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方劑君藥的認定標準

2021-01-19 衛生健康資訊

作為中醫治療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劑是在辨證、立法之後,選定適當的藥物與用量組合而成的。其結構一般包括君、臣、佐、使四個部分或四種角色,而君藥無疑是其中的主角或核心,舉足輕重,無可替代。儘管《內經》已對方劑中的藥物分工做了明晰劃分,對組方規制也予以明確限定,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方劑君藥的認定標準卻並不一致,時有異議,影響著理解與應用。茲就此梳理並抒己見,正於同道。

主病、主證者為君

「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這是《素問·至真要大論》對方劑中藥物身份的界定。對此,後世醫家幾無異見,如李東垣曰:「主病之謂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張景嶽也言:「主病者,對證之要藥也,故謂之君。」何伯齋進一步解釋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引治病之藥至於病所者,使也。」

而對於「主病之謂君」的疑義,主要在於對「病」的認識上。《內經》中提出的病名,不僅大都未作定義,而且對每個病的主要表現、病因、病機、診斷、治療、轉歸、預後等,也缺乏完整、明晰的描述。至於「證」,僅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所提及,即「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但學界大都認為唐代之前的《內經》並無七篇大論,因而可視為《內經》中並無「證」字)。這樣就出現了《內經》所言之「病」與後世所言之「證」間的差異,進而也引發君藥究竟是「主病」還是「主證」的爭議。

中醫學辨證論治體系的基本原則是「據證立法,依法組方」,做到方證統一。鑑此,《方劑學》教材把君藥定義為「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這應是確認方劑君藥的首要標準,也是必備條件。

對照這一標準,絕大多數方劑應該說都體現了君藥與主證的一致。但由於對一些病證的認識有異,因而造成對一些方劑君藥認定有別。如《傷寒論》中的理中丸,本為治療霍亂而設,謂「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條)。據方測證,本方為脾胃虛寒而設,功能為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但關於方中君藥,或認為霍亂乃中焦虛寒之證,當以乾薑為君;或認為本病為因虛生寒,當以甘補的人參為君。又如《金匱要略》中的腎氣丸,分別用於主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短氣有微飲」「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及婦人「轉胞不得溺」等,但其病機皆有腎中陽氣不足,無力溫化與氣化,故可異病同治,以補腎助陽統攬建功。只是方中或重用熟地為君藥,然其功擅滋陰補腎,與本方主治顯非貼合;或以大辛大熱之附子溫陽補火,辛甘而溫之桂枝溫通陽氣,協力共為君藥,然其用量又似難堪君藥重任。對此,《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 》解釋道:「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氣也……」

量大、力大者為君

除了主病對證外,藥物的用量也是衡量君藥的一個條件。如《醫學啟源》言:「用藥各定分兩,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脾胃論》亦曰:「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類經》指出:「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為主也。」《活人心統》說得更具體:「凡用藥銖分,主病為君,以十分為率,臣用七八分,輔佐五六分,使以三四分」。

以量大為君的方劑很多,如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中的麻黃,銀翹散、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四妙勇安湯等中的金銀花,白虎湯、玉女煎等中的生石膏,補中益氣湯、補陽還五湯、玉屏風散、歸脾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中的黃芪,六味地黃丸、左歸丸等中的熟地,一貫煎、天王補心丹、炙甘草湯等中的生地,溫脾湯、大黃牡丹湯、大黃附子湯等中的大黃,五苓散中的澤瀉,黃土湯中的灶心土,烏梅丸中的烏梅,等等。

此外,李東垣還提出「力大者為君」。國醫大師段富津也力倡此說,強調君藥應「藥力居首」,認為藥力大者即為方中主帥,佔據支配地位,主導著方劑的功用與主治。但藥力之大小,除了取決於藥量,還取決於藥物自身特性與配伍。如大承氣湯中的大黃,用量並非方中最大,但因其藥力峻猛,能苦寒瀉熱,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為君當之無愧。再如龍膽瀉肝湯中的龍膽草,用量在方中也不居首,然因擅瀉肝膽實火、清肝膽溼熱而為君。又如主治血淋、尿血的小薊飲子中,生地雖養陰清熱、涼血止血,且用量最大,但涼血止血之力顯然不及小薊,故理應以小薊為君。

氣味厚者為君

關於藥性,中醫有氣味厚薄之說。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陽為氣,陰為味……味厚則洩,薄則通,氣薄則發洩,厚則發熱。」《醫學啟源》認為:「凡同氣之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互相氣味,各有厚薄,性用不等。」由此可知,氣味厚薄也是藥物之偏性之一,厚者強而薄者弱。為此,《藥性論》提出了「以眾藥之和厚者定以為君,其次為臣為佐,有毒者多為使」,但《夢溪筆談》認為「所謂君者,主此一方者,固無定物也……設若欲攻堅積,如巴豆輩,豈得不為君哉!」

關於君藥的思考

綜上所述,對於君藥的認定,歷代醫家認識與把握的標準或角度時有不一,而每一種觀點似都有偏頗,筆者以為以下幾點都值得關注與商榷。

(1)關於君藥的主病、主證,由於時代背景與認識角度不同,致使觀點不一,《方劑學》中對於唐宋之前的方劑主治證,大都是根據現今的表達習慣、以方測證的結果,其間主觀因素難以避免,是否制方者本意也未盡可知。

(2)由於中藥多源於天然,其種類及藥用部位、性味、功能、毒性與常用量大小等都有諸多不同,其間的可比性不強,且藥物的量效之間有時並非正比關係,如大黃、附子、硃砂等小量即可取效,而生石膏、飴糖、酸棗仁等非大量則難以見功,故「量大者為君」並不能概全。

(3)產地、採集季節、炮製方法等,對藥物的氣味厚薄剛柔、作用部位、毒性大小等都有著實實在在的影響,致使雖為同一藥物而功力大有不同,由此「力大者為君」的說法也大有疑問。

(4)一般而言,凡是以藥物名稱命名的方劑,方名藥物往往是方中君藥,如麻黃湯、桂枝湯、酸棗仁湯、藿香正氣散、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黃連解毒湯、芍藥湯等,但又不盡然,如炙甘草湯以生地為君,當歸拈痛湯以羌活、茵陳為君,茯苓丸以半夏為君等。

(5)一些方劑制方者或出於對病證情勢的判斷,對所用藥物採用了相同分量,如莫枚士在《研經言》中謂「古經方必有主藥,無之者,小青龍湯是也」(四逆散中的藥物也是等量)。後世制方效法者不乏其例,如朱丹溪創製的治療六鬱的越鞠丸等。若按「量大者為君」來衡量,其君藥實難確定。至於《方劑學》中把麻黃、桂枝作為小青龍湯的君藥,把香附作為越鞠丸的君藥,只能看作是後世的分析推測。其實有不少治療複雜病證,如內外合病、上下同病且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者的一些方劑,如再造散、防風通聖散等,因藥物各有所治、各司其職,對君藥勉強裁定並非為妥,如再造散的君藥就有黃芪與人參,桂枝與羌活,附子與桂枝、細辛等多種認定觀點。

筆者認為,方劑中的君藥不能靠「指派」而定,而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實力」,即能中肯綮、破癥結,不僅要用量充足,還要最好能直達病所,如此才能力堪其任,名副其實。當然,考慮到病證的複雜性,在實際組方時,還要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既要遵循組方的結構與要求,又不能膠柱鼓瑟,在君藥選定上過於拘泥。(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河南中醫藥大學 朱光)

相關焦點

  • 只有四味藥的方劑,卻是胸膈脹悶,不欲飲食的特效藥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每天行色匆匆,不是擔心前程,就是擔心職位,成家前擔心找不好自己的另一半,成家後有了小孩,又擔心孩子的學業,孩子大了,自己的父母已年過古稀,父母的身體健康又成了擔心的問題,生活的壓力一直跟著自己,這難免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負擔,這時候有些人承受不住這些壓力,身體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毛病,特別是情緒失調,五志過極的現象就會發生,今天我介紹的這個方劑就與情緒有關
  • 【連載】漢唐方劑講解HT-35——紫金丹(胸腔內傷 , 上身瘀血)
    它是治療胸腔悶傷上升瘀血的方劑。是採用活血化瘀的辦法。我們看原文:中醫將人體分為上下二部,下部身體是由小腸在主管,上部身體是由心臟在主導。好,我經常強調心與小腸互為表裡,二者熱量基本等同。心臟為人體十二官之主,人活著有這一口陽氣在就有心的熱量在,所以說其心火叫君火,人一日不可無此君火,一旦此君火不明,則百病全生,所以說,要養護好自己的心。
  • 補氣又補血,這2個方劑簡單好用!
    【方義陳述】本方由四君子湯合四物湯而成,君、臣、佐、使之職,由雙方具有相關功能的藥物分別擔任。君藥由氣藥人參、血藥熟地黃擔綱,益氣補血;臣藥由氣藥白朮、血藥當歸聯手,氣血兼顧;佐藥由氣藥茯苓,血藥白芍、川芎結合,同輔君臣。使藥由炙甘草為首,並加生薑、大棗,調和諸藥,又助氣血生化。
  • 2款中藥方劑變顆粒劑 患者:方便又實惠
    日前,從嘉定區中醫醫院獲悉,經醫院和藥廠聯合研發,應用現代製藥技術於傳統中藥製劑之中,醫院皮膚科「明星」外用方劑7號方、8號方,搖身一變成風礬祛癬外用顆粒、除溼外用顆粒。這次,在拿到「風礬祛癬外用顆粒」後,吳阿姨對中藥方劑的變化很滿意。她說,原來配一次藥有14包中藥要拿,現在只要拿一盒藥,泡開了就能用,省下了冰箱保存的麻煩,而且算下來一天的費用還便宜了。嘉定區中醫醫院首個院內製劑「金蕎宣肺顆粒」於2020年上櫃。
  • 【中藥方劑】青蒿鱉甲湯
    【方劑名】青蒿鱉甲湯,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青蒿二錢(6g) ,鱉甲五錢(15g
  • 一味蕩滌之性的中藥,大量用於跌打損傷的方劑之中,為什麼
    大家都知道李東垣是「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本方不應歸類「脾胃病」的常用方,而是治療外骨科疾病的著名方劑;原方主治「從高墜下,惡血留於脅下,及疼痛不可忍者」。故本方劑具有活血祛瘀而生新,疏肝通絡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瘀血阻滯證。表現為脅肋瘀腫,痛不可忍。臨床常用於治療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胸脅部挫傷、乳腺增生症等屬瘀血停滯者。
  • 【中藥方劑】玉女煎
    【方劑名】玉女煎,出自《景嶽全書》  【組成】石膏三至五錢(15~30g) 熟地黃三至五錢或一兩
  • 王清任的一個方劑,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此方劑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後世時方中鼎鼎大名的方劑,王清任號稱清朝怪醫,是三大怪醫之一,通過親自解剖屍體考證,但由於各種客觀原因的限制,它的結論跟現代解剖相差甚遠,雖然王清任的解剖觀點有些不正確,但並不影響他成為很了不起的醫家,他創製的很多首方劑,特別是諸多逐瘀湯,到現在都還非常實用。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血府逐瘀湯就是其中之一。
  • 方劑歌訣詳解——清氣化痰丸
    本方用膽南星和瓜蔞仁這兩味作為主藥。南星本擅長化風痰,以膽汁炮製,由於牛膽的苦寒,就把南星的溫燥變成苦寒而善治熱痰了;瓜蔞仁既能清化熱痰,又可寬胸除滿。兩藥合用治療痰熱證。黃芩擅長清肺熱,在這裡增強膽南星、瓜蔞仁的清痰熱之功。半夏燥溼化痰,增加全方的化痰力量,且溫性的半夏配伍在大隊的涼性藥當中起到去性取用的作用。杏仁苦平,長於降氣化痰止咳。陳皮理氣化溼,有助於化痰。
  • 【中藥方劑】消渴方
    【方劑名】消渴方,元·《丹溪心法》,明·《古今醫統大全》名「四汁膏」。(原書無劑量,按常規劑量酌定各藥用量)  【功效】清熱生津,滋陰補血。  【主治】消渴,口乾引飲,消谷善飢,舌紅苔燥,脈細弦。  【臨床運用】臨床主要用於治療糖尿病,又用於治療尿崩症、乾燥症候群、感染性疾病恢復期等屬津血受損者。  1_糖尿病:本方加減治療糖尿病100例。
  • 【今日方劑】香薷散
    方劑釋義本方治證由夏月乘涼飲冷,感受寒溼所致。夏月人多喜於陰涼處憩息,或夜間歸寢較晚,每易感受寒溼邪氣,寒溼外束,腠理閉塞,衛陽被鬱,故惡寒發熱無汗;寒溼困束肌表,氣血受阻,則頭重身痛;夏日易食生冷,溼傷脾胃,氣機失暢,故胸悶不舒、腹痛;溼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氣上逆則嘔吐,溼濁下注大腸則洩瀉;舌苔白膩,乃寒溼之候。
  • 【中藥方劑】桑杏湯
    【方劑名】桑杏湯,出自《溫病條辨》  【組成】桑葉一錢(3g)杏仁一錢五分(4.5g
  • 漢唐中醫方劑講解:HT-35 紫金丹(胸腔內傷 , 上身瘀血)
    心臟為人體十二官之主,人活著有這一口陽氣在就有心的熱量在,所以說其心火叫君火,人一日不可無此君火,一旦此君火不明,則百病全生,所以說,要養護好自己的心。這個膈膜分為上下兩部,其上者為清,裡面有心與肺,其有君火在主管。其在膈下者有脾肝腎,它的這個熱量來源,這一個環境就是小腸的熱量。
  • 中藥減肥方劑
    從前文中可見,存在多種分型結果,所得方劑就更多了,加上近年來又不斷配出不少新方劑,據不完全統計,已不下數十種。主要有4種劑型:方劑(煎劑),中成丸藥,衝劑(藥荼),粉劑(散劑)。   與減肥西藥的病因治療不同,減肥中藥的配方原則是根據八綱辨證的結果。
  • 【中藥方劑】化陰煎
    【方劑名】化陰煎,出自明·《景嶽全書》。  1.前列腺增生:以加減化陰煎隨證加減治療62例,療程20日,可連服2~3個療程,以臨床症狀消失、殘餘尿量測定小於20毫升、直腸指診、前列腺體大小、形態及質地恢復正常為顯效標準。結果:顯效24例,佔38.7%,有效34例,佔54.8%,無效4例,佔6.5%,總有效率93.5%。
  • 《蘭室秘藏》:只有三味藥的方劑,卻有萬夫莫當之力
    此方劑可以清熱化氣,通利小便。主治溼熱蘊結膀胱,癃閉不通,小腹脹滿,或尿道澀痛,舌紅,脈細澀等。此方為理膀胱的專劑,有邪者能祛,無邪者能調,不利者能通,不約者能固。凡膀胱之疾,用本方加味治療,都有可靠療效。臨床主要用於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肝硬化腹水、糖尿病神經源性膀胱等病症。
  • 【中藥方劑】錢氏白朮散
    【方劑名】錢氏白朮散,出自宋·《小兒藥證直訣》。本方又名「七味白朮散」。以大便次數、量及性狀恢復正常,伴隨症狀及體徵消失為臨床痊癒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100%,對照組總有效率7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中國中醫藥科技》2013年第2期)  4.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採用七味白朮散加味治療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59例,與西醫常規治療(麗珠得樂+克拉黴素+阿莫西林)57例作對照,療程1個月。
  • 古今單驗方系列之五香姜醋魚治療厭食症(附7首厭食秘方)
    諸藥合用,使脾氣升,胃氣降,補而不滯,溫不傷陰,五味俱全,患者樂服,實為治療厭食症之妙方。  評註:  厭食症即是較長時間的食慾減退或消失。臨床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消化功能本身受影響所致,可以是消化道平滑肌張力下降,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的活性降低,除了消化系統本身的疾病可以造成外,其他疾病如肝腎功能受損,結核病,腫瘤,使用一些藥物等都可出現厭食。
  • 【今日方劑】羌活勝溼湯
    方劑釋義本方主治為風溼在表,其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居溼地,風溼之邪侵襲肌表所致。風溼之邪客於太陽經脈,經氣不暢,致頭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風溼在表,宜從汗解,故以祛風勝溼為法。方中羌活、獨活共為君藥,二者皆為辛苦溫燥之品,其辛散祛風,味苦燥溼,性溫散寒,故皆可祛風除溼、通利關節。
  • 藥知道|中藥成藥的命名智慧
    今天就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中醫成藥與方劑是如何命名的。命名規律中藥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按規定的處方、方法和標準加工製成一定的劑型,供臨床醫生辯證使用的一類藥物。中藥成藥來源複雜,其命名也是多樣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