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的護衛者:中國留日學生與龍旗事件

2020-12-14 騰訊網

近代,自甲午中日海戰以來,大批的知識青年留學日本,梁啓超、康有為、孫中山、郭沫若、魯迅、鬱達夫等人都有過留學日本的經歷。多數人在談及這段歷史時將原因單方面的概括為「受到甲午海戰失利刺激」,以及「為了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這種概括恐怕不全然正確。有部分原因是彼時日本物價低廉,留學東京的費用大抵相當於上海生活費的一半,所以家境不那麼好的學生就都去日本留學了。據統計,晚清一代留學日本的留學生數目超過三十萬。但由於當時日本留學生教育質量低,重視不足,造成大部分在日的留學生「虛晃度日」,有用的知識沒有學到。因而比照當時留學歐美的知識青年來說,或許是出於這方面的原因,大部分歐美留學者大多成了工程師科學家,日本回來的大多成了革命黨。

正是這群看起來「虛晃度日」貧窮的知識青年,圍繞著「國旗」做出了一件另國人汗顏的事情,歷史上稱為「成城龍旗事件」。

1903年4月26日,日本成城學校舉辦運動會,該校兩百名中國留日學生參加和觀看。進入會場,見由五顏六色的國旗組成的萬國旗中國。唯獨少了中國龍旗,學生們大怒,推舉了幾名代表到學監處詰問。學監回答「貴國未入萬國協會」,「懸掛萬國國旗僅僅是裝飾,無關緊要,本無一定的規則,諸君何喋喋為?」。針對學監的遁詞,學生反擊道,本校運動會由中國留學生和日本人共同舉辦,與什麼萬國協會有什麼關係?既然說無關紀要,那就全部取下來如何?但最後也沒有說通。學生們聚集在大堂,聽取代表們匯報,很多人覺得太窩囊。即便是那些平時被視作不學無術、沒有節操的南洋、北洋軍派遣的官費生們也打破了沉默,一致贊成聯合抵制。經交涉,日方向學生們表達了歉意,並將黃龍旗與日本國旗並立懸掛。

看起來留日學生取得了這場抵制的勝利,但在學生們心裡「觸發我國家之思,深感無地自容」,最終沒有一個學生再到場參加運動會。

日本成城學校在當時接納留日的各個學校中無論是其品味還是聲望都很高,並且與中國官方關係極為密切。吳玉章在《吳玉章回憶錄》中說,1903年秋,一直接收中國士官留學省的成城學校停止招生,所招學生轉由同年新創辦的振武學校接納。於是吳玉章奔走呼號,與成城學校校長進行溝通,最終中國留學生在成城的陣地得到保留。並且對一些中國留學生遲交學費,不僅不催交,還照常按月給他發零用錢,使得家裡寄錢常有不濟的學生能夠得以繼續學習到畢業。吳玉章也坦言「這個學校確實水平高、要求嚴格」,「成城的某些有益經驗,我一直不曾忘記」。

對待中國留學生相對不錯的成城學校尚且發生了令留學生感到恥辱的「黃龍旗事件」,那麼其他學校甚至其他國民對待中國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雖然對於一些有反滿志向的革命留學生來說「黃龍旗」未必是值得驕傲的標誌,在某種程度上它代表著滿洲統治的象徵。但是在國外,它無疑就是中國的國旗,是中國的象徵。懸掛與不懸掛,不能因為以一己的恩怨來處理。這件事傳達出了「沒轍」的心情,看似「無獨有偶」,實則透露出一股輕視。

《浙江潮》第五期記錄了留學生在成城學校遭遇的另一件事,那種「沒轍」、「無奈」、「恥辱」感被深深烙印在留日學生的心裡。

出身名門的日本上尉西鄉因為侮辱正在連隊實習的劉姓學生引發了中日學生之間的衝突。成城在校的中國留學生抗議「我們中國人是為了留學而來到日本,不是倡優」,他們先到留學生總監督處抗議,又到日本參謀部報告、抗議。日本參謀本部的官員解釋說「日本自古以來就有高年級指導低年級的事情,自明治維新以來,已經發出公告禁止此事,但到現在尚且沒有杜絕,你們不必大驚小怪」,同時這位官員進一步強調日本向來如此,你們不服的話「日後大可不必派遣留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學生這樣回答道,這件事不僅我們不能忍,對你們來說恐怕也不能容忍。數年前,日本一位婦人在美國受辱,你們的留學生和商人憤怒至極,聯名致電日本政府,後來美國人道歉,事情才算了解。「今劉君留學生也,豈貴國婦人之不若?」。

學生們採用東洋式的類比方法,不可謂不犀利,而他們心底卻一如往常,是揮之不去的「弱國子民」的悲愴。

相關焦點

  • 學生拿旭日旗當日本國旗?高校回應:深刻反省
    經過與活動主辦方、相關經辦學生和輔導員等深入調查,具體情況通報如下:11月14日上午9點,在我校一學院舉行的學生國際文化展示活動中,一位負責日本展位的學生,為展示日本文化,從網上查找關於日本元素的圖片時,將「旭日旗」當成是日本國旗下載列印掛出,被其他同學拍照上網。
  • 校園活動懸掛「旭日旗」?南師大回應稱,學生誤將其當成日本國旗
    南京師範大學的一場校園活動中,有學生懸掛「旭日旗」引發大家關注。南京師範大學在事後,並對此事作出回應,負責日本展位的該同學誤將「旭日旗」當成是日本國旗。 ,為展示日本文化,從網上查找關於日本元素的圖片中,將「旭日旗」當成是日本國旗下載列印掛出。」
  • 把「旭日旗」當日本國旗,錯了就是錯了
    11月14日,在南京師範大學舉行的學生國際文化展示活動中,一個展示日本文化的展位上懸掛著日本軍旗「旭日旗」,相關照片上網後引發大量網友關注。對此,南京師範大學回應,負責日本展位的學生將「旭日旗」當成日本國旗,學校已責成學院進行批評教育。
  • 此國無國旗,我國讓其使用中國國旗,後覺不妥,又在旗上加了8字
    國旗是國家的象徵,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也是國家獨立的標誌之一。清朝末期,隨著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益加深,清廷也設計出了第一面國旗——黃龍旗。其實在黃龍旗面世之前。清廷使用的黃龍旗是呈三角形的,只不過從樣式來看,不屬於正式國旗罷了。當時,有一國家沒有國旗,我國便讓其使用中國國旗,後來覺得不妥,又在旗上加了8字。
  • 不丹歷史,使用中國龍旗為國旗,為何過著與世隔絕的幸福生活?
    元朝統一西藏後,不丹歸屬西藏宣政院管轄,此後一直都是中國領土。直到1616年,建立獨立的不丹政權,因當地雷電多,而中國龍掌管著雷雨,因此開始使用四腳神龍旗為國旗,並一直沿用至今。後與西藏格魯派地方政權爆發了長達62年的持久戰爭。1729年不丹發生內亂,清政府乘機派遣西藏官員頗羅鼐前往不丹調停。
  • 留日學生扮演了什麼角色?
    短短幾年,留日學生達到近萬人,像我們熟知的周恩來、魯迅、秋瑾、蔡鍔、李大釗……都曾留學日本。過了一段時間,張之洞首先發現了留日學生的問題:學子們到日本之後,接觸了新鮮的理念和先進的技術,他們發現清王朝的落後,不單單是科學的落後,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專權統治!只有推翻清王朝腐敗的政治統治,中國才能富強起來,於是,留學生們紛紛把矛頭對準了清王朝!
  • 南師大學生在校園內公然懸掛旭日旗,好牛逼啊
    先來交待下事件背景。11月18日晚,我的互粉好友@寶獅龍觀天下 在微博爆料稱,南京師範大學的日語系學生,居然在校內活動中公然懸掛日本「旭日旗」,他們這種做法「對不起南京30萬死難同胞」。我看吶,你們也不是不懂,因為你們懸掛的旭日旗旁邊就是日本國旗——這又怎麼能是無意為之呢?所以,就這起輿情而言,明明就是有意為之。
  • 作為一名師範大學生,居然分不清日本國旗和「旭日旗」,怎麼學的
    作為一名師範大學生,居然分不清日本國旗和「旭日旗」,不知道是怎麼學的歷史,怎麼考上的大學。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在進行校園活動時,居然在校園內掛起了幾面日本「旭日旗」。「旭日旗」也稱日本軍旗,由於旭日旗伴隨著日本對外侵略而四處飄揚,所以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標誌物,受到日本侵略國的國家如韓國、中國等對此深惡痛絕,很多國家禁止使用旭日旗,也禁止日本軍艦懸掛旭日旗駛入本國領海和港口。所以將日本「旭日旗」掛在在南京師範大學校園內肯定不合時宜,我們怎麼也不能忘記「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
  • 中國各個時期的國旗以及國旗所代表的涵義
    中國封建時代一般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歷代皇朝既沒有也不需要國旗。中國最早出現現代意義的國旗要到19世紀中期的晚清時期,當時中國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下,閉關鎖國的天朝美夢被無情打破,中國與西方列強開始密切接觸,卻發現在外交場合沒有旗幟代表中國,在窘迫的情況下,清朝政府才開始頒布正式的、現代意義的國旗。
  • 清朝本無國旗,後來「黃龍旗」是怎樣被清廷廣泛使用的
    ,所謂「至旗之有龍,實始於鹹豐」。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有位自美而來的使者,叫做威廉,當時廣東一帶海上多海盜,因此很多中國商人行船時會冒掛洋旗來尋求庇護。這個威廉就上書大清政府,希望大清政府快點設計自己的國徽國旗,方便大清的商人行船使用。於是,大清的官老爺們頓覺丟臉,於是交由禮部來擬定國旗。因為中國人喜歡龍旗,所以一開始確定了紅底三角形的龍旗。
  • 歐洲國旗為什麼大多是三色旗?
    ■ 文丨混亂博物館chaosmuseum[三色條紋旗],簡稱[三色旗]。提起它,人們總是會想起法國的[三色旗]:這種旗幟的影響力是如此深遠,許多歐洲國家都採用了這種國旗樣式,僅僅在顏色選擇和條紋排列上有所區別。
  • 大學生不識日本國旗 最該反思什麼?
    經調查,目前已經對誤掛「旭日旗」的學生進行了嚴肅批評教育,並在全校深入開展「四史」教育(據11月20日《中新網》)。    事件發生之後,涉事南京師範大學表態,要求學院和同學深刻反思檢討。並提出了具體三條整改意見,一是堅持立德樹人導向,在全校深入開展「四史」教育,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二是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的管理和指導,完善工作制度,嚴把思政關口,守好校園陣地。
  • 亞洲唯一未和我國建交的國家,卻屢屢支持我國,至今仍用清朝龍旗
    直到13世紀初,丹麥人在對抗愛沙尼亞異教徒的戰爭中,得到了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鼓舞,最終轉敗為勝,這面旗幟變成了丹麥人的國旗,也是世界上第一面國旗。 可能很多讀者認為,我國的國旗最早是1911年宋教仁設計的民國五色旗。其實不然,早在清朝年間,我國就有了自己的國旗。
  • 為什麼歐洲大多數國家的國旗都是三色旗?
    如果你對歐洲國家有所了解的話,那麼想必會發現一個事情,那就是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的國旗都是三種顏色,一般都是三色條紋,有的國家甚至是顏色組成都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歐洲國家對於三色旗這麼的喜愛呢?我們都知道,國旗是一個國家的一種標誌旗幟,也是國家的象徵。國旗通過一定的樣式、色彩和圖案顯示出了一個國家的特色和文化,比如我們國家的五星紅旗。但是歐洲國家大多數都是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民族的融合、分裂的,所以國旗需要帶著一定的地區性特色。
  • 從八卦到四卦、韓國國旗的由來和寓意
    在條約籤訂時,日方人員宮本小一就向朝鮮灌輸「國旗是至貴至重之物」的概念 ,並對朝方提議說使用太極圖案作為國旗。朝鮮的談判代表申櫶以本無建旗放炮之例,前所未行之事,今忽仿之,以(似)恐眾民之瞻視也。」為理由謝絕謝絕。
  • 一面好旗 腦洞大開的國旗設計
    自從贏回該國歷史上唯一一塊奧運金牌,他就成了斐濟的國寶,其參與證明了更換新國旗對斐濟的重要意義。經過海選、徵求民意、議會提名等全過程,斐濟新國旗原定在10月10日獨立45周年紀念日當天正式上崗。然而,獨立日當天,出現在慶典上的仍是舊旗。斐濟媒體對更換國旗一事三緘其口,只有《斐濟時報》引用一位不具名官員的話稱,新國旗面世至少還要等上一年。其實,斐濟早有更換國旗的呼籲。
  • 帶你領略明清時期世界各國的國旗國徽,拿破崙時法國的國旗最驚豔
    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明朝已經有了自己的國旗。  大明朝國旗  在古代很多歷史古畫中,你也可以看到明朝設計的國旗,早期就是黃底紅日旗,晚期則有藍底黃日旗的變體。  帛琉國旗    在清朝的時候,是用黃龍旗作為國旗,但是在外交場合中國卻不使用這種棋子。清朝在外交中基本都是使用紅底黃日國旗,所以,在國外的歷史中,多描述中國的國旗是紅底黃日旗,而且國外印刷的明信片也多是這樣。
  • 作為中國曾經的附屬國,依然使用龍當國旗,至今卻沒和我國建交
    1972年中國與日本和平建交,但不丹,一個曾經的附屬國,儘管與我國接壤,卻一直未能與我國建交。元朝時,不丹已被納入中國版圖,此後歷經明、清,均仍牢牢地掌握在中國手中,直到清,不丹才獨立。儘管獨立了,但仍然相信中國的文化,而且國旗上使用的是中國的四爪龍,而當時的清朝使用的是五爪龍,別看少了一個面就意味著不丹低清一等。
  • 這此國沒有國旗要用中國國旗,後覺不妥,於是在旗上加了8個漢字
    國旗帶給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是歸屬感,國旗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在一片領土上,旗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旗幟象徵著我們的獨立自強,但是在我們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沒有國旗這個概念,頂多也是打仗的時候豎起一面軍旗。王朝的興衰更替,都沒有國旗的見證。
  • "臺獨"分子打出小綠旗 妄稱是未來"國旗"(圖)
    圖:所謂的「臺灣共和國國旗」  這面旗與民進黨黨旗都只包括臺灣本島  據香港《太陽報》7月3日報導,近兩個月,臺灣當局領導人陳水扁和前「總統」李登輝先後踏足美國。在海外「臺獨」分子組成的歡迎隊伍中,出現不少綠色旗子,傳媒起初並沒在意,有人還將這面「世界臺灣人大會」會旗與民進黨黨旗混為一談。  事實上,兩者看起來的確十分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