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大致意思是,考慮事情不要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著對自己清晰的自知之明,以及對這個世界,對人性的自知之明。這一點,在藝術家的身上便能體現得更加的淋漓盡致,藝術家大膽一向是出了名的,有時這種大膽會讓人產生此人為藝術獻身的震驚和狂喜,但也容易玩過火,成為人們厭惡鄙視的事情。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事情是比人性更加複雜和神秘莫測的了。中國有句俗語,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難測。人性具有多面性,就如性格一般。但它又和性格有著差別,性格是經過從小的生活環境、所受教育形成的,而人性卻是人生來便具有的特性。世界上無時無刻發生的都在告訴我們,「人性本惡」。
譬如這位女藝術家,便用自己的方式向人們呈現了人性罪惡的一面。她是怎麼做的呢?
實際上,一把剪刀足以。不過在此之前,我們先了解為藝術瘋狂的藝術家們。
一、藝術的瘋狂
提起藝術家,人們第一想法便是不理解,不明白,尤其是行為藝術家的腦迴路十分清奇,常人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點可以稱得上是腦洞大開。其實科學家的腦洞也大,但科學家的腦洞代表著推動時代翻天覆地前進的資本,而藝術家的腦洞則難以得到大眾的認可,他們往往代表著大膽卻毫無用處,更成為「離經叛道」的標誌。
在行為藝術這條道路上,就不得不提曾向大家介紹過一位割下肋骨做成項鍊的「藝術瘋子」,他用等同於自殘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大眾所不能理解的一種行為藝術。雖說這種方式確實讓他吸引了不少觀眾,讓他名聲大噪,然而,這種方式註定不能長久。
因為,之所以能夠吸引觀眾的目光,並不是代表人們有多麼的喜歡這種行為藝術,而僅僅只是因為新奇,就如大多數人追求流行一樣。這種行為藝術和流行有著共同點,就是新奇性,然而終究也會如流行一樣,有時效性。所以,沒過多久,他終於被觀眾斥責,淘汰。甚至認為他是對藝術的一種褻瀆。
玩兒了一輩子的行為藝術,最終卻被觀眾認為是在褻瀆行為藝術,這真是極其諷刺,又可悲。
為藝術瘋、為藝術狂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往往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不受旁人打擾,也不在意旁人眼光。比如日本以各種奇特思維著稱於世的藝術家,Yoko Ono Lennon。她執著於怪異藝術行為,她也因此成為了日本藝術界最負盛名的行為藝術大師,女藝術家。
總有人說,藝術的主旨是展示世間美好,那麼事實就如此嗎?
但其實如果深究藝術史就會發現,藝術本就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展示美的一面,亦有揭露人性罪惡的一面。
二、人性有多惡
人性本惡,人的善良不是與生俱來,不是自然主義客觀存在,而僅僅只是人自的選擇。
日本藝術家Yoko Ono Lennon就用藝術,向我們直觀展示了人性最惡毒的一面。相較於那位割下肋骨做項鍊的行為藝術瘋子,Yoko Ono Lennon只會如《答張紘書》中所說的:「所謂小巫見大巫,神氣盡矣。」是得,此女子就是有這種魔力。
行為藝術是瘋狂的,是讓常人難以理解的。五十六年前,僅有31歲的她,面容姣好,長髮披肩,整個人散發著溫婉且十分具有氣質的美女,渾身上下散發的古典氣質,讓任何人見到她的第一反應,都會認為她是一位保守派的東方藝術家。
然而,當她在31歲這一年第一次登上卡耐基的表演廳後,人們震驚在她的近乎「離經叛道」的行為藝術表現中。在保持頭腦清晰的狀態下將自己的身體麻醉長達六小時,隨即將自己的身體交由素未謀面的觀眾,也就是說觀眾可以隨意處置她的身體。整個過程她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身體受到觀眾擺布,卻也無能為力。
開始前,她還提示觀眾,房間裡面放著十幾件包括剪刀匕首等危險物品,觀眾可以將這些工具使用在自己身上。一開始,人人都面面相覷,毫無動作。然而,當觀眾發現Yoko Ono Lennon是真的不能動之後,他們體內邪惡的分子開始蠢蠢欲動了。
一個男子開始用剪刀剪開了她身上的衣服,在烏合之眾這本書中,全面而又客觀的詮釋過一群人在一起,智力會下降,會做出平時自己一個人是絕對做不出來的行為。人群,極其容易讓個人產生從眾行為,一人帶頭,那麼勢必會有人緊隨其後,且跟隨的人會越來越多。
隨著衣服脫落,人性開始完全顯現,當有一人剪掉了她內衣的一側肩帶後,接近著就有另外的人拿起剪刀剪斷了她的另一側肩帶。
這段行為藝術結束後,她幾乎是衣不蔽體,赤身裸體,最終她只能憤怒而又屈辱的離去。在事後接受採訪後,她十分悲哀的說道,通過這場行為藝術,她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性的惡。
小結
人性本惡,這句話看來是真的沒錯。能夠產生要將陌生女子的衣服剪開的想法,這本就代表著一個人邪惡且充滿欲望的內心。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被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所吸引,認為只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是謙謙君子之輩。
然而,我們卻忘記了,一個人真正能夠吸引人的不是在顏值、不是在於學識,而是人品。能夠去卡耐基表演廳的人,都是沒有文化涵養的人嗎?顯然,他們大多數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
但就是在如此的情況下,依然能釋放人性罪惡的一面,這不就是在告訴我們人性的惡和所受教育並沒有太多必然聯繫,而是在於個人選擇罷了。生而為人,選擇善良,才不負此生。
參考資料:《周易·艮》《答張紘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