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鄒芸 謝晨
女孩子們,希望看完這一篇文章,千萬不要再盲目減肥了!要瘦不要命,最後真的可能沒命!
15歲的少女小櫻因為減肥患上神經性厭食症體重只有60斤。為了能讓小櫻「願意吃東西」,小櫻的家人與樹蘭醫院精神衛生科
感染科、神經外科的醫生護士們共同努力了半年,最終在她大腦植入了「小開關」才使得她「胃口大開」。
15歲的小櫻出落得婷婷玉立,1米67的個子,體重約90斤,讀書用功刻苦,成績也非常好。
轉折點出現在,去年中考結束,進入高中,學業壓力增大。
「有一天她回到家突然宣布要開始減肥了!」小櫻的父母說,高中孩子住校,周圍也有同學減肥,女兒於是也開始關注體重,害怕長胖,主動節食。
「平時就吃點營養代餐,青菜水煮一下,其他都拒絕吃,有的時候強迫她吃雞蛋,她也討價還價,最後勉強吃點蛋白,但是雞蛋黃是絕對不碰!」很快,小櫻的體重明顯下降,只剩60斤!
而且原本漂亮的臉蛋上,仿佛只剩一雙的大眼睛,面頰凹陷,骨瘦如柴。
圖源:視覺中國
父母們開始憂心忡忡,小櫻的身體也出現了警報:才15歲的她,出現閉經了。
同時伴有水腫、貧血、水電解質紊亂、低血壓、低血糖、低血鉀症;
化驗檢查發現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血色素降低,全身皮下多處出血點,甚至還出現了肝腎功能改變。
「我們帶她到醫院,醫生確診為神經性厭食,但是治療效果不明顯。」小櫻父母帶她來到樹蘭醫院精神衛生科就診,由於病情危重,蔡巍主任聯繫感染科會診,隨後將小櫻轉至感染科救治。
但是小櫻對於治療非常牴觸抗拒,「口服藥她偷偷壓在舌頭下面,然後到廁所裡吐掉,我們檢測她的血藥濃度很低,說明她沒有按醫囑正常服藥。由於整個人暴瘦,營養嚴重不足,又不肯進食,醫院給她掛營養液維持生命,但是她偷偷去廁所,拔掉針管把營養液倒掉!」每次醫護人員為了能讓小櫻「多吃點」,都在鬥智鬥勇!
在小櫻的認知裡,讓她吃東西就等於在懲罰她,為此她還和父母發脾氣,吵架。小櫻的母親因為女兒的病急得誘發焦慮症,和女兒一起住進了病房,「一來我自己治病,二來也能再好好照顧她!」小櫻的母親痛苦無奈。
圖源:視覺中國
小櫻治療效果一直反覆,體重曾一度回升到70斤左右。然而,出院回到家後,又再次拒絕服藥,依舊吃得極少,而且都是卡路裡非常低的食物。
在身體虛弱,極度營養不良的情況下,小櫻還想著去跑步運動減肥!
今年二月份的時候,小櫻突然高熱在當地醫院住院,檢查發現消化道出血,貧血,敗血症,肺部炎症,進行了抗感染治療,之後再次轉到了樹蘭醫院,診斷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甚至口腔內都出血。
怎麼辦?
再這樣下去,小櫻危在旦夕了!
樹蘭醫院精神衛生科、感染科、神經外科、血液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等專家為小櫻開展樹蘭iMDT多學科會診,「外科手術是唯一能救她的方法,手術置入腦起搏器(DBS),但是前期要先把患者的生命體徵穩住,糾正凝血功能,把營養跟上去,才有手術的機會!」神經外科胡華主任醫師表示,小櫻先轉到感染科,由高海女主任醫師進行抗感染等搶救治療,通過持續靜脈滴注營養液、血漿等,糾正貧血、凝血功能等問題。
一個月後,今年4月1日,小櫻終於獲得了手術機會。
紅圈處為手術刺激與毀損治療的靶點
由上海瑞金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專家孫伯民教授主刀,為小櫻進行腦深部伏隔核刺激術(DBS)以及內囊前肢毀損術。手術通過植入大腦病變神經環路中的電極持續放電,幹預控制情緒、情感的神經環路,達到治療目的。
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c)也被稱為依伏神經核,是一組波紋體中的神經元。在大腦的獎賞、快樂、成癮、侵犯、恐懼以及安慰劑效果等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內囊是大腦皮層與腦幹、脊髓聯繫的神經纖維通過的一個部位的名稱,位於基底神經節與丘腦之間。通往大腦皮層的運動神經纖維和感覺神經纖維,均經內囊向上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其中,位於尾狀核與豆狀核間者稱為前肢。
術後,小櫻很快感覺到飢餓,「媽媽,我想吃東西!」這句久違的話,讓一家人的高興溢於言表。
「早上開始吃了小半碗的稀飯,過一會又想吃餅乾,之後想吃水果……」小櫻媽媽說,女兒開出了一長列的飲食清單,不過醫生提醒,飲食要慢慢循序漸進,不能一下子吃太多,容易引發急性胃擴張。
而且小櫻的腸壁已經很薄,小腸絨毛萎縮,因此吸收消化功能不好,要慢慢恢復。
今天下午,鄭樹森院士也來到病房看望小櫻,「精神氣色好多了,嘴唇紅紅的也有血色了!」當聽說,小櫻體重回升了兩斤,鄭樹森院士非常高興,鼓勵她好好治病,小櫻也答應,養好身體再回到課堂繼續完成學業。
得知鄭樹森院士來看望自己,小櫻希望能夠和自己的院士「偶像」合影留念。
【健康科普】
神經性厭食症,是一種慢性進食障礙的臨床表現,屬於精神科領域中「與心理因素相關的生理障礙」一類。其主要特徵是以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為特點的對體重和體型的極度關注,盲目追求苗條,體重顯著減輕,常有營養不良、代謝和內分泌紊亂,如女性出現閉經。嚴重患者可因極度營養不良而出現惡病質狀態、機體衰竭從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後死於心臟併發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繼發感染、自殺等。
發病年齡主要見於13~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其發病的兩個高峰為13~14歲和17~18或20歲。
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多見完美主義、自我懷疑、傷害迴避的人格特質,這樣的特質與發育階段、生活事件、環境相互作用,成為厭食症的易感因素之一。
一般神經厭食症患者不會主動就醫,傾向於否認自己存在的問題,因此當患者家屬發現有明顯拒食,導吐等異常行為,以及體重明顯減輕等症狀,應及時帶患者到精神衛生科就診。
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抗拒藥物治療,也可考慮選擇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