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deerbook 導筒directube
電影《黃海》中,有一場久南被人追殺的哭戲。時長只有一分半,似乎很好拍。可能會有觀眾以為,開機後光哭就行了。短則10分鐘,出現NG可能會多費點時間,那也就20分鐘吧。
不過,假如我說這個短短的鏡頭拍了一整天,會有人信嗎?首先,工作人員凌晨四點起床,去往拍攝現場。到達之後,光是布置攝影設備和燈光就要四個小時。化妝兩個小時,然後開始排練。我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說明之後,他們會根據我的移動路線預測攝影機的位置與角度。從凌晨開始準備,一直到正午才能開拍。
一般是雙機位同時拍攝。一臺從遠處拍全景,另一臺拍近景。先把這場戲從頭到尾走一遍,然後稍微調整攝影機和燈光的位置,總共拍四遍左右。此時,光是調整位置就需要30~40分鐘的時間。演員在候場時要一直控制情緒,確定位置之後,重新開始拍。換位置—拍攝,換位置—拍攝,換位置—拍攝。
接下來開始拍近景。和拍全景時一樣,換位置—拍攝,換位置—拍攝,換位置—拍攝。不過,這並不是全部。因為有插入鏡頭,所以還得拍些細節,如襪子、腳、傷口等。拍得快的話30分鐘,慢點兒則需要一個小時。
這還不是《黃海》的全部內容,只介紹了短短一分半鐘的場景拍攝過程而已。導演、工作人員、演員,每個人在拍攝過程中都很辛苦。所以,我絕對不認為演員是一個養尊處優的職業。這不是比喻,表演真的是一種「勞動」。
演員絕非僅靠天賦臨場發揮就能人氣爆棚。不知從何時起,我開始通過繪畫來表達自己對演員的這種想法。這並非一開始就是有意為之,我也是後來看過那段時期的作品之後,才發現我正以自己的演員生活作為繪畫主題。
起點應該是《演員》(Actor)這幅畫吧。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吃上拍戲這碗飯,就會變漂亮。在攝影機前站久了,不僅會知道如何看起來更美,還會調動平時用不到的肌肉,面部本身就會發生改變。因此,演員們即使外貌並不出眾,拍攝時也會看起來更加賞心悅目。
這幅畫表現的正是演員的那種面容。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都面無表情。因為普通人雖然會生氣,會笑,卻不像演員這般為了表達感情而有意識地調動面部肌肉。扯掉演員臉上的皮膚,應該就會布滿這種細小的肌肉吧。
緊接著我又想,說不定演員是一種戴著面具生活的存在。《面具》(Mask)在第一次畫展上展出過,我當時對這幅畫並不是十分滿意。如今回過頭來看,或許主要是因為其中蘊含著太多個人想法,從而內心不適吧。不過,我最近卻又格外鍾愛這幅《面具》。
現在我才明白自己想要畫什麼。我想要的並不只是簡單的「臉」,而是「小丑」。我想畫出最能恰當說明演員生活的小丑形象。
因此,我正式開始畫小丑。我畫了很多小丑,目前最珍愛的作品是《小丑之愛》(Joker Love)。不知各位是否看過小羅伯特•唐尼主演的電影《卓別林》(1992),其中第一個鏡頭非常震撼。
畫面中可以看到主角臉上塗了冷霜,妝容有一半已經擦掉,化著濃妝的臉與卸妝後顯現的真實面容同時共存。我覺得這就是演員的生活。不完全屬於任何一邊,而是位於分界線上。《小丑之愛》就是由此創作而成。
《小丑的眼淚》(Pierrot of Tears),是大家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或許,他們也經常無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與自己當下的感情狀態無關,只要開機,演員就必須表現出符合場景的感情。因此,演員是「感情勞動者」。與面部一樣,心裡也會慢慢長出肌肉。
同時欣賞《我不知道我是誰》(I Don’t Know Who I Am)與《小寶貝》(Baby)這兩幅畫會更有趣。曾有人說,小丑是天生的。這句話聽起來像是在祝福小丑的誕生,又像是在憐憫其不幸。小丑身穿正裝、遵守禮節,看起來卻並不像一個紳士。這似乎表明,小丑的本質是無法掩蓋的。看到破殼而出的小丑,我就會想起法國歌手伊迪絲•琵雅芙(Edith Piaf)。她從小被母親拋棄,在暗娼街長大,曾因患有嚴重的眼部疾病而失去視力,之後又奇蹟般恢復。她的生活充滿了不幸。難道藝術就是綻放於這種悲慘的生活中嗎?
這種小丑系列實際上並不是什麼獨特新鮮的主題。這樣的內容在表現藝術家生活的電影或者傳記中很常見。不過,我為什麼還要講這個故事呢?我是演員,同時也是畫家。是演戲的小丑,也是畫畫的小丑,我的處境促使我畫這樣的畫。這是關於我自身存在的故事,所以我不想把小丑表現得很悽慘。
最重要的是,我不想重複以往熟悉的內容。我希望我畫的是另一種小丑。大家看到他,不是覺得沉重,而是有趣。因此,開始畫小丑之後,我的用色就變得明亮鮮豔起來。感謝這些顏色,每當我畫完一幅小丑,心情就會變好。所以,我的小丑是自得其樂的。
隱藏著憂鬱悲傷的內心,並不代表小丑的微笑是假的。這是另一種真實。我認為,小丑並不是隱藏真心、表演謊言的悲傷存在,而是在製造另一種真實。我覺得那才是真正的小丑。如果小丑認為這是在製造謊言,他的生活就是憂鬱的。反之,如果認為這是在製造另一種真實,並以此帶給人感動,這個小丑就是最幸福的。我想要表現這種小丑。
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會將這種小丑系列畫到什麼時候。只有一點是明確的,我還有很多想要創作的小丑。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小丑系列可以讓人發笑,就像小丑那樣。如果笑過之後還會帶來某種淡淡的感動,那就最好不過了。
我家客廳現在擺滿了各種小丑。一個小丑正在卸妝,一個穿著西裝的小丑牽著狗散步,還有三個統一著裝的小丑手拉手並排站在一起。有的小丑跳向天空,有的小丑流著眼淚微笑。此外,還有一個看著這些小丑的小丑,他此刻正在寫小丑的故事。
本文節選自《河正宇,有感覺》一書
文中小丑繪圖均為河正宇手繪創作
編輯:emma
《河正宇,有感覺》一書收錄了河正宇講述個人經歷、生活感悟、友情愛情、演藝事業和藝術創作的散文22篇,另有10篇河正宇對畢卡索等藝術大師的介紹和評論,均為中文世界首次出版,除此之外,更收錄有河正宇畫作八十餘幅,全方位還原河正宇的人生和創作。
河正宇
1978年首爾出生。中央大學戲劇系畢業。2003年憑藉電影《瑪德琳》出道,在電視劇《布拉格戀人》、《H.I.T.》和電影《不可饒恕》、《野獸男孩》、《追擊者》、《精彩的一天》、《國家代表》、《黃海》等作品中完美消化了粗線條、個性強烈角色的天才演員。舉辦過2010年《Horizon of Passion》、2011年《Pierrot》等三次個人畫展的西洋畫家。曾獲2011年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2010年百想藝術大賞電影部門最佳男演員,2007年葡萄牙波爾圖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等諸多國內外電影節的獎項。
掃描下方二維碼前往導筒微博
或點擊原文連結
參與《河正宇,有感覺》贈書活動
「導筒」微信號 directube2016
加微信號:directubeee
原標題:《河正宇 | 笑著流淚的小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