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世界裡,詞語帶有極強的主觀色彩,但凡貶義詞,我們會敬而遠之,如果從我們嘴巴裡出來大有不敬的味道。
記得小時候過年期間,大人就會反覆叮囑我們不允許說不吉利的話,甚至連「剪刀」這個詞都不能說,因為「剪刀代表「」老鼠」,老鼠在農業社會的四害之一,農村每家每戶沒少挨它們的破壞,給原本就物質匱乏的家庭雪上加霜。
「垃圾」是典型的貶義詞,如果說到垃圾食品,我們內心肯定會是鄙夷的目光。
吳軍在他的《矽谷來信》專門講了一期「垃圾食品」,文章名字《到底什麼才是「垃圾食品」》。
吳軍說我們一般認為油炸的、醃製的、高糖高脂的食品是垃圾食品。含有亞硝酸鹽的比如香腸、鹹菜、醬豆腐等深加工的食品也要算進去。這樣一來,不是垃圾食品的,所謂的健康食品就剩不了多少了,也就剩下一些低脂肉類、青菜水果、粗糧和豆類等等了。
吳軍說這都不完全錯誤,但是過於片面。對於垃圾食品先弄清垃圾這個詞的概念,英文的垃圾食品是junck food,Junk在英語詞典裡是指沒有用而佔用資源的東西。這樣垃圾這個詞解釋就清晰了,實際上是資源錯配。比如我們不要的衣服、物品是垃圾,但是對於有需要的人那是好東西。
我們經常走極端,垃圾食品是不好,人們壓根不吃,即便要吃也帶著負罪感。相反那綠色食品就肯定是好的。什麼蔬菜、水果,天天吃這些,久而久之到了一定年紀缺鈣,骨質疏鬆等等症狀就來了。
即便再好的東西,你多了就是過尤而不及。綠色食品是這樣,垃圾食品你少量吃也沒什麼不好。
這篇文章,把「垃圾食品」「垃圾」弄清晰了,自然後期就不會糾結垃圾食品吃不吃的問題。
這個就是真正弄清楚了一個概念。
李笑來可是對於概念有獨特的個人見解,用他自己的話就是特立獨行且正確。
李笑來說過他上學的時候,他媽媽就告訴他,其實一本書就是幾個概念,搞清了這些概念,那這本書就拿下來了。因此他每次開學,領到課本,自己先看一遍,提煉出書上講的概念,弄清楚它們。即便上課並不很認真聽講,但是他的成績還不錯。
因此李笑來定義如何看一個人是否聰明,可以從兩個層面入手:
1、看他腦子裡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2、看他腦子裡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從吳軍到李笑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對於概念思考的足夠多,足夠深,足夠清晰。概念掌握通透後,形成價值觀,而價值觀又決定選擇。之所以思考不清晰,糾結,就是我們沒有真正弄清概念,當你思考清晰後,自然就沒有糾結,選擇也水到渠成了。
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這也是道家說的大道至簡,概念只不過大道的至簡的一種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