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是一個傳奇。
這幅長5.29米、寬24.8釐米的絹畫,
由張擇端創作於公元1111~1120年間。
隨後,它七次進宮,又六次出宮,
一度被有記錄的15位私人收藏者收藏,
又在長達370年的時間裡不知去向。
歷經千年,無數坎坷,
它奇蹟般地被完美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局部
畫中藏著684個人物、
95匹畜牲、122座房屋、
29艘船隻、15輛車、
20多家店鋪、8頂轎子……
真實還原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空前盛況,
有人說它:「不是照片,勝似照片。」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
《清明上河圖》真跡重見天日後,
興起了一股研究之風,
諸多爭議也隨之而來:
這到底是不是一幅政治畫?
是何人、何時而畫?
專攻中國城市發展史的薛鳳旋教授,
研究《清明上河圖》長達20年,
另闢蹊徑從200多個細節入手,
不但解決了以上兩個爭議,
還解讀出汴京的城市布局、
政府管理、商業形態、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寫成新書《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
北宋就有菜籃子區、倉庫碼頭區和城市副中心?
汴京的基礎設施如何?
百姓都有怎樣的夜生活?
創業被鼓勵嗎?
政府都怎麼管理營業執照?
當時的科技有多發達?
自述 | 薛鳳旋 編輯 | 倪楚嬌
我叫薛鳳旋,在香港大學教過30年書,現在退休了,主要研究的是中國城市的發展史。從5000年前最早的初城(即文明前的大型非農業聚落)開始,怎麼經過夏商周,一直到我們現在。
研究到宋代的時候,當然就免不了要注意《清明上河圖》。它最偉大的地方在於「真實」二字。
畫家張擇端對其中684個人物、95匹畜牲、122座房屋、29艘船隻、15輛車、20多家店鋪及8頂轎子,都描繪得真實且縝密。為我研究北宋時的汴京,提供了很大的依據。
《清明上河圖:北宋繁華記憶》這本新書,是我前後一共研究了20年之後的一個作品。主要的思路是用畫來講故事。
畫本身太複雜了,所以我只挑出了最重要的200多個細節來闡釋。這些細節,表現了當時的政府管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市容的面貌、它的建築和城市經濟的方方面面。
《清明上河圖》裡的「菜籃子區」
汴京布局:
菜籃子區、碼頭區、副中心、市中區
北宋之前的城市,主要是行政和軍事的功能。工商業和娛樂的活動,被圈限在有限的範圍內。真正出現我們所理解的「城市」,是從宋朝開始的,它開始兼具商貿、工業的功能。
雖然《清明上河圖》只畫了汴京一隅,但從中可以窺見非常成熟的城市規劃。
畫卷的開始是一片郊區的景象,你會看到大片的田野和幾個農家。這個區域,我把它稱為菜籃子區,就是農村,它負責城市的菜、肉供應。
《清明上河圖》裡的「碼頭區」
繼續往裡走,可以看到大量的船停靠在岸邊,搬運工人在將一袋袋的貨,從船裡運到岸上。
《清明上河圖》裡的「碼頭區」
周邊出現了很多配套的小店,裝飾都比較簡陋,像是一些「快餐」店、小茶鋪。這裡便是倉庫碼頭工作人員用餐的地方。
店裡面幾乎沒什麼人,應該是剛過午飯的時間。這片區域,我們就叫倉庫和「海港碼頭區」。
《清明上河圖》裡的「城市副中心」
《清明上河圖》裡的官宦之家
過了虹橋了,就已經非常接近內城了,車水馬龍,非常繁忙。大酒家開始出現了,賣香料的、賣藥的、各種高級的旅館,包括兩戶官宦之家的大宅。算是城市副中心。
《清明上河圖》裡的「稅收衙門」
再往裡走,就能看到一個城樓,那就到了真正的主城了。最先碰到的就是司門郎中(管稅收的官員)的辦事處,他的背後有「稅例告示」,旁邊有大型的公秤,還有吏人幫他清點貨物。從城外往內城運貨物,都需要交納「過稅」,過稅是2%。接著出現的是畫中最大規模的孫羊正店。真正的鬧市區到了。
《清明上河圖》局部
爆棚的幸福指數:
基礎設施完善、夜生活豐富、市場自由
整幅畫裡一共有684個人物,有80%的老百姓都很快樂,很清閒。在小茶館、高級餐廳裡的,或者站在街頭巷尾的人,都展露著笑顏。清閒的人非常多,有幾十個人圍著聽說書先生講故事,幸福指數很高。
我們看文藝復興以後的地中海,尤其是義大利、法國,它的城市中間都有一個小廣場,很多人都在那裡喝酒、談天。在中國好像從來都沒有這樣一個概念,但是《清明上河圖》裡,通衢大街裡面都站滿了人,在那邊聊天、打招呼、談話,甚至不理周邊的車輛。這樣一個社會裡巷裡,人與人之間緊密的交往的景象,對我有很大的觸動。
《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得益於當時開明的士大夫階層。
首先他們承擔起了基本的責任,基礎設施弄得很完備,給老百姓安全、方便、舒適的生活。
整個城市裡面,一共有300多口官井。細看它的設計,非常用心的。它可以同時供4個人打水。旁邊有圍起來的矮牆,保護取水的空間不會被臨近的房屋侵佔。井的四周,用磚鋪砌,而且是中間高,四周矮,防止汙水流入井口。
再看挑水的人,他們有統一的服飾,說明了他們是專業挑水的,有挑水公司的存在。
《清明上河圖》局部
還有專門修建的水溝,用來排雨水、洪水。兩邊種了一排樹,用於鞏固岸邊的泥土。
《清明上河圖》局部
虹橋旁邊有風向標,方便船隻做過橋的準備。汴京曾出現過很多船過橋的意外,後來就有一個聰明人發明了虹橋。這個橋比較高,船隻要放下桅杆,就能過去。但是過橋的時候,還是怕船會碰撞到兩邊的岸。所以橋下,專門設計了可以走人的空間,讓人可以監督這個船,安全地過去。虹橋都是由官府建造和管理的。
而且,士大夫們還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創造了城市的競爭能力。汴京它有一個核心競爭力,就是對外的通達度,汴河連通著運河。汴河帶進來的不光是城市收稅,也讓汴京成為一個北中國的商貿中心。好東西通過運河都集中在汴京,你全國都要來這購買,是不是?
《清明上河圖》裡的小商販們
其次,他們在政策上很放鬆,給了市場很多機會。當時政府有一個規定,個體戶、小商販、擺地攤的小販不收稅,鼓勵創業。所以在街上,你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小販,賣藥的、賣鐵器的,修鞋子的、賣饅頭的,還有賣清明節柳條的,整個市場非常繁榮。
唐長安城復原圖
《清明上河圖》局部
可以說北宋的汴京,是中國城市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在宋朝以前,你會聽到「東市」、「西市」,如果你要買東西,只能在官定的「市」裡面去買,它是一塊被圈起來的區域,而且是有宵禁的,這叫裡坊制和市肆制。但在北宋,就已經沒有坊牆了,所以沿街、沿河、沿橋,都有商鋪了。
以前開市和休市的時候,都會敲鼓、敲鐘,這是政府在控制商業活動。到北宋就已經是政府明令,取消宵禁,可以24小時隨意按照你的行業的需求來營運。
《清明上河圖》裡的「霓虹燈」
有了在夜間營業的許可,「霓虹燈」就應運而生了。你看這些店鋪的外面都有一個燈箱,太陽下山以後,用很薄的紙糊成的一個箱,裡面放一根大蜡燭,白紙上面寫上店名、商品,就等於我們今天的霓虹燈了。這個場景被《清明上河圖》如實記了下來,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朝酒文化達到頂峰,
背後是一套縝密的系統
非常值得單獨拿出來說的,是到北宋達到頂峰的酒文化。
據清人統計,宋朝是編寫酒經最多的朝代,酒的品類林林總總,光名酒就有280多種。釀酒業雖然空前繁榮,但卻由政府牢牢掌控。這是我這本書中,一個非常重大的解讀。
所有賣酒的地方都必須註冊登記,並按照規定展示官定的標誌:酒旗和酒斾。從圖裡,可以看到一共有大、中、小三種類型的酒家,分別是正店、腳店和拍戶。
《清明上河圖》裡的「孫羊店」
正店是最大型的酒家,整個汴京有72家正店,政府給它一個專門的可以釀酒的牌,它能夠自己釀酒,也可以批發酒。孫羊正店就是其中一家,它是以羊肉為主要的食鋪,但是它的酒也是非常好的。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孫羊正店的店鋪,你可以看到幾樣高檔次的東西。比如這個梔子燈,就是表示,這裡面有陪酒的女郎,它有很多貴賓房,裡面有女孩子陪酒,陪你唱歌,有些甚至是妓女。
另外,它有紅杈子,就是一圈圍在酒樓外面的柵欄,這紅杈子是有名堂的。它表明,以前曾經有皇帝到過這家店,他覺得味道非常好,以後還想吃。所以紅杈子是一個身份地位的象徵,是皇家特許的東西,不是每個店都可以有的。
《清明上河圖》局部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另外,你還能看到「彩樓歡門」,孫羊正店的歡門上綴滿了花球、花枝,以及當時最時尚的吉祥天鵝裝飾。這種圖樣,你可以在《韓熙載夜宴圖》的侍女衣裙上找到。彩樓的大小,可以反映出店面的大小、運營的規模。
《清明上河圖》局部
還有一個小細節,在正店後面,你能看到堆得像山一樣高的空酒罈,這表明,它是做釀酒和批發生意的。然後前面還有一個小店,有8個大的木桶,都是裝酒用的木桶,它是批發用的。
《清明上河圖》局部
第二級是腳店,也是一個樓閣式的,兩層高,非常漂亮,它也有酒旗和酒斾,它也有紅杈子,它也有燈箱,但是它沒有陪酒女郎這個功能。二級店不能釀酒,也不能批發酒。
《清明上河圖》局部
那麼除了這2種以外,還有6個小店,它們就只有酒旗和酒斾了。普遍開在比如近郊的小路旁、碼頭旁,服務的是比較下層的市民。
從這一套管理系統來看,北宋政府是非常重視酒業的。因為神宗(1077年)的時候,酒稅佔全國總稅收的18%左右。政府對私自釀酒、私自售賣的行為有嚴懲,而且釀酒的原材料「酒麴」僅掌握在官府手裡。私釀酒75斤,或者釀酒麴15斤,就判死刑。
這些發現,對我們研究經濟社會史非常重要。因為在1000年前,全世界都流行飲酒,比如埃及、歐洲、阿拉伯帝國、東羅馬……但沒有一個歷史文獻清楚地告訴我們,酒業對政府的稅收的貢獻是怎麼樣?酒的流行渠道是哪些?《清明上河圖》卻給我們直接畫出來了,再對照歷史資料,我們就有了一個很清楚的認識。
《清明上河圖》局部
領先世界的科技
除了城市管理、工商業活動發達外,當時的汴京在科技上也是領先世界的。
北宋最後這幾十年了,大部分汴京人都是以煤作為他們的燃料。這個圖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煤的專賣店,店鋪裡堆著一袋袋煤,老闆在一旁稱煤,旁邊還有一支運煤的驢隊。
《清明上河圖》局部
這是碼頭的貨船,可以看到有瓦灶和放煤的簍。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文人的書房裡,你也能看到煮茶用的煤灶。我們能夠在家庭裡使用煤,比西方最少早了500年。
《清明上河圖》局部
我書裡面還提到了鐵器的使用。北宋時,鐵器已經被用來做船的鉚釘。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在一個小攤位上,可以看到賣的是一般家庭用的,小的鐵質工具。說明鐵器在當時的中國已經相當普及,這又是領先世界的。
《清明上河圖》裡的漕船
我們再來看,畫卷裡所畫的船隻。張擇端一共畫了29條船,一共有6種類型。每一種的設計都不一樣。
第一種是漕船,船身扁平、寬闊,載貨量很大,所以才能開得更穩。每30船編為一個船隊,屬於國家擁有,每年都要去長江和淮河流域運糧食回來,屬於超大型「國有船運企業」。
《清明上河圖》裡的客貨混合船
這是客貨混合船。上層是住客的,下層是載貨的,以載貨為主。基本上屬於私人擁有、經營的,屬於當時的「大中型企業」。
《清明上河圖》裡的客船
接著是客船。它的特點是船身窄長,甲板前突出,上部的建築整齊寬敞,速度比較快。它比較豪華,窗戶很多,也有很多客房。屬於「私人大型企業」。
《清明上河圖》裡的畫舫
還有遊覽觀光的畫舫。船頭、船頂都有觀景區,兩邊都開滿了窗戶,方便你看兩岸的風景。
《清明上河圖》裡的餐船
還有專門用於餐飲的船,它可以移動,但是基本停靠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人們可以進去喝酒,更豪華,很寬敞,也提供很多的飲食。
《清明上河圖》裡的工作船
最後一種就是工作船,比較小型的,從大船上運客人到岸上,或者是搭載少數幾個客人到一些小地方去的。
這裡,我真的要感嘆張擇端的偉大,他筆下的細節,堪稱工程設計圖。
最近,從南海的一些沉船裡面證明,宋朝時期的船,的確如畫中所畫。很多日本學者專門就研究《清明上河圖》的船,中國船舶協會也專門出了一本專著。大家異口同聲:沒有《清明上河圖》,我就不理解,宋朝在航海上的發展具體到什麼程度。
我們建橋的專家同樣是花了幾十年,都不能夠解讀歷史記載的虹橋是怎麼造出來的。因為用石頭做不了,那個年代鐵的產量沒有這麼高,那怎麼用木頭做呢?想不通。後來《清明上河圖》的真本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出現後,他們才弄明白。
《清明上河圖》裡的內城角門
這是一幅政治畫嗎?
有關這幅圖,學術界裡有很多的爭議。
首先,這是不是一幅政治畫?是不是張擇端想通過畫卷,來給徽宗表達一些意見,告訴他,當時社會存在很大的危機,你要小心?
有人論證說,畫中的城牆沒有防禦措施,裡面既沒有駐士兵的地方,也沒有武器。在仇英和清院本裡,城牆裡面既有士兵,也有武器,甚至還有標語「警惕外患」。但是真本裡,沒有畫這個。因此,就有人認為,這是張擇端有意為之,是要告訴徽宗,現在我們疏於城防,很危險的,隨時會被人家攻擊。
但是實際上,《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內城角門。整個汴京的防守,主要的兵營都放在外層。外城的12個城門都是非常堅固的,有兩層、三層甕城。並且宋史講得很清楚,在甕城裡面,有幾道門,駐有多少士兵。
那圖中所畫的是內城門,自從外城牆建成後,就主要是一個徵稅的地方,因為有很多從物流倉庫區進內城的商品。
我認為這些爭議,其實圖中有諸多細節已經進行解答了,只是有些人裝作看不到。或者明明圖上沒有畫的,他就開始思考,為什麼不畫?是不是故意不畫?
《清明上河圖》局部
另外一個說法就是防火系統。宋朝本來有很嚴格的防火系統,有些人看完卻說,圖裡看不到防火樓。
最後他們終於在郊區,找到了一個位置比較高的小建築物。他看到裡面沒有人,也沒有報警的鼓,他就說「疏於防守」。
有一個學者進一步想像,他說原來這裡是一座望火的高臺,後來被人推倒了一半,在餘下一半之上建了一個亭子。它本來是消防員住的地方,後來被霸佔了。其實這就是一個小茶樓,後面高臺上的亭子是小茶寮。它處的位置三面都是菜田,根本沒有樓房,防火也不用在那邊防。
《清明上河圖》局部
其實畫中的城樓就是防火樓,畫家畫得很清楚,城樓上面大殿裡有一個大鼓,還有一個人站在殿外,往城內瞭望。
《清明上河圖》局部
另外一個很受歡迎的例子是,有學者假想張擇端在畫的結尾提出了「三問」。在畫的最尾端,有一個人在問路,他的附近有國醫趙太丞的家,是個賣藥的場所。往下,有一堆人在聽故事,他們隔壁離開大路只有一小段距離的房子前,掛了一個「解」字的市招。
結果這位學者就說,這是這張畫的主旨——三問。問路,我們的國家路在何方,往何處去?問醫,這個國家這麼多病,該怎麼醫治?問命,就是算命,卜問國運如何。
《清明上河圖》局部
我覺得這是過分解讀,過分主觀。這個「解」字的招牌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是間當鋪。漢唐叫「典當」,到宋朝了就叫「解庫」。當鋪要位置適中,在人流多的繁華地帶,但亦要旺中帶靜,進出口要求隱蔽。
所以我覺得,要尊重畫家,他畫裡畫的是什麼,我們也要通過歷史文獻,去幫助我們解讀。
《清明上河圖》裡的說書人
每個人都很快樂
這幅畫是什麼時候畫的?
第二大爭議,是關於這幅畫的成畫時間,是北宋?南宋?還是金朝?
我認為,這幅畫不可能是南宋、或者金朝的人,因為懷念當年的汴京,通過記憶畫出來的。這樣嚴謹的構圖,清楚的細節,一定是當時實物就在他的眼前,而且他對實物觀摩了不下幾十次,打了多少草稿,才將不同的船、不同的車,這麼詳細、具體地畫出來。
但是,這幅畫是不是政和至宣和年間,特別是徽宗最後這5年畫的?我開始懷疑了。
因為徽宗執政的後半段,黃河大水,還有宋江、方臘之亂。江蘇、浙江、江西、安徽,4個省都亂了,而汴京的米糧主要就是靠它們。這個時候,畫家有沒有心情這麼詳細地,這麼小心地畫畫?而且畫中的百姓都非常快樂,如果是戰亂期間,應該不會這個樣子吧。
我猜測,它可能是神宗年代,熙寧改革之後畫的,當時是太平盛世。
《清明上河圖》上張著的題跋
我們目前對於張擇端是誰,畫作於何時,是否被宋徽宗收納和題字,都是基於金朝的張著、元朝的楊準和明朝李東陽的題跋。但現存的真本,並沒有宋徽宗的字和印,這是為什麼?
我認為,張擇端不是王室畫院中人,而是個翰林學士。作為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花了至少數年的心血,來完成此作。要知道。當時這種畫並不流行,流行的是寄意的文人畫或花鳥山水。就因為不從眾,所以他的畫自然不會被納入宣和畫譜。
我猜測,這幅畫一直到明朝,可能都只在民間流轉。但為了提高它的身價,金人張著作出了向氏評語的假說,把《清明上河圖》說成是「神品」。
之後是元朝的楊準,我們從他的跋知道他自稱素士,是個平頭百姓,沒有官位,但他卻能花重金買此畫,應是個富商,並可能是從投資角度購買此畫,他是首位具體說畫前有徽宗的題名的人。這時已經是張著題跋後166年了,賣畫給他的那個不知身份的人可能加添了仿製的徽宗標題和印章,並且給了楊準一個「畫從元內府流出及其後流傳」的故事,以提高畫的賣點。至明代李東陽時更清楚說明,題的是五個字並有徽宗雙龍小印。
另外一個佐證是,後周至北宋初的郭忠恕,畫了以兩艘客船為主體的《雪霽江行圖》,宋徽宗看後十分興奮,他親自在畫上題字。張擇端畫的船,種類更多,社會內容更是非常豐富。徽宗如果看到定必大讚。因此估計他沒有看到,此畫也從未入內府。
我覺得畫作是北宋中後期作品不假,它是驚世之作亦不假,它沒有錄入宣和畫譜亦不假。但我比較懷疑徽宗曾親自標題,它曾入宋,金,元內府,以及楊準和馮保所說的流轉的事。
《清明上河圖》局部
當然,我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去證明我的猜測。這幅畫裡面的文章,真的越看越大。我寫這本書,就是向畫家張擇端致敬的,他一定是傾盡心力,才能把1000年前的中國城市文明,濃縮在了5米的畫卷裡。
題圖來源:《清明上河圖3.0》數字藝術展主辦方
把手機橫過來,滑動圖片
帶你看《清明上河圖》全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