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在第5次拒絕了social之王168的聚餐之後,過了兩周,他發起了第6次周末聚餐邀請。好死不死的我還發了今天不加班表示竊喜的朋友圈。
九點左右,他直接打了電話。加班、來姨媽、發燒,朋友失戀,回老家這些藉口全部書面用了一遍,而我這個腦迴路完全想不出第六種直接電話拒絕的藉口。愁的我一夜都沒睡好。
第二天夜晚的局觥籌交錯,如我所料,環望一周,別人在三言兩語中化距離為友誼,而我果真只認識他一人。回家之後覺得像舉了二百斤的鐵一樣辛苦。
社交一分鐘,充電倆小時。
據統計資料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使工作成功率與個人幸福達成率達85%以上。而我卻討厭各種形式的社交活動,更討厭參加社交飯局。
從小老師就說要應該積極健康開朗活潑。這樣的孩子總能在期末評價裡得到A+,而我們這些就會被老師拉著家長的手說:這孩子吧,沒什麼問題,就是有點內向,不愛跟人說話。
我總是自我安慰我不是最特殊的那一個人,總有人在這個被各種社交裹挾的環境中跟我一樣抗拒跟陌生人交流。
長大後當我讀了周國平曾說過的一句話:
「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願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願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鬆,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人活數十載,總要活成自己舒心的樣子。開始重新理解小學課本上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那句話: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02 話少不等於高冷
節前預約去做指甲,當我踏進那家店,看到小姐姐帶著無比熱情的微笑衝我小跑過來,並拉住我的手的時候,我嗅到了絕望的味道。
「親愛的,你是哪裡人呀?」
「親愛的,你在北京呆多久了呀?」
「親愛的,你覺得這個顏色可以嗎?」
「親愛的,你渴不渴?」
「親愛的,你要是熱的話,可以把衣服脫掉「
.
硬著頭皮在美甲師小姐姐的各種死亡發問中挨了一個小時。我水也沒喝,衣服也沒脫,一系列問題讓我成了上了發條的機器人。
就如《天使愛美麗》中的艾米麗,在孤獨脆弱中堅強成長,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對這個世界的善意。如果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03 我不是內向,只是跟你不熟
最恐懼的事情不是在電梯裡遇見鬼,而是在電梯裡遇見同事,活生生的相顧無言唯有淚兩行,最終只得say hi之後陷入死亡寂靜。
社恐早已經不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將社恐作為關鍵詞搜索,會發現結果從2016年起逐年攀高。大家都在同你一樣,在人堆裡沉默寡言;在陌生人面前冒冷汗;卻又在某些時刻,再某些人面前,猶如話癆。
而那些幫社恐們打上高冷、安靜、難相處標籤的人,只是因為不曾有機會了解,在他們不擅言辭的背後,有一些不想給別人添麻煩的善意,和不願改變自己的堅持。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就像叔本華《一個悲觀主義者的積極思考》說的那樣:
明智的人好像是獨奏一件樂器的音樂家,他沒有其他人幫助而舉行演奏會。不幸的事件如果已經發生,無法改變,我們就不應該再認為事情可能會演變為其他的情況,更不應該的是,認為當初如何就可以避免這件事。因為這種想法會增加自己的苦惱,使事情無法忍受,讓自己成為自討苦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