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於風俗、傳統文化以及地域差異等因素。使得中西方繪畫藝術在取材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區別。因此,繪畫作品不同畫種、不同內容、不同畫面、不同色彩、不同表現手法呈現在我們面前。中國山水畫與西方油畫風景,不僅在世界觀與藝術觀上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它們在傳統的審美與美學觀念上也有所不同。當然。隨著中西方在藝術文化領域的不斷交流,山水畫與油畫風景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關鍵詞】山水畫;油畫風景
一、山水畫與油畫風景
山水畫是以中國的山山水水自然風貌為主要元素、主要描繪對象的中國傳統繪畫。山川、田園、等都是山水畫的題材表現的內容。山水畫不但可以表現豐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更集中折射了中國人對自然的審美認意識、甚至還可以從側面間接地反映了時代和社會生活,所以山水畫成為中國傳統繪畫中發展得最為成熟、完備的繪畫門類之一,千百年來一直都為人們所喜愛。油畫風景畫是西方繪畫的一個分科,也是以自然風光為研究對象。在西方傳統中,風景油畫特別注重自然景觀的真實性,運用透視原理和色彩規律再現自然,嚴謹的科學性始終是西方風景油畫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二、中國山水畫與油畫風景的相同點
大自然包羅萬象、自然中的人、景物、甚至於自然中人創造的物象都屬於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這是人類一個永恆的主題、對大自然的描繪是人類表達自己情感和理性認知的重要方式。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下東西方藝術家對大自然所表達的共同情感——對自然的依賴、愛和敬畏。
1、相同的情感—大自然的表現
在中國,先秦諸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與統一,山水被認為是人的精神品格的象徵。從而促使山水畫獨立分科並得到」發展和繁榮、這也是山水畫成為畫科之首的起因。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農耕式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人對自然的依賴、人對自然的神往,所以一直以來山水畫都是人們表達自己對自然情感的最好方式。西方哲學從古代也是一直在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才有藝術起源的種種學說。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都認為模仿自然是藝術的本質。而模仿在本質上是人出於對自然的愛慕與好奇、也是理性認識的起點。雖然在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風景畫只是擔當圖解和裝飾的角色,但卻反映了人對自然美的初步發現,正是田園詩和田園畫為風景畫的獨立奠定丁基礎。
三、相同的發展軌跡——從概念到形式
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丁觀察自然的方法,還發現了近大遠小的原理;隋代展子虔在他的青綠山水中已體現了對自然的觀察與進步,唐代時李思訓父子繼承了展子虔的青綠風格,而吳道子則是傳統山水畫的變革者、從他開始山水畫就具有丁意象的圖式;到丁唐末荊浩所著《筆法記》將山水畫推上了畫科之首、他強調山水畫要圖真、繼承了顧愷之的「傳神論」和謝赫的「氣韻論」。之後在五代、宋初山水畫就高度成熟了、達到了寫意山水的繁榮之極、荊浩的學生李成、範寬均以他的美學方法描繪關陝一帶的山水;
北宋後期山水畫就走向了「保守、復古」的道路、正所謂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郭熙主張學習傳統要「不局於家、必兼收並覽、廣義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後為得」他更主張師法自然,所以元初趙盂以來、畫家特別注重師承。元文人畫追求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以至於忽略形象之重筆墨;清朝又出現丁以「四王」為首的仿古守法派,山水畫完全遵照古人模式、功力極深,但缺乏生活與創造力。無了生氣。在石濤畫語錄寫到凡寫四時之景,風味不同、陰晴各異,審時度侯為之。古人寄景於詩。其春曰:每同沙草發,長共水雲連。」其夏曰:「樹下地長蔭、水邊風最涼。」其秋曰:「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其冬曰:「路渺筆先到、池寒墨更圓。」亦有冬不正令者、其詩曰:「雪慳天欠冷,年近日添長。」雖值冬似無寒意,亦有詩曰:¨殘年日易曉、夾雪雨天晴。」以二詩論畫、「欠冷」、添長「易曉」、¨夾雪」,摹之不獨於冬、推於三時、各隨其令。亦有半晴半陰者、如:「片雲明月暗,斜日雨邊晴。亦有似晴似陰者:¨未須愁日瞢,天際是輕陰。」予拈詩意以為畫意,未有景不隨時者。滿目雲山,隨時而變、以此哦之、可知畫即詩中意、詩非畫裡禪乎?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山水畫已有時間的變化、從經歷丁概念化、理想化、現實化到形式化這麼一個發展的軌跡。
3、表現方法的不同
中國山水畫的表現手法:運用線條和筆墨、塑造成點線結構的藝術形象。在畫面上採用光線是以陰暗、散光、逆光來完成繪畫語言、光線的表現手法、是畫意、是意境。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一是透視;油畫風景要認真觀察和思考景物、景物的季節、地點、時間都要思考在色調的範疇裡面。對景物進行分析和取捨,根據藝術需要經過歸納、組織、使畫面結構與表現語言整體概括,富有生氣、達到形體與色彩刻畫與表現,整體與細節等各種因素的和諧統一。主動經營畫面、運用光與色、明與暗、節奏與韻律等視覺語言、充分發揮主觀表現功能、把對客觀物象的認識轉化為主題的感受和情感的抒發西方畫家在畫面中能將他所觀察到的物體立體感、空間感和質感充分地表現出來。
四,結語
總之、隨著中西文化的不斷相互交流,藝術也在多元化的發展、中西方繪畫都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繪畫語言,走向共同交融的發展道路、形成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西方繪畫新格局。當代著名油畫家諶北新的《村口》就體現油畫寫意化、吸收了西方繪畫與中國山水畫的精髓,以中國文人特有的敏感。在色彩構成中加人了筆韻。美術理論家孫宜生曾以¨氣韻、氣度、氣象」概括諶北新繪畫的風格特色,其明朗清新而含有內在氣骨的格調、開創了油畫多元化的道路。
【參考文獻】
竇亞傑,石濤的畫語錄[M]。西泠印社出版社。
作者/雷毅:渭南師範學院美術設計學院,陝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