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廢除漢字已有40年,漢字如今在韓國還有多少影響力

2021-01-08 騰訊網

文·段宏剛

漢字屬於「表意文字」,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文字,因為漢字記錄和承載的是口語表達出來的具體含義,而不像「表音文字」那樣,記錄的只是口語的發音本身,即「口音」。

漢字以「不變應萬變」,哪怕北方人和南方人說話的口音再有多麼不同,他說出一句話指代的意思還是那幾個字,所以,只要寫出那幾個字就完全能表述清楚。理解陝西人與廣東人說話指示的文字意思,理解文言文與白話文傳達的含義和意境,都不會引起隔閡。

而「表意文字」不具備這些優勢,它記錄的是語言的發音,在不同語氣和意思下,發音會發生變化,同一個單詞的拼寫也被迫要發生改變。比如,同樣說英語,英格蘭人、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美國人,在發音上有不少差別,導致一些意思相同的單詞在拼寫上也不同。又如,古英語和現代英語的很多單詞就不一樣,那是因為經歷很多年後,人們在說話習慣上發音逐漸改變了,莎士比亞在600多年前用古英語寫作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使用現代英語的人就很難看懂。

使用漢字交流,我們不用去考慮古人怎麼發音,只需閱讀古人留下的文字就完全能明白意思。

歷史上,中華文明非常強大,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成果,依靠文化實力的輻射作用,在東亞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也叫「漢字文化圈」,除過中國之外,儒家文化圈還包括如今的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國家,以及馬來西亞、印尼、汶萊、泰國的部分地區。

儒家文化圈的主要特徵是:以漢字作為官方的交流工具,以儒家思想作為建構社會道德規範的基本準則,圈內的其它國家以藩屬國自居,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

漢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就傳入朝鮮半島,很快成為朝鮮半島唯一的官方文字和交流工具。

實際上,在漢武帝之前,朝鮮半島屬於蠻荒之地,還沒有創造出自己的文字,他們依然過著結繩記事、飲毛茹血的原始生活。漢武帝在位期間東徵西討,徵服朝鮮半島後,讓朝鮮半島的居民感受到中華文明十分先進,他們以崇拜心理臣服於漢王朝,自覺地融入到儒家文化圈的版圖。

尤其到唐代,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到頂峰,朝鮮半島對中華文化進行了全盤接受,他們的文學、藝術、醫學、哲學、建築、宗教、經濟、軍事等領域的著作,全部採用漢字來書寫。

在大唐氣象的影響下,朝鮮半島的人把學習唐詩、中國書法、中國畫當作潮流,從王孫貴族到平民百姓,都對中華傳統文化頂禮膜拜。據《唐書》記載,吳道子、閻立本、韓幹、曹霸、張萱、周舫、顏真卿、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權、張旭等人的書畫作品,在朝鮮半島王孫貴族階層裡邊十分受歡迎,這些王孫貴族一年四季裡,要多次乘船不遠萬裡來到大唐,購買和置換他們的作品,帶回去被當作文化財富珍藏起來。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很早以前就在朝鮮半島的居民心中紮下了根,深刻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習俗。

隨著不斷學習,朝鮮半島的人開始變聰明了。

他們發現,朝鮮半島雖然有語言,人們可以口頭交流,但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用漢字書寫朝鮮語的發音很不方便,畢竟,漢語屬於漢藏語系,而朝鮮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的通古斯語,兩者在發音習慣和語法結構上差別很大,想表達出深層次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趣味就十分困難。

況且,學習和使用漢字,只是朝鮮半島上流社會的特權,普通老百姓根本沒有條件去學習漢字,只能充當大字不識的文盲。

朝廷下達的詔書、告示、命令等,都用漢字書寫,普通老百姓看不懂,這顯然不是上級需要的結果。

於是,發明創造朝鮮文字迫在眉睫。

15世紀中期,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李祹,和他的兒子第五代國王文宗大王李珦在位期間,組織了幾十名優秀學者,加大力度研究朝鮮語的音韻,以及一些外國文字,還對明朝的音律學進行了深入研究,最終在1446年10月9日創造出適合標記朝鮮語語音的文字體系,以11個元音字母和17個輔音字母組成,這種文字別名叫「諺文」。

世宗大王李祹在當天就立法宣布,把諺文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

這項文化工程被歷史學家稱作訓民正音」意思是「教老百姓以正確的字音主導創造朝鮮語文字」。

可以說,「訓民正音」是朝鮮半島在擺脫漢字影響走出的第一步。

然而,漢字在朝鮮半島的影響根深蒂固,人們早已習慣了用漢字書寫和交流,突然讓人們去學習朝鮮文,讓人們一時難以接受。尤其朝鮮半島的文化精英,強烈反對學習朝鮮文。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歷史上,朝鮮半島能發展起來,是遵循和學習儒家文化取得的結果,事實證明,儒家文化非常先進。朝鮮半島周邊的西夏、女真、蒙古、吐蕃諸國,正因為沒有學習儒家文化,才發展得那麼落後,跟蠻族沒有什麼兩樣。讓我們放棄漢字、背離優秀的漢文化,而去學習不登大雅之堂的朝鮮文,難道不是自甘墮落,加入到蠻族隊伍中去的表現嗎?

朝鮮國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再也不敢提起廢除漢字的事。

從15世紀中期之後,朝鮮半島在文字交流上,以漢字為主,以朝鮮文為輔,這種現象一直持續了數百年,直到20世紀初期才有所改觀。

從19世紀中期以來,由於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華逐漸走向積貧積弱的境地,很快被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

昔日的藩屬國看到老大哥被誰都可以欺負,開始懷疑漢文化的先進性,變崇拜為背棄,紛紛掉頭開始學習西方文化。

到20世紀初期,漢語文化圈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字改革運動,倡導全民使用表音文字,廢除漢字在本國文字中的通用現象,這個運動史稱「廢止漢字」

朝鮮半島在「廢止漢字」中表現得相當積極,主要是因為朝鮮半島在近代以來長期被日本奴役,催生了一批激進的「民族主義」愛國者,他們認為,沒有文字、沒有文化的國家很容易被奴役,因此,推行朝鮮文刻不容緩。

隨著1945年日本在朝鮮半島結束長達35年的殖民統治,朝鮮和韓國一拍兩散後,朝鮮半島民眾使用朝鮮文或韓文的願望更為強烈。緊接著,1946年10月9日正好是「世宗大王」創製韓文500周年紀念日,經過立法,把這一天確立為「韓文日」。隨後,《諺文專屬用途法》呼之欲出,此法規定:大韓民國的公文必需使用諺文書寫。然而,在過渡期間,可以在諺文後方以括號形式插入漢字。

尤其在1970年,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鄭重其事地發表了「漢字廢止宣言」,一下子讓韓國「廢止漢字」的運動走向高潮。

令韓國人沒有想到的是,廢除漢字後,僅僅才過了10年,就給韓國文化帶來了傷筋動骨的疼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韓文發展歷史太短,還比較稚嫩,在詞彙和詞義的豐富性上根本無法跟漢語比較,無法代替漢字的價值和地位,給交流帶來很多不便。

其二,漢字經過在朝鮮半島2000多年的流行,早已跟他們的民風民情和意識形態融合在一起,變成了他們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若拋棄漢字,許多人在心理上接受不了。

其三,歷史上,韓國有許多典籍都用漢字來書寫,如果不用漢字,需要重新來翻譯,勢必要花費大量財力、人力、物力。況且,依靠韓文翻譯出來的典籍,未必能達到漢語的表達深度。

其四,韓文作為表音文字,面對一些同音詞,很難表達清楚意思,因為韓文一個字可以對應幾十個漢字,經常會產生歧義。

舉一個例子,無疑、無意、無異、五一、武藝、武夷,這些漢語詞語用拼音標註出來,都是wu yi,完全一樣,讀者根本不知道作者要表達什麼意思,只能依靠左右前後的拼音來推測。如果是路標或人名,只有兩三個字,就很難推測出它到底代表什麼。

韓文因為是表音文字,恰恰有這個缺陷,面對發音相同的詞,就如同閱讀小學生的拼音作文一樣,令人抓狂,卻弄不懂意思。

所以,進入21世紀後,韓國人驀然發現,他們的文化體系已經無法離開漢字的身影,適當恢復漢字的使用勢在必行,在各行各業又逐漸掀起復興漢字的風潮,對公文、路標、姓名等使用率較高的文字,通常採取韓文和漢字同時標註,方便人們來辨識。

相關焦點

  • 已經韓國強制廢除了漢字超過40年
    這並不是因為漢字不好用,而是與政治有關,尤其是韓國在古代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弟弟,到處依賴中國。正是民族自尊和西方思潮的影響使得韓國被迫切斷與過去的聯繫,包括文字,使用自己發明的詞彙會讓他們覺得更符合一個獨立國家的形象。
  • 40多年前韓國廢除漢字,如今年輕人看不懂古籍,恬著臉再次恢復!
    漢字是中國人的代表符號,而漢字文化更是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乃至亞洲各個國家,例如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曾使用過漢字,漢字也為後來各個國家自己的文字形成奠定了基礎。不過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一件有趣的事情,這個國家40多年前曾公開廢除漢字,可如今恬著臉再次恢復使用漢字,究其原因竟讓人感到可笑。想必大家已經知道小編要說的正是韓國。
  • 韓國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無奈啟用!
    廢除漢字幾十年,韓國還是把漢字迎了回來。韓國其實一直都沒有真正的文字,所謂韓文,其實只是漢字的一種拼音,或者說是一種基於漢字的地方話。因此,1970年,韓國開始禁止使用漢字,停止在學校教授漢字。之後,韓國將拼音字母(韓語)當作字體,把只有40個音的韓語當成了漢字的代替品。這種把拼音當成字體的方法到底怎麼樣呢?
  • 韓國全面廢除漢字,63年後韓國學者:漢字才是我們的文字
    華夏民族的驕傲感,就源於自身文明和文化的強大,而漢字的存在,更是華夏民族最為強大的倚仗,漢字承載著我們數千年的智慧和歷史,漢字也在千百年中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輻射著中原以外更為廣闊的地理區域。韓國漢字書法當然,如果科技到了允許我們穿越的程度,或許我們穿越到百年之前還會在這些地區看到,原來他們也曾經一直在說我們的漢字、寫我們的漢字,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在四十年代末開始全面廢除漢字的韓國
  • 韓國廢除漢字多年,為何戰鬥機上刻八個大字,用漢字而不用韓文?
    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歷史,中國文化曾經影響了東亞幾千年,作為中國曾經的附屬國,韓國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頗深。在近代之前,韓國使用的一直是漢語,後來隨著清朝後期中國的沒落,西方文化對韓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以至於後來韓國廢除了漢字,使用了現在的韓文。
  • 為脫離漢文化圈,韓國花72年廢除漢字,為什麼還是廢不掉?
    在上一文,我們剖析了越南廢除漢字的前因後果,也了解到文字對於一個民族的重要性,越南之所以咬牙也要廢除漢字,於他們而言意義重大,更關乎自尊、關乎一個族群的文化認同。那麼除開越南之外,有一個國家有著和越南類似的漢字使用史,也同樣在四十年代末期下令全民廢除漢字的使用,這個國家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是韓國了。
  • 漢字文化在韓國再起爭議,韓國為什麼禁不掉漢字?
    於是,到了1897年10月3日,朝鮮半島就給自己起了個特別響亮的國名,叫「大韓帝國」。這倆字與「大清」看上去是對等的,就好像這一行為能夠使得他們的國王與中國的帝王地位相當了一般。然而,國號雖然改了,民族自尊心也得以維護了,但仍然改不了的,是韓國禁不掉漢字的宿命。朝鮮半島二、韓國如今為什麼不使用漢字了?
  • 韓國1970年廢除漢字,朝鮮是什麼時候?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幹?
    朝鮮是自1946年開始限制漢字的使用,到1949年徹底廢除了漢字,但是到了1968年朝鮮發現完全不用漢字弊端太大,又開始讓學校重新恢復漢字教學。而韓國是1948年開始逐步廢除漢字的使用,到1970年開始正式廢除漢字,但韓國和朝鮮的問題一樣,也出現了離不開漢字的現象,不得不重新讓年輕人學習漢字,但漢字丟掉簡單,想要重新找回來,那可就不簡單了。
  • 韓國廢除漢字,春聯是用韓文寫,國人看到成品後都笑了
    歷史上,漢字也曾為中國歷代王朝服務,助其強盛。也正因為如此,漢字作為東亞文化圈的基石,一度風靡多國。「中國文化」影響韓國多年,漢字一度是韓國的主要語言。地域文化圈是指語言相同,風土人情相近的地區。因為古代中國的強大,漢字曾經發揮過這樣的作用,流行於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
  • 不是徹底廢除漢字了嗎,為何越南、朝鮮、韓國仍舊使用中文名字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後來流傳到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使用,這就構成了龐大的漢文字圈。從古至今,有幾十個民族使用過漢字,比如中國、韓國、朝鮮、日本、新加坡、越南等等。但是到了近代社會,因為各種經濟、政治、環境等原因朝鮮、韓國相繼廢除漢字,日本一直沿用至今。
  • 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
    導語:韓國廢除漢字後,為什麼韓國人身份證仍要寫中文名?滿滿的心酸大家還記得在前幾年,韓國搶先中國一步,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祭」為世界上遺產的事情嗎?在我國引起了不同凡響,我國人認為「端午祭」最先起源於中華文化,不應該由韓國來申請!
  • 越南韓國兩國廢除了漢字,漢字都沒法看懂,後續如何寫春聯?
    過春節不只是中國人民特有的節日,在國外也特別暢行,像以前學習過中國文化的日本、越南、韓國等都有過春節的習俗,其中越南和韓國更是以漢字書寫春聯,散發出濃濃的漢韻味。可是後來,越南和韓國相繼廢除了漢字,但貼春聯的習慣還是被延續了下去,可是如何書寫春聯也變成了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其實春聯年年都有,只是漢字以這種方式表達了。早知道古代貼春聯可不是從一開始就用紙張的,尤其是紙剛被發明出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用得起的,因為原料有限。
  • 半個世紀前韓國廢除漢字,過年春聯怎麼寫?看起來像「法院封條」
    我國關於漢字的起源傳說是倉頡造字。現如今我國已知最早的漢字是殷商時期甲骨文。漢字已經成為了我們華夏民族的一種文化象徵。漢字是世界上眾多文字中的一種,每一個民族的文字都有其特有的性質與特徵。而代表我國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漢字,則具有了一股濃濃的中華味兒。
  • 廢除漢字幾十年後,現在的韓國人是如何看待「漢字」的?
    1948年宣布韓文為官方文字,韓國民族主義者認為韓文是韓國「創造力」和「自力更生」的象徵。我們從早期的韓國報紙可以看出是這樣的:  隨著民族主義的進一步抬頭,從上個世紀70年代樸正熙政府宣布    廢除漢字以來,漢字的使用越來越少。
  • 廢漢字換韓文?韓國排斥漢字鬧出過這麼多笑話
    韓國憲法法院「廢」漢字「換」韓文 據韓媒披露,韓國最高司法機關憲法法院9日宣布,為迎接「韓文節」,從當天起,其徽章上的漢字「憲(憲的繁體字)」將換為用韓文書寫的「憲法」二字。報導稱,韓國憲法法院自1988年創立後一直在徽章上使用「憲」字,至今已有30年。 據韓媒報導,韓國憲法法院這次「廢」漢字換韓文,並非一時興起。
  • 用不用漢字?韓國又糾結了,韓國為什麼不自信?
    韓國再次為用不用漢字糾結。據韓國《朝鮮日報》12月21日報導,近日圍繞小學教科書是否應該並用漢字(韓漢混用)再次成為爭議焦點。其實在1970年代全面廢除漢字後,韓國社會不時有人發出恢復漢字教育的呼籲,但都因為反對聲浪很大,最後皆不了了之。 最近的一次是,2014年韓國教育部曾發布教育方針稱,將在小學和中學教科書中並列標記漢字和韓文,並開始推進相關方案的研究。不過因該政策遭到韓國教育界不少人士反對,認為此舉會「增加小學生學習負擔」,韓國教育部最終在2018年廢除了該計劃。
  • 韓國人為何要廢除漢字?漢字對他們的未來會有影響嗎?
    韓國會不會恢復漢字,其實取決於中國。如果中國強盛了,那麼周邊國家都會學習甚至拋棄本國語言和文字。如果中國沒落,那麼就相反。 韓國為了防止法律歧義,都用漢字行文或注釋解義。韓國廢除漢字教育進入中小學後,只有私立學校才學到漢語。所以韓國的法官檢察官絕大多數是富家子女,因為只有他們有錢讀私立學校,從而懂得漢字。
  • 韓國廢除漢字後嘲笑日本還在用,被一句話反駁,國民身份證更打臉
    漢字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文化,雖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像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漢字的魅力的確令人著迷。歷史上中國一直都是大國,所以很多周邊的小國都會效仿,像漢字他們也會借用書寫,其實如果大家有點了解的話,就不難發現,在東亞地區的很多國家,他們的文字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漢字的影子,在漢字的基礎上,他們慢慢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文字。就像我們上面提到的,歷史上使用漢字的地區有不少,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磨,後來又衍生出了像諺文、假名等等。
  •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除漢字、改了首都名,如今還想改國名
    不過有些國家卻不願意繼續受中國的影響,甚至為了與中國撇清關係,一度更改國家的漢字以及首都名稱,如今這個國家還想更改國名,那麼在這背後,這個國家與我們中國有什麼「深仇大恨」呢?韓國作為我國的一個海上鄰國,在習俗方面和我們有很多的相似點,那麼在歷史上韓國究竟和我國有著怎樣的淵源呢?
  • 74年前越南「廢漢字」改拉丁字母,如今怎樣了?這一幕讓國人笑了
    比如說我們很熟悉的日本、韓國、朝鮮等國,很多文化習俗都是從古代中國傳入的。如今,隨著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日漸提高,中國文化又再一次享譽全球,受到許多國家人們的喜愛。很多外國人都開始熱衷於學習中國文化,學漢語、學打麻將,學象棋,學太極拳,甚至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定居來親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