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牡丹皮
別名:丹皮
採收加工:種子播種生長4-6年,分株繁殖3-年收穫,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地上部枯萎將根挖起,去泥、鬚根,趁鮮抽出木心,曬乾,即為原丹皮。刮去丹皮後,去除木心者,稱刮丹皮。
藥用部位:根皮
產地:全國
科:毛茛科
原植物:牡丹
植物情況:落葉小灌木
高1-2m。根粗大。莖直立,枝粗壯,樹皮黑灰色。
葉互生,紙質;葉柄長5-11cm,無毛;葉通常為二回三出複葉,或二回羽狀複葉,近技項的葉為三小葉,頂生小葉常深3裂,長7-8cm,寬5.5-7cm,裂片2-3淺裂或不裂,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有時被白粉,沿葉脈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cm;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cm,寬2.5-4cm,2-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
花兩性,單生枝項,直徑10-20cm;花梗長4-6cm;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寬卵形,大小不等,綠色,宿存;花瓣5,或為重瓣,倒卵形,長5-8cm,寬4.2-6cm,先端呈不規則的波狀,紫色、紅色、粉紅色、玫瑰色、黃色、豆綠色或白色,變異很大;雄蕊多數,長l-1.7cm,花絲亦具紫紅等色,花葯黃色;花盤杯狀,草質,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裹心皮,在心皮成熟時裂開;心皮5,稀更多,離生,綠色,密被柔毛。
蓇葖果長圓形,腹縫線開裂,密被黃褐色硬毛。花期4-5月,果期6-7月。
牡丹皮藥材性狀:
1)原丹皮根皮呈簡狀、半筒狀或破碎成片狀,有縱剖開的裂隙,兩面多向內捲曲,長5-20cm,直徑0.1-1.5cm,厚0.l-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紫褐色,粗皮脫落處顯粉紅色,有微突起的長圓形橫生皮孔及支根除去後的殘跡;內表面棕色或淡灰黃色,有細縱紋,常見發亮的銀星(牡丹酚結晶)。質硬而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顯粉性,外層灰褐色,內層粉白或淡粉紅色,略有圓形環紋。有特殊濃厚香氣,味微苦涼,嚼之發澀,稍有麻舌感。
鳳丹↓
鳳丹結晶↓
(2)刮丹皮外表有刀刮傷痕,表面紅棕色或粉黃色,有多數包淺的橫生疤痕及支根殘跡,並有極少數灰褐色斑點,系未去淨之粗皮。
【商品名】:原丹皮:又名丹皮、牡丹皮、連丹皮。為植物牡丹未刮去外皮的較粗大的根皮。
細丹皮:為選過原丹皮後,下餘的較細者。
骨丹皮:為細丹皮未抽去木心者。
刮丹皮:又名粉丹皮。為植物牡丹根皮刮去外皮者。
鳳丹皮:又名鳳丹。為產於安徽銅陵地區鳳凰山者。品質最優。
瑤丹皮:又名瑤丹、姚丹。為產於安徽南陵地區者。品質亦優。
川丹皮:又名墊丹。為產於四川省墊江、灌縣者
優等品以條粗長,皮厚,無木心,斷麵粉白色,粉性足,亮銀星多,香氣濃者為佳。
牡丹皮藥性:
【本經中品 牡丹 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瘈瘲,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藏,療癰瘡。鹿韭 鼠姑。】
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達木鬱而清風,行瘀血而洩熱,排癰疽之膿血,化臟腑之症瘕。
《金匱》腎氣丸(方在地黃),用之治消渴,小便反多。以肝木藏血而性疏洩,木鬱血凝,不能疏洩水道,風生而燥盛,故上為消渴而下為淋澀;及其積鬱怒發,一洩而不藏,則膀胱失約而小便不禁。丹皮行血清風,調通塞之宜也。
鱉甲煎丸(方在鱉甲),用之治久瘧而為症瘕。桂枝茯苓丸(方在桂枝),用之治妊娠,宿有症瘕。溫經湯(方在茱萸),用之治帶下,瘀血在腹。大黃牡丹皮湯(方在大黃),用之治腸癰膿成,其脈洪數。以其消症瘀而排膿血也。
牡丹皮辛涼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症,洩鬱熱而清風燥。緣血統於肝,肝木遏陷,血脈不行,以致瘀澀而生風熱。血行瘀散,則木達風清,肝熱自退也。其諸主治:通經脈,下胞胎,清血熱,涼骨蒸,止吐衄,斷淋瀝,安撲損,續折傷,除癩風,消偏墜。
【產地】牡丹處處皆有,庭院亦多種植之,花開美麗而大,為群花之王,色有紅白紫等。其根部之皮入藥。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或作性溫),無毒。
【主治】丹皮為理血要藥,功能清伏火,涼血熱,通月經,排瘀血。主治胎前產後,冷熱氣血之病,為女科良劑。
【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腰痛,風噤癲疾。
【甄權】治冷氣,散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
【大明】通關腠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痺,治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
【元素】治神智不足無汗之谷蒸,衄血吐血。
【容川】其色味如紅花,而根性主下達,與花不同,故主內及洩中下焦之血。氣屬陽,血屬陰,瘀血阻氣,則陽不入陰,蒸熱汗出,宜破其血,使氣得入於血中,則不壅熱,丹皮主之。氣通則熱不蒸,此為治熱之變法也。色赤味苦,瀉火,即能瀉血。
【靈胎】疏肝氣,通經脈。
【用量】普通一錢至三錢。
【禁忌】入血涼血能行血,凡女子血崩,及經血過期不盡,均忌與行血藥同用。忌蒜及芫荽鐵器。"
"【炮製】 牡丹皮:揀去雜質,除去木心,洗淨,潤透,切片,晾乾。炒丹皮:將丹皮片入熱鍋內,不斷翻炒至略有黃色焦斑時,取出,涼透。丹皮炭:取牡丹皮片入鍋內,以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為度,噴淋清水,取出,涼透。
【性味】 辛苦;涼;微寒
【歸經】 心;肝;腎;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活血散瘀。主溫熱病熱入血分;發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後期熱伏陰分發熱;陰虛骨蒸潮熱;血滯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扑傷痛;風溼熱痺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入丸、散。
【注意】
1.血虛有寒,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服。
2.《本經逢原》:自汗多者勿用,為能走洩津液也。痘疹初起勿用,為其性專散血,不無根腳散闊之慮。
3.《得配本草》:胃氣虛寒,相火衰者,勿用。
【各家論述】 1.張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須與青蒿子、天麥門冬、沙參、地黃、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屬同用,始得其力。
2.李杲: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
3.《本草綱目》:牡丹皮,治手足少陰、厥陰四經血分伏火。蓋伏火即陰火也,陰火即相火也,古方惟以此治相火,故仲景腎氣丸用之。後人乃專以黃櫱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4.《本草經疏》:牡丹皮,其味苦而微辛,其氣寒而無毒,辛以散結聚,苦寒除血熱,入血分,涼血熱之要藥也。寒熱者,陰虛血熱之候也。中風瘛瘲、痙、驚癇,皆陰虛內熱,營血不足之故。熱去則血涼,涼則新血生、陰氣復,陰氣復則火不炎而無因熱生風之證矣,故悉主之。癰瘡者,熱壅血瘀而成也。涼血行血,故療癰瘡。辛能散血,苦能瀉熱,故能除血分邪氣,及症堅瘀血留舍腸胃。髒屬陰而藏精,喜清而惡熱,熱除則五臟自安矣。《別錄》並主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者,洩熱涼血之功也。甄權又主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此皆血因熱而枯之候也。血中伏火,非此不除,故治骨蒸無汗,及小兒天行痘瘡,血熱。東垣謂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亦此意也。
5.《本草匯言》:沈拜可先生曰:按《深師方》用牡丹皮,同當歸、熟地則補血;同莪朮、桃仁則破血;同生地、芩、連則涼血;同肉桂、炮姜則暖血;同川芎、白芍藥則調血;同牛膝、紅花則活血;同枸杞、阿膠則生血;同香附、牛膝、歸、芎,又能調氣而和血。若夫陰中之火,非配知母、白芍藥不能去;產後諸疾,非配歸、芎、益母不能行。又欲順氣疏肝,和以青皮、柴胡;達痰開鬱,和以貝母、半夏。若用於瘍科排膿、託毒、涼血之際,必協乳香、沒藥、白芷、羌活、連翹、金銀花輩,乃有濟也。牡丹皮,清心,養腎,和肝,利包絡,並治四經血分伏火。血中氣藥也。善治女人經脈不通,及產後惡血不止。又治衄血吐血,崩漏淋血,跌扑瘀血,凡一切血氣為病,統能治之。蓋其氣香,香可以調氣而行血;其味苦,苦可以下氣而止血;其性涼,涼可以和血而生血;其味又辛,辛可以推陳血,而致新血也。故甄權方治女人血因熱而將枯,腰脊疼痛,夜熱煩渴,用四物重加牡丹皮最驗。又古方用此以治相火攻衝,陰虛發熱。又按《本經》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諸症,總屬血分為眚。然寒熱,中風,此指傷寒熱入血室之中風,非指老人氣虛痰厥之中風也。其文先之以寒熱二字,繼之以瘛瘲驚癇可知已,況瘛瘲、驚癇,正血得熱而變現,寒熱又屬少陽所主者也。6.《本草正》:丹皮,赤者行性多,白者行性緩,總之,性味和緩,原無補性。但其微涼辛,能和血、涼血、生血,除煩熱,善行血滯。滯去而鬱熱自解,故亦退熱。用此者,用其行血滯而不峻。
7.《得配本草》:丹皮、川柏,皆除水中之火,然一清燥火,一降邪火,判不相合。蓋腎惡燥,燥則水不歸元,宜用辛以潤之,涼以清之,丹皮為力;腎欲堅,以火傷之則不堅,宜從其性以補之,川柏為使。
8.《本草求真》:世人專以黃柏治相火,而不知丹皮之功更勝。蓋黃柏苦寒而燥,初則傷胃,久則傷陽,苦燥之性徒存,而補陰之功絕少,丹皮能瀉陰中之火,使火退而陰生,所以入足少陰而佐滋補之用,較之黃柏不啻霄壤矣。
9.重慶堂隨筆》:丹皮雖非熱藥,而氣香味辛,為血中氣藥,專於行血破瘀,故能墮胎,消癖。所謂能止血者,瘀去則新血自安,非丹皮真能止血也。血虛而感風寒者,可用以發汗,若無瘀而血熱妄行,及血虛而無外感者,皆不可用,惟入於養陰劑中,則陰藥藉以宣行而不滯,並可收其涼血之功,故陰虛熱入血分而患赤痢者,最為妙品。然氣香而濁,極易作嘔,胃弱者服之即吐。諸家《本草》皆未言及,用者審之。
10.《本經疏證》:牡丹皮入心,通血脈中壅滯與桂枝頗同,特桂枝氣溫,故所通者血脈中寒滯,牡丹皮氣寒,故所通者血脈中熱結。
1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療癰瘡。12.《名醫別錄》: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
13.《藥性論》:治冷氣,散諸痛,治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疼。
14.《日華子本草》:除邪氣,悅色,通關腠血脈,排膿,通月經,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痺,落胎下胞,產後一切冷熱血氣。
15.《珍珠囊》:治腸胃積血、衄血、吐血,無汗骨蒸。
16.《滇南本草》:破血,行(血)消症瘕之疾,除血分之熱。
17.《醫學入門》:瀉伏火,養真血氣,破結蓄。
18.《本草綱目》: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夏至開穴: 6月21日-7月10日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8月9日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
伏後加強:8月20日-8月29
冬病夏治的三伏貼
正在做活動
商城價50/盒(30貼),現40/盒
重要的是:買二贈一,買五贈三
一個專門教你用中醫和中藥來養生的公眾號30萬中醫愛好者的聊天群掃描下面二維碼進群
▲長按二維碼「識別」添加
藥材說明書:傳播中藥養生知識,弘揚傳統中藥文化!三百種中藥功效食用方法查詢!介紹中藥養生典籍、時令養生、膳食養生及日常生活用藥常識。
戳這裡,立即進入我們家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