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兵張嘎》,是新中國電影歷史上一部傳世的紅色經典作品,而作為該片的導演崔嵬,則是這部優秀作品的靈魂人物。可以說,沒有崔嵬,就沒有電影《小兵張嘎》!
崔嵬參加革命較早,也一直在搞藝術創作,並參加過七、八年的白洋澱抗日鬥爭,所以,他對白洋澱的遊擊隊戰鬥生活很熟悉,別人也唬弄欺騙不了他。
在劇組起初選擇《小兵張嘎》嘎子的這個演員時,劇組人員是按照上面這個圖片按圖索驥進行尋找的,給果找了一個多月,面試了100多個孩子都沒有結果,回來就向崔嵬進行了匯報。崔嵬一看這張圖片就樂了,說:「錯了!這根本就不是河北白洋澱的孩子,這是西北孩子的打扮!白洋澱的孩子的頭巾是向後戴,西北的孩子的頭巾是面前打結的!」這一如實的解釋,使劇組選演員的同志如夢方醒,也心服口服!
崔嵬同劇組的演員們在外景地吃住在一起,摸爬滾打,事無巨細,樣樣都關注打理到。
這是崔嵬在拍攝《小兵張嘎》時,給演員做拼刺刀姿勢的講解示範動作。崔嵬親身參加過戰鬥,當然,也就熟悉真實的戰場景象。所以我們看到的這部影片,就感覺是生動、真實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