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新,1962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等級考試高研教師,19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海內外書畫大展並獲獎,2017年作品《千遠臺》參加中國美術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自幼酷愛繪畫,早年跟隨恩師原福建省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福建省花鳥學會會長曾賢謀先生及時任中央中國畫研究院教授,後有幸認識中國書畫名家名作編委會副主任吳孫英先生,得到精心指導,我潛心研學中國花鳥畫精髓,刻苦努力,不斷進取,眾多作品頗得行家讚賞。
經過三十年的中國畫學習,我深深體會到傳統的中國畫,藝海無涯,博大精深,學無止境。中國花鳥畫是以描繪花卉,禽鳥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力,體現欣欣向榮的氣象,從而給人以健康的藝術感染。它描繪的對象是大自然,因此要培養對自然界的觀察力,訓練觀察力的敏銳是主要的。我小時生活在農村,對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時養成的觀察和寫生習慣,對我一直影響很大。要認真地了解物象的結構,特點,習性和生活規律,畫時才能做到心手相應。花鳥畫的源泉是生動的大自然,而不是他人的筆墨體現,提煉與概括也要源於對自然的觀察,因此對自然界的觀察是訓練心眼的基本功。
不注重對物的寫生,把握不住對象形體的特徵,就失去了藝術再現的能力。寫生不是畫蟲鳥標本,不但要準確刻劃形象,還要捕對象瞬間的動態,我對自已的速寫總是以這樣來要求,手眼的敏捷是速寫要解決的問題,畫面的生動,離不開速寫的鍛練。
默寫比速寫更重要,實際是默記,憑眼睛看,用腦子記下來,而認真觀察後印在腦海裡的形象,卻更為完整,生動,待到運用時自然發於筆端。如果把速寫的技巧與黙寫,默記結合起來,對於對象的特徵和生活環境的掌握就會更深入一步。默寫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助於速寫時捕捉對象的瞬間動態。
臨摹是重要的,主要是要理解畫理,即可忠實於原作,取之於精華,在臨摹時,自然而然地要求以努力忠於原作的畫法去體會畫家的用心。
筆墨是為表現對象服務的,要自然形成,什麼筆鋒都可變通,只要較好的表現對象即可,日久天長,自已的筆墨風格也就會自然形成。筆墨掌握的難易順序是筆、墨、水。其實,水分淋漓的畫法是較易表現的,而乾枯見筆處才真正需要琢磨。筆墨的表現,對繪畫意境有很大的
影響。
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一幅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總要有情趣才能打動人心,要畫得引人生情,善於體現自然界中不大為人注意,或者是可能會發生的一種機趣,從而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並給人回味和想像的空間,使人聯想無窮的意境。
刻意表現自然界的生機勃勃,抓取生活中的瞬間來表現動勢,是意境創作的重要因素。飛鳥固然有著幹姿百態,但欲飛將落的瞬間,可能會使人想到一種聞聲索侶或覓食而歸的意趣。寓動於靜則是含蓄表現動勢的另一種方式。踞伏草中的雉雞動態很小,但在空靈數筆的脖頸上和轉折有力富有彈性的背部曲線上,蘊藏著力量不難使人想像,在它靈活的軀體上可能預示著動勢,總之,感人的意境是需要畫家傾注感情去探索的。
布局結構決定整幅作品的基本形式,古人強調意在筆先,立意就是總綱,其基本思想就是用什麼去打動人心。立意飽滿方可氣脈一貫,有疏密掩映、有顧盼提攜、才能有錯落;有變化、免去對稱、重疊、充塞、鬆散等,「密中有疏,疏處有密」,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的理論。
寫意花鳥畫的構圖,既然要意在筆先,這就要求我們從觀察現實中醞釀意境,捕捉圖象,下筆時便有信心,有把握,從而一揮而就,作品呈現的是生動自然,生機勃勃。花鳥畫點景構圖,和人物,山水顯然不同,往往要求近景取材,不能要求有極目千裡之勢。
但也必須在畫面上分出層次先後,強調有遠近距離感覺,不然滿紙物象,排比擁塞,零亂不分前後左右,就不能得到好的效果。一般畫花鳥畫的章法布局,就是根據紙幅的大小寬窄,從左右上下生發而成,下邊過所謂右下、右上、左下、左上、求心、運心等等辦法來變換應用。即便面對小幅紙,也要站著畫才能縱觀全局。花鳥畫要求畫前有腹稿,成竹在胸,落筆能隨機應變,筆筆相隨才能貫通一氣,氣脈流暢結構完整。
中國畫注重線條,構圖中以線型的安排為上,大致可有主,輔,破線三種類型。主線是確定型式的主導,輔線加強主線的氣勢,而破線一方面打破單調的布局,同時又以對比的方式再次突出主線。
總的來說,寫意花鳥畫構圖,是要根據作者對自然現實的認識和了解,對花和鳥的生長規律的研究和理解,通過感性的認識,轉化成理性的認識,進而再經過創作實線,真實地反映物象。也就是說,要從自然的本身發現規律,同時又從創作實踐中高度概括地表現自然精神的本質,在不似之似的神似中去追求畫面物象的真實感,才能不為現實所役,達到經營位置的極高境界。
一草蟲雖小,在花鳥畫中卻並非是點綴,體態短小的一隻蟬,有時可以視為一塊必要的墨色。通過實踐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我要創造出無愧於我們偉大時代,並具有民俗傳統特色的中國畫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