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場裡亦有詩意生活
作者/ 鄭燕玲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有人說,菜市場最能展示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情,它藏著一座城的靈魂。德化南門菜市場就是如此,它蘊含著勤懇淳樸的瓷都人的詩意生活。
瓷都人的一天,從早市開始。
大約七點左右,早市的人漸漸多起來,最熱鬧擁擠的是市場西邊的早餐鋪,二十多年的面線糊老店、沒有招牌的花生湯老店,熱氣騰騰的包子店都是人頭攢動。面線糊店大多是老主顧,只需一句「老樣子」,老闆已瞭然於胸,且將不鏽鋼小碗往前一放,配料剪碎墊底,一勺滾燙的面線糊往上一澆,不多不少,正好一碗,胡椒粉、蔥花和料酒繞圈一撒,一碗鮮香爽滑的美味就成了,配上筍包或油條,一個上午元氣滿滿。想來,生活就像一碗麵線糊,面線湯底都是一樣的,味道如何因選擇不同的配料而有所差別。
視頻截圖
菜市場裡,挑擔賣菜的大多是老人,他們頭頂鬥笠,黝黑的臉飽經風霜卻時常笑容可掬。簸箕裡的菜品種單一,品相也不如超市裡的蔬菜,可瓷都人很喜歡這樣的蔬菜。老人們閒不住,種點菜賣,不僅可以貼補家用,還能認識更多的朋友。我觀察了一下,菜市場裡賣菜的老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老頭們分享著捲菸,老太們則分吃一個蘆柑或幾顆自醃的楊梅,邊賣菜邊閒聊。若有人有事離開,「鄰座」還會幫忙賣菜。
菜市場入口處有一個賣蔥蒜的攤位,攤主是個矮矮瘦瘦的老翁。他應該是個戲迷,每天守著攤位,眯著眼聽歌仔戲。你只需往攤子前一站,他便會睜開眼睛,隨後咧嘴一笑,問你要啥。你要是好奇他在聽什麼,他便會從楊麗花說到葉青,感覺他不是來賣菜的而是來聽戲、說戲的。
有個魚攤,我印象很深。看得出,攤主是個精緻的女人,年歲不小,但依然貌美,還愛哼唱南音。她將長發盤起,梳得一絲不苟,描眉畫唇,整個人看起來充滿活力。她穿著整潔的圍裙,攤位也清理得乾乾淨淨,殺魚手法老練,片魚更是行雲流水。魚攤就像舞臺,她就像舞者,在方寸之間,將單一的生活過得精緻美麗。
暮色降臨,夜生活拉開序幕,南門的大排檔、麻辣燙攤、滷料攤,生意紅火,過飢草湯、苦菜湯、大腸羹,各類小吃熱氣蒸騰,有食客就菜喝酒,談天吹牛,好不愜意。直到深夜,瓷都仍燈火璀璨,一點也沒有偏遠山鄉的模樣。
一碗麵線糊,一段歌仔戲,一曲南音,一口小酒,是瓷都平凡如你我的人們,應對生活不易的法寶利器。逛逛菜市場,總能讓人尋到生活前行的動力,在一飯一蔬裡,發現生活的絢麗多彩,在柴米油鹽醬醋裡發現生活是有滋有味的。
作者
鄭燕玲,筆名關洱,廈門翔安人,現供職於泉州市某機關單位。喜歡閱讀,業餘寫三兩文字記錄生活小事,人生感悟,偶獲徵文小獎便欣然自得。以夢為馬,執筆前行,不負光陰。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海鷹 曾欣悅 審核:蔡文演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