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安德斯·比赫林·布雷維克降生在挪威首都奧斯陸西區的一個富裕之家。誰也不會想到,32年後,布雷維克會成為製造挪威自二戰以後最大慘案的殺人惡魔。回顧這個「殺人惡魔」的成長史可以發現,布雷維克早年的家庭生活非常不幸,對純正血統的推崇以及近乎偏執的性格,改變了布雷維克的人生軌跡。
童年遭遇
父母離異童年不幸
布雷維克的生父詹斯·布雷維克精通英語和法語,詹斯在和布雷維克的母親溫切·比赫林結婚前,就已經有了3個孩子。1979年布雷維克出生後,詹斯被挪威外交部派遣到倫敦大使館駐外。隨後,詹斯和溫切的感情出現變故。不到一年,他們就辦理了離婚手續。
隨後,溫切帶著布雷維克從倫敦返回奧斯陸,開始了他們清苦的生活。溫切沒有房子,只好和親戚一塊兒住在一所出租公寓裡,不久後便與他人結婚。布雷維克就在這種環境裡長大,他對這個新家庭裡的成員沒什麼好感。布雷維克曾回憶,同母異父的妹妹伊莉莎白生活放蕩,不僅貪財,且流連於多名性夥伴之間;他的繼父就像一頭「禽獸」。
和溫切離婚後,詹斯繼續在挪威駐倫敦大使館工作,並與一位名叫託弗的挪威駐英國使館工作人員結婚。再婚後不久,詹斯被調往巴黎工作,此後沒有回到奧斯陸居住和生活。在此期間,布雷維克曾經到巴黎與生父會面,但兩人的關係並不融洽;相反,布雷維克對託弗的印象倒是不錯,他評價這位曾為挪威駐上海副領事的女人「聰明」。
媒體分析認為,童年的遭遇和父母失敗的婚姻,孕育了布雷維克逆反的性格。此後,布雷維克很少與人交往,這可能和他曾被朋友嘲笑一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有關。
在長達1500多頁的「2083-A歐洲獨立宣言」中,布雷維克呼籲歐洲其他國家要抑制女權主義,讓女人從屬於男人。在「宣言」中,布雷維克自稱對母親的養育方式感到不舒服。「我不能同意她這種超級自由、女權主義的養育方式,這完全缺乏紀律,導致我在一定程度上有點女性化。」
隨後,布雷維克試圖重新接近父親詹斯,但詹斯的態度讓他感到失望。在「宣言」中,布雷維克這樣描述他的父親:「自從15歲那年父親將自己與世隔絕後,我就再也沒有和他好好談過話。他對我13歲至16歲那段調皮搗蛋的歲月並不怎麼感興趣。我試圖和他重新取得聯繫,但他卻告訴我,他在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與我團聚。」
得知布雷維克製造慘案後,已經76歲的詹斯說,布雷維克小時候是個非常普通的男孩,根本就不喜歡政治。「現在我希望他自殺,而不是殺人。我再也不想見到他了。」
學生時代
迷戀血統極端偏執
與父親斷絕往來後,布雷維克開始尋找自己的信仰。布雷維克在Twitter上的唯一留言引用了英國哲學家斯圖亞特·密爾的一段話:「一個有信仰的人,敵得過數十萬隻有利益的武裝。」
布雷維克就讀的初中是奧斯陸郊區的一家普通學校。布雷維克的同學米歇爾·託瑪拉回憶稱,「布雷維克是相當內向的一個人,不過是一個好學生。」託瑪拉還強調,布雷維克的缺點是「太較真」,「他經常沉迷於自己喜歡的事物中,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極端興奮。」比如,在很多人看來普通而又遙遠的祖先出身問題,在布雷維克眼中就是無比重大的事情。
慘案發生前,布雷維克在「宣言」中公開表露了對自己純正歐洲血統的「自豪」。「我非常自豪有維京海盜血統,我的名字布雷維克就是挪威北部的一個地名,可以追溯到維京時代。」託瑪拉得知布雷維克製造了襲擊案後,覺得不可思議。託瑪拉認為,可能是布雷維克對自身純正血統的自豪讓他對外來移民充滿偏見,並最終策劃了襲擊。
布雷維克在「2083-A歐洲獨立宣言」中提到:「十六七歲時,我加入挪威進步黨。」挪威進步黨是該國第二大政黨,也是著名的右翼組織,奉行反移民和自由市場經濟政策。布雷維克寫到:「進步黨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我看到了社會的虛偽性,我知道這是唯一一個反對多元文化的政黨。」
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挪威是很多移民眼中的天堂,高福利政策和對移民相對寬容的態度,讓挪威的外來移民數目與日俱增。在這種背景下,進步黨等一些反移民團體開始獲得本土激進人士的支持。年輕的布雷維克不僅加入了進步黨,還在該黨青年系統中擔任多個職務,並開始走上街頭抗議移民政策。一名進步黨成員透露,「布雷維克很謙虛,著裝得體且受過良好教育。他不像那種熱衷於激烈政治討論的人。」
在奧斯陸商學院讀書期間,布雷維克意識到「民主鬥爭的方式已經不能取得成功」。在他看來,只要再過50至70年,歐洲大陸上像他一樣純正的歐洲人將成為少數民族,因此他決定找一種「別的方式」來反對移民。此後,布雷維克對挪威進步黨的熱情越來越低,並因拖欠黨費被屢次警告無效後勸退。
2002年,布雷維克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假期期間,布雷維克來到倫敦參加了歐洲右翼團體的「秘密會議」。布雷維克後來在「2083-A歐洲獨立宣言」中說,在會議上他受到了英國「導師」的指引,由此下決心發動襲擊。
布雷維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朋友說,布雷維克20多歲成為極右翼分子後就開始到處聯絡。挪威記者裡斯·格裡爾·安達稱,布雷維克試圖建立一個與英國右翼集團「保衛英格蘭聯盟」有關的組織。「保衛英格蘭聯盟」承認,在2010年3月布雷維克曾參加了該聯盟發起的遊行示威活動,期間與「保衛英格蘭聯盟」高層會晤。「保衛英格蘭聯盟」成員透露,他們在「臉譜」上和布雷維克討論過很多問題,並誇獎布雷維克「口才好,面善」。
小鎮生活
開辦農場秘造炸彈
布雷維克在奧斯陸商學院獲得商業和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畢業後,他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生態農場」,主要種植「蔬菜、瓜類和塊莖植物」。2009年,布雷維克將這家農場包裝成一家企業,以支持自己的政治活動。
布雷維克的「生態農場」位於奧斯陸以北100多公裡的小鎮萊納。這個農場被一片森林環繞,從公路上根本看不到,此外當地居民稀少,農場就像一個「世外桃源」。有媒體報導稱,正是在這個農場裡,布雷維克打著發展農業生產的名義購進了6噸化肥,並從化肥中提取了大量用於製造爆炸的化學物質,成功實施了針對挪威政府的爆炸襲擊。
布雷維克的行為方式,也和萊納小居民不一樣。慘案發生後,萊納鎮22歲的理髮師特萊恩·斯特坦回憶說,爆炸發生前一個月,布雷維克曾到理髮店理髮,當時他稱自己是「農民」,「他拿著電腦包,穿的也很時髦……所以他說自己是農民我們都感到很奇怪。」在小酒吧工作的20歲女孩哈奈·斯卡沃恩說,布雷維克消費後還要收據,用信用卡付款,「這裡沒人點一紮啤酒後還會要收據。」61歲的老農民斯維恩·麥蒂塞斯曾和布雷維克的農場籤署過合作協議,為農場割草。他說,布雷維克就是一個「城裡人」,對農業上的事情幾乎不怎麼了解。
萊納小鎮有家名為Cuckoo's Nest的小酒吧,附近一座軍事基地的士兵常到這裡來聚會。布雷維克偶爾會在這裡和士兵「交流」,他在網絡日記中寫道,「挪威最大的軍事基地坐落在這個地方,真是莫大的諷刺。如果我能從親愛的鄰居這裡『借到』3公斤炸藥的話,就會省去很多麻煩。」
有資料顯示,布雷維克對極端事物的關注由來已久,並在2009年之後加快了這個進程。此外,布雷維克還說曾在幾年前到過上海,曾和他在奧斯陸一塊炒股的中國朋友見面,但沒有提到他在上海做什麼,或者和什麼組織交流。 (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