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憑什麼是最偉大詩人而非「之一」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最近,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讓大詩人杜甫成了「國際網紅」。

在中國,「詩聖」杜甫可謂家喻戶曉。不過在西方,人們對杜甫的了解並不多。BBC的這部紀錄片詳細地介紹了杜甫的一生,還請來了英國國寶級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爵士朗誦英文翻譯過的杜甫的詩,一時間引起無數人的關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這部紀錄片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來稱呼杜甫,並且在片中也將杜甫與但丁、莎士比亞置於同等地位,某種程度上代表著西方文化對杜甫的一種認知。這與中國以及東方文化對杜甫的印象是基本一致的。提到杜甫,我們大多數人會想到的最恰當的形容就是「偉大」。

為什麼人們會普遍認可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的偉大體現在什麼地方?在了解完杜甫的一生之後,你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思考。

杜甫於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出生在河南府鞏縣(今河南鞏義)。他自幼好學,七歲能作詩。他在《壯遊》一詩中寫道:「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

在中國傳統觀念裡,有才華的人應該去當官,所謂「學而優則仕」。杜甫亦是如此。他希望能夠步入仕途,為君主、為國家服務。然而,他的政治理想並沒有順利實現。儘管他才華橫溢,但科舉落選,又無人賞識,他最終只被授予了一個小官職。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國家陷入混亂,百姓流離失所。杜甫也是自身難保,他在北上逃離戰亂的過程中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

這場動亂不僅是唐王朝的轉折點,也是杜甫生命的轉折點,是他詩歌創作的最大分水嶺。在動亂之中,杜甫不但目睹了百姓的困苦,而且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不幸,這成為他的創作源泉。

正如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裡說的:」他作為一個小人物,對發生在他身邊的大事件感到無助,他無法抑制自己寫作的欲望,他必須用寫作來說出自己所有想說的……他的詩歌藝術就在這個時期得到了突破,超越了一個普通的人。他通過戰爭和苦難的經歷成為了偉大的詩人……如果沒有安祿山,就不會有如今被我們熟知的杜甫了。」

正是在這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後來,他投奔唐肅宗,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然而,他的仕途依舊很不順利。而國家和百姓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卻無能為力。最終,他對政治失望了。他放棄官職,幾經輾轉,來到成都,建了「杜甫草堂」,做了檢校工部員外郎,因而被後人稱為「杜工部」。

在成都,他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但與此同時,他內心依然感到痛苦,因為他牽掛著這個國家、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和文明。

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主持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用了一個西方的類比來幫助我們理解杜甫痛苦的根源。他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寫下了一篇關於傷心的文章。他說,一個人可能為了一種理想或文明而感到深深的悲痛,就像為了自己所愛的人一樣。我認為這就是杜甫所經歷的——一種文化的哀傷。」

幾年之後,他離開了成都,來到了夔州。在這裡,杜甫的詩歌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他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都是這一時期的名作。而他也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他曾經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抱負再也不會實現了。

事實上,杜甫是一個有些理想主義的人,或者說,儒家理想對他影響重大。正如紀錄片裡說提到的:「孔子的教誨是杜甫一生的指導觀念——善、仁、忠。在某種意義上,你可以說,他的觀念是烏託邦式的。」

在夔州住了兩年之後,他又開始漂泊。他曾來到湖南岳陽,登上嶽陽樓,眺望洞庭湖,寫下了《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漂泊無定的狀態和憂國憂民的情懷。嶽陽並非他的安定之地,他和他的家人又因戰亂而不得不四處漂泊。他在船上寫下了他最後一首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在詩中,他敘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顧了半生顛沛流離之苦,並向親友託咐了後事,也再次表達了家國之憂。

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去世。時年五十九歲。

如果用杜甫的一句詩來概括他的一生的話,那麼「乾坤一腐儒」是最準確的概括。「腐儒」二字雖然道出了杜甫一生的悲辛,他卻依然以腐儒的道而自傲:「甲卒身雖貴,書生道固殊。」依靠武功謀富貴的將士,哪裡懂得書生自有不同的「道」呢?

其實,杜甫一生的悲哀來自於他對「吾道何之」的疑問。達與不達,只是個人的出處問題,而「吾道」是否可行,則是精神有無歸宿的問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身為儒者的終極理想。

無奈時運不濟,以文儒而致君堯舜的理想被現實徹底擊碎。杜甫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文儒的悲劇。「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飄搖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時見疣贅,骨髓幸未枯。飲啄愧殘生,食薇不敢餘。」天下雖大,卻不但令他無處容身,甚至令他感到生為附贅懸疣。

漢高祖曾說,為天下不用腐儒。一生奉儒的杜甫在這亂世中真正體會到了自己於天下的無用,因此「乾坤一腐儒」的自嘲中包含了無盡的痛楚和無奈。然而,這個時代儘管不需要腐儒,乾坤之間卻只有他這個腐儒始終沒有放棄經天緯地之心,這難道不是偉大的孤獨嗎?

杜甫將這種對精神歸宿的探尋和對個人身名的思考而得到的孤獨感提升到尋找人生在天地間定位的高度,可以說這種偉大的胸懷和高遠的意境在詩歌史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從這個角度看,杜甫無愧於「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的稱號。

杜甫的這種偉大情懷對後世影響深遠。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中這樣評價道:「在他的詩歌中,他在構建這個國家的價值觀方面,比任何皇帝都做得更多。他用漢語中最偉大的語言,闡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他雖有經天緯地之志,卻無扭轉乾坤之力。他不懈地探求拯世濟民的大道,卻無人理解,寂寞終生。然而他關懷蒼生黎民的熱腸一刻也沒有變冷。

他不肯趨走風塵,不善逢迎,堅持用拙存道,心跡雙清,所以只能窮困潦倒,自甘老醜。

但他能夠在生活中隨時發現人間真情,善於用幽默調侃排解苦難。他真誠地袒露自己的苦惱,坦率地嘲弄自己的困境。

在杜甫之前,從未有一個詩人能將自己的性情面目如此鮮活地突顯在詩作中,使後代讀者與這位「詩聖」如此親近。他有著聖賢之心,卻沒有聖人般高高在上的距離感。這也是杜甫得到後人喜愛和尊敬的重要原因。

在《偶題》一詩中,杜甫曾寫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而他也真正實現了「文章千古事」。

葉嘉瑩先生曾指出,唐朝詩人中摩詰之高妙,太白之俊逸,昌黎之奇崛,義山之窈眇,可以說各有千秋,而只有杜甫可以被稱作集大成者。他生而稟有著一種極為難得的健全的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與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與知性兼長並美的詩人,他一方面具有極大且極強的感性,可以深入於他所接觸到的任何事物之中,而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華;而另一方面,他又有著極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脫出於一切事物的蒙蔽與局限之外,做到博觀兼採而無所偏失。

這種優越的稟賦,表現於他的詩中,第一點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與途徑之正。就詩歌之體式風格方面而言,無論古今長短各種詩歌的體式風格,他都能深入擷取盡得其長,而且不為一體所限,更能融會運用,開創變化,千匯萬狀,而無所不工。

我們看他《戲為六絕句》之論詩,以及與當時諸大詩人,如李白、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等,酬贈懷念的詩篇中的論詩的話,都可看到杜甫採擇與欣賞的方面之廣;而自其《飲中八仙歌》、《醉時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桃竹杖引》等作中,則可見到他對各種詩體運用變化之神奇工妙;又如自其《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徵》及「三吏」、「三別」等五古之作中,則可看到杜甫自漢魏五言古詩變化而出的一種新面貌。

而自詩歌之內容方面而言,則杜甫更是無論妍媸鉅細,悲歡憂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態,他都能隨物賦形,淋漓盡致地收羅筆下而無所不包。如其寫青蓮居士之「飄然思不群」,與鄭虔博士之「樗散鬢成絲」,寫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寫李鄧公驄馬之「顧影驕嘶」,寫東郊瘦馬之「骨骼硉兀」,寫醜拙則「袖露兩肘」,寫工麗則「燕子風斜」,寫玉華宮之荒寂,則以上聲馬韻予人以一片沉悲哀響;寫洗兵馬之歡忭,則以沉雄之氣運駢偶之句,寫出一片欣奮祝願之情,其涵蘊之博與變化之多,都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證明。

其次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則是杜甫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我嘗以為每一位詩人,對於其所面臨的悲哀與艱苦,都各有其不同之反應態度,如淵明之任化,太白之騰越,摩詰之禪解,子厚之抑斂,東坡之曠觀,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氣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別之,不過為對悲苦之消融與逃避。其不然者,則如靈均之懷沙自沉,乃完全為悲苦所擊敗而毀命喪生。

然而杜甫卻獨能以其健全之才性,表現為面對悲苦的正視與擔荷。所以天寶的亂離,在當時一般詩人中,惟杜甫反映者為獨多,這正因杜甫獨具一份擔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時代的血淚,都成為了他天才培育的澆灌,而使其有如此強大的擔荷之力量的,則端賴他所有的一份幽默與欣賞的餘裕。

他一方面有極主觀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極客觀的從容的觀賞,如其最著名的《北徵》一詩,於飽寫沿途之人煙蕭瑟、所遇被傷、呻吟流血之餘,卻忽然筆鋒一轉,竟而寫起青雲之高興,幽事之可悅,山果之紅如丹砂,黑如點漆,而於歸家後,又復於囊空無帛、饑寒凜冽之中,大寫其幼女曉妝之一片嬌痴之。又如其《空囊》一詩,於「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的艱苦中,竟然還能保有其「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的詼諧幽默。

此外杜甫雖終生過著艱苦的生活,而其詩題中,則往往可見有「戲為」、「戲贈」、「戲簡」、「戲作」等字樣,凡此種種都說明了杜甫的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嚴肅中之幽默與擔荷中之欣賞,相反而相成的兩方面的表現。這種複雜的綜合,正足以為其稟賦之博大均衡與正常的又一證明。

此種優越之稟賦,不僅使杜甫在詩歌的體式、內容與風格方面達到了集大成之多方面的融貫匯合之境界,另外在他的修養與人格方面,也凝成了一種集大成之境界,那就是詩人之感情與世人之道德的合一。在我國傳統之文學批評中,往往將文藝之價值依附於道德價值之上,而純詩人的境界反而往往為人所輕視鄙薄。即以唐代之詩人論,如李賀之銳感,而被人目為鬼才,以義山之深情,而被人指為豔體,以為這種作品「無一言經國,無纖意獎善」(李涪《釋怪》)。

而另外一方面,那些以 「經國」、「獎善」相標榜的作品,則又往往虛浮空泛,只流為口頭之說教,而卻缺乏一份詩人的銳感深情。即以唐代最著名的兩位作者韓昌黎與白樂天而言,昌黎載道之文與樂天諷諭之詩,他們的作品中所有的道德,也往往僅只是出於一種理性的是非善惡之辨而已。

而杜甫詩中所流露的道德感則不然,那不是出於理性的是非善惡之辨,而是出於感情的自然深厚之情。是非善惡之辨乃由於向外之尋求,故其所得者淺:深厚自然之情則由於天性之含蘊,故其所有者深。所以昌黎載道之文與樂天諷諭之詩,在千載而下之今日讀之,於時移世變之餘,就不免會使人感到其中有一些極淺薄無謂的話,而杜甫詩中所表現的忠愛仁厚之情,則仍然是滿紙血淚、千古常新,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並未因時間相去之久遠而稍為減退,那就因杜甫詩中所表現的忠愛仁厚之情,自讀者看來,固然有合於世人之道德,而在作者杜甫而言,則並非如韓、白之為道德而道德,而是出於詩人之感情的自然之流露。

-End-

編輯:黃泓 子水

觀點資料來源:

《杜詩藝術與辨體》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偉大的詩人杜甫不僅關心國家和人民,盛唐哪個詩人不浪漫奔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杜甫給世界的印象。因此杜甫的標題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個字杜甫叫少陵夜郎,他曾是左十義和檢校勞動部委員,所以很多人把杜甫稱為「杜工部」。雖然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但他也是中國中最偉大的兩位詩人。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它的主角不是莎士比亞,而是我們熟知的「詩聖」杜甫。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拍杜甫紀錄片火了,但古詩翻譯令人尷尬
    來源:澎湃新聞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海報近日,BBC推出58分鐘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用幾首著名的杜詩,串聯起了杜甫波瀾壯闊而又顛沛流離的一生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杜甫沒有為盛唐塗脂抹粉,而是以批判性的筆鋒記錄百姓的苦難,所以有人把杜甫看作是唐朝的公知。
  • 詩聖杜甫為何能先於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最偉大的詩人?
    詩聖杜甫為何能夠先於詩仙李白一步,成為BBC紀錄片裡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成功圈粉全世界?有人喜歡李白豪邁肆意,有人看重杜甫憂國憂民,「李杜詩篇萬口傳」在後人眼中是不分上下的存在。二人的創作風格迥異,各領風騷,而外國人之所以推崇杜甫,@晴空莽莽 推測幾點原因如下:首先杜甫的詩號稱「詩史」,沉鬱頓挫,多描繪社會動蕩人間疾苦,王朝興衰的滄桑巨變,親身經歷的悲天憫懷。人說「世上蒼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現實主義的經典。
  • 宇文所安丨杜甫:書寫永久、秩序與文明的中國詩人
    杜甫是律詩的文體大師,社會批評的詩人,自我表現的詩人,幽默隨便的智者,帝國秩序的頌揚者,日常生活的詩人,及虛幻想像的詩人。他比同時代任何詩人更自由地運用了口語和日常表達;他最大膽地試用了稠密修飾的詩歌語言;他是最博學的詩人,大量運用深奧的典故成語,並感受到語言的歷史性。文學史的功用之一是指出詩人的特性,但杜甫的詩歌拒絕了這種評價,他的作品只有一個方面可以從整體強調而不致被曲解,這就是它的複雜多樣。
  • 詩人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兒什麼樣的情感?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徵是詩人運用一種新穎的方式抒發真情實感。在這個因戰亂而破敗的城市裡,夜晚的月亮吸引著人的眼睛而讓人無法人睡,詩人孤獨一人,很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家,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然而,詩人並沒有像傳統的抒情方式那樣,發一通「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感慨,而是隱藏起自己心中的情思,把思念的主角巧妙地置換成了遠在鄜州的妻女。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做客」BBC,你猜猜是誰?
    杜甫真的是太忙了忙著「崇拜」李白忙著作詩憂國憂民更忙著尋找安心之處這次,杜甫忙到了全世界!他「做客」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向世界介紹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那麼今天,汪仔就通過雙語對照版杜甫詩文
  • 中國歷史上的詩人數不勝數,他們是我心目中的10位偉大詩人
    8.白居易----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也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杜甫、李白合稱「唐代三大詩人」,一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形象地描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手法,充分展現了現實生活中的悲歡離合。
  •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為什麼都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後人譽為「詩仙」,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代表作《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他的詩充分表現了其非凡的抱負,奔放的激情,豪俠的氣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詩歌昂揚奮發的精神。
  •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跨越世紀的偉大相遇
    先看看李白和杜甫的簡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一個是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放蕩不羈,一個謹守儒道。兩位截然不同的詩人,卻因為偶然的相遇結為好友。
  •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詩仙李白
    唐宋詩人又以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等為領軍人物!特別是李白,以其浪漫清新飄逸、不拘一格、狂放不羈、而又格局廣大、潤心明志的詩風深得人們酷愛喜歡!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大李杜」,其人性格爽朗,愛憎分明,喜酒,愛交友,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對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仙李白,其詩為什麼在民間深受百姓熱愛做一簡單說明:第一,灑脫樂觀積極向上的個人性格魅力
  • 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10位詩人
    要評選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10位詩人,你會選擇哪10個?來聽聽小仙的想法吧!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弄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詩歌?古體詩大約又包括楚辭、樂府詩等,近體詩大家最熟悉——主要包括律詩和絕句。清楚了詩歌的範圍,再來看看如何才能稱之為偉大的詩人。有兩個維度:一是詩詞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二是詩詞在當時和對後世的影響。這兩個維度最好綜合起來考慮。
  • 從這部BBC紀錄片,看杜甫的人與詩
    鳳凰網文化整理 鳳凰網讀書《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近日,西方首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在BBC上映。在紀錄片中,主持人麥可·伍德通過走訪留下過杜甫足跡的城市、地點、山川河流,還原了這個「中國最偉大詩人」歷經坎坷的一生。
  • 杜甫才是時下英國人最崇拜的文化老炮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是的,你沒看錯,就是初中語文課本裡那位唐代詩人,杜甫。 他們沿著杜甫的人生路,從出生到入仕,到戰亂流離,最後埋骨,從黃河到長江三峽,再到湖南的山巒追尋他的足跡,還原了這個詩人偉大一生。
  • 詩聖杜甫的「國際粉」
    詩聖不僅僅對成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更在世界各地擁有龐大粉絲群,英國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製作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關注。 要說杜甫和成都的關係,作家馮至有一句很著名的論斷,言簡意賅:「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 杜甫的姑姑:一個偉大的女人,為了救侄子,捨棄了自己的兒子
    說到唐朝的詩人,就一定不得不提李白和杜甫這兩個大咖。 李白的身世一直是個謎,史書中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很少,《新唐書》中只提到了他是西涼開國皇帝李暠的九世孫,對於他的祖父、曾祖父卻隻字不提。
  • 陳尚君:「杜甫的詩是人生經歷的一個心靈史。」
    今年正值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人心惶惶之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於4月6日推出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BBC資深主持人兼撰稿人、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沿著杜甫生平行蹤,為觀眾講述這位中國最偉大詩人的事跡。紀錄片中被譽為英國國寶級演員伊恩·麥克萊恩,朗誦了多首英譯杜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 杜甫最著名的五律之一,頷聯寫出最壯美的夜色,王夫之:一空萬古
    現在不得以而回去,無依無靠,可想而知,杜甫在寫下這首詩時,心情是沉重的,一生漂泊,無所依靠的感覺,只有經歷過,才能深切感受到。杜甫青年時期,便積極用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他遠大的志向,可是,在經歷了半世的漂泊和坎坷之後,杜甫報國的心願一直不能實現,而這次的旅程,無疑加深了這種低沉的感覺。《旅夜書懷》是杜甫最為著名的詩篇之一。
  •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去世後皇帝寫詩緬懷,不是李白杜甫
    唐代是詩歌的天堂,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國祚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有瀟灑飄逸的詩仙李白,有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有好吟邊塞的詩家天子王昌齡......他們有的居廟堂之高,有的住江湖之遠,雖然他們都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只有一人,在其死後,還讓大唐的一國之君作詩緬懷,他就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