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以色彩為中心及構圖的變化論重彩山水畫創作研究!

2020-12-15 美術研究

摘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重彩畫重新強起成了中國畫變革中的一道風景。首先是北京工筆重彩畫協會成立,接著是大規模的工筆重彩展覽,這些都極大推動當代重彩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之中,重彩的古法與西學東漸的西法有多種相似。筆者從創作者的角度,梳理研究中國重彩畫的創作實踐在當代中國畫語境中有著怎樣的表現。

關鍵字:工筆重彩;中國畫;創作

追述至春秋末年,中國的重彩畫就大體形成,至唐宋更是巔峰,之後宋元水墨取代了重彩的地位,重彩繼而走向衰落。現留存的敦煌莫高窟壁畫,新疆克孜爾壁畫歷久彌新;絹本《步攆圖》和《韓熙載夜宴圖》上的色彩至今散發出礦物質特有的寶石般的光彩。

在東西方交流頻繁的當代,人們創作環境在改變,精神和思想也在改變。東西方繪畫背後的深層內涵和文化精妙之處很難被對方理解。但當代重彩以色彩為中心的形式語言具有足夠開放性和包容性,在新的語境下,東方和西方、古典與現代就可以實現共存和對話。

一、當代各種思潮的碰撞

五四運動時期,大規模的西方近代文化思潮傳入國內,以 「獨立的思想和自由的精神」為旗幟逐漸影響中國畫變革。其後的85思潮"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術的繁榮。在創作領域中,體現在一些涉外的展覽上。其中西方印象派與日本畫在當時傳入,對當代重彩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印象派的形式語言是對西方幾百年來「再現"的視覺經驗的一種挑戰。在中國開始於二、三十年代的「西畫熱潮」,以豐子愷和劉海粟對印象派的文字介紹最多。印象派的「表現性"豐富了色彩的表達手法,江宏偉的色彩經驗就來自於這種啟發,在純色的組合和疊加中調和成豐富色彩關係的灰色。

日本畫早年受中國畫影響重大,明治維新時期受西方藝術理念和技術的影響日漸式微。近現代在狩野派畫家狩野芳崖、橋本雅邦為中心的畫家建立起近代日本畫體系。四78年東山魁夷的來華展給中國的畫家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東方的含蓄的審美情懷佐證了傳統繪畫語言介入現代語境表達的可能性。

二、構圖的變化

當代中國畫構圖上的變化最大的特徵是由無窮空間的情境轉為追求一種現實場景的表現。中國畫的傳統透視法是散點透視,以世外鳥瞰的多點觀察達到神遊的的超象虛靈的詩情畫境。民國時期,徐悲鴻的「改良中國畫"引入了素描、明暗等造型方法,強調具體的表現畫面,強調生活與自然的感受。例如吳一辜的山水畫作真實再現現實場景,幾乎具備了地理學和歷史學的價值。雖然由「境」到「景"的形態轉移使真實性得到了很大提升,而神韻和意味從中悄然流逝。

但當代重彩工筆畫沒有止步於由「境」至「景」的轉換,而是繼續拓展,這並不是要回到文人寫意的意境,而是著眼於當代人的現代精神觀念中。例如徐累的很多畫作在超現實的夢幻中,造成一種不穩定的虛幻場景。所以當代工筆重彩創作最好是憑藉「相由心生、應物寄情"的方式與手段,融入中畫傳統圖式意境,傳達當代的東方精神。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曾表述,亭臺樓閣、器物、樹石這種沒有生命的物體是無足輕重的,而當下的重彩畫創作中,器物,場景,樹石是極有可能成為創作的主體甚至是唯一的表達對象。同時,創作者多將周圍環境大膽取捨與重新排列組合,運用空間分割及現代構成理念的介入,注重點、線、面的結合,追求節奏感和韻律感,加強了視覺張力,強化了平面所立之勢帶來的裝飾效果。

三、以色彩為中心

絹本、紙本的工筆重彩源於古代壁畫而又自成體系。通過歷史的洗禮,傳統壁畫的現狀美更加豐富的肌理效果,更加含蓄深遠的美感是不言而喻的。礦物色具有天然的晶瑩美感,色域寬廣,與中國崇尚自然的思想相結合就形成了特殊質感的表現語,經過多次設色而形成的美感互相襯託,達到薄中見厚的效果。另外創作者多講求色彩之間的大小對比,比如色塊的冷暖、大小、明暗,色彩間又透著虛實、濃淡,使畫面產生主觀意象和裝飾美感。

以色彩為中心正是當代重彩的特殊表達方式,謝赫的隨類賦彩,王延壽的隨色象類,這種色彩語言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正是源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引領的色彩觀。從單純到絢爛,再到唯恐被視為「俗"與「匠'。當代重彩以色彩為中心的形式語言與當下寫實性繪畫的觀念也有所不同,重彩具有裝飾性,在形象的造型上需要突破真實性刻畫,需要誇張和變形。雖然礦物質顏料的特殊性也限制了重彩的寫實性,但也恰恰促成重彩特有的美感,為重彩注入了新的價值。這種對色彩抒情化的追求正好契合了重彩畫「錯彩鏤金傳統色彩觀。

四、新材料、新技法的革新

當代工筆重彩畫家注重把握材質的品性特質,使材料不僅具有獨立的審美,還有材質上的美感,例如箔是非常好的金屬繪畫材料,以金箔、銀箔、銅箔、鋁箔最為普遍。常在重彩工筆畫中被用作畫面的底色,幾乎與任何材料形成協調的關係。

通過勾勒、塗染、拓印、噴灑、貼箔、打磨、堆積、薄罩、厚塗、拼貼、肌理等等手段的應用,使重彩畫具有更豐富的視覺表現力。多種手法的重新組合,使得重彩畫技法走向複雜化,對技法的不同操作也形成了不同的個性表達。還有借鑑水彩撒鹽,版畫拓印,油畫堆積等各種新材料及肌理製作來豐富畫面,噴槍、排筆、刮刀、滾筒己被廣泛運用在當代工筆畫創作中。例如唐勇力就多以「脫落法,和「虛染法」兩種技法形成自己特有的繪畫語旨。

作為觀念的載體,材料語言是由創作者駕馭的,但只有將神思妙想注入到技法中,突破傳統格局,所展現的材料美感才具有他人無法替代的價值和品格。我們在實際的運用中,不能為了材料而材料,應將主題情感和意境情調相結合來豐富畫面的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文化#

五、總結

我們這一代人大多是從學院中走出來,接受最多的西方繪畫教育體系。從一開始,西方的文化就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反觀本土文化傳統覺得陌生和新奇。當下的創作方式多為了展示性,這與古代文人為了把玩的創作目的是不一樣的,所以當代藝術作品能否被接受取決於觀眾的第一印象,突出的是視覺衝擊力。但只有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依託本土的審美價值,以寬大的胸懷來吸收外來元素。將各種思想甚至是技法引入傳統的主觀表達,才能再現當代中國畫的華美樂章。

參考文獻.

[1]蔣採蘋中國畫材料應用技法[M]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唐秀玲,重彩技法語言解析——傳統重彩與現代重彩技法傳承與發展[M ].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2008

[3]葉健中國重彩畫的當代文化轉向[D]衝國藝術研究院.

作者簡介:何晨虹,學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單位四川理工學院。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論油畫當代性與油畫民族性折射多元化發展!

當代中國油畫市場發展進程,前衛藝術的發展,油畫藝術市場的興起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相關焦點

  • 美術研究|淺論古今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傳承與發展!
    沈括的「以大觀小"說,馬遠、夏圭的「一角"、「半邊」取景法,使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發展到南宋,已進人了完善的境地。明代李日華說:「大都畫法以布置意象為第一。"田明末董其昌對傳統山水畫圖式的整理與分析,為清人對構圖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 美術研究|論油畫創作構圖畫面形的切割、黑白灰的分布、色彩配置
    摘要:本文在大量分析油畫經典名作的的基礎上,對油畫創作中影響構圖的三個重要方面分別加以論述:畫面形的切割、黑白灰的分布、色彩配置。關鍵詞:構圖;畫面分割;黑白灰分布;色彩配置構圖在不同的地區有著含義的差別,並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完善起來。中國古代南齊畫家、理論家謝赫在他的作品《畫品》對構圖的含義有所提及,他將構圖概括為「經營位置」。
  • 美術研究|花鳥畫繪畫造型藝術中,構圖是創作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在繪畫這一種造型藝術中,構圖是創作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歷代畫論都著重提出章法、布局來研究討論。所謂章法、布局,也就是構圖,也就是六法中所說的經營位置。元饒自然在他所著的《繪宗十二忌》中主要談了構圖問題,釋道濟所著的《畫語錄》中,「境界」、「蹊徑」兩章也著重地講述了構圖的重要,這些雖然是偏重於山水畫方面,但對花鳥畫也有一定參考價值。
  • 美術研究|張大千:青綠山水畫關鍵在著色,而著色關鍵在於用水!
    因這些重彩顏色是青綠山水畫的關鍵,重彩顏色的製作與應用,也就大大限制了青綠山水畫本身的發展。還有是古代有關青綠山水畫法的論述很少。在清代王翬的《清暉畫跋》、王昱的《東莊論畫》、唐岱的《繪事發微》、方薰的《山靜居論畫》等畫論中,談到了青綠山水的畫法也只是隻言片語,未見其詳。
  • 美術研究|中國畫構圖:整體構圖法,之字構圖法,邊角構圖法!
    摘要:中國畫作為歷史文化的藝術形態展現方式,是長期以來文化藝術研究中的重要對象。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物象形態的表現,還是繪畫主題的體現,都與構圖密切相關,通過畫面中物體位置的設計、色彩的搭配、線條的特殊運用等技巧實現虛實、動靜結合的效果,從而增添畫面的藝術感。
  • 美術研究|用傳統為現代塑形——讀董紅普工筆重彩人物畫
    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是在傳統工筆重彩畫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探索和創新面來的,中國傳統的線條造型與民族特有的色彩語言是當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重要表現手段,董紅普的工筆重彩人物畫融東晉、唐宋諸家用線特徵於一體,借鑑了敦煌壁畫濃鬱、強烈的民族色彩手法。
  • 美術研究|工筆畫的組合式構圖!
    覺苑寺佛傳故事畫通過夢的連續描繪來組成的構圖形式,使不同時間節點的記憶片段從虛幻世界的連續當中被分離出來,為觀畫者清晰準確的了解夢境的次序、內容和情景提供了最為豐富的視覺信息。我的繪畫創作借鑑了佛傳故事畫的組合式構圖,注重畫面與畫面之間的穿插與融合,使之共同構建具有連續性和敘事性的繪畫體系。
  • 中國山水畫如何構圖
    一幅山水畫,如何把樹木、山石、人物、建築等各種物象合情安排在畫面中,這就涉及到山水畫的構圖,構圖的成功與否關係到山水畫的好與壞。4月1日晚上8時,中國畫名家馬志剛在書畫介抖音平臺、以及微信公眾平臺書畫圈公益直播「中國山水畫的構圖特點」。
  • 美術研究|論中國畫的寫意山水與印象派風景油畫的共同性!
    比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郭熙的《早春圖》以及荊浩的《匡廬圖》等寫意山水畫,不管是在表現技法、情景還是構圖上均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其作品多表現的已經都能使受眾體會到畫家豁達或平靜、憂情或激情的個性情感,以至於讓觀眾位置觸動,讓觀眾產生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感受。
  • 美術研究|淺析中國畫對陶瓷繪畫的影響!
    如半坡型彩陶,就是直角三角形和線條有機結合而成的一種藝術風格,具有抽象化和程式化的裝飾特點;而從馬家窯彩陶來看,其中心圖形以同心圓為主,主要採取直線與曲線相結合的裝飾風格。此外,廟底溝型、半山型以及馬廠型陶瓷則以不同的紋路為裝飾表面的線條。
  • 美術研究|論繪畫創作的基礎,材質與藝術觀念互相促進的作用!
    當藝術家的觀念發生了變化產生新的需求時,作為繪畫創作基礎的繪畫材質的應用就會跟隨觀念的轉化而產生新的概念和應用方式或是直接融入新的繪畫材質,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滿足藝術的審美需求。同時,繪畫材質的改變同樣會使畫家產生新的認知,必然引發藝術觀念的轉變。這樣的轉變會對作品的內容、構圖、色彩、語言等產生豐富的可能性。
  • 美術研究|張彥遠的「真畫」論!
    而在西方的現代主義藝術中,則表現為對於直線和幾何圖形的愛好。尤其是皮埃特·蒙德裡安,其構圖多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色塊,在這些抽象的構圖中,一律使用的是直線。但在中國的藝術傳統中,幾何學的線條則不被重視,為藝術家所排斥。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
  • 黎日晁其人和他的重彩山水畫
    旨在通過創作和分享、激勵作者和讀者們觀照內心、熱愛生活,努力追求和創造美好健康的人生,在追求真善美中積極奮進、穩健充實地前行! 今天我要跟大家介紹的身邊畫家是一位中青年時期耕耘於群眾文化藝術領域,中年之後一直耕耘於嶺南畫派藝術研究領域,現雖然已過甲子之年,但其個人創作卻開始步入成熟、豐收期、創作成就前景非常可期的重彩山水國畫畫家——黎日晁。並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作品。
  • 青綠山水畫傳統,如何成時代表達的創新
    在此背景下,青綠山水畫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歷程中可謂身影微弱,對其研究也較為簡略。而在當代藝術語境中,青綠山水這一極具表現力的繪畫形式亦遭受冷遇,對其的學術研究也是缺失的。20世紀70年代後期,美術史研究迎來新的研究熱潮。這具體表現在:對一些中國山水畫早期作品進行了重新鑑定和深入探討。
  • 美術研究|荊浩圖真說與素描理念在現代山水畫中相映成趣
    素描理念的內涵荊浩圖真說引領著山水畫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不同時代的畫者在觀物察己,表述大千世界等方面有著不同的言語方式。 素描等新的學科知識成了現在山水畫者以物呈理、表述情感、傳達藝術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素描是研究形體以積累造形知識的一種手段,是培養畫者塑物造形能力的基礎。
  • 美術研究|論山水畫與油畫風景的異同!
    因此,繪畫作品不同畫種、不同內容、不同畫面、不同色彩、不同表現手法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油畫風景,不僅在世界觀與藝術觀上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它們在傳統的審美與美學觀念上也有所不同。當然。隨著中西方在藝術文化領域的不斷交流,山水畫與油畫風景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美術研究|繪畫構圖雖有規律——但沒有固定不變的
    構圖雖有規律,但沒有固定不變的法則,正如陸儼少所說,把一座山搬來搬去在繪畫中並不犯法,因此打破構圖規律,在構圖上標新立異,甚至求怪求險,或者有一點為構圖而構圖的意思也無不可。但,為藝術而藝術,即純粹用顏色和線條愉悅別人,這個意義就有點小。
  • 美術研究|王來文:為中國畫的筆線注入生命與靈魂!
    「少壯派」,1968年生人的王來文不僅在繪畫創作上饒有個人面貌,而且還是一位長期服務於福建美術界的美術管理者,曾任福建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副主席,現為中國美協理事、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福建省美協主席。冊頁《白描荷花》,春荷與夏荷時同樣追求著松、淡、精、勻的線條品質,但在殘荷的描繪上卻呈現著一些新的變化,一方面,他借鑑了陳子奮以金石入白描的語言特色,追求線條的蒼茫與遒勁,而且有意識地輔之點點淡墨;另一方面,他像鄭乃珖那樣以單純的色彩進行復勾,進一步豐富了白描技法的表現範疇。
  • 美術研究|筆法之法——兼論荊浩畫學理論的意義範式與現代價值!
    如果對於明清時期的著名畫家我們還能通過對其傳世作品的歸納、總結和研究,來探明當時人們的繪畫方式和觀念的話,那麼對於諸如荊浩之類的「早期名家」,研究其「畫語錄」或畫論似乎對於解決此類問題更有裨益和可行性。《筆法記》全文不足兩千字,以作者與「假設人物」之間的簡單對話為寫作方式,論述簡略卻寓意極深。關於其內涵和所指的研究已經具有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
  • 美術研究|論自然科學與中西傳統繪畫體系關係
    為更確切把握其涵義,在英譯中,有人迴避sciences而採用studies,將精神科學譯為人文研究(human studies)或精神史學科(psychohistorical disciplines)。[14]狄爾泰旨在建立一個方法論基礎,即以「精神科學」區別於「自然科學」,由此可以看到科學這個詞的內涵外延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