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編劇:當編劇也有了「副職」

2020-12-15 界面新聞

文|網視互聯  貓叔

《演員請就位2》郭敬明終極作品《無量》中,郭敬明自己擔任編劇,然後給另外兩位編劇署名為「副編劇」,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編劇署名的行業爭議。

郭敬明導演作品《無量》片尾字幕截圖

著名編劇汪海林在微博上略帶嘲諷地稱「副編劇」為「本世紀最大發明」,矛頭直指郭敬明。一眾編劇更是紛紛加入戰隊。

確實,以前只聽過「總編劇」「編劇」「聯合編劇」等,現在郭敬明在自己的電影裡創新性地設置了「副編劇」,可以說開創中國編劇史上的先河。

不知道「副編劇」之後,會不會出現常務副編劇、現場副編劇、臺詞副編劇、副總編劇、領銜編劇、特約編劇、友情編劇等新職位,想想都覺得哭笑不得。

「副編劇」伴隨著郭敬明的每一部電影

很多人驚訝於郭敬明創造了「副編劇」這個全新的工種,其實不僅最近的短片《無量》,郭敬明導演的所有電影裡,均有「副編劇」的存在,無一例外。

網視互聯(ID:wxs360)發現,2013年上映的《小時代》,郭敬明為原著、編劇、導演,而副編劇為「李茜」。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片尾字幕截圖

《小時代2:青木時代》中,副編劇署名為「貓某人」「李茜」。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2》片尾字幕截圖

《小時代3:刺金時代》的副編劇為「李茜」,《小時代4:靈魂盡頭》的副編劇為「貓某人」。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3》片尾字幕截圖

郭敬明導演作品《小時代4》片尾字幕截圖

此外,《爵跡》中,副編劇為「李茜」。《冷血狂宴》中,副編劇為「貓某人」和「李茜」。

郭敬明導演作品《爵跡》片尾字幕截圖

也就是說,郭敬明不僅創造了「副編劇」這個新工種,而且早在《小時代》系列和《爵跡》系列的六部作品中就已經玩得輕車熟路。

而貓某人和「李茜」,已經成為了郭敬明的御用副編劇。

公開資料顯示,貓某人為郭敬明最世文化宣傳企劃,《最小說》籤約作者,《小時代》漫畫版改編、腳本作者;而李茜同樣為最世文化旗下的籤約作者,《小時代》漫畫版腳本作者之一,郭敬明還曾給李茜的新書《遺忘將至》做推薦。

該書的封面上赫然寫著「小時代、爵跡系列電影編劇李茜」,但在宣傳中卻均標明為「副編劇」。

有副導演,憑什麼不能有副編劇?

「編劇就是編劇,搞這麼多亂七八糟的編劇職位幹什麼?明顯就是不願意給署名,但不給署名又說不過去,所以就創造了副編劇這樣尷尬的職位……」入行6年的編劇趙強發出質疑。

郭敬明電影裡的「副編劇」具體負責哪些工作,我們目前不得而知。

微博上,有人調侃說「副編劇負責寫作,編劇負責炒作」。也有人說,可能就是槍手,名氣小一點,不想給署編劇,就署個副編劇。

還有很多人都存在疑惑,為什麼有副導演卻沒有副編劇?

著名編劇宋方金給出的說法是,副導演或執行導演是準確的(因為事務性),但副編劇不準確。因為編劇是創造性勞動,參與創作的應該叫聯合編劇或助理編劇,參與事務性的應該叫編劇助理。

事實上,副導演基本上不負責創作,跟導演有著天壤之別。比如現場副導演負責現場協調,演員副導演負責挑選演員,而編劇則是創作性崗位,並不存在像導演這樣的事務性職位。

如果以「副導演」和「導演」來類比的話,那麼,「副編劇」和「編劇」也有著天壤之別。

「其實道理很簡單,署名編劇之後,編劇身價就會漲,身價漲了稿酬就會漲,稿酬不漲編劇就可能跳槽,所以為了低價留住編劇,就想出了副編劇的做法,既署了名,又沒啥存在感,想要署名編劇,先磨練幾年再說,說好聽點是磨鍊,其實就是壓榨,但是有時候我們也不得不接受,這是你情我願的事情……」趙強無奈地表示。

網視互聯(ID:wxs360)預測,如果「副編劇」成為風潮,可能對編劇行業造成如下影響:

1、槍手逐漸轉正,以前沒有署名的槍手,現在可以得到「副編劇」或者類似的署名。當然,也可能出現一個編劇帶一群副編劇的盛況。畢竟副職嘛,既能幹活,又能背鍋。正職只能有一個,副職可以有一堆。

2、一旦「副編劇」蔚然成風,以後編劇署名還可能進一步細分為「總編劇」「副總編劇」「編劇」「副編劇」「執行編劇」「「執行副編劇」「常務副編劇」等新職務,署名混亂,名目眾多,「編劇」的署名含金量將被稀釋,這對於真正的編劇來說並不公平,觀眾甚至無法明白究竟誰才是真正的「編劇」。

3、署名規則被打破後,新編劇出頭愈發困難,需要跨越一個又一個職務障礙,從副編劇到編劇,看似一字之差,但晉級難度倍增。畢竟,郭敬明的兩位御用副編劇,跟著郭敬明7年做了6部作品,也還只是默默無聞的「副編劇」。

4、副編劇和編劇的還有一個區別就是,副編劇只會出現在片尾字幕中,不會出現在片頭,不會出現在百度百科、豆瓣都公開信息平臺,更不會出現於公開宣傳。

事實上,在百度百科、豆瓣等公開電影信息平臺,並沒有關於「副編劇」一欄的設置。《爵跡》《小時代》系列編劇一欄均顯示為「郭敬明」,沒有關於副編劇信息的任何展示。

編劇行業的署名亂象

這幾年,國內關於編劇署名問題的紛爭不斷,而這種糾紛往往是因為一部劇經歷過多個編劇。

此前,陳凱歌導演的《趙氏孤兒》因為給參與劇本創作的高璇、任寶茹、趙寧宇署名為「前期劇本創作」而引發了很大爭議。

陳凱歌導演作品《趙氏孤兒》字幕截圖

高璇認為,《趙氏孤兒》最終公映的成片有一半以上的情節來自她和任寶茹當時創作的劇本,然而在最終的片尾字幕中,編劇署名為陳凱歌,兩人的署名卻是「前期劇本創作」,且排位很靠後,這不合理。然而,因為維權困難,最終該事件不了了之。

不管是此前的「前期劇本創作」還是現在的「副編劇」,都是個擦邊球概念。著作權法有規定編劇的署名權,即如果完全不為編劇署名,則參與者可以通過法律渠道進行起訴;但「前期劇本創作」和「副編劇」對創作者參與給予了肯定,因此是否侵權,很難認定。

現在,一部劇多個編劇團隊的情況非常常見,而編劇的工作又很難量化,這就給影視劇的署名提出了難題。

比如《法醫秦明2清道夫》一共20集,卻署名有7個策劃、7個編劇,即便這樣,還是陷入了編劇署名權糾紛,有編劇表示參加過劇本創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署名。

不過,如今發明了「副編劇」這個新職務,署名難題似乎迎刃而解。

以前,一些無良資方甚至故意找很多編劇來寫,每人寫一些,然後由一個人統稿,最後參與的編劇份額都不大,誰都不給署名,編劇也沒法有意見。如今不用這麼煞費苦心坑蒙拐騙,給參與編劇統一署名「副編劇」即可,既威脅不到「編劇」的署名,還可以因為有了「副編劇」的署名進一步砍低槍手片酬。

郭敬明在自己的導演中增設了「副編劇」,那都是他旗下的籤約作者,他們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其實也能理解。

但對於初入江湖的新人編劇來說,「江湖險惡」不是一句戲言。編劇在國內一直屬於話語權缺失的弱勢群體,而「副編劇」看似讓新人編劇更容易爭取到署名權,但也可能讓新人編劇的地位再降一級。

所以,給編劇增設一個「副編劇」的職位,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行業信號,也不應該成為影視圈的一股風潮,更不應該成為知名編劇或者工作室制約新編劇的常態手段。

近兩年,編劇們一直在爭取編劇的署名權,包括海報署名權、宣傳出鏡權等,但是「副編劇」的出現,明顯讓這種權利更加撲朔迷離,因為不管是海報還是宣傳,都不可能宣傳「副職」。

相關焦點

  • 當編劇也有了「副職」……
    確實,以前只聽過「總編劇」「編劇」「聯合編劇」等,現在郭敬明在自己的電影裡創新性地設置了「副編劇」,可以說開創中國編劇史上的先河。不知道「副編劇」之後,會不會出現常務副編劇、現場副編劇、臺詞副編劇、副總編劇、領銜編劇、特約編劇、友情編劇等新職位,想想都覺得哭笑不得。
  • 專訪知名編劇、製片人梁振華|影視繁榮與「編劇困境」
    本報記者 牛小曼近期,某節目中一部短片結尾字幕中出現了「副編劇」一職,造成了很大爭議。造成爭議的原因在於編劇這個職業作為創造性勞動,通常只有「總編劇」「聯合編劇」的區分,但沒有「副編劇」這種職位高低上的差別。因此,「副編劇」到底是參與撰寫業務,還是作為「編劇助理」負責周邊事務工作,外界不得而知。從業者更為關心的是:「副編劇們」對作品有沒有署名權和著作權?
  • 張楠(編劇、導演)
    在編劇、導演的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是當代軍人青春片和喜劇片的代表性人物。  藝術簡歷  1970年入伍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劇團,專業歌劇演員。曾在大型歌劇《丹心頌》飾演三條龍之一,大型歌劇《薩布素將軍》中飾演小薩布素,大型歌劇《施琅將軍》飾演小皇帝鄭克忠,歌劇《刑場上的婚禮》飾演叛徒楊雲,歌劇《芳草心》飾演黑炭。
  • 汪海林發布的111位編劇名單裡,也有《甄嬛傳》編劇王小平的名字
    在汪海林發布的111位編劇聯合抵制「文賊」於正、郭敬明的名單裡,《甄嬛傳》的編劇王小平的名字也在列,不知道原著作者流瀲紫有沒有瑟瑟發抖。反正已經有網友私信質問王小平:「你也好意思出來抵制?」《甄嬛傳》的原著小說《後宮甄嬛傳》的確是抄襲,被抄最多的竟然是天下霸唱的《鬼吹燈》,而且流瀲紫早已經因為抄襲被晉江趕出平臺,可能編劇王小平在一開始並不知道這些事情。當年《甄嬛傳》大火,一位名為匪我思存的作者在微博上連發數篇文章控訴流瀲紫的《後宮甄嬛傳》大肆抄襲了她的舊作《冷月如霜》與《寂寞空庭春欲晚》,隨後網絡上便po出了,這幾部小說對比的抄襲調色盤。
  • 編劇餘飛揭秘"剃刀邊緣" 好的編劇要會"變廢為寶"
    當下,編劇人才培養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南方日報記者採訪了《剃刀邊緣》編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劇編劇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餘飛。   餘飛此前創作過《永不消逝的電波》《重案六組》等不少燒腦神劇,創作《剃刀邊緣》的前前後後,讓他自身也對編劇這個行業感觸頗深。面對IP、資本對影視圈生態的衝擊,餘飛表示:「編劇應該保持好心態,別人賺大錢,我們也不用去羨慕。
  • 金牌編劇張永琛赴東京給日本編劇 「把脈」
    近日,日本編劇協會在位於東京的日本編劇會館舉辦海外合作專題研討會。 中國著名編劇張永琛作為此次唯一一名受邀的外國編劇參加了座談。
  • 韓國頂級編劇是如何培養策劃能力的?|崔大雄編劇沙龍回顧
    上周六晚,影視產業觀察「國際綜藝大師班」系列第二場活動成功舉辦,韓國編劇協會理事兼韓國編劇協會綜藝節目研究會會長,釜山國際喜劇節執行委員會副委員長崔大雄,帶來「綜藝節目最初的策劃方法」主題分享。雖然沙龍是在線上進行,但擁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崔編劇依然與大家進行了多次互動,學員們的反響熱烈。
  • 《誤殺》編劇楊薇薇專訪 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交流經驗
    9月下旬,由吳天明青年電影專項基金組織籌備,第五期「大師之光」青年編劇高級研習班,在吳天明導演的祖籍山東濟南市萊蕪區舉行,近兩百名青年編劇集結在這裡交流學習。  此次研習班為期一周,除了陳文貴、劉浩良、劉震雲、述平、汪海林5位業界知名編劇、作家作為主講導師外,兩位女性編劇楊薇薇、潘依然作為客座嘉賓,在同大家交流互動時也收穫了頗多掌聲。
  • 十年老編劇的精華總結,做好這一招,你也可以做編劇
    很多人覺得學編劇很難,其實不管多難的工作都是從最簡單最基礎開始學的,今天我就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資深編劇的學習秘籍,讓你以最快速度掌握編劇的精髓,為日後的編劇之路添磚加瓦!編劇查理這個辦法就是編劇查理老師推薦的這個訓練方法,叫做「記素材」,什麼叫做記素材呢?
  • 想要節目成功要從編劇放下自尊心開始—韓國高人氣綜藝女編劇專訪
    編劇作為韓國綜藝節目製作團隊的靈魂工種之一,歷來是女性稱霸。有人曾調侃「撩人的不是歐巴,而是佔比90%的韓國女編劇」。韓綜《我獨自生活》編劇明敏兒也曾在影視產業觀察「國際綜藝大師班」系列活動中表示:「編劇的功力都隱藏在不易被察覺的細枝末節中,特別是女性編劇通過與嘉賓親切溝通把握節目脈搏的部分,是能否將節目更好地推向大眾視野,推向收視高潮的重要因素。」
  • 《南海十三郎》: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
    事實上,《南海十三郎》是一部獻給全香港編劇的誠意之作,片中的主角南海十三郎,正是粵劇界的編劇名家。用電影中一位核心人物的經典臺詞,概括這部《南海十三郎》:一個潦倒編劇,在講另一個潦倒編劇的故事。那麼,《南海十三郎》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簡單來說,就是南海十三郎傳奇和潦倒的一生。【南海十三郎】本名江譽鏐,別名江楓,又名江譽球。
  • 【編劇社群直播筆記】高大庸:中國電視劇編劇的困惑和思考
    作者:王夢,編劇,中國編劇社群會員  註:由於是同聲打字(中間還掉線了),不可避免錯別字和一些遺漏,大家作為參考看下,如果希望看原版視頻,歡迎加入編劇社群。  Q1:怎麼入的行?
  • 獨家調查:為什麼編劇一直在維權?
    ,再與編劇籤約合作並付款,此事一出,編劇界譁然。編劇陳玲(化名)說,影視行業是一個急需人脈的產業,編劇、導演與影視公司之間,如果是非經紀約合作,大部分的第一次見面,都是源自於朋友介紹。>當然,隨著行業不斷規範化,也有編劇經紀人會介紹項目,「但成功率反而比朋友介紹的還要低。」口口相傳這個看似不靠譜的聯絡方式,依舊是時下影視行業最為靠譜的合作開端。
  • 峨影廠著名編劇錢道遠獲突出貢獻獎:當編劇很苦,但我知道它的價值
    11月19日,第五屆中國電影編劇榮譽表彰頒獎典禮在上海戲劇學院昌林路校區舉行。該頒獎典禮由中國電影文學學會主辦,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承辦。頒獎典禮主題為「讓歷史證明,電影劇本是電影版權之母」,著名編劇王一民、王靜珠獲終身成就獎,著名編劇錢道遠、陸壽鈞、黃世英、凌紓獲突出貢獻獎。
  • 導演、編劇和演員如何評職稱?
    此次《意見》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將將體制外屬於自由職業的演員、導演、編劇、攝影師等也納入了職稱評審範圍。《意見》中提出:完善藝術系列職稱層級,初級職稱只設助理級,高級職稱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未設置正高級職稱的專業均設置到正高級;統一職稱等級和名稱。各專業職稱統一分為四級、三級、二級、一級,依次對應初級、中級、副高級和正高級。
  • 編劇之冬:焦慮頻發住院、月收入3000元不到,我做編劇這一年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了一群影視寒冬之下的編劇們,他們之中:有的人入行近兩年卻沒有作品播出;有的人是處女作即獲獎的故事天才,但現在入不敷出;也有的人是科班出身、寫出過小爆款的成熟編劇,但如今只想著找一份工作滿足溫飽;他們心懷夢想,卻被現實無情打擊,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他們努力付出,勞動成果卻被巧取豪奪。
  • 2020編劇之夜:《少年的你》等13部影視劇編劇獲表彰
    11月21日,由中廣聯電視劇編劇委員會指導、愛奇藝主辦的「2020編劇之夜」在京舉行。愛奇藝創始人兼執行長龔宇在2020編劇之夜現場據介紹,「編劇之夜」是愛奇藝面向編劇從業者開展的首屆編劇榮譽活動,旨在鼓勵和表彰優秀的編劇創作人才,共同構建健康的內容創作環境,助力更多優秀影視作品的誕生。本屆「編劇之夜」分設劇集、電影、動畫三大單元以及組委會特別表彰四個單元,11月21日晚公布了優秀作品名單,共13部作品、23位優秀編劇獲得表彰。
  • 《成化十四年》編劇署名爭議背後,七成青年編劇曾被騙稿
    《成化十四年》編劇回應方某未在主要編劇帶領下參與工作在方怡發布長文之後,《成化十四年》的籤約編劇程曦,疑似方怡文中的「X哥」,發布聲明回應此事。他表示,該劇最終劇本是由五位已經署名的編劇共同創作,署名方式和署名內容符合籤署的《編劇協議》約定,符合影視行業慣例。
  • 編劇行業真的很掙錢嗎?
    《中國企業家》此前報導,一線編劇正常情況下每年收入幾千萬元,二三線編劇的收入逾百萬元,「稍微勤勞點,也能收入上千萬」。不過,相比頭部編劇的名利雙收,大多數編劇卻很難如此光鮮。如電視劇《琅琊榜》的編劇海宴,有消息透露當時其稿酬約800萬元,而《奮鬥》的編劇石康曾在博客中抱怨酬勞太低,隨後導演趙寶剛透露,石康擔任《奮鬥》編劇時,收入有七八十萬元;再如,此前媒體報導,有些不知名的編劇或者「槍手」,一集收入可能只有幾千元。
  • 208位編劇年收入過百萬隻有11人,青年編劇之死背後的他們
    整個編劇行業裡,從專業院校畢業的編劇不算多。李清源高中復讀了兩年,決定成為職業編劇是在27歲。業內很多人都在23歲左右做出選擇。報告顯示,在成為職業編劇之前,約七成受訪編劇都是影視或文學相關的從業者或學生,大多是「圈內」發展,專業相關性和工作領域相對聚焦。僅就受訪者的最高學歷畢業院校來看,北京電影學院是編劇的最大輸出地,其次是中央戲劇學院與中國傳媒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