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性Only」的遊戲社區丨觸樂

2021-02-26 觸樂

小組創始人說,她希望女性玩家擁有更好的交流空間,也希望女性玩家的聲音能有更大的影響。

一直以來,女性玩家似乎都處在尷尬和矛盾之中:表明身份之前,她們總被有意無意地漠視,「女性不玩遊戲」的刻板印象影響深遠;表明身份之後,她們又被有意無意地打壓,「輕度玩家」「只喜歡換裝」「菜」「打拳」是最常見的標籤。

有標籤,就有人想要撕掉標籤。90後女孩坨坨開始了她的嘗試——建立一個僅接納女性成員的遊戲社區。在這裡,發言的都是姐妹,即使觀點激烈碰撞,也不會有人戴著有色眼鏡和刻板印象鑑定他人。

在豆瓣「女性玩家聯合會」小組裡,她希望姐妹們收穫自在、快樂與信任。

女性玩家聯合會

打開女性玩家聯合會小組,大部分帖子與普通遊戲論壇裡沒有什麼差別:新聞搬運、安利、討論、求助、問卷、抽獎、二手交易、聯機、灌水……《最後生還者:第二部》《賽博朋克2077》人氣高、話題多,一時之間成為討論的焦點;「魂」系列、「空洞騎士」「我的世界」「星露谷」等遊戲則是新人入門、分享心得、攻略求助的常客。

《最後生還者:第二部》等遊戲在小組內引發了廣泛討論,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許多人關注的話題

只有在談論「女性」話題時,小組才展現出它特殊的一面:某遊戲裡的女性角色形象是否令女玩家感到不適;遊戲行業中女性製作人、女編輯、女玩家面臨的狀況;女玩家在遊戲過程中因為性別受到過怎樣的偏見與騷擾;一些以男性為主的論壇、社交平臺是如何強化性別偏見與歧視的。

討論這些話題不會被簡單粗暴地鑑定為「打拳」。不少人用自己玩過的遊戲舉例,討論女性角色身上的男性凝視。女編輯給熱門遊戲打了低分,組內討論大多集中在評測具體內容上,很少有人跟風玩梗。有女玩家受了委屈,在組裡發個吐槽帖,回復裡都是安慰、出謀劃策和「這就是為什麼我只在這個組裡玩」。

給女性玩家一個討論的空間,是組長坨坨創立女性玩家聯合會的初衷。從去年5月建組到現在,她和管理員們一直在努力,確保小組成員全是女性。

坨坨是90後,談起自己時,她只簡略地說是「數碼愛好者」。出於工作需要,她常去數碼產品相關的微博和貼吧收集信息,這些地方大多以男性用戶為主,許多發言讓她覺得不舒服。

「你是因為這個才決定建立女玩家小組的嗎?」我問她。

「不止……我還有個業餘愛好是足球,所以會逛虎撲,那也是個非常典型的男性主導的論壇。」坨坨說。她在虎撲的感受與貼吧幾乎一模一樣。

換到遊戲這邊,由於性別產生的不適感同樣嚴重。坨坨說,她記不起最初創建女性玩家聯合會的具體契機了——被冒犯的地方太多,讓她很難確定是哪個詞、哪種說法、哪件事情,讓她有了強烈的牴觸之心。

「我可以給你舉個例子。」她發來一個貼吧連結。

我打開連結,主題內容是轉載一名女玩家對《賽博朋克2077》女性角色的個人觀點,但轉載目的顯然不是為了討論。跟帖中,反駁意見不多,「拳師」「幕刃」等詞語頻繁出現。

在一些男性佔多數的社交平臺上,女性玩家的發言往往會被簡單粗暴地鑑定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可以說是很普遍。」坨坨說。這是她創立女玩家小組的重要原因之一:只看遊戲的話,女玩家關注的東西和其他論壇沒有太大差別,她們需要的只是更友好的討論環境。

從「來了就是姐妹」到「只有姐妹能來」

想加入女性玩家聯合會,唯一的條件是「生理性別為女」。小組組規明確寫道:「不歡迎生理性別為男的玩家參與到討論中,只有真姐妹才能進組。」下方配圖是《巫師3》裡的女術士合影,強調著「姐妹」的力量。

《巫師3》中的女術士組合頗有震撼力

創立8個月,小組已經有了2萬多名成員。隨著組員增加,組規也越來越嚴格。

坨坨回憶,組規的變化大概分成3個階段。最早,組裡並沒有限制性別,入組不需要審核,男組員還可以發帖申明自己是男性。當時她覺得,由於組裡成員女性居多,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女性主導的氛圍,以女性的視角展開討論,也就是「來了就是姐妹」。

這樣的狀態沒有持續太久。很快,組員們產生了分歧。一部分人反感男玩家發言中的「爹味」,討厭他們的徵友帖,另一部分人堅持組裡可以接受男成員。

「來了就是姐妹」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修改過的組規裡,男組員不可以公開強調自己的性別,一旦加入小組,就默認被當成女性看待。

也是在這段時間裡,坨坨開始思考「女玩家社區」的意義——什麼才是真正的女玩家社區?為了這樣的社區,應該做些什麼?

考慮再三,坨坨把重點放在了「公平」上:「如今絕大多數遊戲社區都是不限性別的,男性用戶在那些地方已經可以感到非常自在。如果我們這裡也不限性別,對於那些不想和男性一起玩的女孩,就顯得不太公平了。」她強調,純女性社區能給女孩們帶來安全感,在這裡,不管說些什麼,都不必擔心其他人用審視獵物的心態看待自己。

最終,組規變成了「只有姐妹能來」,具體說來,只有生理性別為女的成員才能加入。確定這條組規時,坨坨她們還討論過「跨性別者到底該怎麼算」。為此,她跑去其他純女性小組發帖提問,假如一個人說自己是男跨女,能不能進組。或許是因為這個問題涉及的內容太複雜,她沒有得到太多回應。於是她只能擱置下來,等到組員們願意考慮這方面的內容,再行討論。

標準嚴格了,入組自然需要審核。組裡目前有6個管理員,她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鑑定」新申請加入的人是男是女。

最新版本的組規中,已明確表示不歡迎男性進組

收到一份申請後,管理員會先去看這個人的主頁。一般情況下,判斷性別並不難。「尤其是男的,只要他講話,就很好判斷。」坨坨說。有些人沒在動態裡發過文字,管理員就去翻豆列,看對方的關注、喜好,總能分析出來。

實在拿不準主意的,管理員也會主動發消息,請對方驗證。驗證方法是坨坨從其他女性小組學過來的,就是在女性生理用品外包裝上寫ID和日期。絕大多數男申請者會在這一關被刷掉。

也有人不滿意這樣的做法。修改組規、加入審核後,一部分認為不該「仇男」的人另外成立了新的小組。新小組同樣以女玩家為名,但不拒絕男性玩家申請加入。

坨坨認為這很正常。「每個組都會發生這種事情,比如那些八卦組,後來都分成了很多小組……有些事情大家都想討論,也不一定要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她們有她們的想法。」唯一讓她感到奇怪的是,儘管本組已經聲明不歡迎男性,她還是會收到許多男性發來的申請。「我是男的,就想進來看看。」如此理直氣壯的口吻讓她哭笑不得。

實際上,即使用女性生理用品來篩選,也不是萬無一失。有個男人一邊在微博上辱罵小組和組員,一邊讓妻子進組「臥底」,參加抽獎薅羊毛。

不少組員都知道這件事。儘管如此,管理員們也沒去篩查那位妻子的ID,只是提醒組員們拉黑這樣的男人,抽獎多抽活躍用戶。在坨坨心目中,這與小組的初衷有關:「比起防住一個猥瑣男,我更不想拒絕一個女孩。」

「仇男」與「厭女」

女性玩家聯合會小組裡,有相當一部分帖子是組員吐槽自己的遭遇:在其他社交平臺上被人身攻擊;玩遊戲時遇到男隊友宣揚刻板印象和性別偏見;男主播在直播間裡用侮辱性詞語開有色玩笑……很多時候,她們並沒有公開自己的女性身份,但那些攻擊、偏見和侮辱實在太常見了,一些人甚至把它們當成了口頭禪,毫不考慮是否有人受到了冒犯。

在這些帖子的評論區裡,一些回復也很不客氣,吐槽、嘲諷、地圖炮十分常見。

我問坨坨,由於小組成員都是女性,又明確拒絕男性加入,會不會被認為是抱團、小圈子、仇男?隨著小組人數越來越多,人氣越來越高,她會不會擔心自己或是其他組員因為這件事被攻擊和騷擾?

「該發生的總會發生。」坨坨平靜地說。

事實上,從小組建立以來,不斷有人用轉發、豆列收藏、豆郵等手段追罵組內成員。這是豆瓣所有小組共同面臨的問題,可能在女性小組裡尤為突出。小組內部的抱團和地圖炮,更像是對外界攻擊的反抗與發洩。「很多男性在公共領域,也會肆無忌憚地使用『幕刃』這類詞,而且沒有其他男性去阻止,那么女性群體對男性不友好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說女玩家小組是豆瓣女性小組的縮影,那麼豆瓣女性小組就是社會的縮影。坨坨關注過不少女性小組,有討論女權的,有討論婚育的,有討論隱私生活的。她看得出,這些小組成立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罵什麼人,但在討論過程中,人們不可避免地會提及女性遭受的歧視。這個時候,小組就註定承擔起了一些「對抗不公平」的功能。

此前,《英雄聯盟》中一些英雄的綽號引發了爭議,在部分玩家的抗議之下,如今這些綽號的使用頻率已大幅下降

「就像咱們小組,雖然大部分帖子說的都是遊戲,但遊戲裡也有女性話題。」坨坨說,「女玩家在遊戲裡遇到的情況,也和社會環境有關。」

小組裡有一個帖子:「姐妹們是什麼時候意識到或者被灌輸『遊戲是男性愛好』的?」許多人談到了自己的經歷,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幾乎每個階段都有人對她們的女玩家身份感到驚訝——親切一點兒的,會說:「女孩也玩遊戲?」不那麼親切的,就直接「女孩不該玩遊戲」了。這些評價來自她們的家長、親戚、朋友、老師、同學、同事,也來自「遊戲是洪水猛獸」的電視節目和炮製「女朋友不理解男人為什麼愛玩遊戲」段子的自媒體。

坨坨對這個帖子印象深刻。她覺得,遊戲是一個切入角度,背後是社會對人的規訓。

創立女玩家小組之後,坨坨重拾起求知的心態。她開始看一些女性相關的書、論文、紀錄片。最近,她讀到上野千鶴子的《厭女》,對厭女現象背後的一些邏輯很感興趣,「以前看到的是現象,現在能夠很清晰地理解了」。

上野千鶴子的《厭女》,2019年出版了中譯本

建組8個月後,女性玩家聯合會登上了豆瓣App開屏首頁。這個小小的成績讓組員們非常開心:女性玩家的喜好和訴求,更多地被人看見了。

坨坨對小組有著更高的期待。「假如我們的影響力可以更大一點兒,我希望這種影響力是面向遊戲廠商的。讓遊戲廠商聽到女玩家的聲音,他們可能就會考慮作出一些改變。」

未來

「你覺得小組最吸引你的地方,或者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什麼?」我問。

坨坨想了想,回答:「大概是信任吧。」

組裡常搞抽獎活動,幾乎所有抽獎都由組員友情贊助,沒有廠商參與「恰飯」。「就像好朋友之間互送禮物那樣。」坨坨形容。這偶爾會給她帶來一些小麻煩:抽獎多了,參與者卻不算積極,尤其是那些比較大眾化的遊戲(根據抽獎規則,一旦你已經有了某個遊戲,原則上就不能再參加這個遊戲的抽獎,把機會留給那些沒玩過的人)。還有些抽獎乾脆就是為了推薦自己喜歡的冷門遊戲。

坨坨介紹,組內抽獎相當頻繁,絕大多數是組員自掏腰包為大家活躍氣氛

除了抽獎,還有不少機會讓組員們表達自己的信任。小組在Steam、Discord、PS4平臺都有聯機社區,不定期舉辦比賽和直播。去年9月,第一屆《胡鬧廚房2》「廚王爭霸賽」共有48支隊伍參賽,從組織到開賽花了3個月時間,人員都是義務勞動,獎池全靠組員贊助。

第二屆比賽的遊戲暫定為《守望先鋒》,在時間沒定、人數沒招滿的時候,就有組員找到坨坨:「我要贊助一份《守望先鋒》豪華版。」

小組成立至今,坨坨對它的內容已經相當滿意:新聞搬運、安利、討論、求助、問卷、抽獎、二手交易、聯機、灌水……當然還有女性話題。「我想看到的,已經全都有了。」

關於未來,坨坨還沒有想太多,她的期望非常樸素,「小組越來越好」——不論是作為遊戲論壇,還是女玩家交流的空間,都是如此。

編輯陳靜

我只是一個路過的決鬥者

歡迎在微信關注觸樂,閱讀更多高品質、有價值或有趣的遊戲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男性向遊戲的女玩家丨觸樂夜話
    (圖/小羅)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近日,觸樂打算向讀者們推薦一款女性向遊戲,為了寫出負責任的推薦語,我司幾位男同事們愉快地下載了遊戲客戶端,開啟了新世界的大冒險。然後,我不太理解,辦公室裡不時傳來的哀號和感嘆都是怎麼回事?男孩子玩攻略男孩子的遊戲,在男孩子的體表上下其手,不是很正常嗎——我是個女孩子,我也喜歡攻略萌妹的遊戲呀。
  • 2015年,觸樂報導過的那些遊戲丨觸樂
    這兩天打開App Store,翻一翻主頁頂上的Banner,會發現臨近年關,蘋果編輯們也特地準備了幾個跨年專題。其中有「2015趨勢盤點:這一年湧現的App及遊戲潮流」,也有「2016:開啟新一年」,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中文獨立遊戲精品」的專題盤點,這是專門為國區玩家所準備的。
  • 八款「奇怪的」腦洞遊戲丨觸樂
    左:《奇怪的任意球》右:《副隊長》《倒鉤》的遊戲性顯然不如上面兩款,遊戲需要看著隊友的傳球動作,掌握正確的時機和角度來倒鉤進球。遊戲中可以獲得硬幣,通過扭蛋機制來解鎖更多的角色和歌曲,但不像普通包含扭蛋機制的遊戲一樣可以課金。遊戲內目前有9個角色和16首歌曲,每首歌曲有兩個難度,不過就遊戲內的公告來看,他們似乎還在製作新的歌曲。
  • 一個13歲的女孩會在遊戲裡遇到多少性騷擾?丨觸樂
    這不是一個好故事。確切來說,這不是一個故事。過去的6周裡,我和觸樂的同事玩了大約10款兒童遊戲。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我們假裝自己是一名未成年女性,並且在一切行為舉止上儘可能貼近一名女童。以下是我遇到的全部事情。
  • 丨觸樂
    前一類正是由於其經久不衰的玩法與魅力流傳下來,而後者則是有更多神秘的成分存在。無論如何,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吸引力足以吸引至少一部分對這種魔性「中毒」的玩家一直玩下去。觸樂讀者17th說:「嶽父玩單機麻將,嶽母玩單機拖拉機,都能永久玩下去。」這倒沒錯,這種能體會「與人鬥其樂無窮」的遊戲確實會使人不自覺地一直玩下去。不過這樣的玩家多半也會是這種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有很多時間可以拿來打發,這也和接下來的一個原因有關。
  • 由女性向遊戲說開來:乙女與腐女之爭丨觸樂
    「乙女」和「腐女」在女性向遊戲的範疇中不斷擴展著彼此的領域,間或短兵相接。雖然很難考證這兩群愛好者的矛盾始於何時,但當人們意識到時,乙女與腐女的對手關係已然確定。然而,很多人——包括陷入爭論雙方的女孩們,——沒有注意到的是,一個獨特的粉絲市場正在這樣緊張的關係中不斷擴大。
  • 自己下的遊戲,哭著也得通關:九款益智燒腦遊戲丨觸樂
    遊戲的細節方面做得非常漂亮,比如當光打到鏡子上的時候,空氣中細小的碎片會像有磁性一般吸收在一起併合成一塊完整的鏡子;在開滿美麗花朵的山洞中,當光線通過時,可以看到細膩的植物藤蔓和五彩斑駁的葉片,這些給我留下了驚豔的印象。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開發的遊戲,《神之光》不是第一款,也不會是最後一款,但它卻是迄今為止我玩過的最好的一個。
  • 玩Minecraft的小學生丨觸樂
  • 日本遊戲業女性如何一邊養孩子一邊工作?丨觸樂
    想著我在養一個大寵物的話,心裡的不快也會消失了(笑)。芽衣:好歹說像個小孩子吧。惠子:但是男性果然有著女性沒有的力量呢,有瞬間爆發力之類的。在工作上也是,災區救援活動,電子和機械方面也是男性勝出。コーエーテクモ襟川恵子氏・芽衣氏に悩みを聞いてもらった【前編】https://www.famitsu.com/news/201708/17137666.html【後編】https://www.famitsu.com/news/201708/18137667.html觸樂推出的遊戲推薦社區魚丸店已經可以下載Android測試版了,在這裡你可以投票站隊,聊遊戲,
  • 同人遊戲是獨立遊戲嗎?西方人眼裡的日本獨立遊戲丨觸樂
    他最近在IGN上發表的文章在一個比較全面的角度把日本獨立遊戲圈的圖景描繪了出來,在看本文之前,你甚至可能不知道日本知名的獨立遊戲展Bitsummit是在日本居住的外國人創辦的。在這篇文章裡,他也在一個西方人的角度區分同人遊戲和獨立遊戲,觸樂對本文進行了編譯。獨立遊戲在過去10年的時間裡飛速發展,現在已經成為遊戲行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數
  • 用「蘋果全家桶」玩遊戲是怎樣一種體驗丨觸樂
    觸樂有一個每周更新的欄目,名叫「周末玩什麼」,其中的內容大致分成兩類:一是編輯部各位編輯老師共同體驗一個遊戲,寫出體驗感受;二是每位老師各自推薦自己喜歡的遊戲。前者比較簡單,找一個最近發售,或是大家都感興趣的遊戲,玩就對了;後者就稍微複雜一點兒,大多數時候是先互相推薦一番——「天涼了,該給牛旭老師推薦幾個恐怖遊戲了。」「某某節日,推點兒沙雕小遊戲怎麼樣?」
  • Switch:單機乙女遊戲的下一個救世主?丨觸樂
    不論是移植也好,新作也罷,這些遊戲反映給玩家的是這樣一個事實:越來越多的單機乙女遊戲開始轉向Switch平臺。一類的熱門遊戲中都有它的影子。當然,只有偶像養成還是不夠的,《歌之王子殿下》的另一個亮點就是把音遊的玩法融入了遊戲本身。除了原本的乙女遊戲玩家之外,又拉來了大批女性音遊玩家。因為有了「音樂」,所以後續的周邊、歌曲CD、舞臺劇、演唱會等等聯動形式也顯得順理成章,原本在這些方面購買力就很高的女性粉絲對此更是十分歡迎。
  • 在遊戲世界成為「偽娘」的6個理由丨觸樂
    在《不思議遊戲》這款漫改遊戲中,女裝的柳宿非常搶眼。他在女性向遊戲裡和女主搶男人,那句對女主經典的質問,「你甚至沒我漂亮憑什麼喜歡他」,想必撼動過不少玩家的心。他的質問其實也帶出了作者的態度——女性雖然常需打扮,卻絕非人形玩偶,靚麗的外表決定不了、代表不了任何事,也不能作為片面的判據。
  • 一件絕對與你有關的事:多人遊戲中的「性別騷擾」有多嚴重?丨觸樂
    最終,一個更差的環境傷害的不是個別人,而是整個群體。在毫無作為與矯枉過正之間,我們需要一個平衡。有71.8%的女玩家傾向於在遊戲中隱藏自己的性別,你一定能夠猜到這是為什麼。不過,也有29.8%的男玩家同樣希望在遊戲中隱藏自己的性別,他們又是怎麼想的呢?以上數據來自於前段時間觸樂通過微博與微信等途徑投放的調查問卷,調查主要針對玩家在遊戲中遇到的「性別上的騷擾」提出問題。
  • io遊戲一年簡史:勝者和英雄丨觸樂
    這個遊戲的玩法是:控制一架火箭,在軌道上存活下去,在躲開隕石和小行星的同時,摧毀儘可能多的敵方火箭。從視頻中看,《Voar.io》並沒有成長系統,也不符合上文中的第五個特點,因此我不認為它能算得上io遊戲。仔細觀察上文的圖片,你會發現排行榜的頭名是希特勒(Hitler)。
  • 傳播學者眼中的乙女遊戲丨觸樂
    吳玥與孫源南的研究正是以乙女遊戲作為橫截面,展示女性在持續不斷的媒介環境中受到的影響。事實上,乙女遊戲在媒介中承擔的刺激因素可以說微乎其微,然而它的出現已經明確表達了它將成為支持某種社會規訓的媒介之一。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乙女遊戲中男性角色向玩家提問時,玩家需要從幾個選項中選擇一個,不同選項增加的好感度也不同。玩家想要攻略某個男性角色,就要儘量選擇好感度高的選項。
  • 十款輕小說改編的移動遊戲丨觸樂
    原作小說也是奇幻類型,設定了許多不同的王國與種族。遊戲在RPG抽卡類型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戰棋元素。也許它並不是一款非常好的戰棋遊戲,但從其素質來看,這款遊戲也許並不是那麼的常規和無趣,倒是可以作為一款接觸戰棋類遊戲的上手作品。
  • 幾款精神病氣息濃鬱的手機格鬥遊戲丨觸樂
    這種對於個人天賦的極致要求,讓格鬥遊戲更類似於「吉尼斯紀錄項目」這種極少數人之間的競技,而不太像能全民參與的體育競技。說起手機平臺,因為手機天生存在難以進行精確操作的短版,所以不是很適合需要精確操作的格鬥遊戲。對於這種情況,有些遊戲選擇了儘量打磨作業系統優化手感,這方面的翹楚如《暗影格鬥》系列,而有些遊戲則選擇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做不到足夠精確,我們乾脆完全放棄精確如何?
  • 為什麼很多優秀的付費遊戲不帶中文玩兒?丨問爆觸樂
  • 遊戲截圖藝術家丨觸樂夜話
    但截圖跟截圖還真是不一樣的:你的截圖是玩家視角,還是廠商視角;是看到場景好看隨便截,還是你需要有一個攝影師的靈魂……這真的有些門道。直到廠商們認識到為遊戲拍照並經由社交媒體傳播是一個很棒的宣傳途徑,帶拍照模式的遊戲才逐漸多了起來,如今已經是3A或開放世界遊戲的標配,現在哪個大作裡沒有這個功能那才是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