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編輯權力這麼大?「略作修改」變「拒稿」

2021-01-20 網易

  編譯|馮維維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

  與此同時,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

  10月28日,Science網站就期刊編輯能否改動同行評審意見進行了討論。

  文章中,有人表示,期刊編輯權力過大,責任很小,需要約束。但也有期刊編輯認為,改變同行評議是可以的,比如刪除攻擊性語言,甚至改動審稿人的一些意見。

  「略作修改」變成「拒稿」

  2012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元研究人員Fiona Fidler向美國《教育與心理測量》雜誌提交了一份論文評審報告。

  不過,她無意中發現期刊編輯修改了自己的審稿意見,而且有些地方改動很大。比如,「非常贊同」變成了「大體贊同」;「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變成了「這裡還需要改進」。

  更糟糕的是,她明明建議編輯讓作者略微修改文章然後接收,但這在編輯給作者的退稿信中完全被曲解了。

  雖然這本期刊的審稿過程是雙盲的,但費德勒能認出這篇論文是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心理學研究者Rink Hoekstra寫的,因為她曾看到後者在斯洛維尼亞的一個會議上展示過相關研究。

  因此,在提交了審稿意見後,她給Hoekstra發郵件表示祝賀,說自己的評價很挑剔,但很積極。

  然而,就在同一天,這篇論文被拒稿了。

  期刊主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方法學學者George Marcoulides在給論文作者的評審結果中寫道:「審稿人幾乎異口同聲地建議我拒絕以當前的形式發表這篇論文。」

  於是,Hoekstra給Fidler寫了回信,並附上從期刊編輯那裡得到的兩份評審意見。

  隨後,Fidler將自己最初的審稿意見與Hoekstra收到的最終意見逐字逐句進行比較。結果發現,她所寫的對論文略微擔憂的語句被刪除了,批評論文研究方法的其他語句則被加了進來。

  雖然編輯可能會推翻審稿人的評審意見,但通常的做法是在決定信中解釋這一點。

  憤怒的Fidler給Marcoulides發郵件要求解釋此事。對方回覆說,他們的電腦系統有時會混淆和歪曲審稿人的評論。

  Fidler認為,這種解釋「荒謬可笑」,技術故障不可能創造出「意義完全相反、語法完美的句子」。

  90%期刊編輯會改動審稿意見

  上述事件後,Fidler與Hoekstra合作,開始調查這種行為有多普遍。

  他們與合作者對生態學、經濟學、醫學、物理學和心理學等領域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的編輯進行調查,聚焦點是「期刊編輯什麼時候認為改變同行評審報告是合理的」。

  

  調查顯示,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超過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審稿人使用了攻擊性語言或對論文作者發表了不恰當的個人評論,他們會這樣做。

  讓Hoekstra震驚的是,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

  考慮到承認這種可疑行為可能帶來恥辱,他認為,這一數字或許被低估了。「實際上可能有更多的人在這樣做。」

  修改同行評議該不該幹?

  當審稿人給出的評審意見充滿敵意時,編輯應該介入,這一點幾乎沒有爭議。

  不過,很少有期刊對什麼時候允許和不允許修改同行評審報告提供明確的指導。

  當前,很多期刊都有保護措施:它們與審稿人共享所有的評論和修改決定,允許他們看到自己的評論是如何被傳達給作者的。

  但調查中約有20%的編輯表示,他們的期刊既沒有向審稿人發送修改後的評審報告,也沒有向審稿人發送決定信。

  對此,《科拉伯拉:心理學》雜誌主編、Fidler的同事Simine Vazire態度十分明確:未經審稿人許可,不得修改評審意見。

  她所在的雜誌尚無相關政策,但她正在考慮提議制定一個。

  Vazire認為,如果沒有明確的界限,很容易為編輯修改評審意見找藉口。「期刊編輯有很大的權力,但幾乎沒有責任。」

  所以,期刊編輯修改審稿人的評審意見,你認為該不該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期刊編輯權力這麼大?「略作修改」變「拒稿」!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與此同時,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修成記,我被拒稿4次後終被錄用
    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擔憂一樣,我也一直懷疑自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發表到核心期刊,尤其是當論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意向的期刊拒稿之後,發表論文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然而,堅持就是勝利,在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後,我終於發表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回想論文從選題、構思、收集數據到開始寫初稿、反覆修改、投稿的全過程,我覺得當初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 淺談加強科技期刊編輯後的統稿工作
    具體說,是指書的總纂負責人在各編、章、節初稿的基礎上,對篇目作適當調正,對資料作進一步考證,對內容作進一步增刪,對文字、表格、圖片作進一步加工和洗鍊的一個過程。而引申到期刊統稿,就是指所有稿件經過編輯加工後,在出版前由統稿人進行複查勘誤和整理統一工作,以求進一步減少差錯,統一期刊的整體格式。而統稿人一般是由相當資歷和能力的人擔任,因此常為期刊社的責任編輯或者執行主編。
  • 論文稿件怎麼避免被拒稿?這幾點學起來!
    以愛思唯爾出版社出版的期刊為例,高達30%至50%的投稿根本沒有進入同行評審,就直接被拒了。 為什麼論文還沒有到達審稿人手中,就被拒稿? 主要是主審編輯先自己看稿,快速做出退稿的決定。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註:「Desk-Rejected」(直接拒稿)指沒有經過送審給同行而被編輯直接拒稿。ICLR 20201直接拒稿頁面連結:https://openreview.net/group?事實上,嚴禁「一稿多投」不僅是頂會的規定,也是絕大多數正式會議、期刊投稿的規定。據AI科技評論了解,各個出版期刊之間、頂會之間的資料庫都是共享的,類似於國內的知網查重(當然操作要高級很多~)。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個頂會/期刊投多篇內容重合度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會遭到直接拒稿,被編輯列入黑名單。
  • SCI論文被拒稿的所有問題都在這裡
    很多小夥伴在學術交流群求助,文章投稿後沒有送審直接被拒了,關鍵是編輯沒有給出任何原因,這讓作者茫然的小眼神不知所措,搞不清楚為啥被拒稿了。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作者首先要自查一個問題,那就是投稿的文章是否符合期刊的收稿範圍?
  • 我的論文為什麼被拒?資深編輯給你這 10 個理由!
    同行評議前的拒稿1.1 與期刊主題不符合投稿前,先看期刊接收論文的範圍、類型。比如有些雜誌社明顯標明自己不接收 Case report,你把 Case report 投到人家雜誌,當然妥妥地拒稿啊。比如,有些雜誌社明明是個肝病學的雜誌,你把大腦的研究發給人家算咋回事啊?所以,親愛的朋友們,在投稿前,拜託您先讀讀雜誌的說明吧!
  • 關於論文被拒稿的一些真切感悟
    其實,被拒稿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改進,這就從被動狀態下強迫你進一步去提升自己。很多能夠發表高級別期刊的文章,往往也是經歷幾次拒稿,不斷根據審稿意見反覆打磨後,才修成的正果。稿件被拒或者拒別人的稿,個人覺得除了文章質量外,以下四點因素也十分重要:1.格式問題 我至今非常清楚的記得,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我提出要注重目標期刊的格式規範,儘量在投稿前做對照性修改,畢竟期刊社人手也是很少的,很多編輯審稿量巨大,對于格式不符合本期刊的來稿,第一印象不會太好。
  • 期刊編輯給首次投稿就被拒的女生回信:論文投稿其實就像談戀愛
    所以,不好意思,你的論文被拒稿了。然而,小劉同學,你也不必太傷心,因為幾乎所有人第一次投稿,都難逃被拒的噩運。所以,多受幾次被拒的打擊,對你的心理素質提升將大有幫助。不過,我還是要代表期刊所有編輯,向你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因為,你將「第一次」獻給了我們期刊。
  • 拒稿: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發表論文那些事兒
    上一期,咱們說了編輯和作者一樣,都想發文章(《一個期刊編輯的告白:咱們都想發文章 | 發表論文那些事兒》),今天就來談談投稿後最痛苦的消息:拒稿。撰文 | 李兆棟(科學編輯)詩云: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挑燈實驗時;經年辛苦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 核心期刊編輯說出了論文投稿錄用的真相!
    (二)注重投稿方法和溝通技巧確定欲投的學術期刊後,應依據刊物公開的「投稿須知」或者近期發表稿件修改文章格式, 並在稿件上註明作者簡介、電子郵箱、聯繫方式等信息,以方便編輯與之聯繫。(四)認真對待論文修改建議國內大多數學術期刊都實行「三審制」和「雙向匿名審稿制度」,以保證審稿過程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期刊審稿人大都是領域內的專家,因此對於每一條修改建議,作者都要認真對待,仔細分析。
  • 除了論文查重率外還有哪些原因會被拒稿?
    有發表的論文也就會有被拒稿的論文,想來每一位學者在論文發表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是會經歷被拒稿的經驗教訓,藉助多年寫作經驗及其與多位出版社編輯的諮詢,其論文投稿後被拒稿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投稿的期刊不匹配、論文查重的重複率不合格、較為低級的論文格式有誤、論文自身的問題、缺乏創新等。
  • 我的論文被拒稿教訓總結,常常因為這 4 個原因
    我想每一位科研者都經歷了無數次的拒稿教訓,一千個科研狗就有一千種辛酸。要是問科研狗的目標是什麼?那當然是為科研事業奮鬥終生啦,要問科研狗的最慘痛經歷是什麼?那當然是慘無人道的拒稿和退修啦。很慶幸,今天收到了國外 SCI 一區期刊的錄用通知,在高興之餘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論文發表經歷,並總結近幾年自己投稿被拒的經驗教訓,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兩篇論文都通過了期刊編輯的初審,卻被審稿人高速拒稿。原因在於,兩篇論文看起來像那麼回事,仔細一看,經不住推敲。具體拒稿原因下文單獨討論。比只是簡單粗暴的拒稿更有意義。但至於編輯是否全部傳達了審稿意見,那是編輯的工作。 現在,大部分時間我看自己投稿的審稿意見,會淡然一些。 想得開,實際上自己會更好過。 比如,A期刊不要,沒關係,咱換B,B還不要,咱換D,D如果還不要,咱換Z就行了。
  • 收到拒稿不要慌,您還可以這樣做 | Transfer Desk
  • 「論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關於論文被拒稿的一些真切感悟
    其實,被拒稿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改進,這就從被動狀態下強迫你進一步去提升自己。很多能夠發表高級別期刊的文章,往往也是經歷幾次拒稿,不斷根據審稿意見反覆打磨後,才修成的正果。稿件被拒或者拒別人的稿,個人覺得除了文章質量外,以下四點因素也十分重要:1.格式問題要注重目標期刊的格式規範,儘量在投稿前做對照性修改,畢竟期刊社人手也是很少的,很多編輯審稿量巨大,對于格式不符合本期刊的來稿,第一印象不會太好。
  • 你的論文被拒稿?原因都在這兒了!
    論文投稿後,有的論文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而有的論文則被拒稿了。不少作者會問,為什麼有些論文可以順利進入同行評審階段呢?其實,抓住編輯的審稿關注點很重要。一般來說,期刊編輯在收到稿件後,會先關注幾個重點項目以利儘速做出審稿決定是否讓論文進入同行評審階段。
  • SCI論文被拒稿的10個理由
    在學術出版領域,SCI期刊的拒稿率差別很大。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年的報告,其頂級SCI期刊的平均拒稿率約為76%。研究SCI期刊的標準和格式,了解它的拒稿率。了解最常見的拒稿原因將有助於確保你的稿件得到徹底的審查,這樣你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和顧慮,然後重新提交。拒稿的10個理由管理教育雜誌(JME)的編輯Jon Billsberry表示:「與普遍看法相反,編輯們不喜歡拒絕投稿。」