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天馳 文 / 攝)江蘇是民營經濟大省。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骨骼,多年來,江蘇民營經濟以製造業為根基蓬勃發展,在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江蘇十三地市中,被譽為「全國最強地級市」的蘇州對江蘇經濟的貢獻尤為出眾。在這座溫婉的水鄉,勤勞聰慧的蘇州人不僅建起了巧奪天工的蘇州園林,還孕育了多家千億級的民營企業。江蘇11家千億民企中,蘇州企業佔5家,且均是製造業企業,為江蘇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高質量發展的「樣本」。
△ 沙鋼集團某煉鋼車間
【初心】千億民營鋼廠的堅守
發達的製造業是蘇州經濟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所有製造業中,鋼鐵工業被稱為基礎工業,是發展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張家港是蘇州代管的四個縣級市之一,臨江達海,經濟實力不容小覷,舊稱叫「沙洲」,千億級民營鋼鐵企業沙鋼集團的就是因此而命名。1975年建廠的沙鋼,從一個自籌45萬元的軋鋼車間起家的小廠,已經成為年產鋼能力超4000萬噸的「鋼鐵巨頭」。今年,沙鋼連續12年躋身「世界500強」。
2002年,沙鋼成功實施了被歐洲稱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工業搬遷工程,將位於德國萊茵河畔蒂森克虜伯鋼廠整體搬遷到揚子江畔。以沙鋼為原型的工業傳記電影《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中就完整還原了這一鋼鐵史上的壯舉。
作為工業製造的基礎性行業,沙鋼集團的高質量發展並沒有什麼捷徑,靠的是堅守和初心,圍繞主業改革創新。江蘇沙鋼集團董事局常務執行董事陳少慧告訴記者,沙鋼高質量發展的最有力武器是科技創新。想要通過創新創造價值,投入自然不能少,未來五年,僅張家港本部就會投入300億元,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積極研發、生產滿足不同層次市場需求的新產品、新工藝。
在煉鋼車間內,記者幾乎看不見工人,沙鋼已經完全實現自動化冶煉生產。對此,在陳少慧看來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生產效率提高是必然的,但僅僅實現自動化生產並不夠,未來還要探索更智能的生產模式,減輕企業負擔同時提質增效。
△ 恆力集團產線
【逆襲】盛澤鎮上的「千億雙子星」
懷著「鋼鐵報國」的創業初心,沙鋼在蘇州最北端打造出了一座「鋼鐵之城」。而在蘇州最南端的吳江區盛澤鎮展現出的氣質卻相反,這裡因生產綿軟的絲紡品而聞名。如今,盛澤鎮坐擁兩家千億級民營企業,恆力集團和盛虹集團。兩家以紡織起家的企業雙雙躋身「世界500強」,無愧盛澤鎮「綢都」的美稱。
盛澤鎮不僅是蘇州的最南端,也是江蘇的最南端,南接浙江杭州、嘉興,東臨上海,西瀕太湖,早在明清時期就有發達的絲綢織造和繁榮的絲綢貿易。恆力集團和盛虹集團兩大民營企業堪稱「盛澤雙子星」,分別位列「世界500強」第107位和455位。其中,盛虹集團是今年首次進榜,從一家不足百人的村辦小廠到「世界500強」,盛虹走出了一條逆襲之路。
△ 盛虹集團生產車間
28年前,盛虹還只是一家默默無聞的印染企業,最初只是承擔紡織行業中下遊端的其中一環。兢兢業業恪守主業,從而慢慢壯大是很多優秀民營企業的特質,這一點在盛虹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對盛虹來說,他們的發展思路很明確,就是聚焦主業、不斷創新。從印染起家,通過併購、租賃、合作經營等方式穩定前行,形成了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格局。2003年,盛虹開始摸索紡織業的上遊產業,正式進軍化纖行業,從特殊纖維入手,持續投入研發力量,構建出一條從印染、化纖到石化、煉化的新型高端紡織產業鏈。
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一直是盛虹保持高質量發展的前提,而對於對於現階段的盛虹來說,高質量發展還有另一層含義,即綠色發展。盛虹近年來重點打造的「拳頭產品」再生纖維,是一種「變廢為寶」的技術。即將廢棄的塑料瓶回收後,經過多道工序,變成柔軟有彈力的纖維,進而製造各種紡織產品取代傳統的原生纖維。目前,盛虹已成為國內最大的再生纖維供應商。
比盛虹「小兩歲」的恆力集團始建於1994年,總部地點也設在盛澤鎮,兩家企業相距不遠。恆力集團在「江蘇民營企業製造業100強」榜單中高居榜首,是當之無愧的「江蘇製造業最強民企」。
務實與專注,是恆力26年發展歷程中從未摒棄過的態度。恆力立足主業,從最初的小廠成長為一家以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恆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峰表示,恆力高質量發展的重心是圍繞化工全產業鏈為主業進行的,做的是「一滴油到一匹布」的生意。目前,恆力集團擁有全球產能最大的PTA工廠,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纖維生產基地,布局了蘇州、大連、營口、宿遷、南通、瀘州、榆林、惠州八大產業基地。李峰說,恆力不隨便跨界,每次前進都是在相關產業鏈上遊探索的結果。現在是「一滴油到一匹布」,未來我們要做「一塊煤到一匹布」。
△ 亨通自主研發光纖預製棒 亨通集團供圖
【破局】把國外壟斷的技術做出來
技術創新是伴隨著製造業發展的關鍵詞之一,民營企業想要在市場立足,就必須擁有領先的核心技術。但是,如果企業發展被國外壟斷的技術所牽制怎麼辦?蘇州另外兩家千億級民企給出答案就是「自己研發」。
現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刷抖音、看直播,通信服務早已全面覆蓋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從2G到5G,通信產業不斷升級換代,離不開光通信技術的突破。亨通集團作為專注於在通信網絡和能源互通兩大領域提供服務的技術性製造企業,曾被一根小小的光棒卡住了「脖子」。
許多年前,全球光通信核心技術被國外封鎖,中國要用光纖大多依靠進口,市場被國外壟斷,每芯公裡光纖價格超出1200元。價格高也沒有辦法,通信行業吃了沒有核心技術的虧。於是亨通決心自主研發創新。而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摸索,研發人員在屢試屢敗中一點點進步。
2010年,亨通最終完全掌握了製造光纖、光棒的核心技術。中國光纖的價格也降到了幾十元每芯公裡,數億網民也因此享受到了通信行業快速發展帶來的紅利。
擺脫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亨通發展駛向快車道,如今,亨通研製的光纖網絡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超15%,國內市場佔有率25%。央視大型紀錄片《大國重器》的鏡頭也聚焦到亨通集團在海洋、通信、智能製造等方面的科技成就。展示了亨通依靠自主創新、系統集成等技術,為馬爾地夫承建的環島跨海通信工程。
△ 協鑫集團部分矽料產品
協鑫集團也曾陷入過核心技術被國外壟斷同樣的困境。協鑫集團主營業務聚焦新能源、清潔能源及相關產業鏈領域,涉及行業包括環保、能源發電、光伏等。旗下擁有2家A股上市公司和2家H股上市公司,其中,港股上市公司保利協鑫能源從事的是光伏產業鏈上遊端矽材料的生產和研發。
據保利協鑫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劉福介紹,公司從2006年進入矽材料領域,多晶矽的生產是第一道坎,不過公司很快克服了這個難關,開始自主生產多晶矽,現在不僅可以為市場貢獻足量的矽料,還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成本。
然而,對於追求高質量發展的協鑫來說,僅僅打破國外的壟斷還不夠,還要在更高的技術領域布局,顆粒矽就成為了協鑫重點打造的項目。作為全球領先的高效光伏材料研發和製造商,協鑫持續推進科技創新和工藝革新。今年9月和10月,協鑫分別在江蘇徐州和四川樂山開建兩個顆粒矽項目。此次擴產的FBR顆粒矽項目,正是光伏材料革命性產物。
儘管在光伏行業最低谷時期,協鑫在研發上的投入卻始終沒有減弱。用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王東的話說:「我們是技術性企業,科技研發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能,無論是多艱難的時期,研發上的錢一分都不能省。」
2020年上半年,蘇州規上工業總產值1.55萬億元,超過上海、深圳,成為中國製造業第一市。在強有力的製造業帶動下,蘇州民營經濟發展趨勢向好。數據顯示,目前,蘇州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地區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已經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創新創業的主體力量、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創造社會財富的主要來源。今年,蘇州共有28家企業入圍「2020中國製造業民營企業500強」,上榜企業數位列全國第一。
(編輯 陳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