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絕學:一味牡丹皮,其中奧秘這麼多!

2021-02-07 悅讀中醫


小編導讀

牡丹雍容華貴,劉禹錫在《賞牡丹》中寫到: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早在唐朝,牡丹就已被推崇到「國花」的地位,以其國色天香贏得唐代人的喜愛,更有許多吟詠牡丹的絕世之作千古流傳。牡丹不僅花色迷人,牡丹皮還是中藥一味,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退虛熱等的功效。關於牡丹皮的具體運用,歷代名醫的研究從未停歇,並發現其中暗含很多奧秘,今且一起來看看!


牡丹,味辛寒。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臟,治癰瘡。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神農本草經·中經》)

牡丹皮氣寒味苦,治腸胃積血,及衄血、吐血必用之藥,是犀角地黃湯中一味也。《主治秘要》云:辛苦,陰中之陽,涼骨熱。銼用。

(金·張元素《醫學啟源·卷之下·用藥備旨》)

牡丹皮治血中伏火,能升發陷伏之邪外散,故主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等證。癥瘕堅聚,瘀血留舍腸胃、五臟,陰虛吐血、衄血,並無汗骨蒸必用之。

(元·滑壽《麻疹全書·各種藥物逐細詳註》)

牡丹皮中品之下,臣。寒。氣味苦、辛。無毒。陰中微陽。入手厥陰、足少陰經。

發明曰:牡丹皮苦寒,瀉陰中之火,能養真血而去壞血;苦而無辛,能固真氣而行結氣。蓋血之所患者火也,惟能瀉陰火,故本草治吐衄血為必用之藥,所謂養真血也;去瘀血留舍

於腸胃者,去壞血也,壞血去而真血自生矣。又云:中風瘛瘲、痓、驚癇風噤、寒熱邪氣、頭痛癥瘕、癰瘡五勞、骨熱腰痛,又女子經閉、血瀝腰痛,皆榮中血少而熱,氣鬱結,真氣日耗也。今苦以洩火,辛以散邪,則結氣行而真氣亦固矣。要之,滋陰養血必用之藥也。此能治無汗之骨蒸,地骨皮除有汗之骨蒸也。易老治神志不足。神屬心,志屬腎,故天王補心丸用之補心,八味丸中用之補心腎也。採用根上皮。

(明·皇甫嵩《本草發明·卷之二·草部上》)

牡丹皮色赤,氣味辛寒,血分之藥也。不緣子生,故名曰牡。陰中之陽,升也。其味辛,故主發散中風寒熱邪氣,除癥堅瘀血,寒能涼血,故主瘛瘲驚癇。凡骨蒸勞熱、癰腫瘡瘍,丹皮為要藥。若吐血衄血,大非所宜,以其上升故也。元如曰:若因風寒而衄血者宜之,如陰火上炎者大忌。

(清·張志聰《侶山堂類辯·卷下》)

丹皮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入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氣味降多於升,陰也。寒水太陽經行身之表而為外藩者也,太陽陰虛則皮毛不密而外藩不固,表邪外入而寒熱矣;其主之者,氣寒可以清熱,味辛可以散寒解表也。肝者風木之髒也,肺經不能制肝,肝風夾濁火上逆,中風、瘛瘲、驚癇之症生矣;丹皮辛寒,益肺平肝,肝不升而肺氣降,諸症平矣。小腸者受盛之官,與心為表裡,心主血,血熱下注,留舍小腸,瘀積成瘕,形堅可徵;丹皮寒可清熱,辛可散結,所以入小腸而除瘕也。五臟藏陰者也,辛寒清血,血清陰足而藏安也。榮血逆於肉裡,乃生癰瘡;丹皮辛寒,可以散血熱,所以和榮而療癰瘡也。

(清·葉天士《本草經解·卷二·草部下》)

主寒熱、中風瘛瘲、痙、驚癇邪氣,皆肝氣所發之疾。除癥堅、瘀血留舍腸胃,色赤走血,氣香能消散也。安五臟,五臟皆血氣所留止,血氣和則無不利矣。療癰瘡,清血家之毒火。牡丹為花中之王,乃木氣之最榮澤者,故能疏養肝氣、和通經脈,與芍藥功頗近。但芍藥微主斂而牡丹微主散,則以芍藥味勝,牡丹氣勝,味屬陰而氣屬陽也。

(清·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中品》)

牡丹皮,入包絡、腎經,治無汗骨蒸,與地骨皮入腎、三焦經,治有汗骨蒸稍異。神不足者心,志不足者腎,故腎氣丸用之。又治腸胃積血及吐血、衄血,故犀角地黃湯用之。若血分伏火,即心與包絡、肝、腎之相火也,世但治以知、柏,而不知牡丹皮之功更勝。但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並忌與行血藥同用。

(清·閔鉞《本草詳節·卷之一·草部》)


本文選自《名醫藥論輯義》(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侯樹平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源於網絡。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仲聖說藥 | 一味牡丹皮,其中奧秘這麼多!
    1.張元素:牡丹皮,治神志不足,神不足者手少陰,志不足者足少陰,故仲景八味丸用之,能瀉陰中之火。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治無汗骨蒸;地骨皮(入)足少陰、手少陽,治有汗骨蒸也。牡丹皮治無汗之骨蒸,須與青蒿子、天麥門冬、沙參、地黃、五味子、牛膝、枸杞之屬同用,始得其力。2.李杲:心虛腸胃積熱,心火熾甚,心氣不足者,以牡丹皮為君。
  • 每天學一味中藥,牡丹皮!
    1、治腎虛腰痛:牡丹皮、萆薢、白朮、桂(去粗皮)等分。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9克,溫酒調下。(《聖濟總錄》牡丹散)2、治痛經:牡丹皮6~9克,仙鶴草、六月雪、槐花各9~12克。水煎,衝黃酒、紅糖,經行時早晚空腹服。忌食酸、辣、芥菜。(《青島中草藥手冊》)3、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30克。上二味治下篩,酒服1克,血化為水。
  • 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牡丹皮的食用方法有哪些
    說起牡丹皮,它可不是牡丹的花朵,而是牡丹花朵根部的表皮,是一種中醫在活血散瘀、抗菌消炎、增強身體免疫力上常用到的中藥材,又叫丹皮、粉丹皮、木芍藥、條丹皮等等。別看它是植物的表皮,實際上它還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像煲湯、燉食物時都可以加入一些牡丹皮,整體調理功效也是很好的。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牡丹皮的食用方法有哪些吧!
  • 每天學一味中藥,番瀉葉!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❺每天學一味中藥,地骨皮!❻不論脾有病,胃有病,一味特效中藥,讓你從此不再有脾胃病!❼手腳冰冷是一種病,比起一般的頭疼腦熱更具威脅!❽每天學一味中藥,牡丹皮!❾男人的龍脈,女人的鳳骨!脊柱不好,性命難保!
  • 每天學一味中藥—鉤藤
    又這麼翻宅亂起來?這還像個人家嗎?矮牆淺屋的,難道都不怕笑話嗎?」金桂將矛頭直指薛姨媽,寶釵幫助說了一句,金桂又將矛頭指向寶釵,語言十分難聽。寶釵千金貴體,溫柔達禮,見這光景又羞、又氣、又疼,因愛母親又勸慰了一句。誰知金桂更加行蠻,說寶釵「行點兒好罷。別修的像我嫁個糊塗行子,守活寡。那就是活活的現了眼了!」薛姨媽萬分氣憤地說:「不是我護著自己的女兒,她句句勸你,你句句慪她。
  • 每天學一味中藥,荷葉!
    節上生葉,露出水面;葉柄著生於葉背中央,粗壯,圓柱形,多刺;葉片圓形,直徑25~90釐米,全緣或稍呈波狀,上麵粉綠色,下面葉脈從中央射出,有1~2次叉狀分枝。(《綱目》)4、治吐血、咯血:荷葉不拘多少,上一味,焙乾,搗羅為散,米飲調下6克。(《聖濟總錄》青金散)5、治陽乘於陰,以致吐血、衄血: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黃各等分。上研,雞丸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婦人良方》四生丸)6、治產後崩中不止:荷葉30克(七月七日者),鹿角膠60克,搗碎炒令黃燥。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6克。
  • 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 牡丹皮的食用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當保健食材工人們服用,那麼牡丹皮有哪些功效與作用呢?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 1、清熱涼血牡丹皮是一種性質寒涼的中藥材,它能清理人體內的熱毒,並能防止熱毒入侵,對人類因熱毒過重導致的血熱和高熱以及發斑發疹等症都有特別明顯的治療作用,在治療的時候可以把它與生地和地骨皮等中藥材搭配在一起煎湯服用
  • 中藥材:牡丹皮
    牡丹皮藥材性狀: 1)原丹皮根皮呈簡狀、半筒狀或破碎成片狀,有縱剖開的裂隙,兩面多向內捲曲,長5-20cm,直徑0.1-1.5cm,厚0.l-0.4cm。外表面灰褐色或紫褐色,粗皮脫落處顯粉紅色,有微突起的長圓形橫生皮孔及支根除去後的殘跡;內表面棕色或淡灰黃色,有細縱紋,常見發亮的銀星(牡丹酚結晶)。
  • 每天學一味中藥,黃芩!
    莖四稜形,自基部分枝多而細,基部稍木化。葉交互對生,近無柄,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邊緣有不明顯的圓齒或全緣,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被下陷的腺點。(《蘭室秘藏》小清空膏)④治胃經有熱,牙齦作腫,出血不上:黃芩、黃連、生地黃、牡丹皮、升麻、石膏各3克。水煎,食後服。(《外科正宗》清胃散)⑤治胎熱不安:用黃芩、白朮各等分。俱微炒,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9克,白湯下。(《丹溪纂要》)
  • 藥材 | 牡丹皮
    【中藥名】牡丹皮mudanpi【別名】丹皮、木芍藥、洛陽花。【英文名】MoutanCortex。【藥用部位】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根皮。【植物形態】落葉小灌木,高1~2米。根圓柱形,外皮灰褐或紫棕色,有香氣。
  • 牡丹皮的功效與作用
    牡丹皮,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牡丹乾燥根皮。產於安徽、山東等地。秋季採挖根部,除去細根,剝取根皮,曬乾。生用或炒用。《本草綱目》:「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後人乃專以黃櫱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勝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補,人亦罕悟,宜分別之。」
  • 每日學一味中藥:合歡皮
    :款冬花每日學一味中藥:洋金花每日學一味中藥:矮地茶每日學一味中藥:葶藶子每日學一味中藥:苦杏仁每日學一味中藥:馬兜鈴每日學一味中藥:紫苑每日學一味中藥:百部每日學一味中藥:白前每日學一味中藥:野馬追每日學一味中藥:白屈菜
  • 每天一味中藥 鉤藤
    小指月恍然大悟說,原來鉤藤息風止痙.平肝清熱是這麼來的,而天麻鉤藤飲用鉤藤也是幫助身體氣機轉個彎,把血脈上衝之勢引導下來。把高血壓轉回來。有個病人頭脹頭痛,眼目昏花,血壓高,一發脾氣就耳鳴眩暈加重。爺爺說,這是肝陽上亢,用一味鉤滕就能平肝潛陽。
  • 每天一味中藥 鉤藤
    小指月恍然大悟說,原來鉤藤息風止痙.平肝清熱是這麼來的,而天麻鉤藤飲用鉤藤也是幫助身體氣機轉個彎,把血脈上衝之勢引導下來。把高血壓轉回來。有個病人頭脹頭痛,眼目昏花,血壓高,一發脾氣就耳鳴眩暈加重。爺爺說,這是肝陽上亢,用一味鉤滕就能平肝潛陽。
  • 每天學一味中藥——安息香
    圓錐花序,或漸縮小成總狀花序,花多,白色。子房半下位。果實近球形,直徑10~12毫米,頂端有細小的喙,外面密被灰色星狀茸毛。種子卵形,慄褐色,密被小瘤狀突起或星狀毛。花期4~6月,果期8~10月。生於氣候溫暖、較潮溼、土層深厚的山坡、山谷、疏林中或林緣。分布於雲南、廣西、廣東等地。樹幹自然損傷或於夏、秋季割裂樹幹,收集流出的樹脂,陰乾。
  • 每日學一味中藥:九龍藤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止咳平喘藥每日學一味中藥:千日紅每日學一味中藥:昆布每日學一味中藥:滿山紅每日學一味中藥:胡頹子葉每日學一味中藥:枇杷葉每日學一味中藥:牡荊葉每日學一味中藥:龍脷葉>每日學一味中藥:款冬花每日學一味中藥:洋金花每日學一味中藥:矮地茶每日學一味中藥:葶藶子每日學一味中藥:苦杏仁每日學一味中藥:馬兜鈴每日學一味中藥:紫苑每日學一味中藥:百部每日學一味中藥:白前每日學一味中藥:野馬追每日學一味中藥:白屈菜
  • 【中藥學堂】牡丹皮
    相關名丹皮、粉丹皮、牡丹皮、花王、洛陽花、花相、木芍藥產地主產安徽、四川、河南及山東等省。主為栽培品。採收加工秋季採挖根部,除去細根和泥沙,剝取根皮,曬乾或刮去粗皮,除去木心,曬乾。前者習稱連丹皮,後者習稱刮丹皮。
  • 每天學一味中藥——燕窩
    多見於熱帶沿海地區,在島嶼險峻的巖洞深暗處築巢聚居。分布於東南亞一帶及太平洋各島嶼上。2月、4月、8月間採集。金絲燕在每年4月間產卵,產卵前必營築新巢,此時其喉部黏液腺非常發達,所築之巢,純為黏液凝固而成,色白潔淨,稱為「白燕」;這時如被採去,金絲燕立即第二次築巢,往往帶有一些絨羽,顏色較暗,稱為」毛燕」;有時亦可見有血跡,稱為「血燕」。
  • 綠豆也是一味中藥,不僅調五臟,補元氣,主要是養護肝臟的效果好
    關注食療養生的人也都能大概地說出各種豆類食物的功效,比如黑豆、黃豆、紅豆、綠豆、豌豆、蠶豆、白芸豆、扁豆等,每一種食材都有各種的功效,其中最熟悉的豆類食物應該屬於綠豆,相信大家都知道綠豆湯能解毒清暑,綠豆不但是一種功效性食品,也是一味中藥,中醫認為,綠豆具有消暑益氣、清熱解毒、潤喉止渴的功效,
  • 每天學一味中藥,槐花!
    我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尤以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多。夏季花開放或花蕾形成時採收,及時乾燥,除去枝、梗及雜質。槐花:皺縮而捲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鍾狀,黃綠色,先端5淺裂;花瓣5,黃色或黃白色,1片較大,近圓形,先端微凹,其餘4片長圓形。雄蕊10枚,其中9個基部連合,花絲細長。雌蕊圓柱形,彎曲。體l輕。無臭,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