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衛:療愈內在小孩,做個好伴侶

2021-02-07 立品圖書
他是西班牙心靈成長導師,臨床心理學碩士,畢業於西班牙聖地牙哥大學和馬德裡完形心理治療學校。從事臨床心理研究工作,是西班牙心理醫生專業協會(COPG)成員,著有《你不是孤單一人》。


我們只有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了解對方的內在小孩,明白他的感受,知道他的傷痛,才能做一個好伴侶。——白大衛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就是內在小孩。內在小孩是由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提出的概念。榮格認為,我們其實有很多聚集著形象、情緒、情感、情結的人格。白大衛解釋說:有一個典型的人格是「批評家」,當我們感覺內在總有一個聲音要控制、批評自己時,那就是「批評家」出現了。和批評家類似,「內在小孩」也是一種人格,他像小孩一樣脆弱和柔軟,渴望被愛、關心和呵護。當我們有情緒時,經常會發現自己突然變成了一個衝動的孩子,會發脾氣、妒忌、沒有安全感、脆弱無助……


與此同時,內在小孩也是我們的動力之源,與小孩才具有的美好品質相連,比如創造力、生命力、激情、全身心地投入、信任、真誠、好奇等等。內在小孩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赤子之心」。白大衛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有一個全世界最優秀的小提琴家,他的音樂會門票最便宜也要100美元一張,而且場場爆滿。一次,一家雜誌做了一個小實驗:請他在地鐵裡演奏小提琴。琴聲同樣宛如天籟,但這次停下來欣賞他演奏的卻只有孩子。因為,孩子是最好奇和最敏感的,只有孩子才能不在乎世俗的偽裝,真誠地欣賞這個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動。


如果關愛內在小孩,我們會變得熱情、有活力、真誠、容易與人相處,能夠吸引並獲得伴侶的愛。如果我們忽視了內在小孩的需求,那麼當我們受到挫折時,被情緒困擾時,我們的心可能就會被內在小孩接管,做出很多孩子氣、不負責任的舉動。如果內在小孩受到傷害,甚至被我們「關」起來,即使我們很愛伴侶,那個孤獨的內在小孩,也只會讓我們冷漠地對待伴侶,和伴侶同床異夢。


我們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


白大衛說,接近內在小孩,就是接近我們的內心,接近自己脆弱的那一面。與伴侶相處,不能怕自己變得脆弱。因為只有這樣,兩顆溫柔的心才會在此刻相遇,漸漸融化。


但是,當童年時受到傷害,為了保護自己,我們便會將內在小孩關在過去的牢籠裡。那個脆弱的孩子一直在孤獨絕望地哭泣,他在用力拍打著牢門。


小偉(化名)有一個嚴厲的父親。小時候,他的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考不好,父親就會嚴厲地管教他,不許他出去玩,監督他寫作業。漸漸地,小偉從父親身上學習到:愛就是控制。長大後,他遇到了一個掌控欲很強的女孩,覺得特別親切和熟悉。於是,他和這個女孩結婚,變成了一個妻管嚴。他認為,如果我不被妻子掌控的話,她就不會愛我。可是,當他讓妻子掌控自己時,又在關係中失去了自我。結果,他和妻子都不快樂:妻子覺得丈夫很窩囊;小偉覺得妻子不認可他的價值,就連周圍的人也不尊重他。


白大衛說:「西班牙有一句諺語,熟悉的壞事,也比未知的好事要強!舉個例子,一個美國小夥在美國時,對麥當勞沒什麼興趣。但是到了中國後,見了麥當勞會情不自禁地走進去。因為這種熟悉的感覺,就好像回家一樣。」所以,只有我們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擺脫過去的桎梏,才可能會跳出這個熟悉的怪圈。


白大衛也曾經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6歲時,他的父母離婚,媽媽離開了家,搬到其他地方住。年幼的白大衛對此感到震驚和恐懼,痛苦得渾身麻木,他只有一個感覺——我被媽媽拋棄了。從那以後,他把那個脆弱悲傷、渴望媽媽疼愛的自己凍結在了6歲。


父母離婚後,白大衛進入只有男生的天主學校就讀。為了把心中那個脆弱的小孩藏起來,他壓抑著內在小孩的需求和渴望,讓自己變得堅強、獨立。他用完美主義來應對童年創傷,以此掌控自己的人生,擺脫被拋棄的命運。他不允許自己犯一點兒錯誤,只要寫錯一個字,整頁作業都會重寫;他不允許自己懶惰,甚至不允許自己有身體上的原始衝動,因為他會覺得骯髒;他只用頭腦生活,不去傾聽內心的感受……


然而,無論如何拼命壓抑,他的內在小孩都是那麼孤獨,一聲聲地呼喚著媽媽。進入青春期後,他的心中總有一種強烈的焦慮感和孤獨感。即使身邊有很多朋友,他依然感覺到孤獨,甚至還有一種報復母親的衝動。和女孩交往,也總是以分手告終。他的肩膀常處於緊張狀態,好像穿上了一套厚重的肌肉盔甲。


這份孤獨和悲傷,白大衛獨自背負了很多年。從15歲開始,他就學習心理學,參加各種心靈成長課程和工作坊。直到他遇到了自己的心靈導師,才開始把內在小孩釋放出來。在一個安全的環境裡,讓自己回到了6歲的狀態,體會當時自己的情緒,和內在小孩對話。經過多年的療愈和探索,他的內心終於變得開放、平和,與父母的關係也變得更好。他變得熱情、好奇、有創造力,用一顆赤子之心,體味這個世界上最精微的美好和感動。


現在,白大衛擁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夫妻倆關係親密,經常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可以想像,假如他沒有療愈內在小孩,心中滿是悲傷和絕望,用完美主義來武裝自己……那麼,即使結婚,妻子也很難走入他的內心世界,婚姻也不會有真正的幸福。


被拋棄、欺辱、忽視的童年創傷


在童年時,父母、老師、祖父母、叔伯、兄弟姐妹、同伴、鄰居、繼父母等人,如果對孩子有拋棄、侮辱、忽視、實施暴力、過度期待、控制等行為……這些負面事件的強烈刺激,就有可能會導致童年創傷。


白大衛在中國開了很多次工作坊,每次上課,都會請學員答一份問卷。在收集了2100多份問卷後,他發現大部分有童年創傷的人,都選擇把內在小孩關在了過去。而事實上,內在小孩是不可能被永遠關住的。當我們遇到與童年創傷類似的情境或經歷時,那些壓抑的情緒和衝動就會被激活,內在小孩會跑出來,接管我們的心。


當父母離婚、被送養、住寄宿幼兒園時,有些人可能會受到被拋棄的創傷。姍姍(化名)因為父母工作繁忙,從小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幼年時的她,感覺被父母拋棄了。8歲時,她被父母接到身邊,這次她又感覺被爺爺奶奶拋棄了。她的內在小孩非常矛盾:一方面,特別渴望愛,對伴侶有很多期待,內心有一個很大的黑洞需要填補;另一方面,又非常恐懼親密關係,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人,因為她從兩次被拋棄的經歷中學到的是:親密關係會毀了你,你早晚都會被拋棄的!


娜娜的丈夫非常愛她,給了她很多呵護。有一次,丈夫出差三四個月,娜娜心中「被拋棄」的情結突然激活了。她的心理退回到被父母「拋棄」的內在小孩狀態,孩子氣地指責對方:「你不愛我,你不關心我,你心裡沒有我……」聽見這些指責,丈夫覺得特別委屈——我對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不僅不感激我,還說我不愛你!夫妻倆的心,離得越來越遠。漸漸地,丈夫真的不再像以前那麼關心她了。而被拋棄的內在小孩對娜娜說:「你看到了吧,他真的不愛你!」

當有一天,娜娜又孩子氣地指責丈夫時,忍無可忍的他突然平靜地說:「是,你說得對,我不愛你了。」姍姍哭著說:「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不愛我!」聽見這句話,丈夫突然覺得心如死灰,原來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在妻子心中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提出了離婚。


通過內在小孩,白大衛協助探索了他們夫妻間的問題,療愈了娜娜的童年創傷。「和內在小孩相處,就是和自己過去的情緒相處;和內在小孩交流,就是向過去的誤會訴說;擁抱內在小孩,就是擁抱自己的情緒……」白大衛引導娜娜去察覺自己的內在小孩,學習和內在小孩相處和對話。通過放鬆和冥想,娜娜走進了悲傷之谷,找到了被自己關在過去的內在小孩。能夠找到內在小孩,察覺自己的童年創傷,這是療愈很重要的一步。娜娜溫柔地「抱著」內在小孩,對她說:「歡迎你,我親愛的孩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本是一體。你的存在讓我很快樂……你值得擁有快樂,你值得擁有愛,你的需要我都理解……我不想拋棄你,我想和你在一起……」通過一遍遍地想像與練習,娜娜傾聽內在小孩的聲音,甚至可以和她快樂地一起玩耍。當內在小孩被這麼溫柔對待時,娜娜的內心越來越平和,有了安全感和力量。漸漸地,她開始關注內心的感受,傾聽身體的聲音,越來越愛自己。而和丈夫相處時,也不再孩子氣地指責對方,能夠肯定他的價值,給予積極的回饋。漸漸地,夫妻倆的感情變得非常親密,成為一對恩愛夫妻。


海瀾(化名)曾經有過童年被同伴欺辱的創傷。結婚後,有一次,裝修師傅沒有把地板鋪好,丈夫很生氣。看見表現出進攻性的丈夫,海瀾被欺辱的創傷突然被激發了,她特別害怕,把自己關在臥室裡不肯出來。她的反應,讓丈夫也感到很受傷,不知道為什麼妻子會嚇成這樣。


白大衛說,當一個小孩被欺負時,他沒有太多選擇;但是一個成年人,擁有的選擇很多,力量強大。所以,他引導海瀾不要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是用成年的自己與內在小孩對話:「我看到你很害怕,我會和你在一起。現在,事情不一樣了,因為我可以保護你了,你是安全的……」可以問問內在小孩:「你能感受到,我和你在一起了嗎?」或許內在小孩會說:「沒有呀,我沒有感受到!」這時,可以把一隻手放在自己有感受的地方,那隻手代表現在強大的自己,然後再對內在小孩說:「現在,你能夠感覺到我了嗎?我就在這裡,陪伴你,保護你。如果無法抗爭的話,我們可以一起逃開。你的丈夫是愛你的,他不會傷害你。有時候,他只是脾氣不太好……」


和內在小孩建立連接後,這種對話既讓內在小孩感覺到被理解和接納,又相當於重新編寫程序,把更加積極的信念注入到無意識中,這就是療愈,行為反應會漸漸弱化。


董宇(化名)因為在童年時受到父母的忽視,和父母之間形成了迴避型的依戀關係。他總是性格堅強,表現得不需要任何人的關心和幫助。他的妻子對白大衛抱怨說:「我的丈夫情感很冷漠,他根本不需要我!」白大衛對她說:「這只是他的一種心理防禦,事實上他很在意你,恐懼失去你。他只是害怕自己會失望!」在工作坊中,白大衛帶領董宇做了大量與人互動的練習,讓他在關係中感覺到安全,不再封閉自己。同時,白大衛告訴董宇的妻子:「每個男人的心裡都有一個洞穴,那是他用來保護自己、隱藏脆弱、緩解壓力的心理空間。尊重他的洞穴,不表現出攻擊性,就是對他最好的支持。你要用行為而不是語言讓他知道:當他從洞穴中出來時,你就在這裡;如果他回到洞穴,你尊重他。你等他,不著急。當他準備好,有需要時就可以出來。這樣的愛,會融化他的!有時候,他還會把你拽到他的洞穴裡!」經過一段時間的療愈,董宇終於和妻子敞開了心扉,讓她進入自己的內心。夫妻倆更加理解彼此,婚姻也更加健康和積極。


白大衛說,我們和內在小孩溝通有很多種方式,選擇讓你感覺最舒服的那一種就好。有些人覺得,「看見」內在小孩,把內在小孩視覺化感覺好,比如冥想之前,看看自己童年時的照片,去想像內在小孩的模樣;有些人覺得,把抱枕當成內在小孩,擁抱他,那種溫暖呵護的感覺對自己更有幫助;有些人把手放在身體上,就已經覺得足夠;有些人會用非慣用的手給內在小孩寫信,這種笨拙的字體,就好像是把自己與童年的那個小孩連接在一起;有些人,會寫內在小孩日記……


放下抱怨,為我們的生命負責


有些童年創傷的確與父母有關,但就算父母犯了錯,我們也不要把童年創傷全都歸咎於父母。這是因為,一些負面經歷之所以成為創傷,不僅和事件本身有關,也和孩子的先天氣質、對事件的解讀和應對方式有關。


在先天氣質方面,每個小孩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孩子特別敏感,被父母批評了一次,就會把這種情緒無限放大,最後形成創傷;有的孩子天生粗心大意,被父母打了都不當回事。雖然打罵的性質比批評更嚴重,但是他的心理卻沒有創傷。在解讀方面,比如,爸爸媽媽不來參加家長會,如果孩子把這件事解讀為「爸爸媽媽太忙了,所以沒有來」,那麼這件事就會自然地過去;而如果解讀為「爸爸媽媽不在乎我」,那麼,它也許就會成為一個創傷事件。在應對方式方面,同樣面對同伴的欺辱,選擇默默忍受的孩子,肯定要比選擇逃跑的孩子,受到的傷害大得多。


而就算有童年創傷,也不意味著我們就一定不會獲得幸福和成功。在《偉人的搖籃》一書中,作者研究了700多位名人的童年生活,其中包括愛因斯坦、邱吉爾、甘地等等。這些名人中,有525位童年都過得非常艱難,包括家庭破碎、受過體罰,甚至是性侵犯。


所以,重要的不是童年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去處理,懷抱什麼態度。面對不幸的童年,人們往往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埋怨別人,把童年創傷作為拒絕成長的藉口——都是你的錯,是你讓我變成這樣的;一種是把童年創傷作為個人成長的養料——這些都是我經歷的事情,它們都很寶貴,能夠幫助我實現個人成長。而白大衛一直努力做的事,就是引導大家積極地面對過去,療愈內在小孩,看到內在小孩背後的光明、愛與力量。


「打仗的時候,人們會躲在防空洞裡,躲避炸彈襲擊。但是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們還躲在防空洞裡,那就會讓我們失去更多。」白大衛認為,我們把內在小孩關在過去,曾經起到保護自己的作用。當我們長大後,就完全可以走出心理的牢獄。


「西班牙有一句諺語:永遠不要把鮮花獻給豬。當我們內心沉重的時候,我們的感覺會遲鈍、封閉,是無法欣賞生命的美好的,也無法和伴侶親密的。」所以,我們需要療愈內在小孩,不再背負沉重和悲傷前行,面對真實的自己,向伴侶敞開心扉,分享彼此的內心世界。


編者的話


「內在小孩」是活躍於我們潛意識中的一系列圖像、記憶、信念和情緒。只要我們對它毫無覺察,我們就會不斷地在相同的問題和情景中一次次地栽跟頭。白大衛老師教授的「內在小孩」課程,將為學生們帶來充分的療愈和轉變。


內在小孩 之 情緒的轉化

課程的重點在於幫助大家了解我們內在那個受傷的小孩,清晰地看到童年發生的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並使用大量的體驗式的方法和練習,打開並釋放累積在身心層面的情緒能量,卸掉心中那些沉重的負擔。我們與生俱來的熱情、自信和自我價值將得以恢復。


內在小孩 之 信念的轉化

在這個課程中,學習的重點是看見那些令我們痛苦的情緒背後的底因。這些情緒反應模式與童年時期就已經形成的限制性信念緊密相連。我們將學習具體的、有效的方法打破這些限制,重建信念。


遇見真我

「遇見真我」課程通過探索和聯接我們的本質,完成並豐富了「內在小孩」課程。課程將向大家介紹並練習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靈性傳承的方法,用以獲得真我的平和、愛、力量和喜悅。當我們遇見真我的時候,療愈就完成了。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內在小孩」系列課程

本文選自《婚姻與家庭》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揭示療愈真相: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被傷害過的她,心裡總有一個受傷哭泣的小孩,寧願假裝堅強,也不願意展露自己脆弱的地方。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小孩經常莫名感到心累、有深深的無力感,是現代成年人的通病。,越是壓抑它,內在小孩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死循環,讓你喪失好的性格、好的關係、好的生活。
  • 療愈內在小孩,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工作、關係的各個層面, 只有我們真正的開始去 看見內在小孩 療愈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你知道當一個孩子真的受傷時,他所想做的就是把你推開,他不希望被碰觸,只想把你推開。 道歉的能量流進孩子裡,會將推開的需要驅散。這個層面的孩子把你推開,其實就是把神推開,不讓神聖之愛流動並進到裡面。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
    是時候與我們的內在小孩進行連結了。給它一個擁抱,和它真誠地談話,尊重它,愛護它。
  • 與自己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 內在小孩類型測試
    在工作中,她一直很牴觸那些唯利是圖,巴結領導,投機取巧的人和行為,可當有一個升職加薪的機會擺在她面前,需要和領導交好,請吃飯時,她又昧著自己的「良心」,這麼做了。在生活中,她捨不得高消費,不屑混社交圈,但當無意識新交了一群家境不錯的朋友後,她又花大價錢給自己名牌加持,為了「真正」融入其中。
  • 智慧100APP—心理學家揭示療愈真相: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心理學家揭示療愈真相: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它會將情緒化、脆弱敏感、拖延、自卑等注入進你的性格,同時,在你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得「遺傳」給你的孩子…… 而且,我們越是無視它,越是壓抑它,內在小孩會更沮喪和抗爭,仿佛一個死循環,讓你喪失好的性格、好的關係、好的生活。
  • 以愛療愈恐懼,擁抱你的內在小孩
    今天我們要一起共讀的書,名字叫做《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本書的副標題是:「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療愈內心恐懼、如何將恐懼轉化為愛的書。在書中,心理治療師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給「內在小孩」做了更詳細的解釋,叫做「深沉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內心」。
  • 療愈內在小孩的7種能量
    成年後,一旦遇到挫折,我們就會縮回這個空間,被這個內在小孩接管。  憤怒、悲傷、嫉妒、恐懼,甚至開懷、興奮等等我們時常感受到的這些多變情緒,其實都是內在小孩在發聲、提醒你他的存在。當我們開始察覺自己遺忘了內在受傷的小孩,我們會對這位小孩充滿慈悲,也因此生起正念的能量。正念的能量將擁抱和療愈我們,並療愈我們內在的受傷的小孩。
  • 心理健康|療愈內在小孩的七種神奇能量,讓所有的限制都解除
    > 看見內在小孩 療愈內在小孩 這些創傷和限制才會被療愈與解除 內在小孩整合&療愈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在外表上雖已長大成人,可內心深處,卻一直有個受傷、無助,沒有跟著身體,一起長大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是你的另一個自己,是一直被你忽略的那個自己。
  • 療愈你的內在小孩
    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小孩,那是個如此需要被愛的孩子。它童真地望著這個世界,沒有任何抗拒和防衛,沒有任何戒備和評斷。它一直保持對這個世界無條件地接受和無止境的好奇心。然而,它需要愛,需要被關懷,需要被支持,需要被重視,需要我們也對它無條件地接受。每個人的心中,有一個內在父母,那是個如此理智的父母。
  • 你的壞情緒,都是內在小孩惹的「禍」
    心理學稱它為「內在小孩」。如果你發現隱隱之中有什麼東西卡在你心裡不能釋懷,你內心的某部分要一直向外尋求補償,你心裡仿佛住著一個不受控制的孩子,在與你對抗拉扯。這些都是內在小孩在向你發出聲音,渴望被看見與療愈。榮格說過:真的療愈,是內在的小孩的成長。
  • 【45天高階療愈訓練營】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療愈:內在小孩&原生家庭 高階實修證書班!
    第二節:2月18日 (周一)20:00-21:00主題《加害者、被害者、拯救者情節的對應之道》在療愈原生家庭、療愈內在小孩的過程中,絕大部分的人很容易就走入:加害者、被害者、拯救者這幾重狀態情感忽視,對於我們的內在小孩而言,是重要的創傷。大部分人小時候難以察覺,以為自己未得到父母回應的情感需求是不重要的,是自己太脆弱敏感,最好不要再提這種需要,如果有都會產生內疚感。療愈內在小孩,一定要療愈情感忽視後遺症的創傷,放下過度保護,才會真正的打開心門。
  • 與自己最好的和解,是陪內在小孩長大
    03療愈內在小孩,你遠比想像中優秀但這個療愈過程是深度且漫長的,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帶領才可以抵達內心深處,看見並療愈內在小孩。現在,施琪嘉教授將他多年研究成果,總結成一套系統的內在小孩療愈方案,從內在小孩的5大需要、5種情緒、5個價值信念出發,三管齊下,帶你療愈內在小孩,激活內心的能量——回應內在小孩的需要看見:愛的需要、陪伴的需要、誇獎的需要、玩耍的需要、
  • 如何用粉色水晶來療愈自己的內在孩童
    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會有一個內在嚴重的衝突在,內在小孩的歇斯底裡的痛,你卻用鞭子抽著他她,讓他她趕緊上臺演出,好來達成你的目標。最主要的是,內在的事情永遠是無法用外在的所有存在來去修補的。這是一個真相,就像一個人明明是內在氣血不足,你偏偏用多穿棉衣來解決他的虛弱無力,豈不是掩耳盜鈴?
  • 【原創】滋養內在小孩 | 地風水火四元素療愈(視覺冥想內觀)
    去重新連結你的內在小孩用地風水火四元素來滋養和療愈Ta10分鐘的視覺冥想,給予內在小孩滋養和療愈。
  • 療愈內在小孩四步驟:看到、接納、寬恕、成為自己!
    童年的創傷、受傷的內在小孩。 會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生活、工作、財富、家庭的各個層面。 讓我們不停的陷入創傷的限制,重複創傷的模式。 其實,療愈童年創傷,療愈受傷的內在小孩,並沒有那麼難,只需要我們帶著一點耐心、一點愛心、一份堅持。
  • 榮格:幾乎所有的不如意,都源於你的內在小孩
    :讓你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很作;在工作中沒自信,總害怕做錯事,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不敢拒絕,不敢爭取;時間久了,它還會變成你極度想去壓抑的性格部分:拖延、懶惰、敏感自卑、情緒化.它們都會慢慢長在你的性格裡,讓你忍不住想去壓抑它們,克制它們。
  • 你的壞情緒,都是內在小孩惹的禍,90%的困擾,都和它有關
    內在小孩在心理學中,是個很重要的概念。它由榮格在1940年出版的《兒童原型心理學》中提出,他用兒童原型來描述一個人內心中未成長、未安撫好的部分。但你最終發現,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療愈的地方,當對方退行到一個孩子的狀態時,一個孩子是無法給另外一個孩子做父母的。最好的療愈方式,是扒開我們作為成年人厚厚的保護套,去找到自己的內在小孩,與它和解、擁抱,再穿上外衣繼續前行。
  • 自我療愈,對話「內在小孩」,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而那些激活的人或場景,都與我們曾經遭遇的創傷相似或關聯,一旦被激活,內心深處那個小小的受傷的自己(內在小孩)就會跳出來,啟動他本能的應對模式,用逃避和退縮的方法,去化解當前的「危險情境」。這時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省察自己,先做一個深呼吸讓自己暫時安靜下來。
  • 以愛療愈內在的恐懼——心理學書籍推薦
    今天推薦的書是《擁抱你的內在小孩》,這是一本心靈療愈的書籍,它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我們邊讀邊反思自己,而且每個章節後面會有一些自我療愈的問題,可以根據這些問題去思考回觀自己,是一本非常有幫助的書。本書的作者是克裡希那南達和阿曼娜。
  • 你的內在小孩是什麼類型? 測試
    你的內在小孩是個充滿風的能量而且滿腦袋點子的小孩,他跟你一樣,在有興趣以及注意力集中的狀況下,創造能力是非常好的,雖然不太擅長按部就班,也不喜歡枯燥的主題,但是那個跳躍式的快速思考卻能夠建立起很強大的個人風格,也非常很討人喜歡,令人印象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