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備受矚目的「3·15」晚會延期至昨晚播出,不少知名企業相繼被「點名」,諸多曝光案例讓觀眾大跌眼鏡、直呼噁心。
無良商家們的套路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出。為了養冒牌的北方海參,養殖戶「一個池子使三箱、四箱敵敵畏」;過期的麵包、雞腿隨意換個標籤,就能在知名漢堡店裡大賣特賣;舊襪子舊內衣被做成毛巾暢銷全國,還能貼上「國標標籤」……更令人「細思恐極」的是,一些「髒招」在某些行業成了「潛規則」,比如對於用過期麵包做漢堡,涉事餐廳的店長滿不在乎地表示,「總部也知道,人家都是從基層做起,當店長當了多少年了。」類似態度足以表明,很多問題,絕對不是少數門店、個別人的問題。
但現實中,這些無良商家不少還活得頗為「滋潤」,甚至其中個別還是被罰過數次的「慣犯」。這裡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比於巨大的利潤,違法違規的成本實在太低。交點罰款、關幾天門對「大戶們」來說約等於「自罰三杯」,從而滋生出一種「知道錯了、下次還敢」的心態。這不,晚會還沒開完,好幾家企業就開始排隊發道歉聲明,態度一個比一個誠懇,「求生欲」一個比一個強烈,可若不是媒體曝光,它們恐怕還在裝聾作啞。必須看到,隨著我國消費市場不斷擴大,消費已成為經濟發展最強勁的推動力。任由無良商家充斥市場,不僅會令廣大消費者蒙受損失、承擔危險,一旦劣幣驅逐良幣形成趨勢,破壞的將是整個經濟生態的健康。
僅靠一時曝光產生的輿論聲討無法根治亂象,對企業生產經營要求的「高壓」必須形成常態。一方面,監管部門要暢通維權渠道、鼓勵群眾舉報。諸如不合格產品停產了、責任人跑路了、影響太小了等等,都不是停止調查問責的理由。更為關鍵的是,要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加大整治力度。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商家重拳打擊、罰出痛感,以黑名單制度、長期回訪等方式將監管落在實處,才能讓善於鑽營者徹底打消坑蒙拐騙的念頭。今年「3·15」晚會的主題是「凝聚力量,共築美好」,其內涵就是要凝聚多方力量,以法治構築良好的經濟生態,進而保民生、促發展。最後還是要提醒廣大商家,做生意拼的終究是良心、口碑,規範經營行為,堅守道德底線,才是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關末
編輯:張砥
流程編輯: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