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戴耳機,不怕耳聾啊」...
這樣的吶喊不止來自於你媽。
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2月12日發布的新聞稿表示:
全球12歲至35歲人群的近半數,即11億人面臨喪失聽力的風險,因為他們經常戴耳機收聽個人電子設備上由音樂播放軟體播放的音樂。
《人民日報》也曾報導,每天以超過89分貝聽音樂60分鐘,連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想要知道聽力為什麼會損傷,就要知道耳朵聽到聲音的原理。
耳朵聽到聲音分為四步:
神經衝動沿著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在整個「聽」聲音的過程中,耳蝸內的毛細胞(不是耳朵毛)成為我們聽到聲音的重要助手。
而我們所說的聽力損失,也就是這群「小助手」出了問題。如果經常聽過於強烈的聲音,耳蝸上的毛細胞就會受損。漸漸的,聽力就會下降。
而且這個過程是不可逆的!目前也沒有一種藥物能夠讓它再生。所以,在能聽得見的時候把聲音調小一點吧。
總是說耳機聲音不要太高,那麼多高的聲音才算是低音量呢?
● 1分貝是人類耳朵剛剛能聽到的聲音。
● 20-40分貝大約是人類耳邊的喃喃細語。
● 40-60分貝屬於我們正常的交談聲音。
● 60分貝以上就屬於吵鬧範圍了。
● 而地鐵及公交等嘈雜環境聲音通常在80分貝以上。
歐盟曾出具調查報告稱:戴著耳機聽音樂,耳機聲音超過85分貝,時長超過30分鐘,可能引起暫時性聽力下降。
如果每天超過89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一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
在環境嘈雜時,要聽清耳機裡的聲音,需要在環境音的基礎上增加6分貝。
所以,如果在地鐵或者公交上聽歌,很多人會不由自主調高音量蓋過噪音,此時耳機裡的分貝等級起碼在86分貝以上。
這時候你覺得剛剛好,但其實已經「超標了」!
所謂「60-60」原則是指一種國際公認的保護聽力的方法。
即:使用耳機時,音量一般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能調至更低最好;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則不宜超過60分鐘。
成人每天戴耳機不要超過3~4小時,未成年人不超過2小時,並且每次佩戴耳機30~40分鐘後,就要讓耳朵得到充分休息。
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壓迫耳機,給脆弱的耳部神經造成物理傷害。
當你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繼續聽只會損傷耳朵。
儘量用耳罩式耳機;儘量在安靜的環境下使用耳機;
儘量用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因為主動降噪耳機可以減少聽音樂時的噪音影響,從另一方面幫助我們降低耳機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