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問題,當你想和你女朋友,或你老婆為愛鼓掌的時候
她來了那幾天,不方便。
這是非常尷尬的情況。
現代人碰到這種問題其實還好,畢竟有專門的防護用品可以用得到。
諸如市面常見的大姨媽等衛生製品。
那古代女人沒有專用的衛生品,她們是如何解決生理問題的呢?
古人將大姨媽稱之為月事,一個月來一次或者多次的事情。名字非常自然和諧,也符合中國人命名的特點。
由於古代封建社會對女性的壓迫,和相關生理知識的匱乏。
古代人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將大姨媽視為血光之災,一直對其存在偏見。
認為它是邪物,不好的象徵。
其實早在原始社會,出現女子來了大姨媽這種情況。
該女子會被整個部落的人孤立、排斥,甚至會把她驅趕到部落之外,任其自生自滅。
因為這樣會給部落帶來晦氣和災運。至少當時的古代人是這樣認為的。
隨著古代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問題還是沒有得到重視。在古代,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屬品。
明朝時,醫學大家李時珍還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警告男性同胞:
認為大姨媽會損傷陽氣,告誡君子一定要遠離,否則會給自己帶來厄運,嚴重者可能不舉。影響自己的子孫後代,這是極大的罪過。
古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斷了子孫傳承,這是對列祖列宗的犯罪,是對整個家族的犯罪。
扯的有點遠了。前面主要講述的是古代人對女人來了大姨媽的鄙視和防範。
下面講一下古人來了大姨媽之後,她們是怎樣應對這種情況的。
古人來了大姨媽,這是一種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她們也會使用正常的應用品,這就是月事布,一種專用的布條。
布的材質可以為棉、麻或者其他物品製作而成。
上面的材質主要是普通百姓所用的。
對於權貴高層而言,用的是絲綢。
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相對較為落後,加上封建禮教觀念的影響,女子不可拋頭露面。有三從四德從根源上扼殺女性的個性。
月事布這種東西都是獨門秘籍,不能公開製造和售賣。往往是母女代代相傳。
由於各個地域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氣候環境都有不同。
所以每個地域的月事布也不相同,每家人所製造出來的也極具個人特色。
雖然每家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基本結構都大同小異。
製作方法是用乾淨的布做成10釐米寬的長條形狀,中間兩側稍微加寬,類似於今天衛生巾防止洩漏。
在這條長條狀的布的兩端,往往會系一條細長的繩子,用於將月事布系在身上,防止掉落。
此外還會在布的上面縫上一個小口袋,口袋裡面裝有草木灰。
草木灰往往來自於焚燒的秸稈兒或其他製品。
草木灰由於是植物燃燒後產生的灰燼,它有吸水除溼殺菌的作用。
女人用完之後會將裡面的草木灰換掉,用清水洗幹晾曬,以備下一次使用。
講究一點的人家會在布袋裡面,放置明礬和一定的香料,用於除異味和更好的殺菌消毒。
有些貴族女子為了體現自己的身份,不屑於使用這等平民所用之物。
往往使用紙張、棉花代替草木灰,但這樣的效果不是很好,還不如草木灰。
女性在處理這私人物品時,極為小心,甚至瞞著自己的丈夫。
近代衛生巾開始傳入中國,到1920年,美國的一家公司成功生產出世界上最薄最早的女性專用衛生巾。主要材質為繃帶。
直到民國17年,也就是1928年,中國才出現。
當然這種物品在當時比較昂貴,普通百姓還是使用不起。
中國成立後,由於物質的匱乏和經濟的落後,這種物品還是奢侈物品。沒有在中國的普及,改革開放後這等物品才在中國普及。算下時間也就二三十的事。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男性用品,你了解嗎?
一個學新聞的歷史故事持有者。關注我,這裡有現象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