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的路上、吵鬧的辦公室、燃脂的健身房中…… 在公共區域,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用耳機為自己營造一種與世隔絕的氛圍。不管是聽音樂、看視頻、客戶發來的語音還是其他神秘內容,耳機在保護自己隱私的同時也避免了對別人的幹擾。
可以說耳機是人人必備的一件可穿戴設備。
但是相信大家也聽說過戴耳機會傷聽力的說法,原理似乎還挺科學,甚至已經有大量的調查研究證明,年輕一代人的聽力平均水平遠低於他們的長輩。
如何聽到
記得念書的時候小淙看到一個妹子戴著耳機,我問她在聽什麼,她大方地摘下一隻耳機遞給我。想想還挺浪漫,於是我欣然接受,坐在她身旁並戴上耳機。
我平平無奇的一生從未有過如此震撼的感受,以至於丟掉耳機後腦海中依然縈繞著「動次打次」。
簡單來說聲音要被我們聽到需要經過耳道 - 聽小骨 –耳蝸 - 蝸神經 - 大腦。耳蝸是一個充滿淋巴液的螺旋管,在淋巴液中有很多細小的毛細胞,當聲音來到耳蝸,淋巴液震動,這些毛細胞就像海藻一樣擺動將聲音處理成神經電子信號傳遞給大腦。每個人出生時的耳蝸內大約有 16,000 個毛細胞,誰先用完誰先走。
根據我們聽到的聲音大小不同,這些小毛細胞擺動幅度也不同。它們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凋亡,所以老年人聽力往往不好。
顯微鏡下的小毛細胞現在大家知道了,當我們每天戴著耳機聽音樂時不光自己嗨,耳朵裡的毛細胞也會跟著嗨。如果我們一直聽大音量的勁爆音樂,這些小毛細胞就會不斷搖擺,最終精疲力竭而亡。毛細胞就像頭髮一樣,沒了就沒了,無法再生。聽力殺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15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將近 50% 的 12-35 歲年輕人的耳機音量都是不安全的。全球約有 11 億年輕人聽力受損。
音量以分貝為單位進行測量。根據美國耳聾和其他溝通障礙研究所的數據,75 分貝或以下的音量是安全的,不會對聽力造成損害。但我們的耳機可以發出的最大音量通常在 85 至 110 分貝之間。
與耳機無關,任何超過 75 分貝聲音都可能傷害我們的聽力。可能有朋友會說:我明明長期大音量使用耳機,為什麼聽力依然不差呢?
哈佛醫學院的耳鼻喉科學教授利伯曼(Liberman)解釋,存在一種「隱性聽力損失」的可能。之所以稱為「隱性」,是因為傳統方法無法檢測到它。一個人在嘈雜的餐廳也能聽清楚朋友說的話,但他的小毛細胞可能已經損失 70%。聽力不是瞬間下降的,人類的適應能力極強,目前的聽力損失並沒有到達聽力檢測閾值,但等到發現時已經無法挽回。
難點在於我們很難判斷音量是不是過了。專家建議使用耳機時應該遵循 6 分原則,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手機音量有 10 個檔位,那你使用耳機時最高只能用 6 檔。只能用耳機 60% 的功力。一些手機有音量警告
而如果長期處於 80 分貝以上的環境中,例如工地、車站、機場等,就應該尋求主動屏蔽噪音,例如使用降噪耳機、耳塞等工具來保護聽力。那種耳機好
很多朋友認為入耳式耳機比較傷聽力,因為這讓他們的耳朵痛,但多半是因為耳塞頭的大小不合適。研究表明入耳式耳機比平頭耳機對聽力更好。
並不是兩種工作模式不同,真正的原因是在嘈雜環境中普通平頭耳機無法有效隔絕外界音源,想要聽清楚耳機裡的聲音就必須從增大音量,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置於危險的環境。
而入耳式耳機,甚至降噪耳機的耳塞設計可以有效隔絕外界音源,實際使用中的音量並不會很大。頭戴式耳機同理。
所以,主動降噪耳機對聽力更好,在喧鬧的地鐵裡也只需要 30% 的音量就能聽清。但是佩戴入耳式耳機也需要注意,耳道長期處於密閉的加上耳機反覆摩擦可能會滋生細菌。通常建議連續使用 60 分鐘後休息 10 分鐘。
另外現在有些朋友喜歡聽 ASMR 睡覺,非常不建議大家戴著耳機睡覺,因為可能會被耳機線纏住窒息而死。
什麼?你戴無線耳機?前面也說了耳機會改變耳道的環境,滋生細菌。你倒是休息了,小毛細胞卻在加班工作,最終它們會因晝夜加班而猝死。更麻煩的是晚上睡覺耳機可能會有一邊脫落,一隻耳朵沒有聲音,另一隻耳朵有聲音,最終兩隻耳朵的聽力會失衡,今後再也做不到一隻耳朵進一隻耳朵出了。
如果真的需要隔音保證睡眠質量,請使用專業的隔音耳塞。
最後,希望妹子沒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