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擇端所繪製《清明上河圖》,雖然顯現出一副盛世景象,但在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秘密,暗含著北宋朝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的背後,存在巨大的危機和隱患。
接下來,我們一起走近《清明上河圖》,深入挖掘其背後的秘密。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畫作,甚至沒有之一。目前,該畫保存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內,是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其中,「清明」二字,基本上和清明節沒有太大關聯,只是單純為了奉承宋徽宗趙佶罷了,有「盛世清明」的意思;而「上河」,是指都城東京的汴河。整個畫卷全長528.7釐米 ,寬為24.8釐米,以散點透視的構圖法描繪出了東京城汴河兩岸的繁華盛景。
由趙匡胤建立的北宋,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是漢人建立的穩固封建王朝,也同時屬於華夏文明的璀璨奪目時期。陳寅恪就曾在《宋史職官志考正》中這樣高度評價: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一、農業
隨著耕犁和灌溉等技術的更新,北宋的農業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產量和種類也大幅增長。據統計,當時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一億以上,而耕地面積也上升到七億畝以上。
通過北宋墓葬中的出土文物,比如犁、耬、刀、鉤、鋤、鐮等農具,充分說明當時的農民已經熟練掌握了農耕技術,糧食單產也達到了很高的程度。
舉佔城稻為例,該水稻原產於中南半島一帶,屬於高產和耐旱的一個先進稻種。通過對外交流和貿易,從北宋初期開始傳入了我國,最先在福建沿海一帶推廣,之後迅速在江南地區普及。從此,我國的水稻由原來的一年一熟變成了一年兩熟。
關於這點,《清明上河圖》也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圖中,隨處可見的酒肆和飯館,以及城郊部分的農耕景象,都是對北宋發達的農業水平一個展示和縮影。
除了糧食以外,北宋的其它經濟作物也非常的廣泛,比如水果、蔬菜、茶樹、棉花、甘蔗等的種植就跟普遍,產量也越來越大。
以上這些,都是對北宋農業發展狀況的真實寫照。
二、商業
圖中,汴河兩岸完全就是熙熙攘攘和接踵摩肩商業盛況,飯館、茶樓、酒肆、妓院……,可謂是琳琅滿目,真實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商業發展水平。據《東京夢華錄》記載:
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
早在立國之初,北宋就確立了一種「重農而不抑商」的政策,在積極發展農業的同時,並不打壓商業發展。
據相關史料記載,北宋的商業水平遠超過當時的世界各國,是當時商業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僅東京一地,人口規模就已經超過了百萬,比當時絕大多數的國家人口都多。以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數,自然有利於商業的湧現和發展。
不過,從唐朝起就開始的夜間禁令制度,越來越成為商業發展的阻礙。為此,太祖皇帝趙匡胤下旨,將夜間禁令由「宜令禁斷」到「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
終於,東京城的商人和百姓再也不用擔心夜間的宵禁限制了,基本上可以無拘無束地進行商品和服務的交易,商業得到了明顯的發展。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城郭之人,日夜經營不息,流通財貨,以售百物,以養鄉村。
之前的歷朝歷代,都秉持重農抑商的政,在「士農工商」中商人排在最末,沒有什麼政治和社會地位可言。例如,漢朝初年規定「市井之子孫不得仕宦為吏」;唐朝規定「工商雜類不得與士為伍」。直到北宋開始,才逐漸放鬆對商人及其後代的限制,規定「有奇才異行者應試」,允許他們參加科舉考試。
與此同時,伴隨著商業發展,朝廷成為最大的受益者,不僅為百姓提供了安居樂業的良好環境,更增加了大量的財稅收入。據《宋史·食貨志》記載:
行者齎貨,謂之「過稅」,每千錢一百算二十;若有居者居於市鬻,謂之「住稅」,每千錢一百算三十。
可見,北宋的商稅主要分為過稅和住稅兩部分,稅率分別是2%和3%。以當時的商業程度來計算,這筆稅收收入必然會非常的巨大,可以極大地增加朝廷的收入。
三、交通業
北宋時期,畜力是使用最頻繁、最常見的一種,具體包括有牛、馬、驢、騾子和駱駝等。由於面臨巨大的外部軍事壓力,北宋國內始終缺乏馬匹,因而除了軍隊和官府外,民間的交通大都以牛、驢和騾子為主要工具。
雖然,北宋的交通業中畜力是最普遍的,但真正核心的卻是船運。從《清明上河圖》亦不難看出,汴河的碼頭上船隻絡繹不絕,充分展現了船運業的發達。
東京的船運主要依靠四大漕河,分別是汴河、黃河、廣濟河和惠民河四條。其中,圖上出現的汴河,它自西流入東京後向南匯入淮河中,屬於是東京的生命線。據《宋大詔令》記載:
建都河汴,仰給江淮,歲漕資糧,溢於漢唐。
北宋一直奉行「守內虛外」的國策,在對外示弱的同時,卻對於國內嚴格管控。因此,無論是出於軍事目的、政治目的亦或者經濟目的,北宋的朝廷都高度重視船運業的發展。
受此影響,北宋的造船技術也非常的先進,處於當時世界絕對領先的地位。不過,朝廷卻嚴禁私人造船,只由官府設立專門的船廠進行,還設置了監官進行相應的管理。
據載,北宋中期一年就能造出三千艘的各類船隻,而且還能全部配備先進的指南針和助力帆等設施,極大地提高了航速和安全性,有利於擴大航程。
四、海外貿易
在中國歷史上,北宋無疑是對海外貿易最重視、最積極的朝代,更是我國彰顯自己的海洋文明和航海技術的時代。
為了加強和規範海外貿易,朝廷專門設立了「市舶司」進行管理,依託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造船技術,北宋的商船可以頻繁往返於日本、朝鮮、南洋、印度,甚至還有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各地。
在長期而不間斷的海外貿易中,廣州港和泉州港逐漸成為北宋最繁忙的國際港口,也成為北宋對外交往的窗口。
對外貿易中,北宋主要出口銅、茶葉、絲綢、布匹和瓷器等物,進口香料、瑪瑙、蕃布、象牙、珠寶、犀角、玳瑁等。在其中,進口數量最多的貨物應當首推香料。
在《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一家名為「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的店鋪,售賣各類高檔的進口香料。當然,由於價格高端,這裡並不是勞苦大眾的消費場所,主要針對上層貴族和商賈巨富,屬於高端場所。
隨著海外貿易規模的不斷進行和擴大,對北宋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五、手工業
在農業、商業、交通業和海外貿易都積極發展的可喜勢頭下,北宋的手工業也發展迅速。
以陶瓷業為例,宋代的瓷窯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地位,主要以汝窯、鈞窯和定窯等為主。一部分是官窯,而更多的卻是民間的民窯,產地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以及江西、安徽一帶。這些陶瓷器除了滿足國內需求,還供應海外貿易。
再以紡織業為例,在元祐初年時,北宋的絲織產量就達到了兩千五百萬匹左右,而唐代絲織產量的最高峰出現在玄宗開元年間,那時的峰值不過七百五十萬匹左右。
礦冶業也在北宋的手工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於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繁榮,北宋對於金、銀、鐵、煤等礦物的需求量很大。據《宋會要輯稿》記載:
信州附近盛產銅、鉛,常募集十餘萬人,晝夜採鑿,得銅、鉛數千萬斤。
北宋「重文抑武」的局面,使得文化業空前繁榮,唐代的雕板印刷術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求,於是活字印刷術也出現了。而印刷術的發展,同時還帶動了造紙術。
六、娛樂業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在北宋得到了很好的印證。隨著經濟的發展,東京隨處可見酒肆、妓院等各色的娛樂行業。
由於趙家皇帝歷來尊崇儒學,因此對於文人格外的優渥和重視,使得這些人的社會地位很突出。而為了吸引這些優質人群前來消費,所有的酒肆和茶坊,甚至於妓院都跟風附庸風雅。
於是,北宋時期的色藝雙絕女藝人或女文人特別多,比如聞名後世的李師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除此以外,《清明上河圖》還出現了很多說書的、唱曲的、雜耍的、算命的等等人群,非常繁雜。
七、文化業
在北宋文化中,主要流行詞賦為主,它不同於唐詩的隨性自由,而更加側重於引經據典,以理見長。
宋詞往往把散文的章法也融入到其中,顯得更加的委婉和精深,達到了極高的文學水平和造詣,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朵奇葩。
北宋還湧現出了許多的書法家,比如以蘇軾、黃庭堅、米芾和蔡襄,被人合稱為「書法四大家」。另外,當朝皇帝宋徽宗本人也是書法高手,他獨具匠心地創造出了一種「瘦金體」。
書法以外,北宋的畫家也非常多,比如範寬、李公麟、燕文貴、米友仁等。而繪製《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也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以上七個方面,都是北宋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過,在這些巨大成就的背後,在烈火烹油和鮮花著錦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糧食供應出現了危機
畫中儘管船運業發達,大量的官船和私船都停泊於碼頭。但是,本該運糧或運兵的官船,上面裝的卻大都是花石綱,為了貴族和皇室奢靡享樂之用;而本應該運送普通貨物的私船,上面裝的卻都是糧食。
可見,大量官船被運送花石綱,使得東京城的糧食供應出現了緊缺。這樣,貪利的商人乘虛而入,漸漸把持住了糧食的交易和價格,這顯然是巨大的隱患。
二、幾不設防的國都東京
東京的城防大致有120個坊,之間須設立一座望火樓和一隊巡邏兵。畫面中,的確存在一座望火樓,但已被改造成了休憩用的小涼亭,完全喪失軍事用途。而在望火樓的周圍,也沒有看見任何的巡邏兵。
拱衛內城的土牆,早已經年久失修,多年的雨水衝刷後導致雜草叢生,幾乎沒有防禦作用。而且,城樓上面也不見哪怕一個士兵,城門大開而沒有士兵站崗。
三、冗官冗員下的怠政
畫面中有很多的官員,一個個不緊不慢,方圓大耳,相當的自在悠閒。
城門口附近的一座衙署前,零散閒坐著幾個兵卒,一邊還擺放著公文箱。很明顯,本應該清早就到崗上班的衙門官員,直到晌午還未到來。而且,大家顯得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不難看出,北宋的冗官冗員之下,政務更加的混亂無序,出現了明目張胆的怠政行為。
此外,其它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驚馬鬧市、官員爭道、防備缺失、船橋碰撞、商賈侵街等等。一句話,隱憂多多,危機重重。
張擇端一定是看出了這些巨大的隱患,因而利用自己繪製《清明上河圖》的機會,向宋徽宗婉言進諫。
畫作完成後,張擇端就把它呈遞給了宋徽宗。他認為以宋徽宗的聰明才智和繪畫功底,必然能夠讀懂自己的良苦用心。可惜,張擇端錯了!他高估了這個被皇位耽誤了的藝術家趙佶。
看到《清明上河圖》後,趙藝術家只對張擇端的高超技藝嘖嘖稱讚,只對繁榮景象沾沾自喜,卻唯獨沒有讀出張擇端隱藏的良苦用心,更沒有發現畫中的危機。於是,宋徽宗蓋了自己的「雙龍小印」後,就又去忙其他文藝工作去了。
畢竟,在他看來藝術就是全部!
果然,在短短數年時間裡,北宋就發生了「靖康之亂」,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代帝王都被金兵俘掠北去。至此,北宋宣告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