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畫片上的仕女形象的解讀

2021-02-22 徐鴻瓷器鑑賞

「仕女」一詞最早是「士」與「女」兩類人的意思,後來發展為專指官宦人家的女子。宋代「仕女」一詞開始普遍使用,已不專指上層社會的婦女,亦可涵蓋下層社會的婦女,還可以包括女性神話人物。

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圖內容十分豐富多彩,這些圖像作為一個時代的生活縮影,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積澱,再現了當時女子美麗、端淑、勤勞、智慧的形象,還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狀態、藝術品位與精神追求……這些瓷畫仕女圖,傳達出不同境遇下女子的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

深閨獨處

清代,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普通人家女子,在父權、夫權與族權等約束下,其生活空間受到極大限制,如不許進香禮佛、不許到茶館聽書、不許去戲園看戲等等。可以說,獨處深閨是當時多數女子的主要生活方式,瓷器上也常常見有此類題材的畫面。

清康熙 青花仕女圖

盤裡面以青花繪一位仕女,她右手展扇,扇面上精妙的文人山水圖襯託其深厚的藝術修養與高雅的生活格調。

清雍正 粉彩仕女圖

「婦學而至清代,可謂盛極一時,才媛淑女,駢萼連珠,自古婦女作家之眾,無有逾於此時者矣。」清代瓷畫上的讀書仕女圖也是屢見不鮮,說明讀書作畫確實是當時深居內宅閨閣名媛的主要生活方式,同時也是最佳的消遣活動內容。

清道光 粉彩拜月祈福圖碗

現藏於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的這件清道光粉彩碗,碗外壁藍地軋道開光內繪粉彩仕女拜月祈福圖。畫面繪製精細:在洞石玲瓏、松竹掩映的庭院中,設有香幾與香爐,一仕女雙手合於胸前,在兩名侍女的陪同下,躬身施拜。畫面生動,真實傳遞出當時女子拜月祈福時的誠摯情感。

清道光 粉彩絡絲圖筆筒

女紅是清代女性必修的日常家務勞動內容,也是生活的技能與品行賢淑的衡量標準之一。如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這件清代道光粉彩筆筒上的絡絲圖:簡陋的室內有一名女子右手拿絲篗,正坐在一架絡車前嫻熟地操作。空白處書寫「絡系」二字,點明了畫面主題。圖像為實場描繪,因此具有珍貴的資料研究價值。

清道光 粉彩織布圖碗

現藏於北京藝術博物館的這件清代道光粉彩碗上的織布圖:寬敞明亮的室內,擺放著一架高大的織機。一藍衣女子右手拿梭,正坐在織機前愉悅地織造。窗外的紅衣女子與綠衣女子正在觀看。畫面寫實,是當時民間手工織造場景的真實記錄。

課子育兒

清代繁衍子嗣是女性無可替代的「重任」,育兒成長也是她們的家庭職責。因此,清代瓷器上非常流行仕女嬰戲的題材與內容。

清康熙 五彩仕女嬰戲圖盤

這些畫面以母親與孩童為核心,其中童子戲蓮、賞蓮圖寄予了人們對多子多福、連生貴子的期待。如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這件清代康熙五彩盤上的仕女嬰戲圖:一位手持羽扇、端坐玲瓏石上的母親,正扭頭注視著一手持荷花奔跑而來的孩童。孩童胸佩金鎖片,衣飾華麗,表情活潑。母親裝束高貴,面帶微笑,慈愛靜雅。孩童手舉蓮花,寓意「連生貴子」。

清康熙 青花仕女嬰戲圖盤

清代人們大多是通過讀書識字、高中狀元、進入仕途而改變命運的。受此儒家思想影響,瓷器上出現了許多寄託願望的象徵性裝飾符號與圖像。藏於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清代康熙青花盤上的仕女嬰戲圖:在高牆圍護、洞石玲瓏、亭閣錯落、桂花盛開的庭院裡,一位母親手擎桂枝,側身回望著三個爭奪官帽的孩童,寓意「折桂加官」、「奪冠登科」。

清康熙 五彩仕女嬰戲圖盤

求學入仕也是清代人們心中的普遍願望。許多家庭中的母親,都將兒子能夠讀書中舉、踏入仕途、發揚門楣、光宗耀祖作為最大願望,並為此承擔起督子課讀的重擔。且由於當時婦學的興盛,使得清代閨閣多才女,名媛輩出,無論蕉園七子、荔鄉九女、吳中十子,還是隨園女弟子等,既通曉經史、辭賦與文章,又能揮書作畫,女作家人數也為歷朝之冠。

清乾隆 琺瑯彩課子圖碟

清代瓷器上流行的仕女嬰戲題材中便有很多這方面的圖像。如現藏於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的一件清代乾隆紅地琺瑯彩碟上的課子習書圖:窗外翠竹橫斜,室內典雅舒適,一位嫻淑端莊的母親端坐於椅子上,正向依偎在身旁的孩童指導書上的內容。室內陳設講究,牆上掛著名人山水畫,案上擺放著青銅器等古董,襯託出官宦世家的富貴之氣,也象徵著母親的學識與修養。

仕女瓷畫中的生活環境,往往都安排在園林、庭院、宅室中、上層社會中的婦女生活情趣,通過環境布置、背景襯託,令人一目了然。在古代傳統社會生活中,貴族婦女不能輕易出外拋頭露面,只能在家裡的花園,庭院中賞花觀景,吟詩作畫,刺繡撲蝶,相夫教子。因此,傳統仕女畫中的人物形象,給人以幽閒、散淡的印象,很少有神清氣爽,眉開眼笑的開心表情。這是由於長期的室內生活習慣和傳統道德觀念對婦女的影響所造成的。以草蟲花鳥為伴,在亭臺、朗閣中流連,是古代上層婦女的生活特點,也是仕女瓷畫中的環境氛圍。仕女瓷畫中的生活環境,景物點綴,與人物的地位、身份、興趣、心態緊密結合,以景喻人,借景抒情。

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圖內容十分豐富多彩,這些圖像作為一個時代的生活縮影,不僅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積澱,再現了當時女子美麗、端淑、勤勞、智慧的形象,還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狀態、藝術品位與精神追求,因此具有一定的證史、補史的資料作用與價值。

(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傳播中華陶瓷文明)

相關焦點

  • 明清外銷瓷器:庭園仕女圖與宮廷女性生活
    這些仕女圖像體現了中國古代皇宮及官宦家庭中女眷形象,同時也更為豐富的從側面再現了中國明清宮廷女性庭園生活的內容,並根據歐洲市場的需要形成了特別的設計式樣。18 世紀以來,景德鎮及廣東的陶瓷技師根據越來越多的訂製紋樣,在外銷瓷上同時出現了更多來自歐洲貴族家庭的訂單,作為中西文化的載體,瓷器上的仕女圖又同時真實的再現了 18 世紀歐洲宮廷女性的生活場景,和中國宮廷女性生活具有一定的對比性。
  • 古代瓷器上吉祥畫片圖案寄託了美好寓意
    古代瓷器上的圖案各種各樣,但是無非都是跟生活、官運和長壽有關的圖案和畫片,反應了古人對自己生活時代的美好祈福和幸福生活的嚮往。二甲傳臚寓意科舉能進士及第古人唯一的出人頭地就是讀書,而讀書就是科舉能中榜,官運亨通,光宗耀祖。二夾傳蘆諧音「二甲傳臚」,意寓科舉及第。據《史記》索引,上傳語告下為臚。科舉時,殿試後宣讀皇帝詔命唱名叫傳臚。
  • 這些瓷畫仕女圖,傳達出不同境遇下女子的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
    #清代瓷器#清代瓷器上的仕女圖內容十分豐富多彩,這些圖像作為一個時代的生活縮影,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與積澱,再現了當時女子美麗、端淑、勤勞、智慧的形象,還折射出清代女性的生活狀態、藝術品位與精神追求……這些瓷畫仕女圖,傳達出不同境遇下女子的生活情趣與精神追求。
  • 清代名畫《仕女圖》與《耕織圖》
    清代著名宮廷畫家可以說為歷代之最,但是其中焦秉貞可以說是清代宮廷畫家中讓人記憶深刻的一位畫師。-焦秉貞所作的《仕女圖》與《耕織圖》都別具藝術特色,得到了帝王的大力推崇和讚許,《仕女圖》和《耕織圖》也是清代比較典型的精華之作。
  • 清代各個時期瓷器的工藝特點!
    乾隆乾隆一朝60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盛世,此時瓷器的製作也達到清代的巔峰。由於乾隆喜好廣泛,瓷器的製作求精、求奇、求巧,為制瓷史上所軍見。前期胎體細潤,器物種類較以往更加豐富,總體風格是端莊規整,華麗乖巧,新奇精美,但深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及雍正。
  • 淺談明清仕女圖時代特點
    仕女畫或稱「美人畫」,作為瓷器裝飾的典型紋樣之一,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瓷器。明清時期仕女圖與前朝風格畫法皆有不同。從數量上來講,明代早期和中期間仕女圖較少且大多反映貴族婦女的生活。明晚期至清代仕女畫的發展達到成熟階段,仕女畫中的女性階層不斷拓展,上至仙娥、嬪妃、名門閨秀下至平民女性、丫鬟侍女均可作為繪畫素材,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現實。
  • 集大成的清代瓷器特點
    清代瓷器可以說是集大成的瓷器,各時期瓷器也是各有其藝術特點。紫色百合香以最簡單的語言為您匯總了清代各時期瓷器精華知識,使您對清代瓷器逐步了解。一、集大成的清代瓷器清代是我國制瓷歷史上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也可以說是集大成的一個時期,其制瓷業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國瓷器歷經了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而且天然原料十分充足,加上皇室的高度重視和督陶官親自管理燒造,使得清代瓷器成就非凡。
  • 細說清代瓷器(三十四)宣統的瓷器有驚喜!有創新!
    所以瓷器最能代表收藏的眼界,有的眼高手低,有的潛心鑽研,收穫的果實是不一樣的,看清代瓷器一定要看到最頂級的琺瑯彩,也要看民間生產的普通工藝品,裡面的味道就是意無窮。宣統的瓷器就要結束了,大清的瓷器就要結束了,細說還沒有結束,再從順治開始到宣統來個大總結,細說清代瓷器才敢完成,再把清代十朝的瓷器一網打盡,就有了對大清帝國號脈的感悟,一跳一跳的如此清晰,這個脈絡就是中國文化為什麼會生生不息,它的原動力是什麼?是我們力量讓它們依然可以持續千年、萬年。龍紋,從遠古走到宣統,宣統的粉彩龍鳳紋賞瓶還是那樣動人,代表皇家的力量。
  • 元雜劇的繁榮開始元青花瓷器人物畫片新篇章
    元雜劇是中國古代藝術發展的重要流派,對元代社會和文化影響深遠,以至於影響到了元青花畫片。元青花中人物畫片題材多來源於元雜劇人物故事,且多表現元代雜劇的故事場景。 元青花人物故事多取材於元雜劇。人物的服飾如披肩、皮靴以及所用道具都具有元代風格。
  • 新編《新編清代瓷器》(35)嘉慶粉彩及其他彩瓷
    【清嘉慶粉彩龍鳳呈祥紋罐 】嘉慶瓷器上開始出現無雙普內容的詩句,見於粉彩盤、碗、杯、瓶上,以民窯器物為多,構成了清代中葉瓷器紋樣中用文字作裝飾題材的新特點。清嘉慶粉彩九桃盤此時《無雙譜》內容的詩句和以「西湖十景」等名稱為題材的印章款識出現於粉彩盤、碗、杯、瓶上,以民窯器物為多,而官窯器物上可見有「佳茗」御製詩,從而構成了清代中葉瓷器紋樣中用文字作裝飾題材的新特點。
  • 以瓷器為紙的清代墨彩瓷器
    墨彩瓷器創燒於清代康熙朝,流行於雍正、乾隆朝。墨彩是用國產料仿燒水墨琺瑯之效果施於瓷器上的彩料,後來將中國山水畫技法融入在白瓷黑彩的墨彩瓷器上,形成了瓷器上的山水畫-墨彩瓷器,以淡雅取勝的墨彩瓷器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歡,所以一直到晚清民國都有燒造。
  • 清代描金瓷器的鑑定技巧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清代描金瓷器的鑑定技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嵌金這種嵌金手法和紫砂器上的嵌金裝飾不同,它是在坯體上釉色之後,刻劃雙鉤紋樣,然後根據要求提取紋樣中的部分釉層,再堆畫其他顏色釉,經過高溫燒制而成。不過,這個高溫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將瓷器燒裂。因此掌握火候是工匠們非常重要的技藝。
  • 明代瓷器繪畫方法明顯有別於清代,這是判斷明清瓷器的重要手段
    瓷器紋飾是瓷器表面的裝飾花紋或圖案,是瓷器構成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之一。明清兩個朝代,是我國瓷器紋飾發展之大成時代,紋飾題材日趨豐富,從人物、動物、植物、景物、吉祥圖案以及文字全部都有。我們通過不斷了解每個時代紋飾特徵,從而完善我們鑑賞的水平。
  • 清代早期豆青釉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特點,如何區分
    青釉是中國瓷器中最古老的顏色釉,到了清代景德鎮青釉瓷器燒造達到了青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時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殼青諸種。今天樣子收藏只介紹清代早期豆青釉瓷器特點。清代豆青釉瓷器整體釉色淡雅柔和,色淺者淡若湖水,色深者綠中泛黃,釉面凝厚。
  • 若是註定發生,必會如你所願|有關浣溪人物畫片的發心
    浣溪古窯自建窯以來,在畫片上一直比較慎重,從仿明的纏枝、魚藻紋到仿清系列的康熙山水、雍正團菊、松鼠葡萄……每一個新畫片的推出,都是經過反覆的嘗試和比對。甚至會生產出少量畫片發到市場上,看各位玩家大德的反饋,再做調整。
  • 清代康熙瓷器鑑定
    詳細特徵有:灑藍釉是用青花料在瓷器上選用竹管吹釉的施釉辦法,又稱「吹青」。因其斑斕呈雪花狀,故有「雪花藍」之稱。這種灑藍釉,明宣德年間就開端燒制,但數量很少,往後就不見了,到康熙時又繼續燒制,數量也比較多。三、五顏六色康熙時瓷器的色彩方面,不光承繼了早年的青花、釉裡紅、三彩、五顏六色、金彩、鬥彩等五顏六色,並且又創造出了搪瓷彩、粉彩等新的五顏六色種類。
  • 等級嚴明的清代妃嬪日用瓷器配額
    明清黃釉瓷器是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再澆上一層含適量氧化鐵作呈色劑的低溫釉,在低溫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它比素胎一次燒成的黃釉牢固,釉層不易剝落。並且在白釉上覆蓋的黃釉更顯滋潤嬌嫩,恰似雞油,所以又稱「嬌黃」。皇貴妃這一名號始於明朝成化年間憲宗追封寵妃萬貴妃為皇貴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
  • 看紋飾斷代,明代瓷器與清代瓷器紋飾區別在哪?
    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 明代瓷器的繪畫方法有別於清代的瓷器繪畫方法,所以這也是我們判斷和區別明清瓷器的重要手段,若你手上有珍貴藏品困於出手,想找正規拍賣平臺運作,
  • 清代古畫留存瓷器製造全記錄
    採寫/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月華關於瓷器尤其是廣彩的故事,我們之前講過很多。比如,唐代,一艘艘商船滿載瓷器,從廣州港出發,直抵波斯灣;宋元年間,瓷器暢銷亞非拉,不但深受各地王公貴族的喜愛,還直接改變了東南亞等地老百姓用芭蕉葉子當餐盤的習慣;到了清代十三行時期,「絢彩華麗,金碧輝煌」的廣彩一躍成為海外市場的新寵,到廣州來進行高端定製的洋商絡繹不絕……然而,不管是翻閱史料,還是去各大博物館欣賞廣彩餐盤、陳設盤、茶具、咖啡具,我在感嘆於其鮮豔華麗的同時
  • 淺談清代嘉慶/道光時期粉彩瓷器的發展和影響
    淺談清代嘉慶/道光時期粉彩瓷器的發展和影響。清嘉慶 粉彩嬰戲圖瓶《大清嘉慶年制》總的來說,嘉慶朝粉彩的特徵有以下幾點:一是官窯器中的粉彩開光器為多見;二是繼承乾隆製作的壓鳳尾紋(即軋道工藝)粉彩仍屬多見;三是萬花堆、百花圖畫面的器物十分突出;四是在碗類器上也出現了山川風景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