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被隔離在家,就會發現人和人的區別。內向型人雖然也悶得慌,但還是大多能自得其樂,而外向型人就痛苦一些,因為和人交流是他們的能量來源。
很多人對於內向型人的理解就是「宅」,「害羞」,「不善交際」,這其實是錯的。內向型與外向型的唯一區別,就是他們獲得能量的方式不同。內向型人通過獨處來充電,而外向型人靠與人相處來充電。從這點來看,內向型人甚至要有優勢一些,因為當外界條件不允許與人相處時(比如瘟疫期間的現在),內向型人一樣可以獲得能量。
不善交際和害羞的標籤,只能說明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弱,而能力是可以培養的。有很多優秀的領導者都是內向型,比如Nike的創始人Phil Knight。我在朋友圈發出這段文字後,有朋友留言說「我跟別人說我內向別人都不信」,我特別能理解,因為我也有這樣的經歷。
我是典型的內向型人,小時候也特別害羞,連電話也不敢接。後來在工作中慢慢鍛鍊,就慢慢擴大了自己的舒適圈。出國之前幾年,因為做App的關係,經常接觸不同圈子的人,我反而還很喜歡認識新朋友,因為可以擴大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因為做播客的關係,哪怕是去其他國家旅行,也經常有對我很熟但我完全陌生的朋友約見面,也是一種有趣的體驗。
但我還記得剛來紐西蘭時,那種舉目無親,不敢和人交流的彷徨。處處小心,事事在意,生怕別人笑話,每天活成林黛玉初進大觀園的體驗,勞心費力。現在想想,交流的關鍵,不在於內向外向,不在於語言能力,而是自信與自性。
自信是種mindset,不是能力,有一些技巧可以培養,我也在學習實踐,改天專門聊聊。自性就是「做本真的自己,不要裝」。當年做「i佛珠」時,我找資料,從《六祖壇經》裡看到一句佛偈:「若得自性,即是福田」,至今銘記在心。
寫上面這些的起因,是今天見到一位從英國出差來紐西蘭的同事,雖然他不認識我,我沒多想,主動上前,握手打招呼,自我介紹,寒暄幾句然後回到座位上,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那個三半年前剛來到異國他鄉,連問路也不敢的彷徨狗熊,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