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本無國旗,後來「黃龍旗」是怎樣被清廷廣泛使用的

2020-12-14 騰訊網

清代本來並無國旗,其國旗的創立,從根源來看與列強的侵入密切相關,而從表象來看,則是由於近代的新式海軍的建立。

由於種種原因,中國近代出現了甚多旗幟爭奪正統旗幟的情形,這裡很多旗幟,其實都暗藏禍心。

還請您聽我細細說來。

一、李泰國船旗

1862年年底,大清為了鎮壓太平天國的起義,籌建了一支新式的海軍艦隊,交由阿斯本統率,這位阿斯本先生,光聽名字就不太像大清人。實際上他也確實並非大清人,但由於當時的大清滿朝文武找不出一個懂新式艦隊的,所以只能臨時找一位外國將軍來個趕鴨子上架。

在組建艦隊的過程中,當時負責此事的李泰國考慮到艦隊需要懸掛國旗以表明國籍,以便其他艦隊辨明身份。於是向大清官方建議制定官旗,並自行設計了一份「綠地中交兩條黃帶」樣式的國旗。

上圖_ 李泰國(1833~1898),英國人,海關第一任總稅務司

這位李泰國,雖然名字中規中矩,但其實是個土生土長的英國人,在童年因父親職位變動而來到中國定居,因此漸漸成為了一名「中國通「。

但對於大清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在鴉片戰爭時期,此人就為不明情勢的英軍出謀劃策,尤其對於攻打京師的作戰方案的制定,稱得上是出力甚多。

在隨後的中英談判中,這人更是「言語狂悖,狡驕異常」,給當時的欽差大臣桂良氣的不輕,隨後提出「公文往來應使用英文」「應準許基督教傳教」「應開放揚子江」等多項喪權辱國的議案。

總之這人雖然漢語說得比一些清朝人還溜,但內裡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英國人。

出於以上原因,大清並未採納他的樣式,而是宣布要使用清朝水師所使用的三角黃龍旗。

上圖_ 羅伯特·赫德(1835年2月20日-1911年9月20日),英國政治家,1854年來到中國

不過,這位李先生顯然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對清政府的回應置之不理,自行向英國政府提供了自己設計的旗幟和船旗,並與阿斯本訂立《阿李條約》——阿斯本只服從由李泰國轉述的命令,而不是大清的直接命令,而李泰國則有權力拒絕執行皇帝的諭旨。

這些條件深深的刺激到了大清政府的心,於是,1863年,這隻懸掛著李泰國設計的旗幟的海軍回到大清時,艦隊被原地解散,李先生本人也宣布被解僱,改用赫德擔任海關總署。

上圖_ 古董明信片裡的黃龍旗

二、三角黃龍旗

上文提到,在李泰國所設計的旗幟被拒絕的時候,清朝政府表示要使用三角黃龍旗。

這個三角黃龍旗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個旗的歷史要追溯到1662年,當時在一些各國使者會見的場所,清政府見西洋列強都有國旗懸掛,而己方卻無旗可掛,有損「天朝威儀」。於是將「三角黃龍旗」作為官船之旗。

由於國際上的旗幟都是正方形而非三角形,於是在1881年,李鴻章批准北洋水師使用正方形的黃龍旗,全旗皆黃,內飾五爪青龍。但此時,正方形的黃龍旗仍舊是北洋水師所用的軍旗,而非一國之旗。

時間推移,來到1866年,當時的總理衙門才仿照外國的旗幟,制定了第一面國旗,這種旗仍舊為三角形,以正黃色為底,四邊輔以青藍,中繪青龍,左銜紅日,這正是大名鼎鼎的大清黃龍旗是也。

當然,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繪著「蛇形怪獸」的旗幟,屬實不是一種好的旗幟。

上圖_ 洋務運動中,清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首先,在當時海上行船的慣例來看,豎立黃旗,有請求其它船隻的醫生出手相助的意味,何況在當時甚少有旗幟會採用尖頭的設計。康有為就曾經滿是譏諷的說道「彼以龍為大獸,黃為病旗,不見敬重,反為輕譏,將來在所必改者也。」

隨後,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正式批准了《北洋海軍章程》,並且規定大清海軍軍旗「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從此,大清國旗塵埃落地,在隨後的數十年裡飄揚在中國各地。

上圖_ 1889年美國海軍上《海上旗幟手冊》繪製的黃龍旗樣式

其實關於大清黃龍旗的起源,還有一種有所不同的說法,據說在鹹豐年間就已有三角龍旗了,所謂「至旗之有龍,實始於鹹豐」。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有位自美而來的使者,叫做威廉,當時廣東一帶海上多海盜,因此很多中國商人行船時會冒掛洋旗來尋求庇護。這個威廉就上書大清政府,希望大清政府快點設計自己的國徽國旗,方便大清的商人行船使用。於是,大清的官老爺們頓覺丟臉,於是交由禮部來擬定國旗。因為中國人喜歡龍旗,所以一開始確定了紅底三角形的龍旗。

不過有資料顯示這一時期的龍旗只允許官船使用,平民商人不得冒用。

上圖_ 蒲安臣(1820年11月14日-1870年2月23日)是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和外交家

三、蒲安臣旗

蒲安臣旗算是在大清國旗塵埃落地之前的一個小插曲,這位蒲安臣同樣不是大清人,而是一位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此時擔任中國使節出使歐美。

相比起前面那位壞的流膿的李泰國,蒲先生算得上是徹頭徹尾的國際友人,在之前擔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六年裡,始終兢兢業業,贏得了很多清朝重臣的好感。

於是在其歸國之際,委派其為外交大使,為大清出使歐美。

在出使之際,這位大使突然發現大清沒有國旗有失禮節,於是乎自行設計了一面國旗懸掛。

這面國旗的樣式是「黃底,周鑲藍邊,中繪飛龍」。

可惜,這面國旗同樣沒有得到大清的承認。

但這面旗幟與大清最終定稿的黃龍旗有諸多相似,從這裡也完全可以看出大清對待蒲安臣和李泰國的不同態度。

上圖_ 蒲安臣使團在美國,1868年

其實國旗是在國際交往中用於國家識別的符號,是基於國家間平等的關係而展開的交往中逐漸派生而來的,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人沒有國旗的概念,再說大清是「天朝上國」,也不需要和蠻夷小國們平等的相處,大清自有的旗幟,往往都是貴族們的家旗,或者八旗子弟所用的勢力識別。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大清開始有了些許模糊的國旗的認知,而此時大清並不考慮去設計一面國旗的原因是,大清認為蠻夷之所以需要這麼一面旗幟,是因為他們來我天朝上國交易,需要讓我這個地主能夠識別他們,而我大清地大物博,不需要去蠻夷的國度交易,因此,也就不需要國旗了。在大清看來,那個只是表明你是何方蠻夷所用的蠻旗罷了。

之前所提到的中國商人冒用外國國旗就是這個時期發生的,史稱「亞羅號事件。」

其實這段時間,大清政府既不想設計國旗,又不允許商人掛蠻夷之旗,這就直接導致了大清商人無旗可用,在國際上被視作「無國家」商船或者「海盜」。

清政府就是不想商人行商,這和他們所奉行的閉關鎖國政策相互違背。

上圖_ 宣統年間的彩繪本《海軍旗式及章服圖說》裡的黃龍旗

上圖_ 古董旗幟--黃龍旗

有趣的事情是,等到1912年,宣統退位,從1862年北洋水師算起,龍旗的歷史正好有50年。

龍旗作為官旗的歷史結束了,但龍旗本身的歷史還沒有結束。大清滅亡,老百姓可以掛龍旗了,「滬商競制龍旗,爭奇鬥盛,各不相下」。然而某些龍旗的製作實在過於招搖,結果被當作復闢機關被警察治了個「餚亂人心之罪」。

關於大清龍旗的故事,大抵就是如此。它身上攜帶著一些歷史的屈辱背包,只有在今天,海晏河清,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去審視哪一出曾經的鬧劇。

文:未定君

參考資料:

【1】《清代國旗考》 育民

【2】《近代國旗小史》 劉作忠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此國無國旗,我國讓其使用中國國旗,後覺不妥,又在旗上加了8字
    國旗是國家的象徵,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也是國家獨立的標誌之一。清朝末期,隨著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加深,清廷也設計出了第一面國旗——黃龍旗。其實在黃龍旗面世之前。清廷使用的黃龍旗是呈三角形的,只不過從樣式來看,不屬於正式國旗罷了。當時,有一國家沒有國旗,我國便讓其使用中國國旗,後來覺得不妥,又在旗上加了8字。
  • 這此國沒有國旗要用中國國旗,後覺不妥,於是在旗上加了8個漢字
    國旗帶給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是歸屬感,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在一片領土上,旗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旗幟象徵著我們的獨立自強,但是在我們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國旗這個概念,頂多也是打仗的時候豎起一面軍旗。王朝的興衰更替,都沒有國旗的見證。
  • 被歷史抹除的國旗,竟然跟日本國旗只有顏色差別!你絕對想像不到
    清朝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有它自己的國旗的。不管咱們學的歷史書上還是看的紀錄片裡,清朝的國旗似乎都是那面黃龍旗即「黃底藍龍戲紅珠」旗,這面旗幟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一面官方國旗了,在以前的封建王朝裡,可跟本就沒有國旗的這個概念,只有清末的這個特殊時期,因為西方的洋人來到了東方,清朝迫不得已開始與洋人接觸。
  • 國旗印有太極圖案的兩個國家
    宋朝之後,太極圖案被廣泛使用,從孔廟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樓觀臺、三茅宮的標記物;從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攤,太極圖無不躍居其上,甚至一些現代國家的國旗,也用到了太極圖案。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把太極圖案應用於國旗,可以說明這個國家認可太極圖背後的文化元素。然而太極圖是中華文化的產物,那麼到底是哪些國家,把這樣一個具有深刻中華文化元素的圖案用在了國旗之上呢?
  • 亞洲唯一未和我國建交的國家,卻屢屢支持我國,至今仍用清朝龍旗
    當年李鴻章在外面到處給慈禧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時,因為看到各國都有專門的國旗,唯獨清朝只有一根光禿禿的旗杆,感到無比心酸的李鴻章回國就馬上令人設計了一款國旗。 這面我國第一種官方國旗,名字叫黃龍旗。誕生之初,其被設計成三角形,看著更像是戰旗,而黃龍旗起初也是被應用在清朝海軍水師的船艦上。後來歷經多年演變,在1888年,才從三角形進化成了長方形,也更加適用於外交場合。
  • 這個國家的國旗,居然曾用中國的國旗替代?甚至還多加了八個漢字
    我國的國旗最早出現的時間應該是在晚清時期。當時的清朝雖然不願意融入世界,但在列強的大炮下,還是被動融入了世界中。而外交大臣李鴻章在多次出席國際會議的時候,就曾經因為沒有自己國家的國旗,而被人嘲笑過。這讓自尊自負的清朝,感覺很不是滋味,畢竟其他國家都有不同圖案的國旗,而清朝連旗杆都沒有。這不是很丟臉麼?
  • 中國各個時期的國旗以及國旗所代表的涵義
    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和象徵,是國民的精神寄託,是國家的圖騰,國旗是國家的身份證和名片,國旗代表國家的形象,是傳遞國家形象的最重要標誌。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的國旗,象徵著這個國家人民的精神、文化、信仰、特色等。
  • 中國最早的國旗,被後世多個國家模仿,日本人模仿的最徹底
    到了清朝,清朝人設計了黃龍旗為國旗,不過在外交場合當中清朝卻使用的是紅底黃日旗。所以在外國的歷史資料當中記載的清朝國旗就是紅底黃日旗。國外的明信片也是這樣印刷的。
  • 帶你領略明清時期世界各國的國旗國徽,拿破崙時法國的國旗最驚豔
    ,國旗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寓意非常大,它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朱元璋在位期間,心中對自己管轄的這篇疆土就已經有了國家的意識,於是明朝就開始設計自己的國旗了。    帛琉國旗    在清朝的時候,是用黃龍旗作為國旗,但是在外交場合中國卻不使用這種棋子。清朝在外交中基本都是使用紅底黃日國旗,所以,在國外的歷史中,多描述中國的國旗是紅底黃日旗,而且國外印刷的明信片也多是這樣。
  • 國旗的護衛者:中國留日學生與龍旗事件
    正是這群看起來「虛晃度日」貧窮的知識青年,圍繞著「國旗」做出了一件另國人汗顏的事情,歷史上稱為「成城龍旗事件」。 1903年4月26日,日本成城學校舉辦運動會,該校兩百名中國留日學生參加和觀看。進入會場,見由五顏六色的國旗組成的萬國旗中國。唯獨少了中國龍旗,學生們大怒,推舉了幾名代表到學監處詰問。
  • 在清朝,想安安靜靜地當個藩王有多難,五大藩王集團,無一善終
    但實際上,這五大藩王集團,均被清朝狠狠摩擦,竟無一善終。 儘管後來尚之信又投降了清廷,但由於平叛吳三桂時不出力,只是觀望局勢,為人又暴虐無德,被清廷斬殺。後代無人襲爵。
  • 從八卦到四卦、韓國國旗的由來和寓意
    1144年去世的高麗檢校太尉許載墓中的石棺和天板上出現了太極圖形,到朝鮮王朝時,無論民間還是官方,視太極圖為一種寓意吉祥的圖案,廣泛應用於朝鮮半島各地的寺廟。在條約籤訂時,日方人員宮本小一就向朝鮮灌輸「國旗是至貴至重之物」的概念 ,並對朝方提議說使用太極圖案作為國旗。朝鮮的談判代表申櫶以本無建旗放炮之例,前所未行之事,今忽仿之,以(似)恐眾民之瞻視也。」為理由謝絕謝絕。
  • 瓜分鄭成功90萬兩黃金的3個清朝官員,後來怎麼樣了?
    文/晚風暮雨永曆五年(公元1651年),清朝福建巡撫張學聖等人利用鄭成功主力南下廣東之機,出兵攻佔廈門,得勝歸來的他們,不僅沒有得到清廷嘉獎,反而被革去官職,押送到北京受審。這是怎麼回事呢?還要從他們搶掠的鄭成功巨額財富說起。
  • 李鴻章因膝下無子養了個繼子,後來連生兩子,是怎樣對待繼子的
    甲午戰敗後,清廷和日本議和,中方談判代表是李鴻章,順帶著繼子。因為繼子曾經擔任過駐日公使,所以對日本人還是比較了解。談判過程中,多次給李鴻章提了建議,甚至多次想和日本人爭論,但是李鴻章都制止了。談判過程中,一直都是李鴻章決定著一切。
  • 武昌起義後,清朝各省駐防八旗軍的反應是怎樣的?最終結局如何?
    作為清朝掌控地方最為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也是唯一一支完全由滿人組成的部隊,它的存在,對於清朝掌控地方尤為重要,可以說是清朝統治地方的命脈所在。因此,武昌起義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時,當地駐防八旗則首當其衝,成為起義軍首要對付的目標。
  • 清朝籌劃購買軍艦,為何結果卻成為了一場鬧劇?你看清廷都幹了啥
    自從1840年後,外國侵略者開始入侵中國,清朝就開始了一系列被動挨打的悲劇。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清廷也漸漸覺得有必要「武裝」自己了,至少得改善一下裝備,特別是要把海軍建設成現代化艦隊。中英開戰那會兒,清朝還在使用木製的帆船,這與別人的鐵甲艦比起來差得十萬八千裡遠。
  • 清朝末年,清政府苦心經營的新軍,為何失去了控制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清朝一直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且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可是1840年,一場鴉片戰爭,打破了清政府無敵的美夢。
  • 辛亥革命中的丘逢甲:更名改姓與清廷決裂
    丘逢甲在辛亥革命前暗助革命黨人的情況,其子丘琮後來曾寫道:「光宣之際,青年志士憤國勢力凌夷,政府庸劣,或奔走革命,或從事維新,每觸刑網、犯官威,先父輒不避犧牲、以己之名位庇護之。猶憶黃岡革命,鬆口劫案,曾盡力防止株連。庚戌新軍之役,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廣州黃花岡起義),曾保救民黨要員,促在案者逃難,皆屢行不餒者也。」
  • 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康熙勸降也不聽,為何後來卻降了
    原來吳三桂決定造反,已經令朝廷十分頭疼了,當康熙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怎樣平定吳三桂的時候,沒想到耿精忠竟然響應了他。在清廷完全沒準備的情況下,耿精忠一路勢如破竹。
  • 該國曾是清朝的附屬國,國旗是龍,為何至今不與中國建交?
    現在的不丹正如十九世紀的清朝般閉關鎖國,與其建立邦交關係的國家也沒有超過20個。即使是與不丹接壤的中國,也沒有成為其邦交名單中的一員。實際上,不丹在清朝的時候是中國的藩屬國。十九世紀,中國正遭受著來自西方國家的侵略,政治動蕩,儘管清朝的統治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但是依然在眾多的藩屬國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丹就是這些藩屬國之一,這個國家的國旗甚至在今天還保留著當時的形狀——四爪金龍,這正是藩屬國旗幟的標誌性圖案。不丹作為藩屬國時,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特別是西藏佛教文化,即使是現在不丹還傳承著當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