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這一盤蚵仔煎,讓我想起了她

2020-12-18 廈門日報

阿嬤的蚵仔煎

作者 /陳金塔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想念一個人,不需要什麼理由,正如我想念起阿嬤,只因了一盤蚵仔煎。

午餐時,特意做了蚵仔煎:把韭菜洗淨切小段,加上海蠣,用地瓜粉攪勻,撒上調料,油鍋上一煎,快起鍋的時候淋上蛋汁,蛋香、韭菜香、海蠣的鮮香交織在一起,真是令味蕾興奮的味道啊。

我光顧著自我陶醉,卻沒想到圓仔並不愛吃,我對她說:「海蠣是好東西,還加了蛋,小時候我是很難吃得上的。」她撅著小嘴,不情願地吃了一點,算是應付我的一番苦心。我不禁想起已故去多年的阿嬤,想起她做的蚵仔煎。

我的老家在後珩村,上世紀80年代初,村裡的鄉親們日子依然過得艱辛。村子只有一條小土路通往外面,村子的另一頭是九溪流域的大片鹽鹼地和灘涂。耕種之餘,鄉親們都會去討小海。

母親早逝,阿嬤便為我家操勞。深冬時節,九溪的亂石灘上便長滿了肥美的海蠣,潮水一退便裸露出來。阿嬤扎著頭巾,提著小竹籃,裝上兩個玻璃罐,揣著小撬刀,踩過泥濘的灘涂,在亂石灘中埋頭搜尋海蠣。阿嬤把海蠣一個一個麻利地撬開,將海蠣肉裝進玻璃罐。待到漲潮時分,阿嬤總能撬上滿滿的兩罐海蠣。記得有一次,阿嬤深一腳淺一腳地回來了,原來是腳後跟被亂石灘的石頭劃了一個口子,還流著血呢。我心疼阿嬤,她卻安慰我說:「不要緊的,過幾天就好了。」

阿嬤手藝好,她撬的海蠣很完整很乾淨,而她做蚵仔煎的手藝更好。傍晚,她打上清冽的井水,海蠣在井水裡一洗更加鮮甜。我歡快地跑到自家菜地裡割回鮮嫩的韭菜,洗淨,交給阿嬤,便坐到灶間生火。阿嬤快速地切好韭菜,加上海蠣和地瓜粉,熟練地拌勻,往大鐵鍋裡加入自家榨的花生油,一股香味便瀰漫開來……灶膛裡的火光映紅了我的小臉蛋,我抬頭看著阿嬤,吞著口水,期待蚵仔煎出鍋。

我和阿嬤的晚飯,通常只有一鍋地瓜粥,米很少,很稀。那時候,雞蛋都要拿去集市上賣,我們自己是捨不得吃的,阿嬤做的蚵仔煎自然沒有澆上蛋汁。但是阿嬤做的蚵仔煎卻是如此美味,以至於長大後,我仍念念不忘。

阿嬤做的蚵仔煎自然和時下廈門街頭巷尾的蚵仔煎不同,學著阿嬤的樣子做蚵仔煎,就是我懷念阿嬤的一種方式吧。

作者

陳金塔,市級優秀教師、市級骨幹教師、市級骨幹班主任、現為共青團廈門市新店中學團委書記。中學時代起愛好寫作,目前專注於散文小說創作以及練習國畫、書法,筆名水心,家有書房名為覺淺齋。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黃曉青 張洵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海鷹 盧婷雯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珍珍蚵仔煎海鮮粥,傳奇的小吃,遍布閩南的大街小巷!
    珍珍蚵仔煎(海蠣煎)海鮮粥,傳奇的小吃,遍布閩南的大街小巷! 小吃美食:珍珍蚵仔煎海鮮粥,之前撲空了很多次的」珍珍蚵仔煎海鮮粥」終於被我吃到了,其實這天已經在這邊的夜市裡買了一堆東西,回酒店裡吃過一輪了,但是一群人就是不善罷幹休,晚上又從酒店走路出來再去找找小吃當夜宵
  • 臺灣蚵仔煎,閩南海蠣煎,到底哪個好吃?
    蚵仔煎分布在東南沿海以及臺灣島,它是一道以鮮蚵、雞蛋、太白粉、地瓜粉、青菜、香蔥及海鮮汁作為原料製作而成的特色小吃,口味鮮香。在福建莆田、福州等地,有一道跟蚵仔煎差不多的菜叫海蠣煎。海蠣煎不但好吃,它的營養也極豐富。
  • 地方特色小吃:閩南小吃蚵仔煎的經典做法
    蚵仔煎閩南語讀做ǒu-ā-jiān,其實就是海蠣煎。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國閩南地區地處沿海,海產豐富,海蠣是十分普遍的海產品,以海蠣為原料,做出的蚵仔煎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 閩南夜話|難忘那鍋鹼粿湯
    難忘那鍋鹼粿湯作者/山山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上周日,我回到老家,看見老爸菜園裡種著一畦空心菜。中午,弟媳婦用小鐮刀齊根割下幾茬空心菜,擇細莖嫩葉清炒了一盤,清脆爽口,全家人都喜歡吃。空心菜種植簡單,在龍海老家,許多農戶都種空心菜。田頭地尾、房前屋後,只要有塊地,就種上空心菜,每天早上澆水,隔三岔五施點農家肥,空心菜便能迅速成長,一茬接一茬不斷採摘,整個夏季就有吃不完的空心菜。圖片來源網絡上世紀八十年代,物資匱乏。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複製阿嬤的菜頭粿作者/葉香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閩南人把蘿蔔稱為「菜頭」,把蘿蔔糕稱為「菜頭粿」,「菜頭」諧音「彩頭」,吃了菜頭粿就能討個好彩頭她麻利地將還帶著露珠的蘿蔔葉子齊頭削掉,用井水把蘿蔔表皮清洗乾淨,僅留出一兩根蘿蔔切成塊,其他的蘿蔔都切成細細長長的絲,稍微抓一下鹽,擠幹蘿蔔絲裡的水分,將發泡好的香菇和新鮮的豬腿肉都切成丁。白色的蘿蔔絲、黑色的香菇丁、紅白相間的肉丁、粉紅色的海米,整整齊齊地碼在青綠色的竹簸箕上,猶如丹青畫那般好看。
  • 閩南夜話|美味的滿月油飯
    滿月油飯作者 / 亞勉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老家翔安,親戚家的嬰兒滿月,送來了紅雞蛋和一大盆油飯,望著那一盆油光發亮的醬色油飯,我心裡樂開了花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在閩南農村,遇上家中嬰兒滿月,許多人家會做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油飯,在嬰兒滿月那天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收到油飯的人家,會將自家的米放些在裝油飯的盤子裡,向送油飯的人說:「讓嬰兒頭殼硬!」這是祝福嬰兒健康成長的吉利話,也叫「壓盤」。「壓盤」也有用面線的,吉利話則改成「讓嬰兒長歲壽!」
  • 蚵仔煎:貧苦精神的象徵!
    點擊「藍字」關注,一起酷爽一夏! 蚵仔煎 中國臺灣小吃銷售排行榜第一名的蚵仔煎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徵。
  • 閩南夜話|追憶「八仙桌」往事
    那時候孩子也多,提早一兩天派出自己家和親戚家半大的孩子,先就近借,不夠就再把路線拉遠些,基本上半天就能搞定。桌椅借了還得還。酒宴辦完,就得趕緊趁親戚們還在的時候把桌椅還了,不然等大家都走了,主人家要累得夠嗆。借桌椅和還桌椅都不是輕鬆的活兒,「八仙桌」又笨又重,搬不動就用抬,還得顧著不能磕了碰了,常常是累得氣喘籲籲。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我已經吃不下了!」我拍拍肚子,眨巴著眼睛對母親說:「我們可以做點番薯粉粿,您不是說不能浪費糧食嘛!」用剩粥來做番薯粉粿,是我們家做番薯粉粿的小秘密。我們家人口眾多,大鍋煮飯,殘羹剩飯是常有的事。母親用剩粥製作番薯粉粿非常嫻熟。她用勺子將剩粥搗糜成漿,然後,加入一兩把番薯粉,母親加的番薯粉分量總是恰到好處,多一分稠了,少一點便稀了。
  • 閩南夜話|菜市場裡亦有詩意生活
    面線糊店大多是老主顧,只需一句「老樣子」,老闆已瞭然於胸,且將不鏽鋼小碗往前一放,配料剪碎墊底,一勺滾燙的面線糊往上一澆,不多不少,正好一碗,胡椒粉、蔥花和料酒繞圈一撒,一碗鮮香爽滑的美味就成了,配上筍包或油條,一個上午元氣滿滿。想來,生活就像一碗麵線糊,面線湯底都是一樣的,味道如何因選擇不同的配料而有所差別。
  • 6款蚵仔煎食譜、香酥可口蠔味香濃,在家也能輕鬆做,家人都愛吃
    甜味醬油膏2份,開水0.5 份,調勻依個人喜好,酸甜比例可自行增減2.蚵仔煎粉漿依包裝說明調勻備用2.平底不沾油鍋,先下蚵仔煎7分熟,再下小白菜,然後再打一顆蛋,過程平鋪鍋底不需翻炒,再將粉漿淋上去,煎至表面呈半透明狀再翻面續煎,過程使用中火3.盛盤淋醬,完成第2款蚵仔煎超好吃的臺灣道地小吃蚵仔煎,做法很簡單,自己在家DIY少很多油,買令人放心的鮮蚵吃起來更安全
  • 蚵仔煎——泉州獨有的海味浪漫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在泉州的閩南人,呼吸盡了海邊的每一種味道。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外公常拉著我的手帶我去趕海。 我最歡喜的,便是跟著外公拿著一個小鏟子挖牡蠣。外公的動作很麻利,一下午能挖滿滿一桶牡蠣。
  • 大叔教你蚵仔煎,鮮香味美,簡單易做,家人愛吃!
    還是少不知事的時候,深陷臺劇的小浪漫之中,其中尤其對《轉角遇到愛》表示深刻(暴露年齡了……),因為它,讓我對蚵仔煎染上了不得不愛的感情。而這一次,當我來到龍洞,才真正了解到——什麼叫蚵仔煎!蚵仔煎怎麼讀?
  • 到臺灣一定要品嘗小吃蚵仔煎,因為蚵仔煎即美味還記錄著久遠故事
    如果有朋友到臺灣旅行,一定要品嘗臺灣的著名小吃蚵仔煎,因為蚵仔煎不但美味還記錄一段臺灣著名的歷史久遠的故事。抵達臺灣看到的一個報導,報導中說臺灣「遠見」雜誌日前作了一項民意調查,在接受調查的1200名20歲以上的受訪人當中,有高達15.3%的人認為蚵仔煎是他們心目中最具代表臺灣的美食小吃。看到這個報導以後,我就問了我住的酒店的大堂門衛大叔,在臺灣為什麼人們這麼喜歡小吃蚵仔煎。門衛大叔告訴我,從小他就喜歡蚵仔煎這個小吃,已經吃這個小吃有幾十年了。
  • 《吃貨中國》之臺灣篇: 蚵仔煎, 鹽酥雞, 臺北牛肉麵
    2018-05-31 12:08:15 來源: 健康營養廚房 舉報   一:
  • 閩南小吃——海蠣煎各種做法!
    海蠣煎是福建沿海普遍的小吃,在閩南主要有泉州煎法和廈門煎法兩種。前一種比較講究海蠣的嫩度,後者比較講究成型美觀。閩南海蠣煎主要是靠地瓜粉裹海蠣,因為地瓜粉煎炸後比較嫩。而莆田往上到寧德一帶的海蠣煎雖然也叫海蠣煎,但同時也叫海蠣抱蛋,幾乎完全用蛋把海蠣裹在一起攤成海蠣蛋餅。相比之下,似乎閩南海蠣煎名聲比較響亮一些。
  • 閩南人的番薯情結
    不用上學的日子,母親吩咐幹活,到尾山(地勢較高的一片田)打豬草去,也就是摘番薯葉,任務多時得挑一筐,任務少時就挎一個菜藍子,我會約上鄰居的小夥伴芬與我同行,因為我家的田與她家的田就一岸之隔,兩家均種上番薯,一起採摘有個做伴幹活較有趣,番薯葉如果一根根扯太慢了,是得把番薯藤提起,碼上數根莖葉一齊摘掉,番薯的莖常常溢出白色的汁液,手和衣服會粘乎乎,有時為了趕速度不小心把番薯藤也趕下來,這樣提回去母親會訓斥的
  • 她,小學四年級,卻把泉州蚵仔煎寫的令人垂涎欲滴
    在崇武的晚上,只要住在海邊,你就能聽見大海的呼喚「譁譁——譁譁一」有時比較大,有時又很小。在半夜(可能只有失眠的人,或者是夜貓子才能聽到)潮水的聲音變得很響亮,很清晰。這就是漲潮了,透過昏光的燈光,你可以看見,海灘—原本是棕黃色的地方,都變得黑漆漆的。海潮漲得很高,淹到了上面。這時,失眠的人就更睡不著了。海潮漲得很高,淹到了上面。這時,失眠的人就更睡不著了。
  • 蚵仔煎≠蠔烙啊,它倆的蛋不一樣!
    說起來,我對蠔烙有過誤解。它在我心中,曾經是象徵愛情的一種食物。當年一部《轉角遇到愛》的熱播劇,我是徹底記住了蚵仔煎這個臺灣地區小吃,但並不了解那是種什麼食物。在對主角們的故事抱有美好憧憬的同時,對那份讓男女主相識,且充當劇情催化劑的蚵仔煎,也抱有深深的好奇。
  • 這30種閩南美食竟然還沒全吃過,閩南人真假鑑別菜!
    我來幫你選!每天為你搭配「一日三餐」「古早味」在閩南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古早味貫穿:花生湯、面線糊、海蠣剪、五香卷…..每一種食物都有獨屬的「懷念的味道」。縱橫惠安吃場多年,俘虜美食無數,今天小魚就帶各位來盤點一下那些記憶中的閩南味道~大部分咱厝都能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