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的蚵仔煎
作者 /陳金塔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想念一個人,不需要什麼理由,正如我想念起阿嬤,只因了一盤蚵仔煎。
午餐時,特意做了蚵仔煎:把韭菜洗淨切小段,加上海蠣,用地瓜粉攪勻,撒上調料,油鍋上一煎,快起鍋的時候淋上蛋汁,蛋香、韭菜香、海蠣的鮮香交織在一起,真是令味蕾興奮的味道啊。
我光顧著自我陶醉,卻沒想到圓仔並不愛吃,我對她說:「海蠣是好東西,還加了蛋,小時候我是很難吃得上的。」她撅著小嘴,不情願地吃了一點,算是應付我的一番苦心。我不禁想起已故去多年的阿嬤,想起她做的蚵仔煎。
我的老家在後珩村,上世紀80年代初,村裡的鄉親們日子依然過得艱辛。村子只有一條小土路通往外面,村子的另一頭是九溪流域的大片鹽鹼地和灘涂。耕種之餘,鄉親們都會去討小海。
母親早逝,阿嬤便為我家操勞。深冬時節,九溪的亂石灘上便長滿了肥美的海蠣,潮水一退便裸露出來。阿嬤扎著頭巾,提著小竹籃,裝上兩個玻璃罐,揣著小撬刀,踩過泥濘的灘涂,在亂石灘中埋頭搜尋海蠣。阿嬤把海蠣一個一個麻利地撬開,將海蠣肉裝進玻璃罐。待到漲潮時分,阿嬤總能撬上滿滿的兩罐海蠣。記得有一次,阿嬤深一腳淺一腳地回來了,原來是腳後跟被亂石灘的石頭劃了一個口子,還流著血呢。我心疼阿嬤,她卻安慰我說:「不要緊的,過幾天就好了。」
阿嬤手藝好,她撬的海蠣很完整很乾淨,而她做蚵仔煎的手藝更好。傍晚,她打上清冽的井水,海蠣在井水裡一洗更加鮮甜。我歡快地跑到自家菜地裡割回鮮嫩的韭菜,洗淨,交給阿嬤,便坐到灶間生火。阿嬤快速地切好韭菜,加上海蠣和地瓜粉,熟練地拌勻,往大鐵鍋裡加入自家榨的花生油,一股香味便瀰漫開來……灶膛裡的火光映紅了我的小臉蛋,我抬頭看著阿嬤,吞著口水,期待蚵仔煎出鍋。
我和阿嬤的晚飯,通常只有一鍋地瓜粥,米很少,很稀。那時候,雞蛋都要拿去集市上賣,我們自己是捨不得吃的,阿嬤做的蚵仔煎自然沒有澆上蛋汁。但是阿嬤做的蚵仔煎卻是如此美味,以至於長大後,我仍念念不忘。
阿嬤做的蚵仔煎自然和時下廈門街頭巷尾的蚵仔煎不同,學著阿嬤的樣子做蚵仔煎,就是我懷念阿嬤的一種方式吧。
作者
陳金塔,市級優秀教師、市級骨幹教師、市級骨幹班主任、現為共青團廈門市新店中學團委書記。中學時代起愛好寫作,目前專注於散文小說創作以及練習國畫、書法,筆名水心,家有書房名為覺淺齋。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黃曉青 張洵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海鷹 盧婷雯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