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姐帶了一個「面碗」,外面很普通,碗內有三條魚的紋飾,非常生動,看上去就是一個十分古樸的碗。大姐介紹說,這是她出去旅遊的時候買的,討價還價後花2.9萬成交了。
大姐買回家後,還被丈夫和孩子一頓念叨,說花了這麼多錢就買了這個破碗,所以大姐就十分想讓專家看看這個碗,值不值這麼多錢。
專家仔細鑑定了這個碗,經過一番討論之後,最後斷定這個碗是出自遼三彩,而且在碗的中央有一個非常小的開片,這個細節完全能夠證明碗的年代,而且還是一件上好的文物。
專家說,其實鑑定遼三彩有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是在碗裡滴一滴水,會被碗吸收掉,還會散發出泥土的芬芳。徵得大姐同意後,專家向碗中滴入一滴水,水被瞬間吸收,大家都驚喜地說不出話。
專家說,現代仿品是沒有這個特點的。而且碗中間的開片是旋轉狀的,是因為在製作的過程中釉和胎的膨脹程度不同,後來又經過了歷史的沉澱才變成這樣的。並且,這種開片不是能仿造出的。
以上兩個特點就能看出,這是遼代的白釉綠彩刻三魚的大碗。大姐詢問到碗的價值,專家表示,這件藏品目前在拍賣會上沒有過拍賣紀錄,但是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很像,只不過花紋不一樣。
因此專家說,還是有收藏價值的,這個價錢買來可以說是撿漏了,大姐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所以並沒有強求什麼了。
遼三彩是遼代燒制的低溫彩色釉陶製品。遼代最早在何時開始燒制陶瓷,至今尚無確切考證。
但是,已發現的有確切紀年的遼代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器物可以證明,在遼穆宗應歷年間(951年一969年)以前,遼代就已經有了黃釉、綠釉等單色釉的陶器,這時也已經燒制三彩陶器。
遼代的三彩陶器基本上承襲了唐三彩的傳統,胎質較為粗硬,常常呈現出一種灰黃白色或淡紅色。遼三彩的質量不及唐三彩,但也具有頗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藝術風格。
遼三彩製品的釉色多使用黃色、綠色、褐色三種,器型中常見方碟、海棠盤、雞冠壺、雞腿瓶等,這些器物都極富契丹民族的獨特風格。
遼三彩主要採用印花、射花兩種裝飾手法。通常來說,平面造型的圓器,如盤、碟等一般採用陽文印花,而立體造型的琢器,如尊、瓶、罐等一般則採用劃花手法。
遼代燒制三彩器的窯址主要有缸瓦窯、南山窯和龍泉務窯三處。不同的窯址,工藝特徵也不盡相同。
缸瓦窯是官窯,窯場規模較大,除生產瓷器外,還燒制白釉、黃釉、綠釉等單色釉陶器,這裡燒制的三彩釉也是由白、黃、綠這種三釉色構成的。
缸瓦窯的三彩器胎質粗軟,火候稍高,胎質呈漩粉或黃白色。在人窯燒制之前,先以三爪型支足人匣,所以缸瓦窯的三彩器中都有三個小圓釘痕。缸瓦窯的三彩器物多為印花盤、印花硯、小佛塔等。
南山窯是遼代晚期民窯,規模不大。南山窯的燒造時間較短,專門燒制釉陶。這裡燒制的三彩釉並施白、黃、綠三色,胎質細軟,胎體呈淡紅色,在施釉前,常常先施一層化妝土。器形常見盤、碟等小件器。
龍泉務窯瓷器種類齊全,色彩以綠、黃兩色為主,其中黃中泛赭紅色,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這裡井未大量燒制三彩釉,而是在出土的瓷片中常常伴隨著三彩菩薩像等。常見器形有方盤、燈、爐、盒、枕等。
遼三彩作為華夏陶瓷大家庭中重要一員,將奔放張揚的契丹基因與中華傳統文化熔於一爐,為中華陶瓷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金元三彩乃至明清素三彩的發展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文物鑑定、歷史故事以及現代藝術~幫您掌眼,帶你走進藝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