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2020-12-21 澎湃新聞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時,4月初,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本片的另一亮點,BBC請來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爵士朗誦杜甫的詩,當然了,是翻譯的英文版杜詩。

麥克萊恩曾出演眾多莎士比亞劇作,這一次,他用深沉優雅的莎劇腔詮釋了《壯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等15首杜詩。

麥克萊恩的扮相看起來十分入戲,然而用莎劇腔朗誦,能在多大程度上重現杜甫沉鬱頓挫的氣韻?抑或碰撞出新的火花?

片中還邀請哈佛大學漢學家宇文所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曾祥波、牛津大學劉陶陶博士,帶來多重視角的專業解讀。

宇文所安

劉陶陶

與杜甫在中國無人不曉的境況相反,在西方,杜甫鮮為人知。

在東方他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

BBC是如何把杜甫介紹給世界的?

片中把杜甫放在歷史視野和比較視閾中展開講述。

Born in 712, the age of Beowulf in Britain,Du Fu lived through the violent fall of China's brilliant Tang dynasty.

杜甫生於8世紀的唐朝,對應於英語文學傳統,那是英雄敘事長詩、古英語傳說《貝奧武夫》的時代。他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的傾頹。

對於中國詩歌悠久的詩歌傳統,BBC 給予了極大的認可。

China has the oldest living tradition of poetry in the world, more than 3,000 years old, older than Homer's Iliad and Odyssey.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There is Dante, there's Shakespeare, and there's Du Fu.

BBC毫不吝嗇地用「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杜甫的一生,親歷了唐朝的由盛及衰。

杜甫出生於一個有悠久傳統的官僚家庭,杜甫降生後,他家庭的聲勢已經不如往日顯赫,漸漸衰落下來。

麥可·伍德介紹杜甫生平

出身社會中上層書香門第的杜甫,自然有著飽讀詩書、以筆為劍、忠言進諫、侍奉天子的使命感。

當時的杜甫年輕氣盛,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向自己張開懷抱:

《壯遊》(My Brave Adventures)

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When I was still only in my seventh year

My mind was already full of heroic deeds

My first poem was about the Phoenix

The harbinger of a sagacious reign

A new age of wisdom

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

When I was in my ninth year

I had already written enough poems

To fill a satchel

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

I was temperamental and I was already overfond of wine

I needed it to soften an uncompromising hatred of wickedness and hypocrisy

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茫。

Exhilarated by wine, we cast our glances over the entire universe

And all vulgar worldliness dwindled into oblivion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長安城

唐代文化高度繁榮,杜甫的文學靈感,離不開幼時接觸過的多元藝術形式。

幼時的杜甫看過開元盛世唐宮第一舞人公孫大娘的演出。

她善舞劍器,舞姿驚動天下,觀者如山,無人能及。其弟子李十二娘,同樣驚世駭俗。杜甫慷慨揮毫,寫下《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

㸌如羿射九日落

When she bent back, you saw nine suns falling shot down by Yi, the god of archers

矯如群帝驂龍翔

When she leapt, you imagined gods astride flying dragons in the clouds

來如雷霆收震怒

When she advanced you expected thunder and lightning from a gathering storm

罷如江海凝清光

And when she stopped, you saw the soft light over a vast, calm sea

短暫當官隨後對仕途失去信心,就在這時,杜甫結識了人生中的摯友——李白。

兩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靈魂相遇了。比杜甫年長11歲的李白,為他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啟發。

李白去世後,杜甫在《夢李白》中對他的思念肝腸寸斷: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You've been in my dreams as if you know how much I miss you.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I feel as if you are no longer mortal, the distance between us is so great.

片中以儒家的「忠君愛國」解釋為何杜甫渴望入仕,始終憂國憂民。他對百姓的關懷,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Behind the red lacquered gates, wine is left to sour, meat to rot.

Outside the gates lie the bones of the frozen and the starved.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杜甫的朝堂之夢被徹底打破。官方估計有3000萬人死於戰亂、饑荒和流離失所,伍德提醒觀眾:這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口。

杜甫被俘為囚,與家人分離,只能通過詩句,遙寄自己的思念,如這首《月夜》:

香霧雲鬟溼,

Her cloud-like hair sweet with mist

清輝玉臂寒。

Her jade arms col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何時倚虛幌,

When shall we lean in the empty window together in brightness

雙照淚痕幹。

Our tears dried up?

顛沛歲月裡,杜甫將對往昔繁華的眷戀以及對破碎山河的悽然,凝於《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The state is destroyed, but the country remains. In the city in spring, grass and weeds grow everywhere.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Grieving for the times, even the blossom sheds tears.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Beacon fires have been burning for three months now. A letter from home would be worth 10,000 in gold.

明皇幸蜀圖 唐代 李昭道

安史之亂將戰火燒向長安,杜甫舉家南下前往成都。

在浣花溪畔,他建造了「草堂」(Thatched Cottage),《春夜喜雨》就寫於此: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The good rain knows its season when spring arrives.

...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Dawn sees this place now red and wet, the flowers in Chengdu are heavy with rain.

離開成都後,杜甫經歷了在白帝城的短暫安寧,又來到了長沙。

長沙對杜甫來說是一個庇護所,就像二戰時的卡薩布蘭卡。

在長沙,他遇到了一群同樣來此避難的北方士人。

伍德注意到,此時的杜甫得到了暫時的安定,儘管生活依然困苦,但他迎來了自己「創造力最驚人」的時期,同時,在志趣上「越來越靠近李白對自然的痴迷」。

不過,因為長沙城內的一場動亂,杜甫再次被迫逃難,但這個時候他的健康狀況已經非常糟糕。最終,他病逝於從潭州開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59歲。

雖然生活未曾如意,但他對文學的思考卻至死都未曾停止,從《偶題》一詩便能看出: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Great literature is for a thousand ages, whether it succeeds or not, you know in the heart.

前輩飛騰入,餘波綺麗為。

後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

The early writers first made poetry take wings and soar.

Later ones have enriched their works.

Each generation produces its own fruits.

Writers stand in different ranks, but true fame surely is no random favour.

這部不到一小時的紀錄片,既為西方介紹這位來自中國的偉大詩人,也是通過探訪現代中國,試圖找尋杜甫與我們當下生活的關聯。

杜甫,或是說,詩歌,正是急劇變化的現實洪流中潛藏的某種永恆,為我們,特別是處於疫情危機中的人們,源源不斷提供著某種信念。

And for the Chinese, Du Fu is "more than a poet. For generations he has been the guardian of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the nation."

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正如詩中所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

而現在,杜甫憂國憂民的詩篇,將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

來源:中國詩歌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拍杜甫紀錄片火了,但古詩翻譯令人尷尬
    來源:澎湃新聞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 詩聖杜甫為何能先於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為何能夠先於詩仙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成功圈粉全世界?有人喜歡李白豪邁肆意,有人看重杜甫憂國憂民,「李杜詩篇萬口傳」在後人眼中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二人的創作風格迥異,各領風騷,而外國人之所以推崇杜甫,@晴空莽莽 推測幾點原因如下:首先杜甫的詩號稱「詩史」,沉鬱頓挫,多描繪社會動蕩人間疾苦,王朝興衰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的悲天憫懷。人說「世上蒼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現實主義的經典。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還不算完,BBC新推出的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也在他們那紅了。so,who is Dufu? 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
  • 杜甫憑什麼是最偉大詩人而非「之一」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最近,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大詩人杜甫成了「國際網紅」。在中國,「詩聖」杜甫可謂家喻戶曉。不過在西方,人們對杜甫的了解並不多。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鳳凰網文化整理 鳳凰網讀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
  • BBC紀錄片讓杜甫「忙」到國外
    近日,英國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詳細地被介紹到全球。該片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也引發網民重溫杜甫的詩歌。專家告訴記者,杜甫值得國際化,他本就是國際文化人。
  • BBC最新紀錄片,轟動全球網友,主角是杜甫和他的成都草堂
    微成都日前,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兩個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靈魂」相遇了比杜甫年長11歲的李白為他帶來了無窮的靈感啟發李白去世後杜甫在《夢李白》中對他的思念肝腸寸斷: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做客」BBC,你猜猜是誰?
    他「做客」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向世界介紹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那麼今天,汪仔就通過雙語對照版杜甫詩文760年 成都 49歲公元760年,杜甫49歲此時的杜甫攜妻帶子走過大半個中國,來到成都在這裡,他擺脫了對中原的感傷享受著西南都會的
  • BBC紀錄片《杜甫》中西合璧,用莎翁腔朗讀杜詩是什麼感覺?
    不久前,BBC推出58分鐘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fu: China's Greatest Poet),為全球觀眾獻上了一場文化盛宴。 中國有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 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 《杜甫:最偉大的詩人》的導演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是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自小著迷於中國歷史及文化,曾製作過《中華的故事》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等與中國相關的紀錄片。
  • 英國BBC紀錄片《杜甫》海外爆紅,甘道夫用英文念杜甫詩
    英國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熱播,將向西方世界介紹這位大唐詩聖。「最偉大詩人」搞事情?最怕飯圈爭C位。船長觀察了一圈,發現不少網友第一反應居然是在揪「最偉大」這個字眼,並且撕了起來。法國人的解釋是:具有樸素的民本主義,才是法國人心目中的英雄,蘇東坡視民如子的執政理念是最可貴的。而紀錄片《杜甫》正是從儒家「忠君愛國」的角度出發,解釋為何杜甫始終一心渴望入仕,憂國憂民。由此可見,西方學者在判定「最偉大」更多是看他是否心懷百姓蒼生。
  • BBC推出紀錄片,中國「詩聖」走向世界
    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在東方,中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是不朽的;在西方,卻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名字。麥可·伍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受到廣泛關注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沿著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回溯詩人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的一生。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微信公眾號「中國詩歌網」,是國內較早報導BBC播出《杜甫》的新媒體。
  • 如何看待 BBC 新片《杜甫》
    原創 王鼎鈞 程奇逢 北美文學家園文/程奇逢 今年4月6日,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後,在華人觀眾中引起巨大反響。製作人是英國資深媒體人麥可·伍德(Michael Wood)。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熱播,莎翁化的老杜你還敢認嗎?
    活字文化4月7日,BBC推出了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該片由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執導,在片中,他走訪探尋了唐代詩人杜甫一生的足跡,向人們介紹杜甫波瀾壯闊的一生
  • 松巴版權音樂|BBC最新紀錄片,讓世界知道這個中國人有多牛!
    近日,BBC最新推出的一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了關注。這是BBC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將中國詩人杜甫介紹到全球。一個英國人在中國的「文化尋根之旅」片中,BBC資深主持人、製片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走訪了多個中國城市,他追隨著杜甫的足跡,回顧了這位中國偉大詩人的一生。在麥可伍德看來,杜甫是與莎士比亞、但丁比肩而立的人。
  • 「詩聖杜甫」受外網追捧,BBC紀錄片專題報導,甘道夫親自配音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被稱為「詩聖」的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藏一般的詩句
  • BBC紀錄片《杜甫》熱播,但說到演繹古詩之美,國產綜藝完全碾壓
    BBC推出了一部關於詩歌的紀錄片,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人「杜甫」,轟動了宅家裡的世界人民。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沒有之一。這是他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BBC是怎麼誇杜甫的?
  • 偉大的詩人杜甫不僅關心國家和人民,盛唐哪個詩人不浪漫奔放?
    說到中國傳統詩歌,人們必須首先想到唐詩,說到詩人,人們首先會想到盛唐的詩人。說到唐代詩人,大家都知道脫口而出,浪漫而狂野。就像葡萄酒是李白的標籤一樣,食物也是蘇東坡的標籤。浪漫與狂野,是唐代詩人的標籤。有一個人似乎是個例外,這個人是杜甫。杜甫對世界的印象是關心國家和人民「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杜甫詩的神韻,翻譯為何無法傳達——BBC紀錄片引發的爭議
    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此外,BBC還請來曾經在《指環王》中扮演甘道夫的伊恩·麥克萊恩爵士朗誦杜詩的英文譯本。
  • 紀錄片《杜甫》熱播,重訪杜甫走過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讀詩
    前不久,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引起國內眾多讀者關注。這也是西方有史以來第一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紀錄片中,歷史學家麥可·伍德來到中國,足跡遍布與杜甫有關的大地山河,河南、長安(西安)、成都、三峽、湖南……依次在片中出現,並配以杜詩,讓人仿若回到了那個遙遠的極具傳奇色彩的唐代。紀錄片是誠懇的。
  • BBC為杜甫拍紀錄片,58分鐘密集點名這20首詩,有何深意
    近日,一條文化新聞引起大家關注。我們的詩聖杜甫,被BBC史無前例地拍攝成紀錄片,第一次介紹給西方國家和人民。片中杜甫被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稱作「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並把他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