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

2020-12-16 美術研究

陳建新,1962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國畫、書法)等級考試高研教師,1988年畢業於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福州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曾多次參加海內外書畫大展並獲獎,2017年作品《千遠臺》參加中國美術書畫大賽榮獲優秀獎。

自幼酷愛繪畫,早年跟隨恩師原福建省畫院副院長、名譽院長、福建省花鳥學會會長曾賢謀先生及時任中央中國畫研究院教授,後有幸認識中國書畫名家名作編委會副主任吳孫英先生,得到精心指導,我潛心研學中國花鳥畫精髓,刻苦努力,不斷進取,眾多作品頗得行家讚賞。

經過三十年的中國畫學習,我深深體會到傳統的中國畫,藝海無涯,博大精深,學無止境。中國花鳥畫是以描繪花卉,禽鳥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力,體現欣欣向榮的氣象,從而給人以健康的藝術感染。它描繪的對象是大自然,因此要培養對自然界的觀察力,訓練觀察力的敏銳是主要的。我小時生活在農村,對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時養成的觀察和寫生習慣,對我一直影響很大。要認真地了解物象的結構,特點,習性和生活規律,畫時才能做到心手相應。花鳥畫的源泉是生動的大自然,而不是他人的筆墨體現,提煉與概括也要源於對自然的觀察,因此對自然界的觀察是訓練心眼的基本功。

不注重對物的寫生,把握不住對象形體的特徵,就失去了藝術再現的能力。寫生不是畫蟲鳥標本,不但要準確刻劃形象,還要捕對象瞬間的動態,我對自已的速寫總是以這樣來要求,手眼的敏捷是速寫要解決的問題,畫面的生動,離不開速寫的鍛練。

默寫比速寫更重要,實際是默記,憑眼睛看,用腦子記下來,而認真觀察後印在腦海裡的形象,卻更為完整,生動,待到運用時自然發於筆端。如果把速寫的技巧與黙寫,默記結合起來,對於對象的特徵和生活環境的掌握就會更深入一步。默寫的能力提高了,也有助於速寫時捕捉對象的瞬間動態。

臨摹是重要的,主要是要理解畫理,即可忠實於原作,取之於精華,在臨摹時,自然而然地要求以努力忠於原作的畫法去體會畫家的用心。

筆墨是為表現對象服務的,要自然形成,什麼筆鋒都可變通,只要較好的表現對象即可,日久天長,自已的筆墨風格也就會自然形成。筆墨掌握的難易順序是筆、墨、水。其實,水分淋漓的畫法是較易表現的,而乾枯見筆處才真正需要琢磨。筆墨的表現,對繪畫意境有很大的

影響。

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一幅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但總要有情趣才能打動人心,要畫得引人生情,善於體現自然界中不大為人注意,或者是可能會發生的一種機趣,從而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感受,並給人回味和想像的空間,使人聯想無窮的意境。

刻意表現自然界的生機勃勃,抓取生活中的瞬間來表現動勢,是意境創作的重要因素。飛鳥固然有著幹姿百態,但欲飛將落的瞬間,可能會使人想到一種聞聲索侶或覓食而歸的意趣。寓動於靜則是含蓄表現動勢的另一種方式。踞伏草中的雉雞動態很小,但在空靈數筆的脖頸上和轉折有力富有彈性的背部曲線上,蘊藏著力量不難使人想像,在它靈活的軀體上可能預示著動勢,總之,感人的意境是需要畫家傾注感情去探索的。

布局結構決定整幅作品的基本形式,古人強調意在筆先,立意就是總綱,其基本思想就是用什麼去打動人心。立意飽滿方可氣脈一貫,有疏密掩映、有顧盼提攜、才能有錯落;有變化、免去對稱、重疊、充塞、鬆散等,「密中有疏,疏處有密」,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的理論。

寫意花鳥畫的構圖,既然要意在筆先,這就要求我們從觀察現實中醞釀意境,捕捉圖象,下筆時便有信心,有把握,從而一揮而就,作品呈現的是生動自然,生機勃勃。花鳥畫點景構圖,和人物,山水顯然不同,往往要求近景取材,不能要求有極目千裡之勢。

但也必須在畫面上分出層次先後,強調有遠近距離感覺,不然滿紙物象,排比擁塞,零亂不分前後左右,就不能得到好的效果。一般畫花鳥畫的章法布局,就是根據紙幅的大小寬窄,從左右上下生發而成,下邊過所謂右下、右上、左下、左上、求心、運心等等辦法來變換應用。即便面對小幅紙,也要站著畫才能縱觀全局。花鳥畫要求畫前有腹稿,成竹在胸,落筆能隨機應變,筆筆相隨才能貫通一氣,氣脈流暢結構完整。

中國畫注重線條,構圖中以線型的安排為上,大致可有主,輔,破線三種類型。主線是確定型式的主導,輔線加強主線的氣勢,而破線一方面打破單調的布局,同時又以對比的方式再次突出主線。

總的來說,寫意花鳥畫構圖,是要根據作者對自然現實的認識和了解,對花和鳥的生長規律的研究和理解,通過感性的認識,轉化成理性的認識,進而再經過創作實線,真實地反映物象。也就是說,要從自然的本身發現規律,同時又從創作實踐中高度概括地表現自然精神的本質,在不似之似的神似中去追求畫面物象的真實感,才能不為現實所役,達到經營位置的極高境界。

一草蟲雖小,在花鳥畫中卻並非是點綴,體態短小的一隻蟬,有時可以視為一塊必要的墨色。通過實踐和進一步的探索研究,我要創造出無愧於我們偉大時代,並具有民俗傳統特色的中國畫花鳥畫。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江寒汀中國畫——花鳥畫欣賞
    美術研究|江寒汀(1903年—1963年2月6日),名上漁,又名荻、庚元,筆名江鴻、石溪,字寒汀,號寒汀居士,畫室稱獲舫,江蘇常熟虞山鎮人,近現代畫家。|圖一美術研究|十六歲從同裡陶松溪習花鳥畫,二十八歲開始賣畫為生。中年流寓上海,曾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 王林強畫猴︱借古開今——當代中國畫60家筆墨研究觀摩展
    1975年出生於甘肅省鎮原縣平泉鎮,自幼習畫,臨習傳統。2000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美術系,獲學士學位。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甘肅省中國畫學會理事、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鑑書賞畫》報主編、《甘肅法制報·西部藝術》周刊主編、甘肅省直屬機關書畫協會會員、甘肅青城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蘭州敦煌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蘭州市七裡河區美術家協會理事。
  • 怎樣畫中國畫人物線描?
    中國美術學院 中國畫學教學叢書中國畫人物線描出版 /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9.4.5書號 / 9787550301955裝幀 / 平裝8開192頁原價138,優惠價102潘汶汛 寫生示範在學習線描技藝的初期,就要強調這種認識,在你一點一畫做臨摹或寫生的時候
  • 書畫家影像網|中國畫美在:神、情、意、趣
    那麼在欣賞中國的過程中主要體現在神、情、意、趣四個方面。神人們在觀賞繪畫作品時,往往著眼於畫得像不像,迷戀於彩色照片的華麗細膩,跟真的一樣。中國畫的排斥自然主義的逼真描繪,不僅不是它的缺點,反而是其藝術魅力之所在,是其立於世界藝壇獨樹一幟的特色。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海勇談中國畫筆法解析課徒稿
    但傳統中國畫教學獨有的特點在學院中得以保留,課徒教學仍然是主要手段,這就要求當前的中國畫教學必須兼顧傳統特質與當代學科構建,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以學院轉化。學習花鳥畫,白描練習是有效的手段,當前的學院教學普遍開設白描課程,並且使白描起到花鳥畫科的基礎作用。
  • 美術研究|畫畫: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八大、石濤之後所形成的大寫意這麼一條路,曾經在近現代受到很大的誤解,包括在西方的漢學家和研究中國美術史的專家也往往有很大的誤解,他們認為大寫意中國畫是當時揚州那一帶商業化、市場化造成的:因為想賺錢賺得快,所以越畫越草率。這種膚淺的理解造成了在二十世紀美術史家對中國繪畫的研究過程中,認為明清以後的中國畫徹底衰落、滑坡了,沒有什麼可研究的了。
  • 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畫的寫生中國畫人像
    畫家強東昕繪畫筆記中午,可能別的老師都睡覺了,我利用這個時間段,找有時間喜歡老師畫他們的學生來,快速的畫一幅人物國畫寫生。四尺三開大小宣紙,在畫架上展開,固定好以後,我毛筆直接沾墨,仔細全身觀察好以後,毛筆線條斬荊截鐵地畫起來了,從頭部開始畫,在臉部輪廓線定下來以後,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及耳朵依次畫好,畫畫強調整體感覺,每畫一處都要整體看,整體畫,捨棄孤立的觀察和描繪。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三、中國畫對陶瓷繪畫帶來的影響1.中國畫對粉彩和新彩帶來的影響粉彩和新彩作為重要的陶瓷繪畫形式,受中國畫的影響十分巨大。因而很多陶瓷藝術家利用線畫苔,採取點染的方式畫山石。如《珠山八友瓷板畫》就是對中國畫傳統技法與陶瓷繪畫的有機結合。
  • 美術研究|淺析繪畫材料變革在中國畫創新發展中的推動作用!
    元代伊始,紙張的興盛使繪畫由在絹上反覆暈染著色的工筆重彩畫走向水暈墨章,從而使文人畫發展壯大。紙的出現,是中國畫材料的又一次革新,是中國畫創新發展的飛躍。從絹到紙的演變過程反映出,繪畫材質的變化誘發了中國繪畫技法的革新和發展,充分顯示了繪畫材料在中國畫創新發展中的推動作用。談起中國畫,人們很容易想到的是以水墨寫意體系為代表的中國畫,而忽視了中國畫中色彩部分。
  • 畫與畫者內心相關,而修養及人格映帶出格局、氣魄和胸襟充斥當中
    美術研究|畫山水畫: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美術研究|筆墨乃寫意文人畫極為重要的「生命體徵」美術研究|畫家對自然的沉思是對他自己的深刻反思!美術研究|中國畫講究畫理,畫情,畫趣!美術研究|「南北宗說」是中國美術史上第一個畫派理論學說!
  • 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比較區別
    又如山水、花卉等,實物上都沒有線,而畫家盛用線條。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皴法:中國畫技法之一,用以表現山石和樹皮的紋理。)」。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蓋中國書畫同源,作畫同寫字一樣,隨意揮灑,披露胸懷。
  • 美術研究|以藝術進化論為名:美術入華語境中的中國畫論!
    這絕非美術本體內的討論,而是牽涉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之宏圖的進化論美學。在康有為看來,衰落的中國藝術就像衰落的中國一樣,必須通過變革尋求進步。他寫道:「士氣故可貴,而以院體為畫正法,庶救五百年來偏謬之畫論,而中國之畫可醫而有進取也。」「若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23)。康有為提出拯救中國畫的要求尚不足兩月,呂澂和陳獨秀在《新青年》舉起著名的「美術革命」大旗。
  •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康有為的繪畫美學觀,是實用的,講究功利的,講究社會效用,與其「經世」思想相表裡。所以,他反對抒寫個人性情的文人畫也成其為必然。或許,康有為提倡寫實,反對明清的文人畫風,與他保皇復闢的政治主張,是發生在兩個不同範疇內卻具有同一性的現象。《萬木草堂藏畫目》成書於1917年7月。此時復闢失敗,康有為正避難於北京美國公使館,有了一個安心寫作並修整的機會。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育部首屆中國畫博士課程班進修。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長期擔任全國美術展組委會委員、評委,福建省美術大展評委會主任、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藝獎總評委等職。
  • 美術研究|畫物畫景本質都是在畫氣、畫一、畫道;道無情,人有情
    [人物介紹]劉巨德,內蒙古商都人,當代著名藝術家,涉足中國畫、油畫、插花動畫、雕塑、陶藝諸領域。1970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1978年考取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現為繪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 從石濤「一畫論」看當下中國畫的創作!
    中外交流的頻繁,繪畫條件和創新環境也更加有利於中國畫的發展,對中國畫的突破和創新我們理應充滿信心,走出一條傳統筆墨與現代意識結合的道路,一條中國文化內涵與畫家個性藝術風格並舉的道路。在傳統筆墨與現代意識結合的道路上更多地強調中國畫傳統文脈,續寫中國畫特有的審美理想、藝術精神和民族情懷。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本研究就對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進行探討分析。一、中國畫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在情感、意境上的表達共同性在中國,寫意山水畫的精髓即是意境與情感的表達,這兩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藝術效果,要想在一幅作品中表達某種情感,意境的營造也是相當重要的,當然要使作品產生某種意境也必須具備情感。
  • 中國畫趣味高遠,西洋畫趣味平易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局部山水中的線條特名為「皴法」,人物中的線條特名為「衣褶」,都是艱深的研究工夫。西洋畫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並不描線。所以西洋畫很像實物,而中國畫不像實物,一望而知其為畫。透視不同中國畫不注重透視法,西洋畫極注重透視法。透視法,就是在平面上表現立體物。西洋畫力求肖似真物,故非常講究透視法。試看西洋畫中的市街、房屋、家具、器物等,形體都很正確,競同真物一樣。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而對於中國畫的鑑賞來說,基於構圖視角的畫作分析可以深化中國畫創作的思想和對技法的理解,從而提升繪畫藝術品鑑的水平和效果。本文主要就構圖方面的表現方式和基本特點兩個方面對中國畫進行分析,以豐富中國畫構圖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內容。
  • 美術研究|中國畫線條除表現結構輪廓,還傳達畫家的情感意趣!
    中國畫的線條不僅僅是表現物象的輪廓結構,同時還傳達畫家的主觀情感狀態和意趣精神。中國畫的線條側重點畫之間的分朱布白、穿插運行。線條不再是線條本身,而是蘊涵著線條以外的情態和意趣,傳達出更多的信息。中國畫「意象」造型理論的建立是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是受老莊、佛家、儒家思想的影響而逐漸發展演變形成的。中國畫線條和書法線條的「藏露」之說體現了儒家哲學的「中庸」之道,中國畫講究「內美」,而線條則要求「不激不勵」、「藏而不露」、「內斂」、「含蓄」、「藏鋒入筆」等。這與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生存心態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