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夜話|菜市場裡亦有詩意生活

2020-12-21 廈門日報

菜市場裡亦有詩意生活

作者/ 鄭燕玲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有人說,菜市場最能展示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情,它藏著一座城的靈魂。德化南門菜市場就是如此,它蘊含著勤懇淳樸的瓷都人的詩意生活。

瓷都人的一天,從早市開始。

大約七點左右,早市的人漸漸多起來,最熱鬧擁擠的是市場西邊的早餐鋪,二十多年的面線糊老店、沒有招牌的花生湯老店,熱氣騰騰的包子店都是人頭攢動。面線糊店大多是老主顧,只需一句「老樣子」,老闆已瞭然於胸,且將不鏽鋼小碗往前一放,配料剪碎墊底,一勺滾燙的面線糊往上一澆,不多不少,正好一碗,胡椒粉、蔥花和料酒繞圈一撒,一碗鮮香爽滑的美味就成了,配上筍包或油條,一個上午元氣滿滿。想來,生活就像一碗麵線糊,面線湯底都是一樣的,味道如何因選擇不同的配料而有所差別。

視頻截圖

菜市場裡,挑擔賣菜的大多是老人,他們頭頂鬥笠,黝黑的臉飽經風霜卻時常笑容可掬。簸箕裡的菜品種單一,品相也不如超市裡的蔬菜,可瓷都人很喜歡這樣的蔬菜。老人們閒不住,種點菜賣,不僅可以貼補家用,還能認識更多的朋友。我觀察了一下,菜市場裡賣菜的老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老頭們分享著捲菸,老太們則分吃一個蘆柑或幾顆自醃的楊梅,邊賣菜邊閒聊。若有人有事離開,「鄰座」還會幫忙賣菜。

菜市場入口處有一個賣蔥蒜的攤位,攤主是個矮矮瘦瘦的老翁。他應該是個戲迷,每天守著攤位,眯著眼聽歌仔戲。你只需往攤子前一站,他便會睜開眼睛,隨後咧嘴一笑,問你要啥。你要是好奇他在聽什麼,他便會從楊麗花說到葉青,感覺他不是來賣菜的而是來聽戲、說戲的。

有個魚攤,我印象很深。看得出,攤主是個精緻的女人,年歲不小,但依然貌美,還愛哼唱南音。她將長發盤起,梳得一絲不苟,描眉畫唇,整個人看起來充滿活力。她穿著整潔的圍裙,攤位也清理得乾乾淨淨,殺魚手法老練,片魚更是行雲流水。魚攤就像舞臺,她就像舞者,在方寸之間,將單一的生活過得精緻美麗。

暮色降臨,夜生活拉開序幕,南門的大排檔、麻辣燙攤、滷料攤,生意紅火,過飢草湯、苦菜湯、大腸羹,各類小吃熱氣蒸騰,有食客就菜喝酒,談天吹牛,好不愜意。直到深夜,瓷都仍燈火璀璨,一點也沒有偏遠山鄉的模樣。

一碗麵線糊,一段歌仔戲,一曲南音,一口小酒,是瓷都平凡如你我的人們,應對生活不易的法寶利器。逛逛菜市場,總能讓人尋到生活前行的動力,在一飯一蔬裡,發現生活的絢麗多彩,在柴米油鹽醬醋裡發現生活是有滋有味的。

作者

鄭燕玲,筆名關洱,廈門翔安人,現供職於泉州市某機關單位。喜歡閱讀,業餘寫三兩文字記錄生活小事,人生感悟,偶獲徵文小獎便欣然自得。以夢為馬,執筆前行,不負光陰。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海鷹 曾欣悅 審核:蔡文演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閩南夜話|美味的滿月油飯
    家中若有嬰兒滿月,總會請大師傅到家裡來烹製大量的油飯,贈送親朋好友,分享喜悅。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滿月油飯主要食材是糯米,烹製軟硬適中、香氣四溢的油飯,看似簡單,實則並不容易。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在閩南農村,遇上家中嬰兒滿月,許多人家會做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油飯,在嬰兒滿月那天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收到油飯的人家,會將自家的米放些在裝油飯的盤子裡,向送油飯的人說:「讓嬰兒頭殼硬!」這是祝福嬰兒健康成長的吉利話,也叫「壓盤」。「壓盤」也有用面線的,吉利話則改成「讓嬰兒長歲壽!」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複製阿嬤的菜頭粿作者/葉香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閩南人把蘿蔔稱為「菜頭」,把蘿蔔糕稱為「菜頭粿」,「菜頭」諧音「彩頭」,吃了菜頭粿就能討個好彩頭南安祖厝是一座帶天井的大房子,住著好幾戶人家,有一口公用的井和一方石磨。記得小時候,天剛亮,阿嬤起床忙活了。她麻利地將還帶著露珠的蘿蔔葉子齊頭削掉,用井水把蘿蔔表皮清洗乾淨,僅留出一兩根蘿蔔切成塊,其他的蘿蔔都切成細細長長的絲,稍微抓一下鹽,擠幹蘿蔔絲裡的水分,將發泡好的香菇和新鮮的豬腿肉都切成丁。
  • 閩南夜話|追憶「八仙桌」往事
    追憶「八仙桌」往事作者/黑米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回老家,看到雜物間裡又多了不少東西「八仙桌」以前在老家是家庭標配,幾乎家家都有一套,每逢重要節日都用得上,圍上喜慶的「桌裙」,擺上琳琅滿目的供品,顯得格外莊重大氣。除此之外,家中請客吃飯辦宴席,「八仙桌」也是不可缺少的。作者供圖那時候鄉親們辦宴席,都是在自己家操辦的。
  • 閩南夜話|難忘那鍋鹼粿湯
    烈日炎炎,菜園裡別的蔬果在陽光暴曬下顯得無精打採的,惟有空心菜特耐高溫,依然蔥翠嫩綠,充滿生機。中午,弟媳婦用小鐮刀齊根割下幾茬空心菜,擇細莖嫩葉清炒了一盤,清脆爽口,全家人都喜歡吃。空心菜種植簡單,在龍海老家,許多農戶都種空心菜。田頭地尾、房前屋後,只要有塊地,就種上空心菜,每天早上澆水,隔三岔五施點農家肥,空心菜便能迅速成長,一茬接一茬不斷採摘,整個夏季就有吃不完的空心菜。
  • 閩南夜話|番薯粉粿好吃的秘密是什麼?
    趁著爐灶裡還有餘火,母親重新架起鐵鍋,用乾淨的紗布蘸些食用油,將鐵鍋抹得發亮,舀兩勺粉糊倒下,雙手輕輕旋轉移動鐵鍋,粉糊隨著重心的傾斜不斷「漫延」,所到之處遇熱凝固,便成了粿餅,用鐵鏟將粿餅夯實,挑起外翻,讓兩面都受熱均勻,就算大功告成。新鮮出爐的番薯粉粿呈灰褐色,沒什麼味道,卻十分軟糯彈牙。
  • 閩南夜話|這一盤蚵仔煎,讓我想起了她
    記得有一次,阿嬤深一腳淺一腳地回來了,原來是腳後跟被亂石灘的石頭劃了一個口子,還流著血呢。我心疼阿嬤,她卻安慰我說:「不要緊的,過幾天就好了。」阿嬤手藝好,她撬的海蠣很完整很乾淨,而她做蚵仔煎的手藝更好。傍晚,她打上清冽的井水,海蠣在井水裡一洗更加鮮甜。我歡快地跑到自家菜地裡割回鮮嫩的韭菜,洗淨,交給阿嬤,便坐到灶間生火。
  • 詩意生活,不必去「遠方」,生活在哪兒,詩意就帶到哪兒
    詩意生活,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回歸自然,隱居深山,看那碧潭深水淙淙流淌,取泉水烹茶,採野果釀酒,聽雨聲夜讀,伴鳥鳴晨醒,這是一幅多麼詩意美好的畫面,令人神往。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處在車水馬龍、人聲嘈雜的現代都市裡,工作或是學習都被套上生活的枷鎖。
  • 閩南夜話|母親的炒米粉
    每每出發前,母親再三交代:主人家會端出糖水煮蛋和炒米粉兩份頭道點心(這是老同安的風俗),糖水煮蛋有兩顆蛋,必須吃一顆留一顆;炒米粉不能吃光,也不能專挑鋪在最上面的配料,最懂禮節的做法是只挑碗面上的幾根米粉吃……這是當時最講究的閩南「禮數」。然而婚宴並不常有,於是又開始盼望家裡來客人。父親陪著客人在客廳泡上一壺工夫茶,小孩因為怕生的關係,遠遠躲在屋外或者房間某個角落。
  • 閩南夜話|想念那碗香氣撲鼻的油飯
    閩南油飯作者/ 林素紅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在閩南,曾經流行著一種主食——油飯。油飯是用糯米,配上海蠣幹、香菇、肉丁等食材烹製而成的「鹹乾飯」,是閩南人逢年過節,孩子滿月時要吃的主食。它曾經在閩南人的餐桌上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寄託著人們對飯油肉滿、豐衣足食的美好願望。
  • 在這四本書裡,找到中國人的生活美學丨詩意好物
    不能完整系統的了解中國生活美學,是一種遺憾。這套《中國古典生活美學四書》,裝幀精美,既能時時捧讀,又可珍藏。從書封到內頁插畫,都美得不像話。237幅水墨均出自陳佳、林曦、齊白石、八大山人4位著名畫家之手。翻閱時,猶如在逛一場豪華藝術展,美得挪不開眼。
  • 《詩意中國》弘揚傳統美德 黃國倫夫婦新解詩意生活
    第八期嘉賓合影 主辦方供圖「詩意」詮釋傳統美德 傳承家風正當時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百代相傳的中華傳統美德內容博大而精深,歸納起來,形成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五要素,並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了指導人們的言行處世、處理人際關係的標準和尺度之一。
  • 《圍爐夜話》經典名句一百五十則
    ——《圍爐夜話·第五四則》三十、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圍爐夜話·第一四八則》三十一、有真性情,須有真涵養:有大識見,乃有大文章。——《圍爐夜話·第一六二則》三十二、貧無可奈惟求儉,拙亦何妨只要勤。
  • 說說你心中的跨年詩會,讓我們一起在冬日裡詩意前行……
    2019-2020南京跨年詩會「大地的模樣」莫言作品朗讀會留言搶票活動自開展以來很多熱愛文學的小夥伴都表達了想要參與詩會的迫切心情其中很多留言看了都會心頭一暖小編忍不住選取了部分與大家分享「含蓄詩意②人無千古醉,詩有萬年芳。③希望在一個下雪的夜晚,我風塵僕僕地趕到,圍坐暖爐,聽雪撲簌簌的聲音,聽你,讀一首我們的詩。④江東中路,一起感受冬天裡的春天,詩意前行。⑤和詩在一起,就是詩一樣的人,和詩在一起生活,就是詩一樣的生活。我喜歡你——詩歌!但願有機會與你分享詩的盛典,詩的夜晚!
  • 12句詩詞,12種嚮往的生活:心中有詩意,處處皆清歡
    是啊,人人都渴望走向遠方,人人渴望走進詩意。那麼詩意的生活到底在哪裡?12句詩詞,12種嚮往的生活,哪一句是你喜歡的呢?01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遊《臨安春雨初霽》最理想的生活在江南,住在一個小鎮上,聽著雨聲落在船上、房簷上,早晨起來,賣花姑娘聲音入耳,清脆好聽。夜聽雨聲,晨見賣花,仿佛花是那一夜雨聲催放,寧靜美好。
  • 臺灣最常見的「菜市場名」
    在臺灣,最常重複的名字又被稱作「菜市場名」意思是只要在菜市場裡頭呼喊:志明!志明!就一定會有人轉過頭來回應你。此外,全臺同名又同姓的「男菜市場名」為:陳冠宇、陳建宏、張家豪;女性則是:陳怡君、林怡君與陳淑芬,打趣來說,每個臺灣民眾從小到大,身邊總會認識那麼幾個「陳冠宇」和「陳怡君」。而島內民眾一生之中最愛改名年紀,多集中在27歲到34歲之間,並以29歲為高峰。
  • 【三寶夜話001】丨來坐會?喝茶、聊天、認識新朋友,在一個空間,與一群人,做一個夢
    關注我們,加入聚落     這座聲名在外的小城,讓城外的人總忍不住好奇裡面的生活。角角落落隱藏著的閃閃發光的雙手、有趣的靈魂、簡單安寧的人生特立獨行、精神自由的人們,都能在此找到歸處。生活中消耗心神的地方太多了,不去贅述每次相聚的意義與目的如何,我們希望,至少在【三寶夜話】的這個夜晚,她是可以治癒你的。
  • 清潭洞:美食裡的詩意生活
    再後來,便是2.5產業園裡的常春藤商業街裡開的一家清潭洞韓國料理,我心裏面和韓國奢華的清潭洞劃上了等號,應該也是極盡時尚與規格華麗的模樣吧。走進店中,簡潔大氣的裝修映入眼帘,深色的家具映襯著乳白色的牆愈發的整潔乾淨,盤踞在我心中的韓國富人區模樣已經消失得渺無蹤跡,卻是被眼前的清潭洞佔據了。
  • 在這樣的房子裡生活,每天都充滿詩意
    我時常想起,"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句名言,常常讓我浮想聯翩。生活是什麼?
  • 插畫家桑貝:生活裡的詩意瞬間
    為中國讀者熟悉的畫家幾米是桑貝的擁躉,他認為桑貝的作品,精彩的不單只是他所刻意創造出的戲劇效果,更是透過他或簡或繁的畫裡所捕捉的一種生活態度,對人性的戲謔、對老時光的懷念與關愛。許許多多費時費力的背景、看似不必要的細節,都是在說故事,他的作品呈現出一種世故圓融的法式幽默。
  • 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
    當年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長,以致後來到廈門的就讀,閩南話作為最初的母語深入他生命深處,和血液一起流淌。於是聽到鄉音是他的一大快事,為此,他在《來臺後二十四快事》中,不僅把聽鄉音的快樂列在其中,而且還擺在第二和第三位。「初回祖國,賃居山上,聽見隔壁婦人以不乾不淨的閩南語罵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卻懂,不亦快哉!」「到電影院坐下,聽見隔座女郎說起鄉音,如回故鄉。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