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氣血為本,一個人健康的標準就是氣血充足。氣血是生命之本,是機體保持年輕活力的源泉,無論是誰,都離不開氣血的滋養。氣血盛則神清氣爽、思維敏捷,氣血不足則容易精神恍惚、睡眠不安。
那麼如何判斷知道自己是否氣血不足呢?以下是氣血不足的主要表現:
氣血問題屬於系統性問題,若長期得不到調理,必然影響精神狀態和面貌,氣血不足的結果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氣虛即臟腑功能衰退,表現為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
血虛主要表現面色無華萎黃、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夢多、健忘、精神恍惚、月經失調。
氣血虧虛則會形體失養,以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唇甲色淡、失眠、舌淡脈弱、月經失調等為常見表現。
既然知道了氣血是如何來的,那調養氣血的思路就很明確了,說幾個關鍵點:
多休息,減少思慮、清淡飲食、適度運動、生活規律、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娛樂有度、性生活有節,還有就是保證充足的睡眠、戒菸少酒,做到這些對保證人的身心健康,使經血更加調暢,延緩衰老,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幫助。
應該如何安全補氣血?
當遇到氣血不足的情況,是採用藥補還是食補呢?是藥三分毒,其實食療食補才是符合現代養生觀念的方式,通過食療的形式,慢慢的吸收食物中的各種營養,這樣才可以很快的恢復自己的身體,從古到今食療一直是比較安全的方式。
雖然西藥中藥的作用非常快速,甚至有人將吃藥作為家常便飯一樣,但「是藥三分毒」這句俗話也不是開玩笑的,長期吃藥勢必會導致身體出現一些相應的不良反應,藥首先損害的就是肝、腎、胃。
食療又稱食治,是利用食物的特性來調節機體功能,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
玉靈膏為中醫食療古方,古醫書《隨息居飲食譜》中的玉靈膏由清中醫名家王孟英發明,有補氣血,益氣,安神,改善睡眠,還有調理脾胃的功能,古法玉靈膏藥食同源,大補氣血針對氣血不足。
有時間和條件的也可以自己在家做。入口的東西,健康和安全才是更重要的,下次說說玉靈膏的真假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