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海勇談中國畫筆法解析課徒稿

2020-12-12 美術研究

中國畫的發展離不開當代學院教學。長期以來,獲得成就的中國畫家大都出自學院;從現狀來看,隨著中國畫學科建設的發展,學院教育依然是中國畫人才培養的重要途經。歷史上,對於中國畫技法與觀念的學習都通過師徒傳承加以實現,言傳身教過程中,課徒示範又是重要的傳授方式。隨著當代學院教育的完善,中國畫學科逐漸被納入當代學術的序列中。但傳統中國畫教學獨有的特點在學院中得以保留,課徒教學仍然是主要手段,這就要求當前的中國畫教學必須兼顧傳統特質與當代學科構建,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加以學院轉化。學習花鳥畫,白描練習是有效的手段,當前的學院教學普遍開設白描課程,並且使白描起到花鳥畫科的基礎作用。中國美術學院的劉海勇教授基於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傳統與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整理出版專著《中國花鳥畫白描》,系統闡釋了花鳥畫白描的技法與觀念,對當下的花鳥畫教學與創作做出了具體的實踐總結。本期特別採訪劉海勇,就花鳥畫白描的方法與理念進行具體解析。——陰澍雨

陰澍雨(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國畫教學分科很具體,而且每個專業都有明確的教學方向與課程安排。在花鳥畫專業教學中,白描作為基礎課從本科入學開始就普遍設置,這是出於怎樣的考慮?白描課程在教學大綱中處在怎樣的位置?有哪些具體要求?

劉海勇(中國美術學院教授):1928年,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國立藝術院的成立標誌著近代中國美術教育走入學科化建設的軌道。1939年,由中國畫系初步實施山水畫、花鳥畫分班教學。20世紀60年代初,在潘天壽先生的倡導下,中國畫系確立分科教學的學術構想,實施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的分科教學,形成以傳統中國花鳥畫教學為基礎的學術體系,影響深遠。白描作為基礎課從本科入學就開始普遍設置,目的是首先通過本科教學過程中的花鳥畫白描寫生解決造型能力的問題,然後深入一層來解決創作意識、意境意識,即主題性寫生的問題。

《白描筆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教學過程宏觀且具體,諸多問題要深入解決。例如,從前人的「折枝法」小幅寫生到現代的「創作性」大幅寫生,從速寫寫生到精細寫生,如何做到這一過程的轉變?寫實與寫意的書寫性統一、創作個性與客觀物象結合、描法選擇與人風格契合等問題都可以在白描教學中實現。從宋人花鳥小品之「格物致知」與明代陳老蓮之「裝飾味」,到清代任薰、任伯年等傳神概括以及陸抑非、陳子奮小品,白描的性格精彩紛呈。「應物象形」「遺貌取神」與「得意忘形」的審美品位都在歷代白描中得以體現。

《白描畫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白描在教學大綱中屬於基礎課程,處於花鳥畫專業本科培養方案中的核心位置。我們可以看一下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白描課程的教學大綱,涉及主旨、技法、課時、作業量諸多方面。教學大綱對於學習者而言,不論在學院中還是學院外,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教學大綱:

一年級第一學期:白描花鳥四周。教學要求:闡述「六法」的重要性和花鳥白描的主要表現方法。聞述白描臨摹、寫生、創作之間的關係。1. 臨摹宋人白描花鳥小幅(亦可選陸抑非白描課徒稿),初步掌握臨本中的各種技法。2. 分析臨本構圖、形象等特點,了解前人的觀察與表現方法。作業要求:每周作業兩張,四周共完成作業八張。

一年級第二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1. 以小幅或冊頁為主,折枝構圖,白描形式。2. 介紹傳統的寫生方法和寫生中的藝術處理(重點在構圖等方面)。3. 簡論從寫生到創作的主要關係和方法。作業要求:具有構圖處理的寫生十五張,毛筆白描一張。

《白描花卉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二年級第一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鳥花卉寫生,以就近園林、山野為主。1. 掌握禽鳥的結構與動態規律。2. 學習運用較大幅面的寫生方法。3. 進一步介紹工筆花鳥畫藝術處理及介紹數幅代表作品。4. 探討臨摹、寫生、創作的相互聯繫。作業要求:寫生稿二十五張。

二年級第二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省內選點寫生。加強構圖練習和鳥獸動態速寫。作業要求:寫生二十張,小構圖二張。

《白描花鳥畫的筆法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三年級第一學期:寫生課時兩周。教學要求:就近選點寫生。要求能熟練寫生方法,增加鳥獸動態寫生,並適量運用毛筆寫生。作業要求:花卉寫生共二十五張。

三年級第二學期:寫生課時三周。教學要求:華東地區選點寫生。多涉及禽鳥類。作業要求:寫生二十五張。

《出枝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 45×33cm 2018年

陰澍雨:中國美術學院的白描教學有深厚的傳統,諸多老先生留下了豐富的課徒畫稿,也成為當前重要的教學資源。這些課徒畫稿現在還在課堂上運用嗎?課徒一直是重要的教學方式,這些老先生的課徒畫稿反映了怎樣的教學思想與藝術觀念?

劉海勇:老先生們的課徒畫稿還在廣泛運用,目前使用在教學中的白描畫稿有系藏陸抑非的《工筆花卉寫生》《白描禽鳥》,系藏章培筠的《章培筠白描花鳥作品》。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老一輩教師靠著自己親身示範指導學生。課徒稿的作用尤為重要,形成一套注重畫法規範的教學方法。老先生們將那些高深的畫史、畫理、畫論、畫法、畫訣,通過課徒畫稿變得深入淺出,便於學生們理解。他們的課徒稿反映了以中國畫理法統攝教學的特點。比如對寫生當中的「取捨借變」;經營位置中的物理與畫理相通;勾勒造型中的「骨法用筆」;以及「寫形」「寫神」與「寫意」的互通。

《禽鳥畫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 45×33cm 2018年

陰澍雨:以你多年的創作經驗,在學院的白描學習,對創作起到了哪些作用?白描教學有哪些具體訓練?

劉海勇:白描花鳥畫不僅是工筆花鳥畫的基礎,同時也是寫意花鳥畫的基礎。通過白描寫生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了解物理,包括結構、形狀、質感、姿態、習性等;二是運用畫理,如章法布局開合的規律、點畫與形質的關係等;三是融入情理,如花鳥性情、個體精神等。三者結合始為完整意義的中國花鳥畫白描。

《筆法與審美關係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白描花鳥畫的觀察與思維方式,首先是「遷想妙得」,亦需「攝情」;其次需以小觀大,面對自然花草對象時需要自覺地進行取含,而不是照搬,不與照相機爭功,但又需「格物致知」;最後要力求「奪造化而移精神」。

落實在筆墨表現的技法過程中,首先訓練「一筆造型」的能力,即每「一筆」點畫的內涵包括形、質、動,以及更高要求的情感修養。白描花鳥畫的點畫還應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剛柔、曲直、方圓、濃淡、枯溼、疏密、虛實等各種對比與調和的審美因子;而且又因書畫同源且同道的關係,點畫的書寫性帶有如「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表意功能;亦能傳遞出金石氣、書卷氣等品格氣息。「師古人,師造化,師心源」,亦可作為白描花鳥畫從臨習到創作的遞進步驟。

《用筆與虛實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陰澍雨:隨著學科的發展,教學更加系統化。教學的機制、教學的方法都在轉變,相比較而言,當前學院中的中國花鳥畫白描有哪些新的變化?

劉海勇:中國美術院花鳥畫白描教學自建校以來經歷了數次教學大綱調整與教學改革,在實踐與理論兩方面都取得豐碩的成果。例如:林風眠先生提出的中西融合觀念,潘天壽先生提出學習中國畫要從規律入手的主張;吳茀之、諸樂三、鄧白、陸維釗、陸抑非等先生對白描花鳥畫寫生教學皆有獨到見解;舒傳曦、朱穎人、章培筠、葉尚青、盧坤峰、杜曼華等先生在教學中主張從傳統中汲取營養並深入生活;馬其寬、徐家昌、閔學林等先生在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方案;現任花鳥畫專業教師田源、顧震巖、彭小衝、盧勇、韓路、周青、劉海勇、黃芳等老師在傳承前輩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或上溯宋元,或直面當代生活,或研究古今中外各類藝術,或進行實踐理論結合的課題研究,在新的語境下努力架構花鳥畫白描課程的當下性。當前中國畫白描教學的保留了注重深入生活、感受生活的傳統。在工致的白描寫生之外,增加了意筆白描寫生,以便於為寫意畫創作做準備。

《白描禽鳥畫法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陰澍雨:畫史上代表性的花鳥畫白描作品有哪些?請舉例解析一下。

劉海勇:白描作品根據線質大致可分為細筆和粗筆,明代陳洪綬的白描作品大多以細筆為主,以冊頁中的石頭為例,他有兩大類線描勾勒法:一是細勁圓轉為主的太湖石,另一是粗獷方筆為主的敦實石塊。無論粗細,用筆皆強調鐵線堅實。陳洪綬白描作品中梅竹題材較多。他的梅樁用線皴擦不多,以釘頭鼠尾描表現老梅樁遒勁絞轉的態勢。上海博物館藏的《幼竹蜻蜓圖》以雙鉤畫新篁一枝,勾勒筆線之外圍還襯染淡墨以凸顯白描竹葉之潔淨。蜻蜓則用線輕靈,坡石描法更顯鏗鏘,方起圓收,折筆渾厚,與幼竹蜻相映成趣。這些各異的線質不僅突出地再現了物象的形體特徵,也反映了物象的不同精神面貌。

《白描禽鳥結構與筆法解析課徒稿》 紙本 33×45cm 2018年

清代揚州畫派中金農的《枇杷圖》一圈描之作一顆枇杷,這一圈概括了枇杷的體積、正側,一組枇杷的前後靠所圈之線的虛實來體現空間感。用鋸齒形線條畫較厚的枇杷葉,折筆自然,枇把葉的翻轉仰抑、葉片的厚薄通過一線一筆概括之,用筆偶有斷續,有篆刻的凝重味道。此類白描方式在揚州畫派中尤為多見,反映了當時部分畫家對金石味的審美追求。

虛谷的「顫筆」發展了花鳥勾勒中新的審美意趣。他追求「渴筆」,頓挫分明,筆斷意連,顯得古拙蒼潤。清末任伯年還將筆意與點線結構相結合。如《女媧鍊石圖》衣紋用類似石紋的方折描法畫成,這種將不同形質的物象採用相似的筆法描畫,其用意在於技法服從於主題創作之需要。吳昌碩的點線中,從書法筆法中直接汲取養分,蒼而不濯,厚潤華滋。其《汗漫悅心冊》以八大山人筆意,融入自己對筆墨的個性理解,渾穆沉雄。

《樹木寫生》 紙本 45×45cm 2018年

至近現代,潘天壽先生在白描的理解上有集古之大成之趨勢。潘天壽先生曾言:「白描稿是整幅畫中的骨線。它決定布局、氣勢、造型、結體、人情、精神狀態等。」並在一張水仙冊頁上強調寫意白描畫法:「歲暮購得水仙一顆,以為案頭之供,以白描法記寫之。」水仙勾勒筆力雄健,根、莖、葉、花一氣呵成,以書寫的方式,從溼到枯、由濃到淡,恰如其分地體現這四者不同的質感;塊莖壯碩,葉子姿態欹側靠於紙邊,與款字相讓,但仍向上筆直生長。這一幅白描水仙的筆墨所反映的精神氣質,也許正與潘天壽先生內心「強其骨」的精神追求相合,這種寫意傳情的白描法已與宋人工筆重寫實的白描法有極大的不同,其點線不僅用於狀物,而且更側重於寫心,並使點畫的獨立審美價值得以突顯。

《花語》 紙本設色 45×50cm 2014年

陰澍雨:花鳥畫的白描可以獨立成為作品,也可以只作為花鳥畫創作的粉本,當成底稿來用,這兩種方式有哪些異同?

劉海勇:白描亦稱白畫,方薰的《山靜居畫論》言:「世以水墨畫為白描,古謂之白畫。」白描早先用作壁畫粉本,至唐成為獨立的繪畫表現手法。對於白描通常有兩種解讀:一是指運用毛筆雙鉤或單鉤型的白描繪畫形式,也稱作白描畫;二是指工筆畫暈染敷彩前先用毛筆勾勒點線的繪畫步驟,也稱作白描稿。我認為二者相同點為皆以筆線立骨,通過具有書寫性的點線之間的結構方式來進行造型。

花鳥畫的白描作為粉本,也有不同類型。宋人小品中白描的勾勒,直接用於設色底稿。而作為素材像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的植物或者禽鳥的一些速寫稿,旁邊還有一些注釋,標註品類與特徵,對顏色、物象結構進行描述。這些都是作為花鳥畫創作的粉本來用的。花鳥畫的白描獨立成為創作作品,就要考慮到畫面整體的章法布局,筆墨之間的關係,以及書卷氣、金石氣等這類的氣息的追求。

《洗硯池頭》 紙本水墨 35×46cm 2018年

陰澍雨:目前的教學與創作中,花鳥畫白描有哪些技法形態?工具材料如何運用?

劉海勇:花鳥畫白描的技法形態都是從「十八描」中生發出來,分為比較工致嚴謹一類的,用於工筆花鳥畫創作。也有追求金石氣息的勾勒方式,可以用於寫意畫的教學與創作。工具材料實際上是不限的。既可以在生宣上畫,也可以在熟宣上畫;既可以用短小的勾線筆,也可以用長鋒毛筆。

《動物寫生鹿》 紙本 45×33cm 2008年

陰澍雨:花鳥畫的門類眾多,花卉白描較為普遍,也是重要的搜集素材的方式。而對於翎毛走獸、鱗介、蔬果等等類別,如何進行白描訓練與創作?怎樣區別對待不同題材加以表現?請舉例說明一下。

劉海勇:花鳥畫其實屬於比較特殊的門類,除了人物和大山大水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劃歸為花鳥畫。既包括了翎毛、走獸、花卉,也包括了鱗介、蔬果、器皿等等類別。那麼具體如何進行白描訓練,我認為還是「十八描」當中的技法的運用與轉化。這個訓練的目的也是在於以「一筆造型」作為基礎;以「寫生傳神」作為提煉對象特徵的思維方式;以「表情達意」作為最終目的。

《動物寫生鹿》 紙本 45×33cm 2008年

至於怎樣區別對待不同題材加以表現,具體來說有兩點:第一,因為翎毛、走獸、鱗介、蔬果等等類別,它們的材質不同,所以要凸顯在「以形寫神」的觀念下面,對於不同的題材要運用不同的用筆方式加以勾勒表現;在「傳神寫意」這個角度,那麼不同的題材要融入創作者的素養及意圖加以表現。

《動物寫生鵝》 紙本 45×33cm 2008年

陰澍雨:一般認為,工筆花鳥畫的創作以白描為基礎,通過大量的白描寫生搜集素材,之後再進行構圖、勾染、設色創作。意筆花鳥畫創作往往很難通過白描寫生實現創作的前期基礎,這種現象在教學中非常普遍,學生很難把具細的白描寫生轉化為寫意創作。你自己是如何解決這一矛盾的?在你自己的寫意創作之中是如何處理白描稿的?在教學之中又是如何對待的?

劉海勇:首先我們要認清白描的花鳥畫寫生的方式,它不是只有唯一一種工致的勾勒方式。比如說就鐵線描,或者釘頭鼠尾描,實際上是有多種類型描法。因此在寫生當中就可以用多樣的筆法去進行寫生。在畫白描寫生或者工筆畫創作之前,可以先畫一張意筆的白描,使我們更加注重對「開合主次」的章法布局的安排,再進行比較工致的白描寫生。在畫面布局比較合理的基礎上,然後再進行在細節上的表現,這是工筆畫的一種創作方式。

《動物寫生馬》 紙本 45×33cm 2018年

在進行創作性白描寫生的時候,已經運用了比較完整的構圖方式,而不是一些局部的折枝,把它當做一張創作來對待。這樣的寫生轉化為寫意的時候,主次安排都是完整的。

我在研究生階段更多的是一些現場創作性的白描寫生,有些畫得比較深入,有些比較輕鬆隨意。其實主要注重的還是畫面的整體布局、開合關係。因此轉化成寫意創作是相對比較容易。還有一點就是在現場的意筆寫生稿,就直接就可以轉化為意筆創作,或者帶回去再收拾調整。

《動物寫生馬》 紙本 45×33cm 2018年

我在教學中是按照中國美術學院花鳥畫的教學大綱來進行對應的,比如說本科一年級是宋人小品的臨摹,本科二年級是宋人的大畫和沒骨臨摹,所以我們運用的是比較工致的白描寫生。而本科三年級和本科四年級的課程是兼工帶寫、意筆為主,可以嘗試意筆的白描寫生。

《嫋嫋掛空虛》 紙本設色 136×69cm 2018年

《紫苑春雨》 紙本設色 139×70cm 2018年

《種瓜得瓜》 紙本設色 327×144cm 2018年

《紫雪》 紙本設色 139×70cm 2018年

《秋雨亦如酥》 紙本設色 178×98cm 2017年

《遊園驚夢》 紙本設色 178×98cm 2016年

《誰道紅葩夏日芳》 紙本設色 178×98cm 2012年

《麗水寫生》 紙本水墨 50×31cm 2018年

《葵語》 紙本設色 240×52cm 2016年

《秋色倚欄系列》 紙本設色 110×23cm×4 2017年

《紫冠朝陽》 紙本設色 33×66cm 2016年

(請翻轉觀看)

《湛露》 紙本水墨 35×75cm 2018年

(請翻轉觀看)

《秋風滿架》 紙本水墨 39×75cm 2018年

(請翻轉觀看)

《欲啼雁宕秋》 紙本水墨 39×75cm 2018年

(請翻轉觀看)

劉海勇,1976年出生於浙江樂清,號聽雨齋主人。200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畫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系任教至今;2012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15-2016年教育部教育督導局掛職。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評審委員,浙江省151新世紀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杭州市青聯委員。文 / 陰澍雨

相關焦點

  • 《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發布 | 把深深的話淺淺地說...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承辦的「《管錐•使命:中國畫學書學傳習錄》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書屋舉行。 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現場中國美術學院朱穎人教授,王冬齡教授,浙江畫院專職畫師吳珍之,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原副書記胡鍾華,中國美術學院原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院長尉曉榕
  • 歷代名畫解析:跟著劉海勇研習中國花鳥畫白描(下)
    在白描畫上,如趙之謙、海上「四任」等都是高手,但真正成就與影響最突出的當數吳昌碩,他把幾百年來金石、書畫、篆刻等中國文人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吳昌碩筆法脫胎於秦代石鼓、泰山琅琊,兼取古璽漢印、封泥磚瓦,深得蒼古之意。他在寫意花卉上取青藤雪個,近取趙之謙、任伯年諸家。融以金石篆籀筆法,畫面天真爛漫,雄健古厚。吳昌碩用筆方中寓圓,隨神寫形,畫面清氣逼人,磊落不群。
  • 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方楚雄教授觀世音菩薩系列作品欣賞
    方楚雄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客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7年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評為「97中國畫壇百傑」。2004年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黃賓虹獎」及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獎。
  • 「藝」起看導師風採——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人物畫方向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國家畫院實驗水墨研究所所長。人物畫藝術研究培養部門中國畫學院主要學術兼職現為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廣東省青年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畢業於福建師大美術學院,教育部首屆中國畫博士課程班進修。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廈門大學兼職教授。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評委,長期擔任全國美術展組委會委員、評委,福建省美術大展評委會主任、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藝獎總評委等職。
  • 歷代名畫解析:跟著劉海勇研習中國花鳥畫白描(上)
    劉海勇 白描花鳥畫的筆法無論從儒家思想出發或由道家思想追溯,一系列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理學都闡述了由「藝」進乎其「道」的軌跡。以古典哲學為基礎的中國畫決定了其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是白描花鳥畫「寫意性」的必然趨勢,「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即以線造型達到以形寫神。
  • 著名山水畫畫家、西安美術學院教授陳國勇突發心梗逝世
    據西安美術學院官網消息,中國著名山水畫畫家、美術教育家,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道士陳國勇先生於2020年12月10日4時31分突發心梗,在重慶新橋醫院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享年73歲。西安美術學院 圖西安美術學院介紹,陳國勇,男,號清瘦客,1948年生,重慶豐都人。1977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攻讀山水畫專業碩士研究生,198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美協會員,陝西省文史館館員,第十二屆西安政協委員,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副會長、藝術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美術博物館藝術鑑定顧問。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巫鴻教授訪談錄!
    再比如,有些國外人比較習慣看抽象藝術,中國抽象書法這樣的藝術很容易讓他們覺得掛起來挺漂亮的,但中國或者日本的書法家一看就覺得水平不高,認為沒有真正的傳統筆法和功力。所以在衡量不同意見的作品時肯定有不同的標準,這也是正常的。朱志榮:您認為中國傳統美術史(藝術史)批評術語,如意境、意象、言意之辨等,對中國當代美術批評有意義嗎?
  • 「新維度:2020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師作品展」即將開幕
    植根於豐厚的教學與學術傳統,中國畫學院注重傳承和弘揚中國書畫的優秀傳統,立足新時代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和文化環境的深刻變化,在人才培養上堅持「傳統—生活—創造」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師的創作研究上倡揚深研傳統、深入生活、反映時代、開拓創新,呈現出活躍的態勢。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摘要:文章通過對中國陶瓷繪畫的概述,對中國畫與陶瓷繪畫的共同特點進行分析,探究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旨在與同行進行交流,更好地促進陶瓷繪畫的發展。參考文獻:[1]鄢用林.淺談陶瓷繪畫藝術的傳承與創新.陶瓷研究,2011(1).[2]劉萱,於保春.中國畫線描對陶瓷繪畫的影響研究.陶瓷科學與藝術,2011(1).
  • 「中國通」高居翰捐贈了多少寶貝,中國美術學院、上海書畫出版社...
    他對未來圖書館的定位不是紀念性的,也不只是讓那些研究高居翰的人使用的,而是要讓它為那些研究中國藝術和文化,研究日本藝術和世界藝術的人提供服務,它必須是一個研究型的圖書館,不是高居翰個人的紀念碑。近年來,高居翰先生的這個夢想正在逐步實現。2013年6月24日,高居翰捐贈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的個人研究藏書共計112箱,2000餘冊,從加州伯克利順利運抵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康有為擅書法,故有提倡碑學之舉;畫家徐悲鴻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以此主旨,立中國之本位。繼言中西美術意趣相異,「凡趣何存?存在歷史。西方畫乃西方之文明物,中國畫乃東方之文明物」,11兩者自成體系。中國美術的復興,乃是復興寫實傳統,在這基線上繼之改之增之,外採而融之。
  • 美術研究|筆法之法——兼論荊浩畫學理論的意義範式與現代價值!
    在中國,在近百年來所形成的中西藝術觀念衝突和融合的歷史語境之中,今天的中國畫創作依然有著許多問題與困境,而《筆法記》中的「圖真」觀念則不失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種途徑。一、《筆法記》的合法性意義目前在學術研究領域,關於《筆法記》的來源、時代和作者依舊存在著諸多的爭論,而這不僅僅是一種關於版本或考據的爭論,實際上它關係到對《筆法記》價值和意義的判斷。
  • 美術研究|世界名畫|江寒汀中國畫——花鳥畫欣賞
    美術研究|江寒汀(1903年—1963年2月6日),名上漁,又名荻、庚元,筆名江鴻、石溪,字寒汀,號寒汀居士,畫室稱獲舫,江蘇常熟虞山鎮人,近現代畫家。|圖一美術研究|十六歲從同裡陶松溪習花鳥畫,二十八歲開始賣畫為生。中年流寓上海,曾任教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
  • 賈廣健擔任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近日,經中共天津市委批准,賈廣健同志任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賈廣健,1964年生,1991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94年在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研究生畢業並獲碩士學位。歷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花鳥畫室主任,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委員會委員、青年畫院副院長,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期間,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任天津畫院院長。現任天津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教授,天津市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花鳥所名譽所長,天津市政協委員,中國美協職業道德建設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畫創作、研究與教學工作。
  • 美術研究|以藝術進化論為名:美術入華語境中的中國畫論!
    這絕非美術本體內的討論,而是牽涉民族復興與國家富強之宏圖的進化論美學。在康有為看來,衰落的中國藝術就像衰落的中國一樣,必須通過變革尋求進步。他寫道:「士氣故可貴,而以院體為畫正法,庶救五百年來偏謬之畫論,而中國之畫可醫而有進取也。」「若仍守舊不變,則中國畫學,應遂滅絕」(23)。康有為提出拯救中國畫的要求尚不足兩月,呂澂和陳獨秀在《新青年》舉起著名的「美術革命」大旗。
  • 校考快訊-中國美術學院2021年本科招生簡章
    學校堅守「建設體現中國文化美術研究和教育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的辦學定位,著力培養「品學通、藝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現已有杭州南山校區、杭州象山校區和上海張江校區等三個校區,目前正在規劃建設杭州良渚校區,計劃於2021年建成。
  • 著名書法家、藝術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陶如讓逝世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微信公號10月29日發布《訃告》稱,中國著名書法家、藝術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陶如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88歲。陶如讓, 1931年11月4日出生於安徽合肥。
  • 美術研究|論高校非美術學科開設中國畫課程的必要性!
    摘要: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 美術研究丨談談如何使中國畫現代化,從而提高其表現新事物的能力
    摘要:當代中國畫的藝術風格在全球化和當代人審美觀念的影響下,正呈現出多元發展趨勢。在學習國畫的同時,吸收現代設計的意識與方法,將構成訓練納入國畫課中,這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了學生捕捉表達形式感的能力。進而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構圖能力。豐富藝術語言,更有利於學生吸收姊妹藝術的養分.促進中國畫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