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社交無意義,選擇獨處則是智慧(深度好文)

2020-12-09 唯晨說

文/唯晨

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這句話不能說百分之百正確,但確實很有道理,人的本性是貪婪的,每個人天生都是懶惰的,所以才有「無利不起早」之說。

與人相處,若沒有特殊原因,很難有誰能做到十年如一日地殷勤。

生活中那些獻殷勤的人,要麼有所求要麼有所懼,總歸不會是平等關係。兩個坦蕩的人之間所存在的是平等友誼,只有利益關係的人之間才會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人生在世,與任何人走得太近都將是一場災難,那些曾經好到穿一條褲子的人,最終的結局往往是水火不容撕破臉。

能讓兩個陌生人同心協力的是利益,能讓兩個感情深厚者翻臉的亦是利益,若有人拒絕,只能說利益的誘惑還不夠大。

並不是說人性經不起考驗,而是任何一個聰明人都不會去考驗人性,一旦拿利益考驗了感情,無論結局如何,感情都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們一生忙忙碌碌,不過是為了幾兩碎銀餬口和浮名虛利長臉。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忠告」:脈就是錢脈,為人處世一定要周全。太多人為了「周全」二字將自己逼得很累,不敢得罪任何人更不敢輕易表達任何觀點,哪怕已經怒火中燒依舊錶現得和顏悅色。

要知道,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是所有的關係都值得維護,有些社交明知無用,早放棄早好。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所謂的人脈不過是一場能力和利益的交換,若手中沒有籌碼,即便再怎麼和顏悅色也不會有人與之共事。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關係和情感的本質都是交換,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適時棄那些無用的社交,給自己留出獨處的時間用以學習思考和能力提升。

自然界中有一個現象,一朵花只要開得豔便能引來蜜蜂蝴蝶和觀賞的人群,一棵草再怎麼討好也很難留住蜂蝶和行人的目光。

這些看似不公平,其實是最大的公平。在人際交往中亦是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不清道不明,有的人就是走到哪裡都招人喜歡,有的人無論做什麼都惹人不待見。

每個人的思想閱歷不同,所散發出來的氣質也不會相同,與其拼命維護社交,不如冷靜提升自我。

若社交無意義,選擇獨處便是一種智慧。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除此之外,再沒有更多別的選擇了。」

我們會因各式各樣的原因去結交一個人,卻無法始終圍著一個人打轉,所以真正的友誼是不怕歲月的,它們可以選擇沉澱,只有利益關係才會隨著利益的消失而歸於漠然。

這世上不是所有的朋友都值得深交,有句話說得好,虛偽的朋友還不如真誠的敵人。雖然沒有敵人是最好的,但朋友卻不是越多越好。

一個人的社會關係越複雜,內心便會越累,有些人能給人生帶來快樂,就會有另一些人跳出來給生活添堵。

要知道,並不是壞人和好人才會打架,很多時候好人和好人打起來更慘烈,誰都沒有壞心眼,但就是三觀不同。

三觀不同的人沒必要非要湊在一起,若不能一起輝煌,倒不如各自優秀。

思想上存在極大偏差的人,硬湊在一起只能相互消耗,這種社交便是無用的社交,人在進行無用社交的時候就像跌入泥潭中的魚,再怎麼掙扎也無法感受到泥鰍的快樂,最終只會讓自己筋疲力盡。

低質量的社交,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對一個人的幫助大,人生本就不長,與其讓自己陷入泥潭不如獨自回歸屬於自己的水塘。

人,越成長便越明白,孤獨是人生常態,每個人的美好各有不同,奔向它的路途註定不會熱鬧。

唯晨說:願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後 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關注唯晨說。

相關焦點

  • 聰明人,不社交(深度好文)
    餘生,不必把所有人都請進生命裡,若經過時間的淘洗,只餘兩三知己,已勝過千千萬萬個泛泛之交。3、垃圾社交,不如獨處還記得那部名叫《你手機裡的常用聯繫人有幾個》的社會實驗短片嗎?當然,人是群居動物,社交不可避免。但人生短短三萬來天裡,實在沒必要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垃圾社交上。那些熠熠生輝的人,都有一段獨處的時光。比如木心。他曾在清苦的莫幹山隱居6年,即便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也絲毫不為動搖。
  • 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喜歡獨處!(深度好文)
    懂得獨處的人,才是真正的內心強大!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往往喜歡獨處!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害怕獨處,他們認定獨處就等於孤獨,總覺得獨處就等於自己是一無可取的,就等於被人排斥在外。他們更喜歡喜歡和別人在一起,可結果呢?
  • 恐懼社交,但也害怕長時間獨處,這是什麼心理?
    但是當我真正離開了群體,長期處於一種社交隔離的狀態的時候,我再也不敢說自己喜歡孤獨,孤獨是一種很強大的東西,緊緊包裹著我。回歸人群幾乎是一種生理渴望,交流是一種無法打敗的欲望,獨處久了,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和一兩個性情溫和的人面對面坐著相視、交談。我有時候在家一呆就是一天,有時候去圖書館學習,有時候出去辦點事,有時候去書店、電影院。
  • 合群走得遠,獨處飛得高!(深度好文)
    有人性格開放,喜歡社交,和誰都能談笑風生,平易近人,這類人都比較合群,比較受眾人歡迎。也有人性格內向,不喜歡熱鬧,更愛獨處,更喜思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像一朵崖邊盛開的花朵,寂寞且自得。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合群還是獨處,都無需驚訝,更不必褒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活法,不能單以好壞來評價,畢竟各有緣法,你又如何清楚有哪一種活法可以適合每一個人呢?
  • 茶中的智慧(深度好文)
    來源/中國茶文化知識(ID:cha567)這裡有十一則茶中的智慧,想要「寄與愛茶人」。如果你不是愛茶之人,不妨也來看看,因為這世界上的智慧,多半是相通的。多一分留意,就多一分清明。
  • 人到五十,在變老的路上,真正的智慧是懂得沉默,享受獨處
    懂你的人自然能看到你的好,不懂你的人永遠不知你的好。跟誰在一起舒服,就跟誰在一起,這才算不辜負自己。一個人最好的狀態,無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華,也能安頓一個人的時光。在這喧鬧的塵世,也許我們都需要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地方,安靜心靈、洗去疲勞。
  • 我喜歡獨處,但也希望自己能有好的社交,怎麼辦?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咱們一方面,喜歡一個人安靜的獨處,比如獨自在圖書館閱讀,獨自去遠足,獨自在自己熟悉的空間裡發洩情緒……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自己可以有一個比較不錯的社交網絡,畢竟過於孤獨也是很難熬的。對此,我想把我聽到的,知道的,學到的方法論篩選,整理如下。
  • 人生下半場最好的活法:豁達、獨處、知足、放下。深度好文建議收藏
    當龔蓓蓓初見這一套有缺陷的房子時,內心是猶豫的,但當她邁向那個可以看到星空的閣樓,這套房子僅對她說,當你累了煩了,被生活磨得千瘡百孔的時候,這裡就是您獨處的空間。她動心了,看山看水獨坐聽風,聽雨,高棉獨處,對她而言,是世間最寶貴的自由自在。她披星戴月,驚風淋雨早已忘記了詩和遠方。
  • 獨處,決定了你人生的層次(很透徹!)
    關掉電腦、將手機丟到一邊,試試長時間地獨處、靜坐的生活。 以一個第三者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才能更懂自己,更認清人生得失的意義,才能將生活看得更明白。人們總寧願去參加很多說不清意義的活動,卻不願意一個人獨處。當狂歡的人群散去之後,心裡剩下的卻是無盡的落寞和冷清。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獨處,原來竟是一種能力。
  • 周國平:越是優秀的人,越喜歡獨處
    殊不知,越是優秀的人,越是喜歡獨處,越是優秀的人,越是享受獨處。獨處,是人類的精神必需品,折射著一個人的幸福力。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交,這是一種生存需求,自古以來就是如此。胸有丘壑,腹有乾坤,方能從容若定。所以,越是優秀的人,越是懂得,與其追逐轉瞬即逝的熱鬧虛榮,不如潛心修身、修己。
  • 感悟人生的經典智慧語錄: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與其違心賠笑,不如一人安靜;低質量的社交不如高質量的獨處。2. 你有眼睛何必通過別人的嘴認識我,那些很多關於我的事,連我自己都沒有聽說過。3. 可以孤單,但不許孤獨。可以寂寞,但不許空虛。可以消沉,但不許墮落。可以失望,但不許放棄。記住,沒有傘的孩子更要努力奔跑。4. 尖酸刻薄的話少說,衝動任性的事少做。5.
  • 讀《當你學會獨處》有感:以智慧改變人生
    當享受快樂獨處,用思考填滿思想,讓眼光決定未來,將知識化為內在,以智慧改變人生。我相信一切的結束,都是為了更好的開始,堅信自己選擇,每個選擇都不是心血來潮,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在現在的社會中,有很多欲望,誘惑,及頻繁無用的交際,人要學獨處,享受孤獨帶來的思考,用哲學思想,抵禦源源不斷的喧囂,誘惑。人要合理安排自己,有時寧可選擇獨處,也不隨波逐流,避免浪費時間,很多事,都是對自己未來沒有好處,當選擇可以升華自己的道路。
  • 獨處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嗎,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不用「長期獨處」,他都會輕易去擺脫「獨處」。「長期獨處」,對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 遠離無用社交,適當的選擇獨處,與平庸告別,迎接嶄新的自己
    好的社交使你成長,差的社交使你落後。社交要有選擇性的社交,頻繁的與朋友逛街吃飯吃喝玩樂不一定會增進你們彼此間的感情,還有可能一無所獲,所以要適當的與朋友逛街吃飯吃喝玩樂(當然那些狐朋狗友就不要見了),給自己留一些獨處的私人空間,靜下心來學點有用的東西去投資自己。寧靜致遠,孤獨的寧靜,能夠讓人深入靈魂的思考問題,思考自己。
  • 安心也孤獨,獨處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類人是讓獨處來淨化他們滿目瘡痍的心靈,讓他們好在第二天充滿活力和激情繼續去承受著壓力,繼續努力往前走。 他說首先不能說愛獨處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其次,不能說獨處的人都不擅長交際。再次,不能說獨處的人,不夠自信。 恰恰相反,他說,他覺得他很自信,不需要別人的肯定,獨處只是在減少無效社交,並不是不社交,也不是不擅長社交,需要社交的時候,依然會大大方方。獨處對於他來說,是一個人的選擇方式,選擇更加適合自己,讓自己充實而愉悅的方式而已。
  • 獨處,是一個人最好的增值期
    文 |晴風圖 |網絡莊子說: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也就是說一個人獨來獨往,其實並不是說明一個人不會社交,不合群,而是說明一個人未來很貴重。而現在韓雪也真的是越來越優秀,配音非常好,配什麼,像什麼,英語超級棒,而且書讀得也超多,說話很有涵養。其實這就是真正強大的人,當一個人喜歡獨來獨往,就說明他開始變得強大了。
  • 永遠不要小看喜歡獨處的人!
    一、獨處,可以讓你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社交,我們並不陌生。從早上睜眼開始,拿起手機瀏覽信息,出門逢人打招呼,一起吃飯、聊天...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社交。「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因為這些話廣交朋友,為了社交而社交,不願意面對獨自一人的時光。
  • 為什麼越厲害的女人,越喜歡獨處,答案在這裡
    眾多的普通人,違背內心的孤獨,刻意合群,也因此,普通的人無法衝破思想的牢籠,逾越界定的鴻溝,一輩子選擇忽略內心而選擇苟且。人生是分層的,在不同層次的人有著各自的生活方式。而可以觀察到的是,越平凡的女人,越喜歡在他人身上尋找"歸屬感",符合環境;而那些越厲害的女人越喜歡獨處,在"靜"中修煉。
  •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處」,是一種什麼心理?
    朋友們覺得我不合群,或者不願意與他們玩,其實,我只是想獨處,安安靜靜地看看書、寫寫字。十年後,我換了工作,相對來說,不需要那麼熱鬧。但是我還是養成了減少社交的習慣,因此也被同事們背後說我比較清高比較孤傲,其實,他們都不懂我,我與人為善,不但不清高,相反還有點自卑,我只是喜歡獨處,獨處讓我更快樂、心靈更自由。要論什麼心理?我覺得,首先不能說獨處的人,就是心理不健康。
  • 為什麼優秀的人都喜歡獨處
    選擇前者是孤獨,那是一種「無人問我粥可溫,無人與我看黃昏」的寂寞之境。選擇後者是獨處,那是一種「近看庭前花開花落,遠望天邊雲捲雲舒」的淡然之境。朋友曉曉說:「我喜歡獨處,開始覺得安靜、自在、不拘束、不用遷就他人,後來就成為一種習慣。偶爾和朋友一起,感覺對方那麼不舒服,那種偽裝我一眼就看出來。他們心裡早把我看作異類,可我不在乎,因為我遇到更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