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幾篇文章裡,我跟大家一起探討了《紅樓夢》裡的一個「穿針引線」似的人物:賈雨村。
賈雨村的出場並不起眼,不過是個「窮酸書生」,連趕考的盤纏都湊不齊。然而,他一開口,雖然談不上「語驚四座」,卻也著實透露出了他不凡的才學。
那麼,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就從賈雨村不經意間透露的才學入手,來分析一下藏在這背後的玄機。
1 中秋節感懷之作裡的「冰清玉潔」
相信大家還記得他在中秋節那天心心念念惦記著甄士隱家的丫鬟,不免有些感懷,就創作了一首詩:
「未卜三生願,頻添一段愁。悶來時斂額,行去幾回頭。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樓。」
這首詩裡流露出的情感,除了男女之情,似乎還有屢屢「知音之感」。賈雨村因為嬌杏回頭看了自己兩次,就認定她是「巨眼英雄」和「風塵中之知己也」。他對嬌杏的這種情感,既有愛慕之心,又有對紅顏知己的留戀之情。
而這首詩的意境和典故也正好符合了賈雨村的這兩種情感,雖然在斟詞酌句上有些許推敲的餘地,但表達的「分寸」剛剛好——多一分嫌俗濫,少一分又不夠真性情。
我們就先來看看這首詩裡的「意境」。賈雨村以「蟾光」為立意,在雲淡風輕裡娓娓訴說了自己的心事。「蟾光」是指什麼呢?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人們常常把兔子、蟾蜍、嫦娥和月亮聯繫在一起。因為月球上的環形山會在光的照耀下透射出陰影, 陰影的形狀就讓古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就連我們非常熟悉的天文學家張衡也在著作《靈憲》裡寫道:「月者,陰精,積而成獸,像蛤兔焉。」意思就是說月亮積攢的精華慢慢聚集,形成了像是蟾蜍和兔子的形狀。
因為這個原因,古代的人們常常用蟾蜍來代表月亮。所以,「蟾光」指的就是月光,古人也有「銀蟾光滿」的說法。
而以「蟾光」立意的古代詩詞也不少,我們在此僅舉一例全做賞析之用。宋代詞人謝逸曾填過一闋《點絳唇》:
「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素練寬衣,仙仗明飛觀。霓裳亂。銀橋人散。吹徹昭華管。」
愛國詩人屈原在《天問》裡寫過這樣一句:「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這裡的「顧菟」,經過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意思就是「蟾蜍」。古人認為月亮在白天「隱身」,到了夜晚又再次散發光芒;而月亮裡面就藏著「蟾蜍」,也就是環形山的陰影。
根據史料記載,兔子和蟾蜍都跟月亮相關聯的傳說盛行於西漢末年。那時候的人們認為「銀蟾」和「玉兔」都隱藏在月亮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是「陰」和「陽」既要相互依賴,也要相互制約。
西漢的文學家劉向就曾說過:「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並,明陰繫於陽也。」不過實際上,月球表面的陰影呈現左大右小的分布。左邊的陰影像是伸展開前肢的蟾蜍,而右邊的陰影則像是奔跑的兔子。
無獨有偶,印度和日本也都流傳著月亮裡有兔子的神話、瑪雅文明裡也有「月兔」的痕跡。季羨林先生則認為中國版的「月兔」最早應該是來源於印度。
那麼,既然古人認為日是「陽」之極,月是「陰」之極,月亮上的「陽」就對應著「銀蟾」和「玉兔」——那麼還有什麼能跟月亮之「陰」相對應呢?自然就是女性。這樣一來,「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就隨之誕生了。
關於嫦娥的故事,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出現在《淮南子·外八篇》中:
「昔者,羿狩獵山中,遇姮娥於月桂樹下。遂以月桂為證,成天作之合。 ……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託與姮娥。逢蒙往而竊之,竊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無以為計,吞不死藥以升天。」
後面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嫦娥滯留在月亮廣寒宮內,非常惦念自己的丈夫羿。偏偏廣寒宮裡寂寞清冷,嫦娥就催促吳剛砍伐桂樹,讓玉兔搗藥,想自己配製成飛升之藥。這樣的話,嫦娥就能早日回到人間與羿團聚。 而羿在聽說娥奔月的事情之後,痛不欲生。月母被這兩人的真情所觸動,就允許嫦娥每年在月圓之日可以下界,在月桂樹下與羿團聚一次。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賈雨村詩中的意境,是不是也充滿了些許清冷的意味,但又寄託著他幾分盼望「團聚」的期許?
從意境來講,這首詩拿捏得恰到好處,不失為一首佳作。
2 「三生緣」
而賈雨村在這首立意十分冰清玉潔的詩中,還頗費心思地用了幾處典故。
第一處是詩句開頭的「三生願」,引用的是「三生」的典故。
「三生」的故事說的是富家子弟李源,因為父親的突然亡故而感悟到了人生的無常,於是他便發誓不做官、不娶妻、並把自己的家宅捐出來修建了寺廟,自己就在寺裡修行。
寺裡的住持是圓澤禪師,他跟李源成了密友,經常整天在一起談心。二人相約一起去峨眉山旅行,李源想從水路入川,而圓澤想走陸路。在產生分歧以後,圓澤只能同意了李源的提議,但他似乎心事重重。
在走水路進入四川的路上,有一天,他們看到一個婦人在河邊打水。圓澤看到她以後就流下了眼淚。李源不解,圓澤就解釋道:他原本要投胎做這個婦人的兒子,但是因為自己一直不願意,導致這個婦人懷孕三年還沒有生產。既然這次遇到了,就不能夠再迴避。
於是,圓澤請李源用符咒幫他去投胎,並約好了三天以後讓李源去看望那個嬰兒,而嬰兒會向李源微笑。而十三年後,圓澤會去到天竺寺外再次跟李源相見。
十三年後,李源如約來到杭州的天竺寺外跟圓澤相見,他看到了一個牧童。牧童對他說自己俗緣未了,不能繼續跟李源做朋友,但是二人可以繼續修行,以期未來再次相會。
此後,李源一直在寺裡修行,直到八十歲時去世。
圓澤和李源的故事為世人廣為傳頌,天竺寺外至今還留下了一塊「三生石」,以紀念他們隔世相會的地方。
而《紅樓夢》裡,除了賈雨村寫的這首詩,在全書開篇的第一回裡,也有「三生石」的元素。
「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便得久延歲月。後來既受天地精華,復得雨露滋養,遂得脫卻草胎木質,得換人形,僅修成個女體,終日遊於離恨天外,飢則食蜜青果為膳,渴則飲灌愁海水為湯。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
這裡的三生石,頗具「緣定三生」的意味。「緣定三生」源自佛教當中的因果輪迴,認為人都有前世、今生和來世。我們所說的「緣分」,就包含著很多人都是從「似曾相識」的第一次見面成就了「姻緣」。而《紅樓夢》裡寶玉和黛玉也是這樣開始的:他們前世分別是神瑛侍者和接受灌溉的絳珠草;而今生第一次見面時,大家記得寶玉和黛玉當時是怎麼想怎麼說的嗎?
原著第三回裡,林黛玉初進賈府時,見到寶玉「便大吃一驚」,「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象在那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脂硯齋就在此處寫下了一個批語說:「正是想必在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見過。」
緊接著,寶玉說:「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在被賈母反駁以後,寶玉又說:「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著面善,心裡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
「三生」本來是說兩個男性人物之間的深厚友誼,而發展到後來,它被賦予了情人之間海誓山盟的堅貞意涵。而每每想到黛玉「一字一淚化為一血珠」,最後淚盡而亡,這場「緣定三生」沒有圓滿結局,只留下了一種意象美時,我心裡就總會唏噓感慨。
與此同時,我又會深深折服於《紅樓夢》的藝術魅力——約定「三生」的圓澤並不知下落,李源看破一切世俗以修行終此一生;黛玉以淚還盡了前世之甘露,香消玉殞,寶玉看破了紅塵遁入空門,「留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這其中不乏超凡脫俗的禪意,而「緣定三生」似乎又有了更深一層的堅持與意義。
3 那一縷愁情萬千
熟悉李白詩作的讀者可能記得,他曾經寫過兩首組詩,叫做《長門怨二首》。
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古代皇宮內的哀愁與牽掛。第一首著重以景物勾勒了深宮內的清冷寂寞,並以此暗示住所的主人心底埋藏的深深苦悶與哀怨;而第二首詩則直接抒情,觸景生情,直白地描繪了「長門宮裡人」的孤寂處境。
第一首:天回北鬥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第二首:桂殿長愁不記春,黃金四屋起秋塵。夜懸明鏡青天上,獨照長門宮裡人。
而賈雨村中秋詩作中的「一段愁」,典故正是出自於李白的「別作深宮一段愁」。李白組詩中的第一首隻有景物沒有人物,而畫外那個人卻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腦海裡。詩的前兩句點明了在一個清冷秋天的午夜,畫外的人在寂寞冰冷的深宮裡獨居。她的心境冰冷到什麼程度呢?像「北鬥掛西樓」那樣遙不可及,又像「無人螢火流」那樣無望。這樣悽涼的感覺,就從字裡行間袒露出來,令人心酸。
後兩句「月光欲到長門殿,別作深宮一段愁」,直點題意,意境深遠而婉轉旖旎——看似是「一段愁」,卻如月光一樣流轉,如深宮一樣哀怨。這樣的愁思,雖然只有「一段」,卻可以萬古流長。
我們再回頭看賈雨村的這「一段愁」。他寄居葫蘆廟裡,靠賣字寫文章為生;滿腹才學無人得知,赴京趕考沒有盤纏。沒錯,他只是個「窮酸書生」,心裡惦念一個女子也不能表露心跡——沒有養家的資本,何以成家?可嘆那名女子還曾回眸留意看他,真是「風塵中的知己」!知心人自古可遇而不可求,賈雨村遇到了,卻只能在當下將她深藏於心中。這樣的「愁」,簡單而深沉,無言卻悲愴。
而這「一段愁」在多年以後,賈雨村也依然深深記得。他得志以後,趕往甄士隱家求娶嬌杏。在那個「士庶不婚」的年代,可見賈雨村對當年這個「一面之緣的知己」多麼牽掛。雖然這樣的一見鍾情只是「僥倖」有了美滿的結果,但也足以感人至深。
賈雨村的這一段愁,也許沒有什麼偉大之處,但它總能觸動我心底柔軟的地方。因我自幼喜愛宋詞,在讀到《紅樓夢》賈雨村這一段時,更會莫名感念辛棄疾的「眾裡尋他千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4 煢然一身,孑孑獨我
賈雨村中秋詩裡,最讓我感懷的,是這兩句:「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
這個「儔」字,是「伴侶」的意思。月下有伴侶,是不是暗指「月老牽線」?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過,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融合了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的多重元素。而賈雨村作的這首詩,雖然文字相對平實,但裡面的漢族文化元素卻不少。
月老,是漢族民間傳說當中主管姻緣的神仙。這個神仙形象最早是出現在唐代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裡。
故事說的是唐朝元和二年,有一位叫做韋固的書生去清河訪友,途中借宿在宋城縣的南店客棧裡。一起同住客棧的人裡,有一位張姓客人。在聽說韋固尚未婚娶時,就主動提出要為韋固做媒,並約定第二天早晨在龍興寺門前見面。
第二天,韋固早早起床趕往龍興寺,那位姓張的客人還沒到。門口卻有一位白髮老翁在對月翻書。韋固湊過去看,發現自己完全不認識書上的字。老翁解釋說,這是天下男女婚配的書,並非人間凡書。而自己身邊的布袋裡裝的都是用來拴住男方和女方的紅線。
韋固不信,就問自己的妻子應該是誰。老翁告訴他,是一個今年才三歲的鄉村小姑娘。韋固找到了老翁說的小姑娘,命令僕人將小女孩殺掉。而僕人膽小,只刺破了小女孩的眉心便匆匆逃跑了。
後來,韋固事業有成,但仍未成家。相州刺史王泰是韋固的上司,欣賞他的才學,就把十六歲的女兒許配給他。韋固和刺史之女成婚後,夫妻相敬如賓,十分美滿。但是,妻子眉間總貼著一枚彩色紙花,從來不取下來。韋固細細一問,才知道當年那個鄉村小姑娘被刺史王泰和夫人收養了,後來跟韋固結成了夫妻。這時,韋固想起了當年那個對月翻書的老翁,「月下老人」的故事也就傳播開來。
故事裡的男女姻緣早有安排,而賈雨村也深信自己未來的伴侶應該是命中注定。他屬意於甄家的丫鬟嬌杏,心裡也暗暗期盼著月老能為他們牽線。這樣的情思,也被寫在了他的詩裡,借著典故表達了出來。雖然不十分細膩,但不乏動人之處。
今天這篇文章,算是一篇賞析詩句的短文。而我們從這一首短短的中秋詩裡也能看出,曹雪芹在刻畫每一個人物的時候,都用了很多心思。賈雨村的這首詩,雖然不能夠跟蘇軾辛棄疾的作品相提並論,但其中用典準確、意境簡潔、意涵深厚、分寸恰到好處。僅僅是一首詩,也藏著很多有意思的東西。這也是《紅樓夢》的偉大之處吧。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