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書法到一定程度,或有感觸了,在諸多書體中,草書和篆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易學難認、實用性相對少,但有一處,草書與篆書又極其不同,不是寫法啥的不同,是篆書大家,相對其他書體大家的人數,少得可憐。
比方我們提及楷書,有鍾繇、衛夫人、東晉王氏、初唐四大家「歐、虞、褚、薛」、元代趙楷、明代小楷、清代館閣體等,提及隸書,漢隸幾乎都是精品,數量也不少,提及行書,東晉王氏、三謝、智永、宋四家、元初三大家、明初三大家、明代四大才子等,草書這塊也不少,王羲之、王獻之、陸機、索靖、張芝、張旭、懷素、孫過庭、黃山谷、祝枝山等,但提及篆書,能想到幾個?李斯。李斯之後呢?基本就斷代了,到了清代,受碑學的影響下,出了幾個大家,如鄧石如、吳讓之、吳昌碩等,可相比上述的幾種書體,篆書大家人數確實少。
致使篆書大家人數少的因素,固然很多,我們也很難說得全;但本站就是要這種「窘境」下,各書友介紹一位篆書大家——李陽冰。
李陽冰,生卒年不詳,被稱「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也是書法史上唯一的一個被稱「千古一人」的書家,其代表作品《城隍廟碑》、《三墳記》、《謙卦銘》等。
(或很多書友知道李陽冰)
試問為什麼偏獨李陽冰能被稱「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為什麼能成為書法史上唯一的一個被稱「千古一人」的書家?按書法造詣來講,吳讓之、吳昌碩等人的篆書及其綜合性不比李陽冰差,或有過之,這就是突破性的篆書大家人數少所致,秦李斯創小篆之後,歷經漢、晉、南北朝、隋朝,這多少年了?都沒出現個突破性的篆書大家,直至唐中期,李陽冰帶著其勁利豪爽的「鐵線篆」,打破了千年來的格局,而後又斷代了,宋、元、明,三朝近千年,也都沒出現個突破性的篆書大家,到了清後期,才湧現了幾個,而其他的書體沒有這樣嚴重的斷代情況。
或有書友問,李斯的小篆不屬鐵線篆?嚴格來說,不屬於;李陽冰篆書與李斯篆書的比較,類似於顏體與柳體。
從佐證的角度看,李陽冰(李白的從叔,李白父親的堂弟,唐人稱堂叔,)其他書體造詣也不低,這點可從他的從侄李白的角度可推斷。
(中間,李白與李陽冰有一段往來,具體就詳說了)
可在當時,李陽冰名氣遠遠要小於李白,乃至落個生卒年不詳,沒人珍藏記載其文獻,不過李陽冰為人耿介,為李白作序直言「千載獨步,唯公一人」,這也或許是李陽冰能被稱「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