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嘗一口(蘋果),不甜不要錢!」「來了您,這是散花(花菜),炒肉最合適。」「這根(黃瓜)不好?換這根。」一大早,7點鐘,北京城剛剛甦醒,龍潭路北側的龍潭早市就已經喧騰起來,商販和大爺大媽們熱情地聊著。
正在部分升級改造的龍潭早市,南門處張貼著一張告示,特意強調——「改善的是環境,不變的是情懷。龍潭早市未來將更上一層樓,歡迎您來感受生活中的煙火氣。」
龍潭早市正在升級改造
隨著城市的更新,早市,這種只開半天的特色市集,在北京中心城區,漸漸變得稀罕起來。記者上周調查發現,那些熱愛早市的市民,絕不僅僅是為了價格上的優惠,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喜歡早市上那種「添一把、換兩根、還個價、聊聊天」的感覺。
龍潭早市:將升級成三層大市場
市民感受:什麼新鮮挑什麼
「這個市場,是從護城河邊發展來的。那時候還是露天的臨時攤位。大概是2002年吧,搬到了現在這個位置。」老李在龍潭早市賣玉米,甜玉米、黏玉米、花玉米,分成三類,整整齊齊擺成一堆一堆,都是10塊錢5根。但顧客如果想搭配著買,也行。
因為在改造,早市裡面有些擁擠,更顯得熱鬧。經常來逛的市民,都知道這個市場早上6點開門,中午1點關門。徐大爺隔三差五從勁松騎車過來,「不遠,10分鐘就到了,家裡缺什麼,我就過來買,都能買到。」他打開購物袋,裡面是翠綠的黃瓜、白嫩的蘿蔔還有剛剛刮乾淨的鱸魚。本以為便宜是早市最吸引人的賣點,但徐大爺搖搖頭,「大多數東西是便宜,但有的比超市還略貴一點。」
超市,徐大爺也去逛,但對比下來,早市有些獨到的地方。「早市,開半天,中午就撤。這些菜,都是當天進來的。」徐大爺早就掌握了規律,新鮮,是他買菜的第一決定因素。
「還有,可以挑。超市裡很多菜是捆好、包好的,你總不能給人拆開吧。」他拿起自己買的黃瓜,「我一根一根挑,你看多新鮮。」幾乎每樣菜都是自己親手挑出來的,徐大爺買的菜,因此很受家人歡迎。「你看,我每次都多買點兒,兒子下班,順路到我這兒,也拿點兒走。」
徐大爺不知道,其實早市的大門在凌晨時分,就開啟了。做面點的最早,2點鐘左右,就要進門,開始和面。一個多小時之後,蔬菜水果的商販也開始卸貨。肉類商販隨後接踵而至。最晚到的是賣乾貨、百貨的商販,但也得趕在6點鐘早市開門前,把貨品準備好。
「以後,這裡面環境會更好。」老李把玉米歸攏齊,介紹起龍潭早市的改造方向,「你看這上面還有兩層,聽說是要全部改造,再裝上電梯。以後三層樓,一層賣肉類水產,一層賣生鮮果蔬,還有一層是美食城。」
馬家堡早市:城區少有的露天市集
市民感受:已成遛彎兒必逛地點
南三環外,馬家堡中路邊的馬家堡社區便民早市,是市區內少有的露天市集。夾在一棟棟高大的居民樓之間,這個早市幾乎沒有正式的門臉,但從一道簡易的鐵門進入後,天地突然開闊起來。
早市的面積非常大,粗略用腳步丈量,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50米。這裡幾乎可以買到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不只是瓜果蔬菜、雞鴨魚肉,還有服裝鞋帽、五金百貨。因為是露天的,所以搭起了巨大的遮陽布。太陽漸漸升高後,陽光穿過遮陽布的縫隙,灑在橙子、蜜桔、西紅柿上,滿滿都是溫暖的光澤。
為了讓顧客更直觀了解商品信息,很多商販手寫了簡易的廣告牌。比如「山東水晶富士,保脆保甜」;「普羅旺斯(西紅柿),本地,沙甜,沒硬心」;「油慄,免費去皮」等等。
小馬賣冬棗的攤子,在早市深處,但不缺乏擁躉。他的廣告牌是印刷的,除了寫著「正宗黃驊冬棗又酥又脆又甜」,還有他自己站在棗樹下的照片。「我在這兒幹了7年。」小馬說,他的冬棗都是每天凌晨從黃驊自家果園發過來,當天就上早市。他熟練地抱出一大筐冬棗,傾倒在檯面上,黃綠帶著點紅斑的冬棗,滴溜溜滾到正在挑選的顧客手邊,「這棗新鮮,馬上一遇到低溫,就變全紅了。保甜,您嘗嘗就知道。」
嘗嘗,是早市果蔬商販最常見的營銷手段。「嘗了可不一定買啊。」「您放心嘗,沒事,嘗了不甜,別買。」這種逗悶子式的聊天,經常發生在小馬和他的顧客之間。老侯連續多日都來買棗,他說9塊錢一斤的棗,不比超市便宜,但品質上乘,「現在,都不差這一塊兩塊的,值不值的,得看好吃不好吃,好吃就值。」
和帶著目的的老侯不同,姜大爺背著個手,在早市裡東瞅瞅、西看看,還沒決定買什麼。「我遛彎兒,天天來,形成習慣了。」在姜大爺看來,早市已經是一種陪伴,屬於生活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場景。疫情期間,早市閉門,姜大爺立刻就感覺沒地兒逛了,有種缺憾。現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早市正常開張,姜大爺遛彎兒的軌跡也重新回歸正常。他很開心地分享逛早市的秘訣:「我跟你說啊,早市11點半關門。10點半過後,來撿漏,最便宜。」
小關市場:公園裡藏著的早市
市民感受:聊著聊著就跟小販成了熟人
香河園路邊的盛福小關市場,也是早市,工作日下午2點半關門,周六日延遲半小時。這個早市最大的特點就是藏在公園裡面。每天早上,公園裡左家莊心連心合唱團的歌聲,就是早市的背景音樂。小關早市在周邊居民中的知名度很高,甚至有坐公交車從遠處趕來的。黃姐就坐了20分鐘公交車,專門過來買菜。跟超市比,她最喜歡早市裡暗藏的熟人氛圍。
「呦,這個沒仔細看,有坑兒。」「沒事,來,給您換一個。」黃姐跟小販換了個光滑的西紅柿。常年的買賣交易,她跟早市裡很多商販都熟了,雖然互相叫不上名,但每次都能聊幾句。「超市裡吧,現在越來越自助式服務,有時候,想找個店員都找不到,別說聊天了。」
黃姐又換了一個攤位買蘿蔔、找蘑菇,手上挑著、嘴上聊著、臉上帶著笑。等錢貨兩訖,小販又給塞過來一把香菜,黃姐連連擺手,沒收下,「上次送的還沒吃完哪」。
「我知道這香菜不值錢,但是人家有這心啊。」黃姐說,添一把、換兩根、還個價、聊聊天,似乎很平常,但這種人情味是最讓人舒適的地方。
觀察:商業空間「有溫度」很重要
北京交通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盛強,常年關注北京的各類市集,記者走訪的這三個早市,他都多次調研。盛強說了一件小關市場的小事,2018年,這個早市曾經想改造成超市,甚至連收銀設備都裝備完畢了,但最後由於老顧客們的反對意見而作罷。「早市和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保留了傳統市集那種,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互動。很多人是很在意這種感覺的。」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告訴記者,現在越來越多的商業機構,開始意識到「有溫度」的重要性。「這是一個人際交往的空間,尤其對老年人,在都市裡,他們缺乏這種社交場景。」賴陽認為,社區商業升級,不應該只是有一個生鮮售賣點就夠了,而是要形成有溫度的商業空間。
他介紹,微風市集、超市發的海中市場、華冠市集等,都對傳統市集在硬體上做出升級,但又保留市集的特色。
「即便是發達國家,還是保留著農貿市場的形式。一說西雅圖,就知道有派克市場。洛杉磯,有農夫市場。在歐洲,還有很多佔道市場。我們北京的社區商業,追求相對明亮、安全、衛生的環境場景,當然是主要趨勢。但肯定不會都是以生鮮超市那種形式存在。傳統的、攤位式的銷售模式,還是重要補充。」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u015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