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紅樓夢》系列至今,雖然我所涉及的內容還不算豐富,但是在跟我的讀者朋友們交流的時候,又獲得了很多啟示。在這裡我先向大家說一聲「謝謝」,在讀者朋友們的支持與鼓勵下,這個系列我會繼續堅持寫下去的。
我說一說自己為什麼喜歡《紅樓夢》吧。除了它海納百川、包羅萬象的氣度,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這部小說對重要人物的刻畫,基本都是很豐滿的、很立體的,而不是「標籤式」的。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賈寶玉,他很有靈性、純真多情、追求完美;然而他又是一個矛盾體,在很多事情上體現出自身懦弱無能的一面。大家應該都記得「楓露茶事件」吧?寶玉從薛姨媽家喝酒回來,想起自己應該有楓露茶。然而丫鬟茜雪告訴他,乳母李嬤嬤來過,就把那碗楓露茶給喝完了。寶玉大怒,摔了茶杯說要攆走李嬤嬤,誰知驚動了賈母。最後事情的結局是茜雪背了個鍋,莫名其妙被攆走了。照理說,那樣懂得「憐香惜玉」的賈寶玉應該盡力挽留茜雪,對吧?可是他真就「慫」了,什麼也沒敢說。
在「金釧事件」上,讀者們應該都看得很清楚:明明是賈寶玉去「撩」金釧,還一時「忘了情, 於是親手從自己荷包裡拿了一顆香雪潤津丹送進金釧嘴裡」。然而王夫人大怒,起身扇了金釧一巴掌,還罵了金釧一句「下作小娼婦,好好的爺們,都叫你教壞了。」賈寶玉這一回的表現,真的很讓讀者失望,他「見王夫人起來,早一溜煙去了。」
很多讀者也都非常喜歡林黛玉。她是一個天生就帶有「女神」氣質的人物,首次是絳珠仙子轉世,自帶一股仙氣;其次,她的才學詩情都無人能及,並且悟性極強、情感豐富、多愁善感而又淡泊名利。就是這樣一個才情和心性都頗受人喜愛的「女神」,缺點也非常明顯。我們不妨透過第二十七回裡林小紅的評價來回憶一下:
「若是寶姑娘聽見,還倒罷了。林姑娘嘴裡又愛刻薄人,心裡又細,他一聽見了,倘或走露了風聲,怎麼樣呢?」
而就在這一段文字前面,寶釵因為想到「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才走慢了幾步,沒有緊跟著寶玉去瀟湘館找黛玉。
曹雪芹的大家之筆,有一個方面就體現在於細節處勾畫出人物更加豐滿的性格——人無完人,雖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正是這樣的「圓形人物」才讓讀者有了更深的領悟,也因此而更加喜愛《紅樓夢》。
1 「圓形人物」和「標籤化人物」
說起「標籤化」,大家可能都不陌生。比如現在有一些流行的讀物,通常以「霸道總裁」、「純情小奶狗」、「中年油膩男」等等來進行男性角色的人物設定;而女性角色常常被冠以「女漢子」、「傻白甜」、甚至是「大齡剩女」等標籤,以此來建立書中人物給讀者的刻板印象。
而相比之下,「圓形人物」則要豐滿和生動許多。這樣的人物往往具有比較複雜的性格特徵,而性格的塑成往往有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給讀者的印象是立體感非常強。在不斷變化的環境裡,事件的矛盾呈現多層次感,而人物性格的層面也相互交織、交疊、交融。因此,這樣的人物塑造方式更加具有流動感,更加「多面化」,也更加能夠打動讀者。《紅樓夢》的很多人物就具有這個特質,因此,在整個人物陣容上,《紅樓夢》呈現出了一種「氣象萬千、不拘一格」的宏大氛圍。
類似的「圓形人物」例子我想再舉一個。估計很多讀者朋友都看過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一部電影《怒火救援》。片中的主人公叫做克雷賽,身份是一名退役軍人。而在他退役之前,可以用「惡貫滿盈」來形容他的職業生涯——他從事的無非就是殺人和暗殺。連他的朋友給他的評價都是「殺人藝術家」,不過,這樣一個表面上的「大反派」並沒有被影片給「標籤化」。
退役後,克雷賽去到墨西哥,成為了一名私人保鏢。被他保護的對象名叫皮塔,是個純真的小女孩兒,她天使般的笑容和溫暖的內心漸漸喚醒了克雷賽深埋心底的善良與愛。為了從綁架者手裡救下皮塔,克雷賽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生命交換了皮塔,在皮塔撕心裂肺的哭喊中,克雷賽跟著綁匪上了車。影片就到這裡結束了,但是,因為這種人物性格的逐漸豐滿和在不同的環境下的不斷流動,讓觀眾感受到了克雷賽的多個側面。同時,在影片結束時,觀眾也都能夠感受到一種心靈上的震撼。這就是「圓形人物」在文學作品、影視作品中起到的作用。
2 《紅樓夢》裡的賈雨村是個「登徒子」
恐怕讀者朋友們對賈雨村的厭惡之感,就是從小說的一開篇就埋下了種子。
在原著第一回當中,賈雨村是個在葫蘆廟寄居的窮書生,原本家中也是「詩禮簪纓」之族,可惜他生於「末世」,父母祖宗留下的基業也都慢慢消耗完了,整個家族就剩下他這麼一個人孤零零的。這種「窮酸書生」好像自古以來特別容易讓人心生厭惡,而且通常會被冠上一個「好色」的標籤。
比如《聊齋志異》當中,遇見狐妖的,基本都是這一類「又窮又酸」的年輕書生——他們一時半會兒沒有功名,又不屑於靠種田為生(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還自視清高、自命不凡;又因為家庭條件不好,到了適婚年齡也不容易娶妻生子,所以看見一個漂亮的狐妖,就立刻「墜入情網」,落得個「好色之徒」的名聲。
賈雨村似乎也是這樣。在書中,他出場時的狀況就非常不好,借住在葫蘆廟裡,每天就靠賣字寫文章維持生計。
就是這樣一個勉強能夠餬口度日的「窮儒」,在《紅樓夢》第一回裡就露出了挺「醜陋」的一面。
有一天,賈雨村去甄士隱家做客聊天,主人家突然來了別的客人登門拜訪,於是甄士隱向賈雨村道歉之後先去接待另一位客人。就這麼一會兒工夫,賈雨村就「搞出事情」來了。
「雨村且翻弄書籍解悶。忽聽得窗外有女子嗽聲,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來是一個丫鬟,在那裡擷花,生得儀容不俗,眉目清明,雖無十分姿色,卻亦有動人之處。雨村不覺看的呆了。」
按照古代的規矩,女眷一般不見外客,而前來做客的男賓遇到主人家中女眷,也應該主動迴避。賈雨村作為一個讀書人,此時的行為就不符合古代「儒生」的定義了。
脂硯齋也毫不客氣地在這段文字處留下了一句批語:「今古窮酸色最重。」
賈雨村在別人家偷看人家的丫鬟,還看得「呆了」。然而,曹雪芹很清楚地交代了:這名丫鬟沒有「十分姿色」。每次看到這裡,我就會想起「登徒子」的典故來。
楚國有一名大夫叫做登徒子。他專門跑到在楚王面前來說宋玉的壞話:宋玉長得英俊瀟灑,口才也十分了得。最關鍵的是,宋玉這個人非常貪戀女色,大王你可千萬不要讓他出入後宮。
楚王聽了,就去質問宋玉。宋玉回答道:我相貌英俊是天生的;能言善辯是跟老師學習後培養出來的;但是貪戀女色這種事,萬萬沒有。楚王聽了,不信,就說:你能證明自己不貪圖女色嗎?宋玉說:全天下的女子都不如楚國女子漂亮動人。我家鄰居有位小姐,更是楚國美女當中的佼佼者,無論身段樣貌都是絕佳的。這樣一位絕色佳人天天在家偷看我,我都沒同意跟她交往。可是,大王,你看登徒子,他娶的妻子牙齒不齊,駝背彎腰,走路還瘸,還有皮膚病。然而登徒子還跟妻子一起生了五個孩子。究竟誰好色呢?
登徒子的典故,跟我們上文讀到的賈雨村的行為描寫,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在此我要聲明一下,我的本意不是要評論任何人相貌——只是按照原著裡的原文在進行解析,不會對任何人、任何性別有歧視的意思。
我們接著往下看。賈雨村看著別人家不算漂亮的丫鬟看到發呆而那個丫鬟回頭看了一眼,覺得賈雨村體格和相貌都不錯,應該是個讀書人,並且判斷出了他的身份。本來到此就打住了,僅此而已,對吧?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有意思了:賈雨村看到丫鬟回望自己,心中「狂喜不盡」,心裡就認定這個丫鬟有意於自己,還認為她一定是個「巨眼英雄」,更是自己「風塵中的知己」。
用我們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賈雨村「真的想多了」。人家就是看看你,啥意思也沒有,而賈雨村就自己在心裡生出了許多事端來,真是好笑。
脂硯齋也在這個地方留下了另外一句批語:「今古窮酸皆會替女婦心中取中自己」。看來,賈雨村這「好色之徒」的名聲,恐怕就是「實錘」了。
3 賈雨村忘恩負義、利慾薰心
既然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是「圓形人物」的塑造,那麼僅僅一個「好色之徒」的標籤是不夠的。我們不妨一起再看看賈雨村這個人物的其他性格側面。
落魄於葫蘆廟的賈雨村在跟甄士隱暢談一番以後,甄士隱認為他是個人才,將來必定會有大好的前途。於是,甄士隱主動資助了賈雨村五十兩銀子,幫助他上京趕考。按照道理,賈雨村將來有了出息,獲得了功名利祿,應該來報答甄士隱才是。可惜天不遂人願,甄士隱自幼失蹤的女兒甄英蓮被人販子拐賣,而買主馮淵本來立志一定要對英蓮好,並且此生不再娶別的女子。人販子無良,又將英蓮轉賣給薛蟠。在這場爭奪戰中,馮淵被薛蟠打死,賈雨村不僅沒有主持公道,還把英蓮判給了薛蟠。英蓮本以為熬到頭了,終於能脫離苦海。誰知命運的波折讓她被父親的「故人」又推向了另外一個深淵。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分析過「石呆子」這個人物。石呆子的悲劇,就跟賈雨村有直接關係。大家還記得這個事件嗎?賈赦喜歡收集古玩,聽說石呆子家有祖傳的二十把古扇,就動了心思,一定要弄到手。可是石呆子雖然窮得連飯也吃不上,卻非常看重這些古扇,說「要扇子先要我的命!」為了能幫賈赦把這些扇子據為己有,賈雨村硬是弄了一出「石呆子拖欠官銀」的戲碼,將古扇全數抄沒,石呆子是生是死也沒了下落。
這種惡行,連賈府自己人賈璉都看不下去了,就說了一句:「為這點子小事,弄得人坑家敗業,也不算什麼能為!」結果賈赦聽了生氣,就把賈璉給打了,臉上都給打破了。平兒對賈雨村也是咬牙切齒,話說得相當不客氣:「都是那賈雨村什麼風村,半路途中那裡來的餓不死的野雜種! 認了不到十年,生了多少事出來!」
從這些情節裡,賈雨村的忘恩負義、利慾薰心的嘴臉暴露無遺,又讓讀者更加討厭這個人物了。
4 賈雨村的閃光之處
那麼,這樣一個又窮又酸的人,真的沒有半點好處了嗎?曹雪芹的創作技巧非常高超,自然也不會讓這個在第一回就出場的「提綱挈領」式人物只有一個「黑暗面」。
通過其他的細節,我們也可以看到賈雨村的可取之處,或者是他人物性格裡那種「流動的變化」。
還在葫蘆廟寄居的時候,過著「神仙般生活」的甄士隱就非常欣賞賈雨村,經常約他來一起讀詩品畫。而賈雨村也非常謙遜地跟甄士隱說過:「 非晚生酒後狂言,若論時尚之學,晚生也或可去充數沽名」。這句話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看到的應該是賈雨村對自己學識的自信。在甄士隱資助他進京趕考後,他也果然中了進士。這樣前後照應的情節,足可以看出賈雨村是具有真才實學的人。
他的真才實學,還表現在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他曾經是林黛玉的家庭教師。
賈雨村因為在官場上鋒芒初露,引起了別人的不滿,做官以後很快就被彈劾了。這時,賈雨村表現出了一個文人雅士的風骨:他遍遊名勝古蹟,在旅行的路上慢慢釋懷,等待下一次機會。如果他真是「酸」得無可救藥,恐怕自此便會自怨自艾,憂鬱孤獨而終。
我們在前文就提到過,林黛玉身上有著「仙氣」,具有「女神」一般的閃光特質。她雖然也有缺點,但是畢竟瑕不掩瑜。這樣一個品格高潔、超凡脫俗的人,是賈雨村教出來的學生。
賈雨村的才情也是頗有風骨的。他喜歡的詩詞,最典型的一句便是「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什麼意思呢?匣子盛著的美玉,必然要不怕寂寞,等待大價錢才賣;而傳說中神女留下的玉釵,等待到時機以後,就會化為燕子騰空飛走。賈雨村以這樣的詩詞自比,也可見他本身具有璞玉之質,胸中的抱負也是非常遠大的。
剛才舉例的那兩句詩透露著賈雨村的遠大理想,而他本人寫的詩也是很精妙的。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這首詩看似沒有精雕玉琢,但是從詩歌本身的角度來講,借月言志、風格俊朗、意境優美,除此之外還多了一份豪放之氣。這首詩裡雄渾的意味總讓我想起北宋大家蘇軾和南宋詞人辛棄疾的格調來。也許論遣詞造句的功底,賈雨村在蘇軾、辛棄疾之下,但是論格局,就這首詩而言,他並不輸給兩位大家。
正是因為賈雨村的語言文字功底頗為深厚、胸懷遠大、學識淵博,出自侯爵世家並且家學頗深的林如海才請賈雨村來指導女兒林黛玉的學習。而賈雨村在林府的家庭教師職位,前後大概持續了四年左右。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他確實學問不錯,否則面對這樣天資頗高而又機敏的女學生,他是不可能堅持下來的,對吧?
林黛玉一生以詩為魂,她固然有《葬花吟》這樣謳歌一生心血的力作,淋漓盡致地體現出自己的愁與情;在有些場合,她也能寫出非常清逸朗俊的句子來,而其中就似乎透著賈雨村身上的風骨。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
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
這首《杏簾在望》是在元春省親時所作。寶玉一時間想不出好的句子,黛玉便寫了這一首幫寶玉交了上去。其中「盛世無飢餒,何須耕織忙」就精確地道出了當時很多儒生的願景和政治抱負。雖然這跟「那堪風雨助悽涼」或者「殘漏聲催秋雨急」的意境與心態相去甚遠,讀起來突然有了一種「男兒」的灑脫,但也恰恰說明林黛玉在讀書時受到過這種風格的影響,因此信手拈來,毫不費力。
從這一點上看,賈雨村做家庭教師是盡職的,他也給黛玉的才學造詣帶來過很好的影響。
5 賈雨村的「黑化」之路
賈雨村雖然是以「窮酸書生」的身份出場的,但在葫蘆廟寄居時,他依然有著讀書人的氣度。為什麼這樣說呢?他跟甄士隱的關係其實是不錯的,甄士隱也非常欣賞他。然而賈雨村並沒有仗著這一層關係去乞求過什麼幫助。
我們通過甄士隱的一段話也可以得知,其實他一直也想幫助賈雨村,但是未能開口,生怕「唐突」。
「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時,兄並未談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雖不才,『義利』二字卻還識得。」
如果照慣常思維來看,賈雨村落魄至此,突然得到了別人的重金幫助,應該「受寵若驚」才對——這才應該是「窮酸書生」的標配,是不是?然而沒有。賈雨村「不過略謝一語,並不介意」。
在得到了資助以後,賈雨村的務實也立刻表現了出來。甄士隱酒醒之後,想要再幫賈雨村寫兩封推薦信一起帶走,誰知道葫蘆廟裡傳來消息說:賈雨村天還沒亮就進京趕考去了。他給甄士隱留下一句話:
「讀書人不在黃道黑道,總以事理為要,不及面辭了。」
一般考生趕考,應該都會選一個黃道吉日再出發。賈雨村不同,他有真才實學,又具有腳踏實地的心態。既然有了爭取仕途的條件,那就儘早去試一試。有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恰恰是賈雨村「急功近利」的表現。但我個人認為,如果是真的「急功近利」,那更要選個黃道吉日,再近水樓臺地要上幾封推薦信,豈不是更能助益他追功逐利?相反,他只借用了這個趕考的「經費」,就憑著自己的真本事考試去了,可見務實之根本。脂硯齋就這樣評價賈雨村:「寫雨村真令人爽快。」
然而,賈雨村在第一次做官時,就遭遇了官場的「潛規則」。因為才學深厚、能力不俗,初露鋒芒的他當官還不到一年,就被人參了一本:「生性狡猾,擅篡禮儀,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結虎狼之屬,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到任沒多久的賈雨村立刻被革職,他也見識到了「恃才侮上」的威力。
在林如海家,賈雨村等到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再次復職以後,他就碰上了馮淵這樁命案。大家記得賈雨村聽到案情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嗎?他先是勃然大怒,而後罵道:
「豈有這樣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來的?」
然而他的「前車之鑑」給了他一種「職業敏感」:在看到身邊的門子有一些奇怪的舉動後,他沒有忙著斷案,而是先找門子了解情況。這下他就拿到了所謂的「護官符」,經過再三思慮,他作出了對馮淵不利的判決。
我仔細分析這一段,並不是要為賈雨村的錯誤行為開脫,而是要闡述一個觀點:「圓形人物」的塑造,是不能缺少這種在不同環境下的「流動」與「變化」的。他的忘恩負義,是在權衡了自己的官運和身家性命之後所作的決策,雖然非常錯誤,但這其中有個轉變的過程。如果忽略了這個過程,賈雨村也就只能成為一個「標籤化」的人物,整部小說恐怕也就不會這樣撼動人心了。
《紅樓夢》全書通過賈雨村的「正邪兩賦論」,也開啟了哲學界裡前所未有的討論。在此之前,傳統哲學片面地認為正邪善惡就是亙古不變的矛盾對立。而《紅樓夢》一書發掘出了「第三種人性」,在正與善、邪與惡之間,還存在著「正邪兩賦」;在「理」和「欲」之間,還存在著「情」。
我認為,既然曹雪芹借著賈雨村的一番論斷來提出如此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正邪兩賦」,也恰好證明了:賈雨村這個人物本身也應該具有多面性,應該是多層次的「圓形人物」,而不是一個簡單意義上的「大反派」。關於「正邪兩賦」,我在今後的文章裡也會涉及。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