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一、獨處,可以讓你擺脫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社交,我們並不陌生。從早上睜眼開始,拿起手機瀏覽信息,出門逢人打招呼,一起吃飯、聊天...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社交。
「出門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因為這些話廣交朋友,為了社交而社交,不願意面對獨自一人的時光。
太多人給社交貼上了一個崇高的標籤,卻給孤單下了一個不堪的定義,所以就給了太多年輕人錯的引導,總是讓他們覺得,寧可在失敗的社交裡哭,也不在成功的獨處中笑。
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
我們可以這樣想: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聊了一天並沒有帶來任何有用的價值,這樣低品質的社交有何意義?
生活中,很多社交是無用的,看似有別人的聯繫方式,但當你需要幫助時,也不過是白打了一通電話。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不就是這樣嗎?作為資深人事,號稱手上有很多人脈,然而,在她的父親病倒急需借一大筆錢時,那些所謂的大老闆、追她的人都找各種藉口拒絕了,到頭來沒有一個人能幫上忙。
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說到底也是一種等價交換,別人不願意幫你,因為他知道跟你的社交並沒有那麼高價值,不足以讓他掏心掏肺,傾囊相助。
與其浪費時間精力,去結交那麼多無關痛癢的「朋友」,倒不如多花點時間學學如何更好地獨處,豐富自己的生活。
林徽因說過,真正的淡定,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如果想衡量一個人的內心有多強大,就看他能不能一個人獨處。
獨處能幫我們守住內心,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諦,用心去總結癲狂嘈雜的生活帶給我們的啟示,這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也是一個人變得強大自立的標誌。
這時的我們,更多的是憑信念在關照自己的內心,只要相信自己就會無比堅定,這時我們也是孤獨的,但只有耐得住孤獨和非議,才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二、獨處,是最好的增值期
在中國功夫裡面,有一門獨特的修煉方法叫「閉關」,在一段時間內與外界隔絕,潛心修煉武學。
而在功夫的世界裡,絕頂的武學都是在獨處的時候創造出來的。
而作為詠春拳乃至中國武術一致推崇的一代宗師葉問,最喜歡的就是與木人樁獨處,也許正是在這種孤獨與靜寂中,才探索出一套最權威的中國傳統武術實戰套路,最後載譽全球。
只有樂於獨處的人,才懂得在靜寂中觀察、分析、思考,才能從平凡中看到獨特,從麻亂中理出頭緒。
三、獨處,讓你遇見更優秀的人
諸葛亮十五歲時,跟隨叔父到荊州襄陽去依附劉表。但他看到劉表昏庸無能,既不懂軍事,又不能知人善用,不是命世之主。於是選擇了隱居獨處,躬耕苦讀。
隱居的十年間,他廣交江南名士,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智謀、才志皆不輸給任何人。後來,在徐庶的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由此他也得以大展抱負,匡扶天下。
人在獨處之下,反而能摒除一切雜念,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全面地觀察周圍環境變幻,讓自己獲得更優質的提升和機會。
當你足夠優秀時,自然會吸引同樣優秀甚至更優秀的人。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裡有說:人是需要獨處的,因為獨處可以進行內在的整合,看到自己的內心世界,獨處是一種檢驗,它可以探測到一個人的靈魂深處,獨處是人生中美好的時刻和美好的體驗,雖然寂寞,但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
王國維所說的人生三重境界,不管是立決心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還是追索過程的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抑或是終成所願的最高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每一層境界無不是孤獨中追尋夢想的過程。
這說明有質量和力度的人生,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到達人生的最高境界。耐得住寂寞是一種自信而從容的氣質,是高質量生活的方式,是人生的一種境界。
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收穫冷靜和智慧,才不會被名利世俗左右,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成就大事。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有才華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善於獨處,會蓄積驚人的力量,最終助你攀登高峰。
當下,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你將面臨兩種現實困境,要麼在無知無畏中「自我毀滅」,要麼在過度焦慮中「等待死亡」。要想突破,唯有獨處而勝之。
如何學會獨處呢?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告訴我們,首先,與自己約會,進行自我關懷。放自己喜悅的音樂,看下自己喜歡的書籍,做自己愛吃的美食,獨自去嚮往已久的地方旅行等,對自我多點關懷。獨處並不是孤獨,也不是寂寞,而是內心的豐盈,獨處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加強大,真正的獨處是獨立思考,獨自成長。
其次,學會冥想,排解焦慮,自我察覺,活在當下。不管是吃飯還是走路,當你帶著覺察意識去看待自己行為時,你會更加的知道此時此刻對於你的意義,它也可以大大延伸你對生命的觸感,增強你對生命的體驗感。
再次,記錄日記,與自我對話。花點時間與自我獨處,不懼怕孤獨,不抱怨生活,拋棄煩惱,保持心靜,遠離紛擾,將自己情緒記錄下來,把自己當聽眾,說給自己聽,不必有什麼煩惱要找他人分擔。一個總愛熱鬧的人是內心貧乏的人,這樣的人才會持續熱衷社交、娛樂這些沒有價值的事,並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最後,不人云亦云,在沉默中反觀自我,獨立思考人生,培養多種興趣愛好,激發自我潛力,從自己身上尋找最深層的智慧。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裡,太多的誘惑讓人無法靜下來思考,每日呼朋喚友,生怕自己在寂寞中失去生活。
我骨子裡是個孤獨的人,小時候沒什麼朋友,上學時身邊有了幾個伴兒,後來大家漸行漸遠,我們不再有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話題、共同的感觸,很自然地漸漸失去了彼此的友誼。
現在我不再有無聊發呆的時候,更期待的友誼是有事就聯繫,沒事各忙各的,但現實中這種狀態似乎很難形成,沒有溝通自然走向疏遠,心態不同自然觀點不同,所以如今我又回歸孤獨,並且也有必要回歸到本真的自我享受孤獨,在孤獨中了解自己。
我一直喜歡一句話:靈魂是註定獨行的。每天我都會寫日記,寫日記既是確認自己一步步走來的足跡,也是發掘自己每個時期的心跡,既是告訴自己也是激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