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中國畫課程 教學 非美術學科 文化 審美
中圖分類號:J1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577(2015)01-0093-04
中國畫課程教學,是高校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審美教育的手段之一,其意義在於並非簡單的掌握形式技法,重要的是去感受中國畫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形成高雅的、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理性的判斷能力。中國畫課程不能僅僅停留在美術學科中,它的精神元素應滲透到各個學科中去,使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充滿著藝術的、審美的、創造的氛圍。
一、中國畫教學在非美術學科中的開展現狀
筆者曾連續幾屆在非美術學科的新生中作問卷調查,幾乎所有被調查新生,其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只有小學階段有比較完整的美術教學,這裡講比較完整是因為在六年級時,也基本取消美術課,初、高中階段的美術課表則純粹是擺設。可以看出,教育思想、課程的制定似乎沒有問題,而是現實環節出了問題。從小學到高中都有既定的美術課程和大綱要求,沒有被認真執行的原因只有其一,那就是升學的壓力,幾乎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生就承受著來自高考的壓力。因為普通高考沒有藝術考項,忽略美術課似乎成為合理的選擇。
高校是人生學校教育的最後階段,本應起到彌補中小學階段藝術教育缺失的作用,但高校從某種程度上延續了這種重專業技能,輕文化、藝術的格局。中國畫課程教學,在除了專業的美術院校以及設置美術專業的普通高校受到重視之外,絕大多數的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幾乎沒有中國畫教學這一環節,偶爾在校選修課上會有蜻蜓點水般的體現,所以學生很少有接觸中國畫的機會,更談不上有全面了解。中國畫被尊為國粹,但筆者時常在學校選修課的第一節課中提問什麼是中國畫、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國畫大師這樣些簡單的問題,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沉默,即使有答案也總是片言隻語,可以說,中國畫在非美術學科的課堂中是尷尬的,正因為是被國人倡導弘揚的國粹才顯得尷尬。
這與當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思想以及對審美,教育目標的執行力度有很大的關係,也受學校的學科性質和資源條件限制。我國學校審美教育「是指通過對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以及各種美的審美活動,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欣賞、審美表現和審美創造能力的教育,其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教育。」但目前高校的藝術教育氛圍不濃,手段不多。作為審美教育資源之一的中國畫教學很難在各學科教育中展開,尤其在理工科院校這一現象更加突出,唯學科、唯專業的思維非常盛行。錢學森先生曾感嘆,中國至今沒有出現過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是因為中國的科學家大多缺少藝術思想,這個結論並不過分。
愛因斯坦曾說過:「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像力;知識是有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古今中外各領域的卓越大師的創造過程就能夠很好的說明這一點,在這裡不逐一列舉。面對現今高校的藝術教育現狀,簡單的歸咎於市場是不準確的,在傳承民族藝術瑰寶、營造濃厚的藝術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方面,高校的教育者們應該保持清醒的認識,甚至要做出某種必要的利益犧牲。對於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來說,了解中國畫,體會中國畫的內在精神絕不單是體現在個人的興趣上,也不單是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而是要彰顯出作為一個知識接受者對自身的責任感,在於對自我審美能力、想像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
二、教育體制的功利化阻礙在非美術學科中設置中國畫課程
當前的高校教育體制,似乎被市場牽著走,數字和量化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缺乏人文、藝術的氛圍,中國畫教學在這樣的現狀下很難在非美術學科的教育教學中健康、正常的發展。這樣的現象長期下去就會形成惡性的結果,目前學校的教育目標就是最大程度的提高就業率,學生每天都承受著就業的巨大壓力,被迫按照就業的要求,在實際利益的驅動下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其目標性、功利性非常明確。很難在審美的層面從事學習,狹隘的學科觀、就業觀使他們的精神缺少支點,缺少慰藉,缺少淨化,缺少包括中國畫精神世界在內的眾多藝術精神,一個國家如果缺少藝術精神,這個國家將是缺少活力的,沒有前途的,同樣,一個人如果缺少藝術精神,他將是麻木的、冷酷的、以致情商缺失。專業精神是進入社會的名片,而藝術精神則提供真、善、美的能量和創造美的能力。它可以使專業倍增價值,能夠使自己健康的看待人生、社會、也能夠讓自己的情感滋潤他人。給自己從事專業創造良好的環境。
中國畫教學具有讓學生從繪畫載體的層面進入審美、創造的結構中的功能,但這種功能在現實的教育體制下被弱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需要強調的是,高校的藝術教育應該具有兩種責任:第一,彌補中小學階段人文主義教育和藝術精神培養的缺失,尤其要在非美術學科的教學中設置中國畫這種具有強烈民族文化特色的和民族精神的課程,和美術專業的學生相比,他們缺少機會和平臺來了解中國畫,他們處於藝術象牙塔的末端,如果讓中國畫教學僅僅局限於美術學科的群體,那我們的藝術教育思想是失敗的,因為非美術學科的學生代表的是更廣的面,中國畫只有在這個面上得到弘揚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彰顯其價值;
第二,改變唯專業、專業粹的狹隘思路,秉著弘揚民族優秀藝術形式和健全學生精神、人格,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責任,讓學生在專業與精神之間找到某種必然的聯繫,使開設中國畫課程形成制度化、常態化,這樣,學生就會時常在藝術想像的空間中漸漸地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促進自己所學專業的健康發展,個人能夠很好的融入社會,單靠專業思想和技能是不夠的,為什麼很多專業優秀的畢業生在社會上處處碰壁,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對自己以及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認識不清,缺少健康的審美能力。他們在學習期間沒有機會系統的接受人文、藝術思想的薰陶,在認知、情感、意志、行為等方面都存在問題,而通過中國畫課程的開設,就能夠給學生提供這種機會和培養審美能力的可能,教育行政者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文化、藝術在課程設置中的缺失,是當今的很多高校畢業生情商缺失、人文思想缺失的重要原因。
三、課堂教學中技法與文化的倒置現象嚴重
有一種現象需要糾正,對非美術學科設置中國畫課程時會將其列入技能課的範疇,這是認識上的巨大誤區,這將使中國畫課程的功能大大的降低,開始就沒有認識到中國畫所體現的巨大的文化品格,沒有在塑造「善」與「美」的層面上認識中國畫的教學,教學要求、評價方式單一化。豐子愷先生說過:「善與美即道德與藝術,是人生的全般的修養,是教育的全般工作,不是局部的知識和技能。」3可以說,中國畫的教學過程,絕不是僅僅停留在技法的表面上,應是一個通過形式載體而進行的情感、人文教育過程。
非美術學科的學生需要在中國畫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定審美需要、審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繼而逐漸建立自己的審美理想。但他們沒有中國畫的認識基礎,更有課程設置不足的困擾。他們是業餘的,他們更需要的是接受中國畫的精神思想,使自己的人生生動起來。陳傳席先生講:「美術教育也和其他教育一樣,不一定非要培養出專家,主要為了提高整個國民素質,教育學生和時代、民族融會在一起、不斷地充實每個人,則更有利於整個國民素質的提高」。
所以在教學目的上並不是要十分強調學生對技法的精準把握,利用學生對中國畫的認知空白,合理的、循序漸進的向他們輸入中國畫的價值意義,讓他們體會中國畫所崇尚的「善」與「美」,這會促使他們將關注點投向技法。他們之前沒有任何造型基礎,如果直接切入技法,對於學生是十分困難的,同時也會抹殺學生的興趣,打擊他的學習積極性,對於中國畫的具體表面形式,如線條、墨、色等只是學生審美感覺的直觀、生理的反映,如果教學過程將形式技法和人文思想有效結合時,生理性便與社會性聯繫起來,感覺才會上升為審美感知。如此,中國畫這種「載道之器」與現實的自我便會形成一個有效的連結,從而能夠理解形式技法的緣由。
所以,對技法掌握的要求要降低標準,要把關注點放在如何將學生對形式技法的感官反映逐漸上升到審美層面上。這是中國畫教學的重點,當學生能夠曉有興趣的提起毛筆,便是審美意識形成的時候。餘秋雨先生說:「一支毛筆並不意味著一種特殊的職業和手藝,而是點化了整體生活的美的精靈。」當學生體驗到筆墨的揮灑能夠讓自己心性暢快的流露時,思考便會隨之產生。
四、重視對作品的賞析,塑造學生健康的審美心理結構
強調「賞析」而非「欣賞」,是因為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欣賞是被動的、完全接受的;而「賞析是主動的,除了具備欣賞的性質之外,還帶有主觀鑑別的性質。這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有很好的作用。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6這正是當今的大學生所欠缺的,因此,通過對作品的賞析,訓練學生的感覺器官,對逐漸培養「人性總結構中有關人性情感的某種子結構」7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種子結構即審美心理結構。單純的講授筆墨、技法沒有任何意義,只有當筆墨、技法與中國畫所承載的「道」融合在一起時,教學才能顯示出「藝」「技」合一的價值。
首先,通過大量的作品賞析,來了解作品產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經歷和思想、分析他們的價值取向,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和審美感受力。在這其間我們不難發現,當今大學生缺失的許多精神思想和價值取向,在前人的繪畫中都能夠被強烈的感受到,畫中所體現的優秀人文精神在當今市場經濟的語境下還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宋代鄧椿在其《畫論》中就說:「畫者,文之極也。」8之所以要賞析前人的傳世作品,是因為這些作品所體現的思想、價值觀是經過歷史的考驗的,是為後世所公認的,是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
如人物畫多體現的是誠、信、禮、義的處事原則;山水畫揭示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花鳥畫倡導人的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這一切都在說明中國畫根本上是在闡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通過引導,讓學生把自身的經歷、行為和價值觀與作品所展現的精神作比較,緩解他們的焦慮感,形成自我反思、激起心靈的衝動。其次,在賞析中逐漸培養學生把握美的規律,也就是價值取向的產生所依賴的關於人、社會、自然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力。
比如,在對山水畫的賞析中,既要讓學生了解,是因為古人正確認識了自然美的規律,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接受了自然的恩賜才建立起了自然的人格化、人自身的自然化的審美觀、追求一種「有我之境」「物我兩忘」的永恆的精神境界;也要將此賦予當代的意義,今天我們倡導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在試圖重新建立缺失的價值體系,社會的急功近利讓人們對自然肆意踐踏,破壞了自然美的規律,也破壞了人類創造美的規律,改變了事物發展的性質。如此,學生在對作品與現實的比較中會漸漸產生對認識和掌握美的規律的期望和想像。
再次,通過賞析來培養學生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創造力。這並不是讓學生建立狹義的中國畫的創作思維,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賞析,逐漸形成理性判斷的能力,而這種判斷一定是具有超功利性的和自身情感體驗特點的。比如,當欣賞徐悲鴻的《奔馬》時,並不是為了了解馬的形體結構、行動姿勢,也不是馬的載託功能,而是通過馬的奔跑所體會到的奮勇、自由的精神,是主觀情感注入審美對象的過程,這一過程無需自己親自象馬一樣的奔跑,只通過「賞」達到某種情感體驗。在「賞」的同時也要有「析」的能力,只有達到「析」的層面,強調「我」在畫中才能有自身的理解。
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要引導、肯定學生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行為,破除高校流行的權威主義思想,教師首先應作表率,不做教材、書本的傳話筒,讓自己的賞析過程去感染學生,比如,分析黃胄筆下的《驢》,就不能被其大師的名號所徵服,我們時常都會非常自然的隨著幾乎是陳式化的評價來欣賞黃胄的畫,但黃胄的《驢》「趣」的成分更多,甚至在很多的驢題材的作品中體現的只是託行工具而已,被人驅使,沒有自由,相比於徐悲鴻的《奔馬》,境界低了很多。諸如此類,這是一種高級的審美過程,是情感體驗的升華過程,帶有顛覆意義,但對課堂教學來說是十分必要的,能夠引導學生向建立自身創造性思維方向發展。
結語
中國畫教學體現在高校非美術學科的課程結構中十分必要。相比較於美術學科,它的體量更大,其意義也更深遠,它可以將這一民族文化載體傳播於更廣泛的群體,可以讓中國畫所蘊涵的民族價值精神得到更大的弘揚,是當代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教學資源,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操、審美理想,塑造自由、健全的人格。同時,對大學生明確自身的文化歸屬,了解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質都有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曾繁仁。論美育的現代意義[J]。山東大學學報,1999(3):23-27
[2]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許良英,趙中立,張宜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153,213
[3]豐子愷美術夜談[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37
[4]陳傳席。現代藝術論[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5]餘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
[6][法]羅丹。羅丹藝術論[M]沈琪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62
[7]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51l
[8]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666
高偉: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