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賭,你不能一口氣讀完畢卡索的全名
不信你試試,停頓了不算:
巴勃羅·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德·保拉·胡安·尼波穆切諾·瑪麗亞·德洛斯雷梅德·奧斯·西普裡亞諾·德·拉聖蒂西馬·特立尼達·魯伊斯·畢卡索。
你只需要記得,聞名於世的那三個字——畢卡索。在聊正主之前,B 君想先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為何西班牙人的名字辣麼長!辣麼長!
得從名字構成說起。西班牙的名字由三部分組成:教名-父姓-母姓,女性的名字稍微複雜一點:教名-父姓-de-夫姓。那個 de 放在夫姓前邊,意思是該姑娘「得」到了該男子。假如我給自己起個西班牙名,大概是——猴賽雷·B 君·艾瑪。
這麼長怎麼叫?也不用太擔心,一般場合只需用教名的第一節名字加父姓就 OK 了,畢卡索君就是巴勃羅·畢卡索,你也可以叫我猴賽雷·B 君。
等等!為什麼畢卡索的稱號用的是母姓?
只能怪他爹的名字魯伊斯不夠特別,於是他選擇了使用母姓來稱呼自己。除了畢卡索這個特例,有時母姓家族過分顯赫,壓過了父姓家族的聲望,人們也會用母姓或者兩姓並用。
好了,總算嘮清楚了畢卡索比唐詩還長的名字來由,該聊聊他的畫藝了。首先聲明我看不太懂,但我想同樣看不懂的人也不少,於是我開始思考兩個問題:
一、我為什麼看不懂;二、為什麼看不懂的畫影響力如此巨大。
知乎上有專業人士解答了第一個問題,摘錄如下:
人類與生俱來的默認視覺母語是「現實主義」。看不懂一種藝術形式的原因是「語言不通」,無法識別。
畢卡索的名氣已超越了藝術的範疇,知曉這個名字的人恐怕 90% 都如我一樣沒有任何藝術知識背景。今天我要用一個純粹外行、藝術白痴的眼光來賞析下他的畫作(本來就一竅不通)。
《夢》
《夢》給我這樣一種感覺:假如有模特的話,一定是畢卡索心愛的女人,隨意垂於臂膀的吊帶、半露的胸膛、安然自得的姿態與申請,這是女人在愛人面前才會展露的溫柔,也只有愛人能把這種自然的媚態展露無疑。網上一八,果然《夢》是 47 歲的畢卡索為 17 歲的戀人所作。另外你一定會發現面容被陰影割裂、手指有六根之類的怪異之處,而這些就是畢卡索的風格縮影:
我的眼睛與世人不一樣。再看看下面的這幅《格爾尼卡》。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的一個城鎮, 1937 年被納粹飛機炸了個稀巴爛,因此畢卡索滿懷憤怒作出了此畫。畫裡你可以看到各種人頭、人手、人腳被怪異的直線割裂,燈泡的光線照出無生機的臉。不必看懂每一個意象,只需感受這些意象給你帶來的感覺——無助。
《格爾尼卡》
畢卡索也不是生來就開了那種天眼,他年輕時候的畫作更容易看懂,或者說更為寫實。16 歲時他為一次畫展創作了三幅畫作,小畢的畫雖然中規中矩乍看不覺驚奇,卻有一種「封魂」的功能,仿佛人物的靈魂被畫筆封印在了布上。
《第一次聖餐》
《祭壇男孩》
《科學與慈善》
重點說說最後這幅《科學與慈善》。看上去是一幅寫實的畫作,卻已經能窺見小畢未來的方向。床上的病人左手捂胸口,是正常的膚色;右手在醫生手中,是跟床單一樣的黃綠色。她的眼睛依依不捨的看著婦人手中的小孩,沒有伸手去借遞過來的茶杯,像是在羨慕孩子勃發的生機。
結合畫作的名字《科學與慈善》,病床左邊的是醫生,右邊的是慈善志願者,這些都很正常。而奇怪的是,小孩也在用一種與年齡不符地凝重申請盯著床上的病人!為什麼嬰兒要用這種表情?我想畢卡索要表達的是:慈善是人與生俱來本性。
他看到的世界就是如此,那個世界的虛實與真幻都是圓融互通的。那麼回到最開始我思考的第二個問題:
為什麼看不懂的畫影響力如此巨大?據說畢卡索第一個學會說的話是「皮茲、皮茲」,是西班牙語「鉛筆(lápiz)」的簡短發音,成名之後我們自然可以說——「畢卡索的眼界是與生俱來」。看上去更像是後人附會,不過無可否認,他的眼睛看到的事物確實與世人不一樣。
《自畫像》
就像人第一次發現烤熟的肉更好吃,第一次嘗到石頭上的鹽,第一次吸食菸草一樣,畢卡索的視角(或者說世界觀)拓寬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你也許會認同這種世界觀,也許不會,但看過之後你知曉了另一種世界觀的存在,就像有人告訴你你家樓下有一個巨大的神秘地窖。
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一代畫藝巨匠,但誰不想看到與世人不一樣的東西呢?誰不想擁有「第二雙眼睛」呢?
算你們走運,我有辦法。人都眺望開闊的風景,高山上、大海邊,那種自然的氣魄讓人感覺渾身舒暢,忘情於天地。而假如這時候你既能一眼掃遍幾平方公裡,又能看到遠處景物的細節,難道不是一種新的視角嗎?用這個就行了。
假如你用它畫出了「超空間主義」傳世巨作,請別了在傳記中提到 B 君的功勞。(暫未上架,敬請期待,價格 1000 出頭)
【夜聽】To Know Him is to Love Him - Amy Winehouse
【夜讀】Steiner 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