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堯
保爾村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金陽縣西北部,村裡有建檔立卡貧困戶92戶、403人,多年來,全村農作物以苦蕎、燕麥、土豆等傳統作物為主,經濟效益低下;部分農戶零星散養了牛、羊、豬等,養殖方式粗放且不成規模,難有經濟效益。2015年,州民政局確定定點幫扶該村,先後派出兩名民政系統幹部任駐村第一書記,又從局裡抽調多名年輕、精幹幫扶隊員組成駐村幫扶工作隊,全脫產駐村開展工作。到2017年底,保爾村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脫貧不脫鉤,幫扶不鬆勁。駐村幫扶工作隊著眼鞏固脫貧成果,持續加碼推動全村產業多元發展、壯大,讓這個彝家山村的脫貧新生活充滿希望與幸福。
多元產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16年,工作隊推動實施了「高山生態黑豬養殖項目」,鼓勵村民自發採購能繁母豬,待母豬長成產崽後,按照每頭母豬1500元的標準兌現補貼。到2018年底,全村母豬存欄220頭,年仔豬出欄4000多頭,創收100多萬元。
就在養殖項目初見成效時,2019年的豬瘟疫情導致黑豬大量死亡,到年底僅存43頭,項目遭到重挫。為改變現狀,工作隊積極協調資金,不到一個月,先後跑遍美姑、昭覺及金陽縣城附近村莊,收購138頭基礎母豬,為受豬瘟影響的農戶重新補苗。
曲木日且夫妻倆有6個孩子,家庭負擔較重,工作隊特意為他家送去兩頭基礎母豬,加上去年送去的一頭,已有3頭基礎母豬。
「去年,我們為曲木日且家送去的那頭母豬已經下了14隻豬仔,很快就可以出售,他家今年光靠這頭母豬就能有近3萬元的收入。」工作隊表示,目前全村142戶農戶都養殖了1頭以上的基礎母豬,下半年基礎母豬進入繁殖期,就能再次見效。
吃一塹,長一智。豬瘟事件讓工作隊深刻認識到產業多元化的重要性。鑑於傳統作物經濟效益較低,工作隊就積極動員村民開展「一年兩季」高山蔬菜種植,促進農業結構轉型升級。2018年,保爾村建立50畝「一年兩季」蓮花白(當地對圓白菜的叫法)種植示範地,僅夏季種植就產出蓮花白18萬斤。駐村工作隊與收購方達成協議,為群眾提供產銷「一條龍」服務,幫種植戶創收12萬餘元,畝產值達2500元。
2019年,經過品質改良後,蓮花白產量高達40萬斤。工作隊提前在西昌、成都等地多個市場跑銷路、談價格,最終40萬斤蓮花白全部售罄,村民總收入達15.6萬元。為形成穩定的銷路,工作隊多方聯繫,幫助保爾村與成都蒙陽物流中心達成長期合作關係。有了這個「定心丸」,村民積極性更高了。2020年,除了集中示範種植外,村民還自發種植了30畝蓮花白。
多元發展無止境。在充分考察和調研的基礎上,工作隊又看中了「大紅袍」花椒種植,一幅扶持全村開展「大紅袍」花椒規模種植的藍圖徐徐展開。如今,近6萬株、戶均1畝的「大紅袍」花椒不僅扮靚了保爾村的荒山,還將成為村民增收的又一渠道。
培育信心,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長期以來,保爾村的集體經濟一直不溫不火。工作隊認為,要抓好村集體經濟,關鍵在於創新管理模式和找準管理人員。
2018年,工作隊熱情動員長期在外務工的村民阿如史博回村創業,牽頭成立「金陽縣俄吉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試種高山大蒜,當年就創收14萬元,為貧困村民帶來8萬元的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種植大蒜獲得成功後,阿如史博又瞄準規模化養殖牛羊項目,自籌資金38萬元在村裡建起現代化養殖圈舍。
為帶動村民發展種植養殖業,2019年,工作隊提出「村集體經濟+致富帶頭人」模式,爭取州民政局投入扶持資金10萬元,指導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致富帶頭人共同出資,開展高山生態黃牛、綿羊養殖項目,雙方按照入股比例分紅。
按照協議,日常經營管理由致富帶頭人成立的專業合作社負責,由其聘請專業人員進行項目經營管理。村「兩委」代表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程監督項目運營,並提供用地協調、爭取國家政策支持等幫助。
隨後,工作隊支持阿如史博承包了186畝山地建起牧場,配備飼料加工機、碎草機等設備,採取「放牧+補飼」模式,養殖黃牛30頭、綿羊100隻,年底黃牛全部出售,盈利8萬元,為村集體經濟創收8000元。而最初的100隻綿羊經過短短幾個月發展存欄就達216隻,今年初已售出綿羊100隻,創收18萬元。目前存欄120隻,預計年終盈利在20萬元左右。
阿如史博並沒有沾沾自喜、滿足現狀,他又辦起了養雞場,引進孵化器孵化雞苗。「下一步,我還要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力爭年創收額在50萬元以上,為全村帶來更多效益。」展望未來,阿如史博充滿信心。
截至目前,工作隊已在全村培養致富帶頭人10餘戶。
精準施策,扶出彝家山村新生活
在阿如史博的養雞場內,54歲的村民曲木拉坡不禁感嘆:「現在政策好啊,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曲木拉坡一家三口,女兒讀初中。作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2016年,他因患間歇性精神疾病,一度導致整個家庭陷入崩潰邊緣。所幸工作隊第一時間介入,協調幫扶住院治療,使他的病情得以好轉。
2018年3月,曲木拉坡再次發病,工作隊連夜將他送到醫院住院治療,並為他墊付醫療費用4800元。經過兩個月的治療,曲木拉坡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如今,恢復正常的曲木拉坡受僱到阿如史博的養殖場,給雞、羊餵食,為圈舍消毒,每天收入60多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2019年,90後小夥阿米爾丈因擅長水電維修,被聘為金陽縣依達鄉保爾村「1+N」互助養老協理員。他的任務是,定期全覆蓋走訪保爾村60周歲以上孤寡老人,幫助整理日常家務、生病送醫、代購藥品、探望撫恤和解決其他日常生活困難。阿米爾丈為此每月能領到1500元的報酬。
為了化解老年群體面臨的困難,工作隊在保爾村推動「1+N」互助養老工作,指導保爾村成立「1+N」農村互助養老協會,以自我保障、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互助照料的形式,解決老年人日間生活照料、情感交流、文體娛樂、精神慰藉等問題。如今,春幫種、夏幫管、秋幫收、冬幫儲,助醫、助養、助購、助暖等養老服務,已走入全村69名60周歲以上老年人家中,老人們「不離村、不離家」也能安享晚年。
為進一步優化保爾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工作隊還積極推進實施水利工程改造,解決了蓮花白種植示範地用水問題;協調投入資金為每個村民小組修建一個曬壩,既方便村民生產生活,又為村民娛樂休閒提供了場地。
如今,在涼山州民政局駐村幫扶工作隊的悉心幫扶下,曾經的邊遠貧困山村已經華麗轉身。在這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麗幸福的鄉村圖畫:整齊美觀的彝家新寨一派安靜祥和,平坦的通村硬化路蜿蜒伸向大山,連片的農作物、經濟作物在田地裡茂盛生長,村民餵養的豬牛羊成群結隊,村民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