值是以當天和前4天這5個數據為一組求取的平均值,要確定入春時間至少需要9天的氣溫數據)平均氣溫數據中,選取第一個達到入春指標的日期,作為春季起始日。春節那天距離入春的標準遠著呢——可見「春節」的「春」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春季。從氣候學上來說,我國東北地區一般在4月底入春;華北地區4月初入春;長江中下遊地區3月下旬入春;只有在華南地區,立春節氣可以作為春天的開始。

我國春季平均開始日期分布圖

那麼,「春節」的「春」是否指立春呢?《史記·天官書》也曾提到:「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四始者,候之日。」「四時」指四季,立春是四季的開始。此書的觀點指是二十四節氣意義中的春季,即從立春開始到立夏的前一日。「春節」的「春」是否指「春節」與立春日期相近呢?顯然也不是,乙巳年春節在1966年1月21日,只比大寒晚一天;乙丑年春節在1985年2月20日,比雨水(19日)還晚一天。

至於天文學意義上的春季,是從春分(一般是西曆3月20日或21日)開始到夏至結束,這與春節的日子更遙遠了。

四季和二十四節氣成因圖

「春節」的「春」確實是春季的意思,不過這個春季是農曆意義上的春季。儒學經典名著《禮記》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學生及戰國時期儒學學者的作品,並由西漢劉向、戴德、戴聖增減編輯。其中有一篇《月令第六》,它按照一個12個月和年中,記述了政府的祭祀禮儀和禁令。它將12個月分別記為:「孟春之月」「仲春之月」「季春之月」「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季夏之月」「年中祭祀」「孟秋之月」「仲秋之月」「季秋之月」「孟冬之月」「仲冬之月」「季冬之月」。伯(女為孟)、仲、叔、季是先秦常見的排序法,按上文所述,孟春、仲春、季春分別是正月、二月和三月。理解了這一點知識,也方便我們了解古籍或古碑文的形成時間,如下圖石碑應該是天啟五年二月初一(天啟乙丑歲仲春吉旦)所立。

明浙江總兵何斌臣 「撐半壁天」碑

《月令第六》孟春月出現了「元日」一詞,第一天便是農曆元旦(元日),「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這更說明了春節的「春」是孟春,「春節」源於孟春第一天。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並保留民初名稱,以西曆1月1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不過,將「元旦」之名給了西曆1月1日,並將舊「元旦」改名「春節」,也未解決所有矛盾;「元旦」對應的「元宵」仍舊是農曆正月十五。日本由於將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按西曆過,產生了更矛盾的現象。農曆三月三上巳節在日本被稱作女孩子的「桃花節」,改成西曆3月3日後,哪裡去看桃花。

不過,仍有漢字文化圈國家保留了農曆新年原有的涵義。與中國大陸一樣,韓國的新年(韓語:설날)一般指舊正(韓語:구정),而非西曆新年。而越南更是保留了原來的名稱,叫做元旦節(越南語:節元旦/Tết Nguyên Đán)。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春節、新年、元旦、立春是怎樣分離交融的?答案在這裡
    歷史早期「元旦」和農曆「年」是一天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日、元旦、正旦等,老百姓稱之為「新年」。因此,歷史早期可將「元旦」等同於「新年」即為農曆的正月初一。古代的春節為立春之節「十年難逢初一春」農曆正月初一這一天和24節氣中的立春只一天重合比較少見,立春這一天和正月初一相差不了幾天的時間,或早或晚但是難重合,俗有「十年難逢初一春」之說。即使難重合但是大致上在一個時間段內。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1日電(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
  • 「元旦」趣談:春節、新年等名稱和日期如何確定?
    原標題:「元旦」趣談:春節、新年日期如何確定?(記者 上官雲)今天是1月1日,很多國家都稱呼這一天為元旦。它代表新一年的開始,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歡快的節日。有意思的是,在中國古代,「元旦」原本指的是現在的農曆春節,還有「端日」、「元正」等稱呼。
  • 你知道嗎,春節本該叫元旦,古人曾在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過春節
    中國古代曆法都是在夏曆基礎上逐漸完善的,所以一直稱為「夏曆」,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即陰曆)。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是以夏曆紀年(或以皇帝年號),以歲首為年節,但並沒有出現「春節」一詞。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
  • 袁世凱批准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中山先生說:我不同意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農曆一年之歲首,農曆的正月初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是我國最隆重盛大的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十分悠久,有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儘管春節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傳統節日,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這個名稱的使用,卻僅僅只有百年出頭。
  • 注意了,元旦、春節都不是!
    我們把每年的陽曆1月1日稱為「陽曆年」,辛亥革命後稱這天為元旦,而歷史上,元旦指的是農曆正月初一,「元旦」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但是,陽曆1月1日與農曆正月初一,都不是辛丑牛年的開始,尤其是1月1日,如果你認為這天之後就是牛年,那就大錯特錯了。那牛年從哪一天開始算?
  • 古代有春節嗎?春節還有這些國家也在過,它的背後又有哪些故事
    此外,「年"還是時間的單位,一年365天,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稱為一年。在西周時期,年就由穀物成熟之義引申為表示時間的詞了,並且,「年」和「春"常常聯繫在起。 在民間常常習慣於根據二十四節氣來安排生產 ,所以人們習慣將春天看作是一年的開始,不是就有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春季對人們的意義重大,既是一年之始,想要有一個好的開頭。
  • 古代元旦跟春節是同一天,那為什麼春節七天假,元旦卻只有一天?
    一年一度的元旦假期過去了,今年恐怕是史上放假最短的一個「小長假」了,還沒進入放假狀態呢,馬上又上班了。過節放假多久,其實跟節日的分量息息相關。你看春節,就從來沒人敢打主意吧!曾經有一年大年三十白天還上班,結果引發全國人民憤怒。
  • 春節將至,關於「春節」你了解多少?
    狹義的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開始,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期間,人們會舉行各種話動以示慶祝。這些話動以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閃容,為的是除舊布新,迎福納禧。
  • 元旦有哪些別名 關於元旦的知識有哪些?
    1、元旦是什麼意思?其中,王安石就寫過一首著名的《元日》:《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元旦」的叫法最為最普遍。「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句。3、我國古代的「元旦」是不是元旦?
  • 剛過元旦、就進入過年模式,還有比今年更早的春節嗎?
    2020年元旦、約了幾個好友一起吃飯。席間,當一個朋友祝酒、說起「預祝大家明天臘八節愉快」時,包括年父在內的很多人都是一愣,大家都沒有想到緊接著元旦就是臘八。大家都知道一個民間說法,「過了臘八就是年」;這樣一來,就相當於過了陽曆年(元旦)後就直接進入了過陰曆年(春節)的模式。 按照常規,春節往往都要在元旦後一個多月才能到。拿去年來說,春節就在2019年02月05日。
  • 2020年元旦放假安排時間表 2021年法定假日休息表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於:「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的記載。
  • 農曆豬年「無春」 天文曆法是主因
    隨著春節的臨近,一則這樣的消息在網上甚為流傳:根據農曆,2019年兩頭沒有春天(立春),民間俗稱「寡婦年」,不宜婚喪嫁娶。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種說法完全沒有科學根據,出現這種現象與天文曆法有關。」
  • 爆竹聲中迎新春,家家喜氣洋洋過春節,除夕和春節你知道多少呢?
    #大年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天要貼春聯,春聯亦名「門對」、「春帖」、「對聯」,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當然更少不了年夜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除夕這天不僅是要吃年夜飯,還要守歲這都是一直以來的傳統了,大年三十可見是非常的重要了。
  •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2019年已經過去,2020年已經來臨,新年要有新氣象,正如陳獻章《元旦試筆》中所言:「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是我們正確辭舊迎新的真實寫照。 今天是2020年元旦,新年伊始,讓我們以高昂的鬥志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翻閱歷史,中國古代的元旦由來於一個傳說。
  • 和濟醫院2020年元旦放假安排
    早在漢武帝時期,元旦是中國人的春節,從民國開始,公曆的一月一日才成為元旦,並延續至今。因為元旦從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元旦的習俗和春節基本相同,放假、聯歡、聚餐。元旦傳說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 昨天立春,可你知道,農曆新年是從初一開始還是立春開始?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時代以「鬥柄指向」來判定立春,當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立春便至,現在常用「定氣法」來劃分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舊時,幹支紀元中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
  • 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 春節是農曆幾月幾日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舊時,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歡度春節。那你知道春節是幾月幾日農曆嗎?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春節又叫「過年」,「年節」,春節的習俗有:買年貨、貼春聯、剪窗花、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舞龍舞獅、祭祖、看春晚、放鞭炮、放煙花、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等。
  • 春節手抄報資料:春節的介紹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農曆新年指中國及其他漢字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傳統上稱為元旦(與中國現行的公曆元旦不同)、歲首、正旦,現在一般稱為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是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慶祝新年的主要節日。
  • 到底是元旦快樂還是新年快樂?元旦是中國傳統還是西方舶來品嗎?
    首先要說明的是元旦並不是舶來品,而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由此可見,元旦的確是中國傳統的節日,那麼為什麼會出現在這種有點分裂的情況呢?這得從曆法及國際接軌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